耄耋之年的老父母不僅需要一碗熱湯,更需要時時在旁噓寒問暖。一碗湯的距離還是遠。
一碗湯的距離,是指長大成家了的子女與父母家的間隔距離。緣于血脈親情,考慮到兩代人在人生理念、生活習慣上的諸多不同和差異,許多人覺得兩代人分開居住,又間距一兩個公交車站點的路程,也就是子女為父母送一碗熱湯不會涼卻的距離,是溫馨而美好的最佳親情距離。
以前,我對此深以為然。
我的岳父母是幸福的。四個子女的小家像星星一樣環(huán)繞著雙親,且都緊鄰著只有一個或是兩個公交車站點的路程。早些年,串聯(lián)起這段空間距離的,是兒女們與岳父母親情團聚的溫馨時光。
日月如梭,生命匆匆。我們的孩子大了,我們的父母老了,夾在孩子與父母中間的我們,親情責任的負荷漸漸發(fā)生了變化。風華正茂的孩子開始討厭我們愛的束縛,耄耋之年的父母日益期待兒女孝的陪護。歲月,讓一碗湯的距離顯得孝之不及。
岳父原是個喜清靜不愛多話的人,以前看見兒女、孫輩們在他家里高聲說笑總是嫌煩。花甲之年是這樣,古稀之年是這樣,杖朝之年依然是這樣;到了鮐背之年,行動顫顫巍巍的老岳父,雖有岳母相伴暮年,卻開始變得黏人,尤其是黏我退休在家的妻子(別的子女都在上班工作)。妻子除了每天騎自行車去父母家送菜食糕點水果,分裝父母長年服用的各類藥品,幫著料理一些生活事務,還時常要陪年邁體衰的父母去醫(yī)院看病,或是跑醫(yī)院為雙親配藥、拿各種檢驗報告,碰到岳父母生病住院治療時,四個子女小家,更是每天派人輪番地去醫(yī)院陪護照料……
日復一日,這樣頻繁往返父母家,一碗湯的距離還是顯得遠而呼之不及。好多次凌晨夢中,我們被急促的手機鈴聲驚醒:“芳娣(我妻子名字),我咳嗽看到痰有血絲”“芳娣,我身份證丟失了,儂上午過來幫我尋找尋找”……岳母事后告訴說:“我要老頭子天亮時打電話,伊不聽,嘸辦法?!逼拮拥氖謾C仿佛岳父住院病床邊掛著的24小時急呼鈴。就是生病住院,老岳父也會在這樣時辰,讓護士打電話給妻子囑咐她上午早點去醫(yī)院。這讓妻子如何給他燒制新鮮的午飯菜?看著二女兒的辛苦,老岳父也會“明事理”地對我妻子說:“叫儂阿姐回來,不要做了,退休了還上啥個班!”岳父老了,就是這樣黏著他的子女。
前段時間,因農(nóng)場農(nóng)友竭力相邀,花甲之年的妻子難得參加了一趟大西北的甘南游。遙遙千里萬里,老岳父用一根無形的通信線一次次地牽扯二女兒的心,追問什么時候回來。出游歸來的妻,放下行李立即趕去父母家安慰。妻子說:我出游這些天,阿姐講爹爹每天早上在她上班前給她打電話,“作”煞特了。
我心里思忖:老岳父的“作”,是人生暮年需要血親的孝心攙扶和慰藉??!
其實,耄耋之年的老父母不僅需要一碗熱湯,更需要時時在旁噓寒問暖。一碗湯的距離還是遠。孝心的陪伴和服侍,最好是樓上樓下。雖然,這很難。
選自“夜光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