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雙減”背景下,教師一方面要提高課內教學效率,積極構建師生共同參與的高效課堂,另一方面則要落實“雙減”政策要求,做好教學減負工作,為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均衡發(fā)展預留更多時間和空間?;诖耍半p減”背景下數學單元教學要立足學生學情,夯實單元教學基礎;著眼教學需求,明確單元教學目標;梳理課時內容,細化課堂教學流程;構建知識框架,促進單元知識理解;設計導學問題,驅動學生自主探究;完善評價模式,實現(xiàn)教學有效評價。
關鍵詞:“雙減”政策;小學數學;單元教學;自主探究;綜合素質
中圖分類號:G623.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4)27-0105-04
基金項目: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22年度立項課題“‘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單元整體教學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JKYJX22-064)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雙減”政策強調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同時,減輕學生學習負擔,為學生德智體美勞綜合素養(yǎng)的均衡發(fā)展預留更多自主空間。在“雙減”政策導向下,學科教學模式要進行完善和創(chuàng)新,以落實“雙減”政策要求。從數學的構成要素來看,各課時以及各單元教學內容之間有著緊密聯(lián)系。基于這一特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引入單元整體教學,在注重以課時為單位的教學設計基礎上,融合單元整體教學理念,突出單元知識之間的內在關聯(lián),為學生系統(tǒng)掌握單元知識內容搭建平臺。為了達成這一教學目標,在日常教學設計環(huán)節(jié),教師要從單元知識內容入手對課程資源進行整合,設計出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單元教學資源,以提高教學效率,減輕學生學業(yè)負擔,落實“雙減”政策要求。
“雙減”視域下的數學單元教學,如何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每一位教師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1]。對課堂教學活動而言,教學行為是建立在教師與學生有效溝通與交流基礎上的一種雙向互動,并非教師單向的知識傳輸過程。因此,在這一教學活動中,準確定位學生學情、找準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是保障單元教學活動順利實施的基礎。在“雙減”視域下的數學單元教學活動中,教師先要對學情有一個準確的了解,然后立足學生學習實際,制訂切實可行的教學計劃,以保障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的同步提高,將“雙減”政策所提出的“提質減負”要求融入課堂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
例如,在教學“乘法的初步認識”這一單元知識內容時,從以往課堂教學活動中的反饋可知,一部分學生雖然對乘法知識并沒有形成系統(tǒng)且全面的認知,對乘法知識的理解僅限于淺層次,但是對已學過的加法知識有著扎實的基礎。從數學知識的內在關聯(lián)來看,加法是乘法學習的基礎,乘法是從加法延伸和拓展而來的。學生對加法知識有扎實的基礎,說明已經為乘法學習做好了準備與鋪墊。在對學生學情有一個準確把握之后,教師可預設課堂教學活動,引導學生理解乘法的意義。
具體而言,課堂教學流程可以按照乘法算式導入、建立與加法聯(lián)系、引導學生探究二者關系以及啟發(fā)學生乘法思維的思路進行預設。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利用多媒體展示“一箱礦泉水有3排,每排有4瓶,一箱共有12瓶”,引導學生思考和交流:怎樣得出一箱礦泉水共有12瓶這一結果?學生基于加法學習經驗,都能回答出4+4+4=12這一結果。此時,教師可啟發(fā)學生進行思考:每排礦泉水仍然是4瓶,一共有12排、15排、22排,用加法計算就會面臨較大的困難,有沒有什么方法可以快速進行計算呢?這種以具體問題的解決活動為教學載體,從學生已有學習基礎入手進行引領的方式,能驅使學生將關注的重點轉移到本單元的教學內容中,讓學生對乘法的意義有一個準確的理解,為單元教學活動的順利推進奠定基礎。
