首先,我向大家強烈推薦石佳能老師所著的《侗族文化研究筆記》。與石佳能老師多年的接觸,讓我確信他是一名品德高尚、知識豐富、忠實研究侗族文化的優(yōu)秀學者,更是學術界令人敬仰的好領導、好老師!
《侗族文化研究筆記》是一部深入研究侗族文化的學術著作,涵蓋了侗族的建筑、服飾、飲食、音樂、舞蹈、風俗習慣等,探究了鼓樓文化、民俗活動,以及侗族的歷史遷徙等問題,它無疑是一部閃耀著智慧光芒的學術瑰寶。在這部著作中,石佳能老師以深厚的學術功底和敏銳的洞察力,為我們揭示了侗族文化的獨特魅力和深厚底蘊。
石佳能老師對侗族文化的熱愛和尊重令人感動。他深入侗族地區(qū),與侗族人民同甘共苦,親身體驗侗族文化的特色個性;他用心聆聽侗族人民的歌聲,仔細觀察侗族建筑的精致細節(jié),深刻感受到了侗鄉(xiāng)土地氣息的獨特韻味。石佳能老師的研究筆記內(nèi)容翔實、全面,不僅對侗族文化的歷史淵源進行了深入挖掘,還對侗族文化的傳承發(fā)展進行了系統(tǒng)梳理。他詳細記錄了侗族人民的生活習俗、宗教信仰、藝術表現(xiàn)等方面的文化特征,為我們展現(xiàn)了一個豐富多彩、獨具特色的侗族文化世界。此外,石佳能老師的研究筆記還體現(xiàn)了他嚴謹?shù)膶W術態(tài)度和深厚的學術功底。他運用豐富的歷史資料和實地調(diào)查數(shù)據(jù),對侗族文化進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他的研究結(jié)論客觀、準確,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學術參考和啟示。
總之,石佳能老師的《侗族文化研究筆記》是一部具有重要學術價值和文化價值的作品。它為我們深入了解侗族文化、傳承和弘揚侗族文化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和參考。在此,我們向石佳能老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最后,我還需要介紹一下我與石佳能老師的結(jié)識。與石老師結(jié)緣,離不開其創(chuàng)刊的《鼓樓》雜志,它以“侗族文化研究第一刊”而名耀侗鄉(xiāng)文學圈。當年,我在探索文學之旅中,偶然讀到《鼓樓》,于是我抱著希望嘗試給石老師投稿。石老師收閱稿件后給我回復:稿件寫得好,已采用。得到這個消息,我十分高興。我投稿的這篇論文在《鼓樓》刊出后,受到許多專家學者的贊揚和鼓勵。此后,因事務太多,我沒有再向石老師投過稿。但是,石老師一直把我記在心中。
記得新晃侗族自治縣60周年縣慶之時,是石佳能老師熱情地向縣政府部門介紹了我的情況,有關領導才邀請我作為嘉賓參與縣慶活動。還有一次,是在2018年7月,侗族文學研討會在北京召開。那一次也是石老師邀請我參加了活動,才有機會向在場的專家和老師學習,共同探討侗族文化的發(fā)展。所有這些事例,我一直珍藏在心里,經(jīng)常回憶。在我的文學之路上,我遇到許多像石老師一樣發(fā)現(xiàn)人才和培養(yǎng)人才的熱心人、好老師,他們就是我求索之旅中的伯樂,有他們的支持和鼓勵,我在前進的路上才會信心滿滿,心中裝滿了溫暖!今日想來,追憶自己一步一個腳印的成長軌跡,靈魂中最深透的感悟就是感恩!感恩一路上的艱難險阻磨煉了我勇往直前的意志力,感恩一路上所有幫助過我的每一個人!我能一直堅持搞文學創(chuàng)作,多虧了石佳能老師這樣的楷模為我樹立了好的榜樣。
石佳能老師的侗族研究從中南民院求學起步,至今近40年,學術成果累累。他1983年開始發(fā)表學術論文,當年他還不到20歲。在留校工作的6年中,他在《中南民族學院學報》《民族研究》《貴州民族研究》等期刊連續(xù)發(fā)表了諸多很有影響力的侗族研究論文。
石佳能老師主編的《鼓樓》雜志,是湖南省侗族研究會會刊,至2008年1月辦刊至今已有16周年。石老師是創(chuàng)刊發(fā)起人,一直兼任主編。鼓樓是侗族文化的象征,《鼓樓》雜志就像侗族文化的一面旗幟,為侗學研究和侗族地區(qū)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我一直想著要為石佳能老師寫點什么,感恩《侗族文化研究筆記》的展示,今日才能借此機會一表心愿!好人是值得贊揚的,為祖國、為民族、為社會創(chuàng)造財富者,更值得歌功頌德!
但愿這部厚重的《侗族文化研究筆記》在鼓樓文化大廈,門店鋪金,千秋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