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北松,1966年12月生,現(xiàn)任荊州文物保護中心黨支部書記、主任,二級研究館員。專注文物修復工作36年,帶領團隊獨創(chuàng)簡牘脫色、脫水工藝,搶救和保護了一批又一批國寶級珍貴文物。他當選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獲得全國文物系統(tǒng)先進工作者、荊楚楷模2023年度人物、湖北省科學技術二等獎等榮譽。
“三七二十又一,四七二十又八,五七三十又五……”這段乘法口訣出現(xiàn)在荊州秦家咀墓地出土的一支竹簡上,距今已有2300多年歷史,是目前全世界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乘法口訣表實物。
從先秦到魏晉,在紙張發(fā)明前的千余年間,祖先在竹、木簡和帛上記事,竹木簡牘是中華文化最重要的文字載體之一。被修復的出土簡牘,如同古代的百科全書,勾勒出歷史的“大事件”和“小細節(jié)”,讓泱泱中華文明更加真切、鮮活。
在國內簡牘修復領域最具實力的荊州文物保護中心,有這樣一位簡牘修復專家,他獨創(chuàng)的簡牘脫色、脫水方法,讓近20萬枚珍貴簡牘開口“說話”,向世界展示了中華文明生生不息、歷久彌新的文化魅力。他,就是方北松。
文物修復不是簡單拼接
在荊州文物保護中心的文物修復室里,方北松身著白衣,正小心翼翼地處理著一枚古老而脆弱的簡牘。他將簡牘泡在蒸餾水中,仔細觀察每一處裂痕與磨損,用軟毛筆輕輕清洗,簡牘表面的泥土漸漸脫落,露出更清晰的紋理和斑駁的字跡。
清洗脫色、脫水加固、干燥定型、粘接修復……讓一枚小小的簡牘重見光明,需要20多個步驟,方北松重復了36年。
1988年,方北松從武漢大學分析化學專業(yè)畢業(yè),來到荊州博物館從事文物保護工作。
當時,整個博物館從事文物修復的,加上方北松也只有兩個人。保護工程緊迫,又沒有現(xiàn)成的經驗可以借鑒,他就開始自學,捧著書本、翻閱資料汲取知識,買來各種工具與材料,多試驗、多練手、多總結。每當面對一時難以突破的技術難題時,他總會來到博物館的展區(qū),靜靜與展臺上的文物“對話”,那些曾沉睡千年的文物,身上所閃耀的中華文明之光,總會讓他內心涌起直面難題的勇氣。
2002年,方北松加入中國共產黨。中華文明需要保護和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需要弘揚和繁榮,內心的夢想與肩上的責任合二為一,讓他對自己工作的意義有了更深的認識。
文物修復不是簡單的拼接,需要根據(jù)每一件文物自身的特點、性質及破損定級,在最小干預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保護信息的真實性,是對專業(yè)技能的嚴峻考驗,也是對細心與耐心的極致挑戰(zhàn)。特別是到了脫水烘干的環(huán)節(jié),烘干箱啟動幾天幾夜不停歇。方北松在工作室里和衣而睡,每隔30分鐘就得起來,查看烘箱溫度是否正常,一夜往復無數(shù)次。
“修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常常連續(xù)幾個月都重復著同樣的動作,得耐得住性子、沉得下心?!笨菰锖凸录胖?,責任和夢想成為方北松堅持下去的動力,而從事這行時間越長,他對這些文物越難以割舍。
正值暑期,荊州博物館內人頭攢動,“鎮(zhèn)館之寶”之一——一件來自戰(zhàn)國中期的玉覆面,吸引參觀者駐足。玉覆面長20厘米,寬13.9厘米,是一副人面形狀的玉面具,看上去神態(tài)安詳,栩栩如生。這是目前中國考古發(fā)掘中出土的唯一由整塊玉雕成的玉覆面,堪稱國寶中的孤品。