在數學單元教學過程中,明確的單元教學目標不僅可以為學生指明學習探究的方向,同時還可以改進教師的課堂教學活動,以助力學生學習質量與學習能力的同步提升?;凇半p減”政策以及學生學習需求,教師在制定單元教學目標時,要從宏觀和微觀兩個維度入手,確保其能夠覆蓋單元所有知識內容[2]。為保障宏觀教學目標和微觀教學目標的一致和統(tǒng)一,在設計微觀教學目標時,教師可從宏觀視角入手進行延伸和拓展。一般情況下,宏觀教學目標主要集中在知識與技能,以及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方面,主導教學規(guī)劃和學生課堂學習過程;微觀教學目標則更多體現(xiàn)在課堂教學活動層面,是對宏觀目標的細化。制定宏觀教學目標和微觀教學目標,能使得數學單元教學更具邏輯性和層次性,便于有的放矢地整合單元教學內容,提升單元教學效率,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與負擔,將“雙減”政策的基本要求融入單元教學。
例如,在教學“測量”這一單元知識內容時,教師可根據不同的教學階段,將課程教學目標分為以下幾個維度。第一階段,要求學生能夠熟練掌握毫米、分米以及千米這三種長度單位的基本概念及聯(lián)系,對單元知識內容有一個初步認知和了解。第二階段,指導學生嘗試應用所學長度單位,表現(xiàn)生活中的具體事物,將抽象的長度單位知識與具象的生活案例緊密結合,增強學生學習體驗,幫助學生理解不同長度單位的換算關系。第三階段,活化學生數學思維,提高學生實際應用能力。在明確本單元教學目標之后,教師可根據課堂教學活動的逐步深入,依次推進本單元教學,循序漸進地引領學生運用毫米、分米和千米解決實際生活問題,將培養(yǎng)學生問題解決能力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比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指導學生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表示一本書的長度和厚度、課桌的長度和厚度等,在實踐應用中高效達成單元教學目標,助力學生輕松學習、高效學習。
教材中的知識內容在進行編排時,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特點,對一些較為復雜和難度較高的知識點采取分化設計,以貼合學生學習能力和認知水平,避免給學生帶來較大的學習壓力和困難。在“雙減”背景下的數學單元教學中,教師要基于單元教學目標,梳理課時內容,細化課堂教學流程,做好單元教學活動的準備,為提升單元教學質量做好鋪墊。
例如,在教學“觀察物體”這一單元知識內容時,教師要明確教學目標:通過引導學生學習該單元知識內容,培養(yǎng)學生觀察圖形的能力[3]。在明確教學目標后,教師可圍繞教學目標細化教學流程。首先,引導學生基于觀察的圖形,說出與之對應的方位。其次,引導學生根據不同的觀察方位說出與之對應的圖形,熟練掌握確定觀察方位和表達觀察方位的方法。再次,引導學生認識方位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和發(fā)展。在細化課堂教學流程后,教師可在課堂教學活動中適時引入生活案例,讓學生在置身于生活應用情境的學習活動中,實現(xiàn)對物體方位變化的理解和掌握。最后,鼓勵學生與同桌分享:從不同視角觀察圖形都有什么特點?教師要為學生預留分享和交流的空間,促進學生單元學習質量的提升。
構建單元知識框架是數學單元教學設計和日常教學關注的重點,也是貫徹落實“雙減”政策要求的有效途徑[4]。數學知識雖然比較抽象,但各部分內容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以知識框架的形式將分散的單元知識內容進行集中呈現(xiàn),不僅能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還能形象地表現(xiàn)出各知識點之間的內在關聯(lián),有助于學生從系統(tǒng)角度入手掌握所學知識,提高學生數學邏輯思維。這樣,學生既可以從微觀視角強化對某個知識點的深入理解,也可以從宏觀視角審視知識點之間的內在關聯(lián),以此獲得對知識內容的深度理解[5]。可以說,構建系統(tǒng)化的單元知識框架,是單元教學設計不可或缺的要素。
以“毫米、分米、千米”這一單元知識內容教學為例,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可先要求學生對教材內容進行閱讀,然后讓學生以小組討論的方式提煉出最為核心且能涵蓋本單元內容的一個要素。學生通過深入閱讀以及小組討論,最終將這一要素確定為“長度單位”。在明確這一核心要素后,教師可引領學生圍繞這一核心要素搭建單元知識框架,借助思維導圖從長度單位的名稱、不同長度單位之間的關系、長度單位的使用方法以及長度單位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等層面系統(tǒng)整合單元知識內容。其中,長度單位的名稱這一模塊包含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等內容,毫米、分米、千米是本單元教學的主要內容,其他長度單位則是學生已學過的知識;不同長度單位之間的關系模塊包含毫米、厘米以及分米和千米之間的進率;長度單位的使用方法以及長度單位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這兩個模塊包含一些生活應用案例,對理論知識和實踐應用進行關聯(lián)。在單元教學過程中,教師可根據本單元的構成要素,組織學生以思維導圖的方式梳理出一個完整且較為系統(tǒng)的知識框架[6]。這種教學設計,不僅可以將分散的單元知識內容進行系統(tǒng)的整合,便于突破教學重點和難點,還可以在構建系統(tǒng)知識框架的過程中,引領學生對新舊知識進行整合,實現(xiàn)舊知的鞏固與新知的內化,從而提高課堂教學實效。
