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對玄武門軍事政變作研究的,是陳寅恪先生。他在《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中篇“政治革命及黨派分野”里,列舉武德九年六月世民襲殺建成、元吉和神龍元年(705)正月張柬之翦除張易之兄弟、神龍三年(707)七月太子李重俊翦除武三思、唐隆元年(710)六月臨淄王李隆基翦除韋后等四次宮廷政變,指出政變中宮城北門玄武門地勢重要,能否奪取玄武門是這幾次政變成敗的關(guān)鍵。但寅恪先生沒有進一步講清楚玄武門所以重要的原因。
如所周知,玄武門只是宮城的一個城門。就武德九年、景龍三年、唐隆元年三次政變發(fā)生地點長安宮城(當(dāng)時所謂大內(nèi),景云元年命名為太極宮)而言,除通向東宮、掖庭宮的宮門外,南面有承天、長樂、永安三門,北面除正中玄武門外其東尚有安禮門。就神龍元年政變發(fā)生地點東都洛陽宮而言,除通向東宮的宮門外,南面有應(yīng)天、明德、長樂、雒城南門四門,西面有嘉豫門、雒城西門,北面除正中玄武門外其東尚有安寧門。發(fā)動政變的目的既在翦除宮廷之內(nèi)的政敵,玄武門不易奪取難道不能從其他城門進入宮城以達到此目的?可見玄武門之所以重要者,并非在于此門如何險要,如今軍事上所謂制高點之類,而在于守衛(wèi)宮廷之禁軍屯營就在此門外邊。
寅恪先生說:“玄武門地勢之重要,建成、元吉豈有不知,必應(yīng)早有所防衛(wèi),何能令太宗之死黨得先隱伏奪據(jù)此要害之地乎?”今知“常何舊曾隸屬建成,而為太宗所利誘,當(dāng)武德九年六月四日常何實任屯守玄武門之職,故建成不以致疑,而太宗因之竊發(fā),迨太宗既殺其兄弟之后,常何遂總率北門之屯軍矣。此亦新史料之發(fā)見,足資補釋舊史所不能解之一端也”,“至于敬君弘、呂世衡則觀太宗數(shù)馮立罪所言,殆與常何同為太宗之黨歟?史料缺乏,未敢遽定”。
案武德時禁軍屯營已在玄武門,如《敬君弘傳》所說。但玄武門軍事政變勝負(fù)成敗的關(guān)鍵初不在于《敬傳》《馮傳》等所說后半截在玄武門的攻守,而在于前半截襲殺建成、元吉之能否得手。而在李世民統(tǒng)率下襲殺建成、元吉的人員,據(jù)《舊唐書》卷六五《長孫無忌傳》是:無忌與尉遲敬德、侯君集、張公謹(jǐn)、劉師立、公孫武達、獨孤彥云、杜君綽、鄭仁泰、李孟嘗等九人入玄武門討建成、元吉。
卷五七《劉師立傳》則說:師立與尉遲敬德、龐卿惲、李孟嘗等九人同誅建成有功。
又增多一龐卿惲。這或系《劉師立傳》有錯誤,龐卿惲本不在“九人”之中,或系《長孫無忌傳》有錯誤,把龐卿惲錯成了某某人,因為《舊唐書》卷六八《張公謹(jǐn)傳》也說“公謹(jǐn)與長孫無忌等九人伏于玄武門以俟變”,《建成傳》也說“太宗將左右九人至玄武門”,可見在玄武門襲殺建成、元吉之為太宗、長孫所率“九人”彼時本有定說,其人員則為尉遲、侯、張、劉、公孫、獨孤、杜、鄭、李,也許其中有龐而無某某,此外絕不可能更有他人參預(yù)其列??催@些人現(xiàn)存的碑傳,包括《舊唐書·長孫無忌傳》《張公謹(jǐn)傳》,《舊唐書》卷五七《李孟嘗傳》《劉師立傳》《公孫武達傳》《龐卿惲傳》,卷六八《尉遲敬德傳》,卷六九《侯君集傳》,以及《昭陵碑錄》卷中《杜君綽碑》,《書法叢刊》第4輯印《李孟常(嘗)碑》,在武德九年六月四日之前均與屯守玄武門的禁軍絕無瓜葛,而統(tǒng)統(tǒng)是李世民的秦府私黨。至于真正的玄武門禁軍將領(lǐng),不僅常何沒有名登此襲殺建成、元吉者的名單,即其后抗擊東宮、齊府兵而身殉的敬君弘、呂世衡也都不在其列。
是否常何等禁軍將領(lǐng)確已參與襲殺建成、元吉的行動,只緣不屬長孫無忌直接統(tǒng)率,功勞比不上尉遲敬德等人,因而未能名冊其列?從記述現(xiàn)場搏斗的史料《舊唐書·建成傳》《尉遲敬德傳》來看,也絕無可能。《建成傳》所記是:四日,太宗將左右九人至玄武門自衛(wèi)。……建成、元吉行至臨湖殿,覺變,即回馬將東歸宮府,太宗隨而呼之。元吉馬上張弓,再三不彀,太宗乃射之,建成應(yīng)弦而斃,元吉中流矢而走,尉遲敬德殺之。
《尉遲敬德傳》對射殺元吉的過程講得更具體:六月四日,建成既死,敬德領(lǐng)七十騎躡踵繼至。元吉走馬東奔,左右射之墜馬。太宗所乘馬又逸于林下,橫被所繣,墜不能興。元吉遽來奪弓,垂欲相扼。敬德躍馬叱之,于是步走欲歸武德殿,敬德奔逐射殺之。
若真如寅恪先生所推測,李世民此時已收買常何、敬君弘等禁軍將領(lǐng),則完全可以像后來《舊唐書·張柬之傳》《玄宗紀(jì)》等所說,直接驅(qū)動禁軍來圍殺建成、元吉,以收萬全之效。但如《建成傳》《尉遲傳》所說,仍需親冒鋒鏑與建成、元吉交手,李世民甚至幾為元吉所扼,足見其時禁軍確未被李世民所利用?!冻:文贡匪^“趨奉藩朝,參聞霸略”,一似常何已委身秦府且參聞六月四日政變機密者,實撰人李義府為碑主常何粉飾之辭,不足憑信。六月四日之發(fā)動政變,政變之軍事行動必選擇在玄武門,自必別有原因。
選自《六至九世紀(jì)中國政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