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以上海市浦東新區(qū)周浦第三小學某四年級學生為例,分析學生不想上學的原因,并提出相應的輔導策略。
【關(guān)鍵詞】厭學;有效溝通;ABC理論;行為契約;代幣法
厭學是當前很多學生都會出現(xiàn)的一種狀況,在兒童青少年的精神門診中,竟有1/3~1/2的案例是與兒童青少年的厭學問題相關(guān)。學生厭學的危害也是比較嚴重的:不僅是成績的下滑,更是對人生的多方面產(chǎn)生影響。因此,從某種程度上來看,厭學所帶來的連鎖反應不只是單單學習成績不好這么簡單,是值得所有家長和老師重視的。而學生的厭學問題,并不像表面看到的,僅僅是“不想上學”那么簡單。其背后往往是個人、家庭、學校等多因素綜合在一起,互相影響牽連,共同造成問題的爆發(fā)。為此,分析找出學生不想上學的原因,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對癥下藥,幫助學生消除厭學情緒,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力,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對于解決小學生厭學問題具有深刻的意義。
一、案例概述
小楊,男,11歲,四年級學生,家中獨子。身體健康,無重大疾病史。父母大專文化,均為一般職員,家族無精神病史。
小楊一二年級時很喜歡上學,作為小干部,得到老師和同學的信任,學習壓力也完全在自己能力范圍內(nèi)。自三年級疫情爆發(fā)、宅家學習后,該生明顯學習狀態(tài)不在線。作業(yè)極拖拉,經(jīng)常撒謊忘帶作業(yè)。交上來的作業(yè)字跡極潦草,母親為其報的寫字班,他會躲在廁所里不進教室學習。
每逢周一收作業(yè),該生就說作業(yè)忘帶,老師讓其周二帶來,他也總能在周二交齊作業(yè)。五一長假結(jié)束,開學第一天的早上,該生又說肚子疼,母親帶他去醫(yī)院檢查,沒有發(fā)現(xiàn)任何疾病癥狀。但第二天上學,故技重施,不想上學。后被母親強制送到學校后,他又能好好上學。臨到雙休日過后,該生又出現(xiàn)不肯上學的情況,甚至和母親在校門口軟磨硬泡一上午,也不肯進校。
二、成因分析
1.不自信,時常想得到同學老師認可
其母親反映,不愿上學的情況以前偶爾也會發(fā)生,原因都是作業(yè)未完成,怕到校后被老師批評、同學議論。與該生交流后,得到的答案也基本一致。該生本來性格就內(nèi)向,臉皮薄,虛榮心強,愛聽表揚的話,他認為在同學面前被批評,丟了臉面,心里難受,來校后總懷疑其他同學會對他指指點點,他受不了,就裝病不來學校。
2.不自律,用磨蹭掩蓋內(nèi)心的恐懼
疫情爆發(fā),學生居家學習期間,經(jīng)常要通過手機或電腦等上傳作業(yè)。他們便趁父母不在或不注意的情況下,偷偷玩游戲。該生就是自控能力較弱的一個。他在母親允許的情況下玩游戲,會經(jīng)常再要求多玩會。母親不在家,他就是“大王”,自己關(guān)在房中隨意玩。甚至不理會家長收回電子產(chǎn)品的要求,自己藏起來,并長期“霸占”。
周一至周四的作業(yè),他都能及時寫好。只是周五的作業(yè)或碰上長假的作業(yè),因為量較大,回家后,他總覺得應該先放松一下,便將作業(yè)拖到周六、周日寫。而雙休日,他又有其他的課外興趣班,再加外出游玩,吃吃喝喝,就磨磨蹭蹭到周日晚上寫,時間來不及,父母要保證他的睡眠時間,催促其早休息,因此作業(yè)來不及做。
3.不和諧,家庭矛盾顯化孩子的無力
家中父母對他的教育態(tài)度不一,母親較嚴格,父親較隨意,奶奶則十分寵愛。對于孩子裝病一事,三者看法也不同。奶奶順其意,爸爸無意見,不參與,不關(guān)心,媽媽是最積極應對的一個。當知道孩子是撒謊不愿上學,奶奶嗔怪孩子不好好向上,爸爸責怪媽媽管得太嚴,媽媽責罵孩子之余還會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與老師積極溝通。雖然母親管得多,但在家時間有限,基本奶奶管理他的時間較長。因此該生的情況也是反反復復,不能一下子斷根解決。