“雙減”政策在強調提升課堂教學質量的同時,為學生個性化發(fā)展預留更多的時間和空間[7]。在數學單元教學中,為了讓學生高效掌握知識內容,教會學生科學、高效的學習方法,教師在優(yōu)化教學設計的過程中,要基于學生學習能力和發(fā)展需求,設計多元化的導學問題,引領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學習和互動,讓學生在置身知識生成的過程中增強學習體驗,激活數學學習思維,系統(tǒng)掌握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要達成這一教學目標,具有明確指向性的導學問題必不可少。因此,教師要科學設計課堂導學問題,賦予學生更多探索和實踐的空間,發(fā)展學生數學思維,提高課堂教學效果[8]。
例如,“圓”這一單元包括圓的認識、圓的周長以及圓的面積和扇形等知識內容,教學目標是通過本單元的教學,要求學生對圓形成比較全面且具象的認知,能夠運用相關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教材滲透曲線圖形與直線圖形的內在聯(lián)系,體現(xiàn)“化圓為方”“化曲為直”的轉化思想。在本單元的教學中,教師可設計一些導學問題,驅動學生自主探究。以“圓的周長”為例,教師在教學中可設計以下問題:圓的周長是怎么定義的?如何計算圓的周長?在問題的驅動下,學生積極參與到自主探究學習活動中。在這一過程中,有學生提出以下方法:在計算圓的周長時,可以先用一根繩子將圓圍繞一周,然后測量繩子的長度就可以得到圓的周長了。很快就有學生質疑:如果圓形很大,就不能用這種方式進行測量了,而且用繩子測量也容易出現(xiàn)誤差,影響測量的準確性。此時,教師可對學生進行啟發(fā)和引導:有沒有一個公式可以對圓的周長進行計算呢?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與探究。這樣,學生的課堂學習行為會更為有效,探究方向會更加明確。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會主動聯(lián)系已有知識經驗進行思考,并借助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推導出圓的周長計算公式。在問題的引領下,數學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得到有效提升。
教學評價是單元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9]??茖W合理的教學評價不僅可以推動學生學習質量的進一步提升,還能為教師優(yōu)化教學設計提供依據。在以往的教學評價中,教師一般習慣于通過完成作業(yè)或者單元測試對學生單元學習活動中進行評價。這種教學評價關注的內容較為單一,無法全面反映學生在單元學習活動過程中的情況。為了能夠對“雙減”背景下的數學單元教學活動進行全面評價,教師可在傳統(tǒng)教學評價的基礎上,對評價模式進行完善和創(chuàng)新,通過制定教學評價指標、調整教學評價模式、拓展教學評價內容、增加教學評價主體,提高單元教學評價的全面性和準確性。
首先,制定教學評價指標。教學評價指標是調整和優(yōu)化單元教學評價的關鍵。立足“雙減”教育背景,教師在進行教學評價時應從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和學習能力的發(fā)展情況入手進行多維度評價,在單一知識型評價的基礎上增加能力型評價元素,如學生在單元學習過程中的表現(xiàn)情況、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的參與情況以及在課堂導學中任務的完成情況等,以完善單元教學評價模式,全面反映學生單元學習情況。例如,在“小數除法”這一單元的教學評價中,教師可圍繞單元整體教學需要和學生發(fā)展的現(xiàn)實情況,對教學評價進行調整和完善。在具體評價過程中,教師可以基于原有的知識發(fā)展評價,進一步融合學生在單元學習過程中的表現(xiàn)情況、課堂學習活動的反饋以及進步情況等,對學生在本單元學習活動中的表現(xiàn)情況進行客觀評價,讓學生明確自身在學習過程中的優(yōu)缺點,從而進一步精進學習過程和方法。其次,調整教學評價模式。評價模式是評價指標實施的載體。為了更好地發(fā)展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yǎng)和綜合能力,教師要對原有教學評價模式進行調整。再次,拓展教學評價內容。評價內容要全面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以提高教學評價的準確性。為此,教師可把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作業(yè)完成質量等納入評價范圍。最后,增加教學評價主體。為提高教學評價的公正性和客觀性,教師可引入學生自評和互評機制,實現(xiàn)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學生參與教學評價,有利于構建與教師評價互補的一體化評價體系,有利于構建教學相長的師生關系,有利于優(yōu)化單元教學。
