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譯林版高中英語拓展性閱讀板塊,旨在促進單元主題語境的深度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高階思維,發(fā)展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本文基于拓展性閱讀板塊教學中出現的問題,探討引領學生探究主題意義的策略方法,即立足單元主題語境、創(chuàng)設真實交際情境、設計逐層教學活動、密切聯系生活實際,從而為落實拓展性閱讀教學提供借鑒。
[關鍵詞] 主題語境;高中英語;拓展性閱讀
高中英語拓展閱讀板塊,是主閱讀板塊內容的延伸和內涵的拓展,在話題、文體等方面互為補充,促進主題語境下的深度學習。其教學目標,不是單純語言知識的學習或閱讀能力的提高,而是通過一系列語言活動讓學生開闊視野、豐富認識和提高思維品質。當前,涌現出很多高效的拓展閱讀教學課堂,但部分課堂還存在以下問題:語篇教學孤立,缺乏主題統領,教學時只關注所教閱讀文本,忽視其與單元其他內容的關聯,不利于學生建立知識聯結、改善認知結構。情境創(chuàng)設牽強,忽視主題體驗,情境與主題的相關性不強,缺乏趣味性、思想性、生活性、漸進性和時效性,不利于學生在閱讀中獲得多樣化、積極的主題體驗。問題設計淺層,未能深挖主題,教學活動只是在機械地處理語言知識,停留于獲取和整理表面的事實性信息,問題層次單一、淺泛。未能聯系實際,無視主題價值,教學過程中未聯系學生實際生活,未能實現對主題意義的理解和內化,無法達到學科育人的最終目標。
主題意義的探究是教與學的核心任務?;趩卧黝}語境的拓展性閱讀教學,是以分析語言內容為基礎,以發(fā)掘語篇文化價值觀為導向,以探索語篇主題和意義為目標,以擴展語篇內涵為形式的英語學習活動。
本課例選自譯林版高中英語選擇性必修四第二單元的拓展閱讀,文章標題為“Borrowed words”。該語篇介紹了外來詞產生原因、演變過程及語言文化影響;同時還介紹了不同語言群體對外來詞的態(tài)度,鼓勵讀者正確看待。拓展閱讀教學以主題意義為中軸,在關聯性拓展、體驗性拓展、深入性拓展和實踐性拓展一系列過程中,深化學生對主題意義的理解,落實核心素養(yǎng)目標。
一、立足單元主題語境,開展主題關聯性拓展
“拓展”一詞本身即意味著與他者的關聯,厘清它與主閱讀之間的關聯性是拓展性閱讀教學的出發(fā)點,關系到教師對文本主題意義的把握。本課例中,兩個板塊的閱讀屬于知識應用型關聯。主閱讀從宏觀角度介紹了有效溝通的方式,拓展閱讀以“外來詞”為話題,介紹了外來詞產生的原因、演變過程,以及各個語言群體對外來詞的態(tài)度,從微觀角度探索“外來詞”話題下的有效溝通,培養(yǎng)跨文化溝通能力。
二、創(chuàng)設真實交際情境,推動主題體驗性拓展
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一方面使閱讀過程與學生本身的需要產生關聯,使學生有切實的生長點;另一方面,增強學習的生動性、趣味性和直觀性,使學生在相關主題內容的已知與想知的交互碰撞中理解內容,為主題意義的探究做好鋪墊。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的情境創(chuàng)設,引導學生從標題配圖中感知中英兩種語言中外來詞的含義和來源,激活已有的背景知識,創(chuàng)設良好的課堂氛圍,引入拓展性閱讀外來詞的主題。其課堂指導如下:
Have students study the pictures around the title and write dow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Chinese and English words by filling in Table 1.
讀中,引導學生梳理不同群體對外來詞的不同態(tài)度,結合生活中的外來詞拉近學生與主題意義的距離。如課堂問題引導:What’s your attitude towards borrowed words?讀后,創(chuàng)設與學生生活實際密切相關的情境,引導學生自主思考。方言的保護與傳承,能實現有效的跨文化溝通。錄制同學們的方言,拉近學生與主題語境的距離,引導學生討論對方言的態(tài)度,感悟語言和思想、文化的關系。如課堂問題引導:Do you think it is important to learn and continue using local dialects in today’s increasingly connected society?Why or why not?
三、設計逐層教學活動,促進主題深入性拓展
主題意義的探究是分層次的,圍繞主題語境,設計基于文本的、深入文本的及超越文本的一系列有層次和邏輯性的問題,實現內容的深度學習、思維品質的高度發(fā)展。首先通過信息類問題,引導學生對文本信息進行理解與梳理,幫助學生尋找線索、搭建脈絡;然后通過分析類問題,對文本主題意義進行提煉與概括,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邏輯思維,尤其在第四、第五段中,通過段內的概括描述了對外來詞的不同態(tài)度;進而通過綜合性問題,引導學生進行主題總結,提升學生對主題意義的整體理解、思考、探究和表達能力;最后通過開放性問題,使學生將文本的主題意義與當下社會及生活相關聯,形成感悟與共鳴。
深層閱讀是學生在獲取、理解語篇基本信息的基礎上,對作者的寫作意圖、觀點和價值取向的深入探究,判斷作者的寫作對象及寫作意圖。因此,通過“Why does the author end this article with the quotation by the linguist Edward Sapir?”“What’s the purpose of writing this article?”這些問題,明確作者的寫作意圖。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特定主題意義的行為,實際上就是主題意義的內化過程。教師則引導學生運用比較思維進行比較,說出自己的觀點,通過討論問題“What’r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using borrowed words? And what’s your attitude towards borrowed words?Give your reasons”,讓學生表達他們對外來詞的態(tài)度。
四、密切聯系生活實際,強化主題實踐性拓展
在讀后活動中,設計語言輸出活動,實現主題意義的外化,最終達到主題意義探究的終極目標。對外來詞的學習與探究可以加深對文化異同的理解,達成本單元“相互理解”“溝通交流”主題語境的理解。中國方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在傳播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培養(yǎng)學生的情懷、堅定文化自信等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在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調查班級內部方言使用情況。調查發(fā)現,青年使用方言的人數在逐漸減少,普通話的使用比例更高。圍繞單元主題語境,引導學生聯系實際,結合語篇內容以及對語言、文化和全球化的認識,談談自己對方言傳承與發(fā)展的態(tài)度“Do you think it is important to learn and continue using local dialects in today’s increasingly connected society?Why or why not?”從跨文化的角度認知世界,促進能力向素養(yǎng)的轉化。
[參考文獻]
[1]辛強.基于主題意義探究的英語教學實踐——以一篇科技說明文的教學設計為例[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19(05).
[2]張獻臣.基于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中學英語閱讀教學[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