三、指導過程
1.情緒管理,縮短心距
該生母親看到他的表現(xiàn)非常焦慮,不斷斥責、質(zhì)疑、拍打孩子,她自己也著急上火,無心工作。其實家長的這種焦慮情緒也傳遞給了孩子,讓孩子更加的害怕、緊張、封閉甚至叛逆。因此在孩子強行被送到學校后,筆者會與其他任課老師溝通好,不批評,不指責,只關(guān)注當下該生的表現(xiàn),多鼓勵,多提醒,同時將該生的良好表現(xiàn)告知其母親,先讓家長寬下心來,并讓她控制好自身的情緒,保持樂觀積極的心態(tài),尋求解決的辦法。
2.調(diào)整矛盾,合力助力
學生的問題往往反映出了一個家庭的問題。該生家庭主要成員的教育理念不同,對學生的性格形成也有一定的影響。該生內(nèi)向,缺乏自信,遇事猶豫不決。正是因為為其“出謀劃策”的家人的不同處事方法,讓他不知道聽誰的。而母親是最后的“拍板者”,往往較強勢,夫妻關(guān)系也因教育孩子出現(xiàn)爭吵、冷戰(zhàn),家庭矛盾被孩子點燃、激化。因此筆者讓該生母親盡量處理好家庭矛盾,統(tǒng)一調(diào)整好家庭教養(yǎng)方式,如勸告奶奶不要溺愛孩子;讓父親也參與到孩子教育中來,為改善家庭氣氛和環(huán)境多出力。
3.有效溝通,積極肯定
由于該生性格內(nèi)向,又好面子,老師找他談話時,他經(jīng)常言辭閃爍或沉默不語,談話總是難以繼續(xù)。筆者想到家長是孩子最親近的人,也是最了解孩子的人。因此讓家長在孩子情緒穩(wěn)定時或是興致好時,找孩子聊聊天,先以孩子高興的事或感興趣的事開頭,逐漸引入“不愿上學”的話題中,了解孩子內(nèi)心真實的想法。
4.改變認知,增強自信
家長在傾聽孩子的訴說后,探尋出他的心理矛盾及改變意愿,隨后與老師溝通,在老師的幫助下,用ABC理論對他的問題進行分析和診斷,找出其不合理信念,如作業(yè)沒完成,編個理由就能騙過老師;其他同學輕聲聊天就是在議論他,嘲笑他;被老師批評,就是老師不喜歡他,故意針對他等。該生后來在母親和老師的幫助下,使其修正或放棄了原來的非理性觀念,增強了自信心,情緒逐漸穩(wěn)定。
5.家校配合,聯(lián)動矯正
在小楊有了改變的意愿后,老師與他本人及其母親商量后,嘗試運用行為契約及代幣法幫助該生改正拖拉的行為,對于其玩游戲也形成了一定的自覺性。
簽約當天,小楊和其母親簽寫了一份“良好行為規(guī)劃契約書”(圖1),老師作為見證者督促他的在校表現(xiàn),母親則主要負責家庭表現(xiàn),雙方每天共同完成“良好行為規(guī)劃契約書記錄表”(表1)。到了周五晚上,根據(jù)“代幣獎勵表”(表2),小楊可以得到相應的兌換物品。這樣,對該生的教育就能形成合力,使5+2能等于或大于7。
通過簽訂契約書、實行獎勵制度等方法,小楊明顯有了很大進步。一個月后,小楊再沒有出現(xiàn)抗拒上學的種種表現(xiàn),他每天都能按時到校,及時上交作業(yè),與同學友好相處,笑容也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臉上,同學們都說:“小楊恢復了,我們的隊長回來了”。
厭學情緒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形成,是一個長久的過程,家長在這其中或多或少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因此,當孩子出現(xiàn)了這樣的情況之后,老師與家長應保持密切的聯(lián)系,及時指導家長給予孩子科學的教育,有效地消除了厭學情緒的蔓延,使學生得到了健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陳福國.學校心理咨詢專業(yè)理論與技術(shù).[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