在“雙減”政策導向下的數學單元教學中,教師要積極革新傳統(tǒng)的教育觀念,并圍繞“雙減”政策的具體要求全面落實“提質減負”的教學要求,為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均衡發(fā)展提供幫助。單元教學活動的引入是減輕學生學習負擔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舉措,教師在實際應用階段首先要對單元知識內容進行整合,然后從學生實際學情入手,圍繞既定的單元教學目標細化教學流程,借助導學問題的設計驅使學生逐步構建系統(tǒng)的知識框架,以提高學生單元學習實效。最后,借助系統(tǒng)的教學評價機制,組織學生查缺補漏,在師生共同參與的教學活動中實現(xiàn)單元教學質量的全面提升,助力學生數學綜合素養(yǎng)均衡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王麗美.小學數學大單元整體化教學實踐策略探究[J].吉林教育, 2023(15):91-93.
[2]錢慧,顧萬春.小學數學主題單元教學的內涵與策略[J].江蘇教育, 2023(22):43-47.
[3]吳彩英.深度學習視域下小學數學大單元教學策略分析[J].福建教育,2023(31):44-45.
[4]楊青.數學大觀念下小學數學單元整體教學建構[J].天津教育, 2023(35):16-18.
[5]彭秋媛.基于大概念的小學數學單元教學設計———以“數的加減法”為例[J].內蒙古教育,2023(04):64-70.
[6]胡愛華.聚焦核心素養(yǎng)實現(xiàn)深度學習———小學數學大單元教學策略[J].天津教育,2023(33):25-27.
[7]楊芳.深度學習理論下小學數學大單元教學策略———以《圓柱與圓錐》為例[J].天津教育,2023(27):10-12.
[8]顧文亞.立足課堂“微變革”,撬動教學“大單元”———小學數學“大單元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江西教育,2023(34):22-25.
[9]吳琪芳.“問題提出”引領下的小學數學教學探微———以“多邊形的面積”單元教學為例[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23,24(08):96-98.
Exploration of Teaching Strategies for Mathematics Uni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Reduction"
Chen Yanping
(Fujian Longyan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Longyan 364021, 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reduction", teachers need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in class teaching and actively build an efficient classroom with the participation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On the other hand, they need to implemen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do a good job in reducing teaching burden, and reserve more time and space for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comprehensive literacy. Based on this, mathematics unit teach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reduction should be based on students’ learning situation and consolidate the foundation of unit teaching; focus on teaching needs and clarify unit teaching objectives; sort out the course content and refine the classroom teaching process; building a knowledge framework to promote understanding of unit knowledge; design guided learning questions to drive students’ independent exploration; improve the evaluation model to achieve effective teaching evaluation.
Key words: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unit teaching; independent exploration; comprehensive qua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