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沉醉于弦樂演出的動人旋律時,是否曾對那些演奏家手中的樂器產(chǎn)生過好奇?它們何以能奏出如此悅耳且充滿張力的聲音?
這背后,其實都離不開一位位“幕后英雄”。他們是樂器的制作者與修復師,默默地為演奏家們打造與呵護著每一把“利器”。
從迷戀到匠造
我從小便學習小提琴,除了迷戀它發(fā)出的美妙聲音外,更對它的外形十分著迷。小提琴的琴身光滑,弧度優(yōu)美,琴頭上精美的鏤空花紋優(yōu)雅而不失靈動。從小,我便對制琴師懷有敬意,他們就像是賦予樂器生命與靈魂的魔法師,每一次雕刻、每一次打磨,都是對美的極致追求。因此,在高中藝考時,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沈陽音樂學院提琴修造專業(yè)。這個專業(yè)屬于藝術與科技系,報考方向為弦樂器制作。
手工小提琴制作工序非常復雜,包括選料、拼板、刮板、合琴、刻頭、裝頭、上漆、裝配等數(shù)十道,且每一道工序都需要精細把握和打磨。如果其中一道出現(xiàn)了較大的誤差,后續(xù)的工作也不好進行。這要求制作者除了有一定的演奏技巧外,還需掌握制作工藝、聲學、木材學、化學等多個學科。這也意味著,制成一把手工小提琴往往耗時數(shù)月乃至更久。
作為提琴修造專業(yè)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我們雖會接觸到制作的每一道工序,但初期在技法上尚顯稚嫩,尤其是在刮板、雕刻琴頭等精細環(huán)節(jié),往往只能粗略勾勒出形狀,難以達到大師級的精準與細膩。經(jīng)過多年的刻苦練習和不斷實踐,我們才能逐漸在這些工序中融入自己的風格,創(chuàng)造出既符合聲學原理又充滿藝術性的手工小提琴。
制琴之旅
小提琴真正的精髓,我認為深藏于其選用的木材中。小提琴面板是琴體上最關鍵的發(fā)聲部件,通常,我們會選擇輕盈而堅硬的云杉木,它有著非常卓越的聲學性能,使得琴聲悠揚回蕩。而背板的選材則偏向于紋理優(yōu)雅的楓木,精美的花紋讓每一把小提琴都能擁有獨特的韻味。
在開始制作前,我需要觀察木料的紋理走向,感受它的彈性,再在木料上做相應調整。對于一些有重大缺陷或硬度與濕度都不適合制作樂器的木料,我會把它們加工成制琴所需要的工具或耗材。
選料既定,接下來就要決定這把琴的琴型。以300多年前的小提琴三大家族(阿馬蒂、斯特拉迪瓦里、瓜奈利)為模板,我們運用相應的模具來制作小提琴的側板框,這個側板框的造型也將直接影響琴的最終形態(tài)。首先,將一塊楓木加工至1.1至1.2mm厚的側板料。由于這個工序需要用刮刀不斷地在木料上刮動,長時間的摩擦會使刮刀變得炙熱,我也不得不操作一會兒就停下來歇歇手。隨后,將側板料蘸取少許水,在超過170攝氏度的烙鐵下烤制,高溫使水分瞬間氣化,軟化木纖維。此時,水珠在烙鐵上滋滋作響,而側板則散發(fā)出一股令人愉悅的曲奇香味。經(jīng)過不斷調整,側板框的雛形得以顯現(xiàn)。
側板框完成后,便進入琴板的制作階段。琴板的制作工藝對提琴最終的聲音狀態(tài)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其中拼板環(huán)節(jié)尤為關鍵。
拼板是將兩塊干透的板材膠合在一起。拼合前,必須把兩塊板的膠接處刨得十分平整。這一步,我要使用的工具是木工大平刨。操作之前,要盡量把刨刃磨得鋒利,然后把板材夾在木工臺案上,細致地把邊緣刨平、刨直,再把兩塊刨好的板材對著光線檢驗一下,如果有光線透過,代表拼縫不平,那么膠合后也會有縫隙,影響琴的音質。
