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一個享樂主義者,但對我而言,我仍堅持:活著,即是為享受生命。
像“享受”這樣至善至美的字眼有時候也會被污染,真是令人氣憤。享受是安息,享受是感謝,像一條自足的小溪滿意沿它曲折多石的河道,于是一路唱著歌蜿蜒前行——這是享受。
我深信,真正的園藝家既非自炫,也不為賣花賺錢,他只為看到一園生命的欣欣向榮,他只為看到小芽初碧時驚動泥土大地的那一個躍姿,他只為看到經霜的松枝可以老得多么迷人,他只為看到每一朵花開代表了一個生命的必然勝利!他要的是每一朵他所植下的花,享受它自己的花色、花形和花期。
“如果那朵花凋零了呢?”你問,“難道讓他享受自己的萎敗嗎?”
不是的,那朵花仍有很多可以享受的,它可以享受自己豐盈的記憶,累累垂垂的記憶;它可以享受“化作春泥也護花”的尊嚴,它可以享受花朵一旦變成一粒種子的驚訝,它可以享受在泥土下溫暖潮濕的黑暗里,怎樣把自己舒展,打開,逐漸舞成一株新我的喜悅。
因此,容許我深信,上帝造人,是為了讓我們享受。
中世紀的苦修教士,甚至穿著粗毛扎人的內衣以求自虐,我不認為他們得到了上帝的喜悅。正如我認為“割股養(yǎng)親”不是真正的孝,沒有一個正常的父母能咽得下兒女的肉,那是一種愚蠢的道德。
我也這樣解釋母親之締造生命。
不是為鞏固自己的家族中的地位,不是為證明自己的生育能力,不是為養(yǎng)兒防老。一個好母親不為那些理由生孩子。
她要一個孩子,是因為她信仰生命的本身。
她要一個孩子,是因為她欣悅于自己的四肢百體,有如風中的花享受著自己的每一瓣潔白,相信從那里面可以締造另一個完整。
她要一個孩子,是因為“活著是如此美好”,而她愿意另一個新生命來分享這份美好。
英文里“share”一詞是一個好聽得跟音樂一樣的字眼,它代表的意思是“分享、共享”。但不管是分、是共,我們自己必須先有飽飲的、享足的心靈。林肯的“ofthepeople,bythepeople,forthepeople”翻譯成“民有、民治、民享”。“享”字譯得真是神來之筆,一字之間,每見胸襟,“民享”真是大政治家的口吻——但不要忘記,在這一切之前,我們先肯定了人世的種種美好,那個“享”字才有其意義。
上帝造人,是于茫?;鸹袉拘岩晃粘了拇耗啵x之以形象、賦之以氣息、賦之以與上帝同尊同榮的“天子”的地位。他給了我們什么?他給了我們全宇宙,再加上他自己。
稚小的嬰兒怎樣表示感謝?他只要大口地享受乳汁,愉快地將小頭貼在干暖的被褥上欣悅地睡著,便能給父母極大的滿足。
而當一個成人在晨起的時候,大口呼吸著朝露,深夜趕路的時候,偶然抬眼,虔誠地為每顆星加一個驚嘆號,當他坐下沉思,誠懇地說:“上帝??!我在這里,我正在認真地享有這一切。”——他便已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了上體天心的境界。
去享有生命的一切吧,并且心存感謝。
去享有生命的一切吧,并且分享別人。
選自微信公眾號“誦讀經典品味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