我在剛開始獨立操作時,由于使用刨刀不熟練,常常陷入了前半部分貼合、后半部分卻虧缺了的窘境。如此反復,我的心態(tài)也會變得無比浮躁。每當這時,老師都會在我們耳邊輕聲提醒:急于求成是做不出好作品的。因此,在后續(xù)的操作中,一旦意識到自己變得急躁,我便會適時停下手中的工作,目光從手中的木塊移至操作臺上散落的刨花,再緩緩掃過工作室中那些凝聚了匠人心血與汗水的小提琴,調整好狀態(tài)后再重新出發(fā),繼續(xù)我的制琴之旅。
兩塊板材都刨好后,便可以在膠接的部位涂上熱膠粘合。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步要非常迅速,涂膠后就應馬上把兩塊板材對正,放在夾具里對齊、卡緊待干。之后,需要我們“千刀萬剮”,也就是把拼好的模板切割、打磨成小提琴的大概形狀,再用刮刀一點一點地刮,直到刮出小提琴的面板和背板。當然,這一環(huán)節(jié)對琴板的厚度是有要求的,要按照標準來刮。我們一邊操作刮刀,還要不時使用專用的厚度規(guī)進行測量。
不知何時起,我習慣了與月亮為伴、星星為侶。夜深人靜時,耳邊播放著輕柔的音樂,鏟子與木頭不斷碰撞,沙沙作響。暖色的燈光照在木頭上,一道道鏟痕猶如一座座沙丘,記錄著時間的流轉與匠心的雕琢。
隨著琴板成型,我隨即轉向了對琴頭的雕琢。正統(tǒng)的意大利琴,琴頭的旋首一般是以阿基米德螺線與維格羅拉螺旋線交織而成的旋形圖案,猶如音樂的旋律般在琴頭起舞。雕刻旋首,不僅僅是對木材的物理加工,更是制琴師技藝與風格的深刻體現(xiàn)。在雕刻時,我們一般使用圓鏟把旋首每層由邊沿到根部進行初雕,使之有個大概的形狀,之后參照規(guī)格尺寸進行細致雕刻。雕刻時,每一次只能鏟、削掉一點點,并要一邊操作,一邊觀察琴頭的形態(tài)。就像老師在上課時所說的,一個成熟的制琴師,在刻下每一刀之前都需要在腦海中反復演練,進行一場場無形的“思想實驗”。
提琴奏響
接下來,是調整新琴的最后一次機會——琴身清潔,為接下來上漆做足準備。這一工序雖不算復雜,但卻是一個不斷“挑剔”的過程:用砂紙和刮刀把琴身打磨干凈,確保每一處殘留的膠水都被徹底清除;同時,為防止視覺疲勞導致細節(jié)遺漏,還要不斷復查已清潔過的部位。
提琴制作在材料的選擇上非??季浚踔吝B提琴表面的油漆都需要制琴師親手制備。由于大多數(shù)制琴師都對自己所使用的油漆配方守口如瓶,更為這項工作增添了幾分神秘的色彩。天平、燒杯、玻璃攪棒……在各種工具間周旋,每當調配油漆時我都感覺自己仿佛在做一場化學實驗。制備油漆時,色彩濃度十分重要,色彩過濃可能會導致上色不均勻,過淡則可能需要涂抹多層,造成漆層過厚。油漆的工藝會直接影響樂器的視覺和聲音呈現(xiàn)效果,因此制備的比例、落筆的力度、油漆晾干的時間都需要嚴格把控。記得我在第一次上漆時,由于對油刷的次數(shù)和手法沒有概念,導致琴身色彩斑駁。最后,不得不花費幾乎整個下午的時間將油漆洗掉,再重新上漆。
刷好油漆并完成裝配后,一把嶄新的小提琴終于誕生。盡管它在曲線的流暢度與細節(jié)雕琢上還稍顯稚嫩,略帶粗獷,但當這把由我親手制作的小提琴首次奏響時,我心中的喜悅與感動如同初次聽見自己孩子啼哭的母親,久久難以平息。大學三年的制琴之旅中,我深刻領悟到了制琴師所肩負的非凡使命——不僅是技藝的傳承,更是情感的傾注與夢想的傳遞。而我今后的制琴之路,也將是一場追求完美的壯麗旅程。
責任編輯:賈倩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