“出土時,玉覆面破損成了兩塊,僅0.23厘米的厚度,為修復工作帶來挑戰(zhàn)?!苯榻B起自己親手修復的文物,方北松滔滔不絕,眼中閃爍著光芒。
近年來,荊州博物館挖掘、整理、收藏了大量文物,木漆器、簡牘、絲織品、青銅器……一件件經方北松和同事之手修復的文物被放入展臺,精美絕倫、熠熠生輝,向更多人講述著恢弘燦爛的楚文化。每每看到那些穿越時空的珍寶重煥光彩,他心中都涌動著難以言喻的震撼與敬畏,而為保護傳承歷史文化遺產、堅定文化自信貢獻了力量,他深感自豪。
喚醒沉睡千年的飽水簡牘
踏入位于荊州博物館二樓的簡牘展廳,一幅磅礴的史詩畫卷在眼前緩緩打開。展柜中的簡牘經過精心修復,已恢復了原有的竹木本色,簡面上的字跡清晰可辨,綻放著穿越時空的光芒。
湖北是簡牘出土大省,而作為長江中下游地區(qū)徑流里程最長的城市,荊州自古就是長江文化的富集地,出土的戰(zhàn)國楚簡數(shù)量較多、內容豐富。
地處南方,氣候潮濕,簡牘深埋地下2000多年,含水率往往高達500%以上。剛出土的“飽水簡牘”大多散成一堆,看上去只是爛泥中黑乎乎、近乎朽腐的竹條木片,像煮熟的面條一樣軟,輕輕一碰就可能斷裂、粉碎。飽水簡牘修護,一度是世界性考古難題。
“脫色、脫水是修復保護的關鍵?!狈奖彼稍诔袚陾罴疑匠鐾燎睾喌男迯腿蝿諘r,眼見剛出土的淺色秦簡在陽光和空氣中氧化變黑,簡面字跡變得不清晰甚至難以識別,他暗下決心,一定要找到一種試劑,將簡面還原成米黃色。
簡牘脫色,需要還原出土后因氧化作用而改變的化學基團,使顏色變淺,還得保證不會對竹簡纖維和墨跡產生副作用。
幾個月的時間里,方北松用空白竹簡和碎木片,反復比對實驗不同材料和濃度的試劑,終于從十幾種材料中鎖定了還原性高且對簡面?zhèn)π〉倪B二亞硫酸鈉。
“太漂亮了!連竹子背面的青色都能還原!”隱匿于時間塵埃下的竹木本色得以重現(xiàn)天日,這一刻,無數(shù)次的嘗試與失敗都化作了驚艷和贊嘆。
“連二亞硫酸鈉脫色法”有效解決了飽水簡牘文字信息提取的難點,那如何解決脫水加固難題?
飽水簡牘極其脆弱,要達到脫水定型的目的,需要找到化學特性高度穩(wěn)定的填充材料,來置換竹木簡中的水分子。家中存放了十幾年還能正常使用的蠟燭,引起了方北松的注意:能不能找到一種類似蠟的物品,穩(wěn)定且色彩與成分單一?
“一定要千方百計把老祖宗留給我們的瑰寶保護好,這關乎彰顯中國精神!”懷揣文物工作者的使命,肩扛共產黨員的擔當,方北松又一頭扎進了實驗室。
他分析比較飽水簡牘微觀結構、主要化學成分、含水率和多種脫水方法,從高分子材料找到低分子有機材料,歷時幾年,成百上千次實驗,終于找到了一種高級醇——十六醇。
“它能將糟朽綿軟的簡牘從內部充填起來,便于長期保存?!狈奖彼山榻B,十六醇不溶于水但易溶于乙醇,使之還具有可重復操作性,“即便未來能找到更好的技術保護簡牘,填充在內的十六醇也不會成為障礙?!?/p>
方北松找到的這兩種方法,到目前為止仍是飽水簡牘脫色、脫水的主要方法,這兩項技術相繼榮獲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科學和技術創(chuàng)新獎一等獎、湖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匠心報國賡續(xù)綿延
“修復并不是套用化學公式那么簡單,保存狀態(tài)較好的文物可以按工序修復,但每件文物的狀態(tài)都不同,會遇上各式各樣的‘疑難雜癥’。”方北松說。
前些年,荊州文物保護中心曾接手一批河北出土的漢簡,具有重要學術價值,但由于早年遭遇盜焚,竹木朽得像一根根頭發(fā)絲一樣,一碰就可能粉碎,字跡更無從辨認,如何把它們“撫平”?
方北松帶著團隊駐扎在實驗室,夜以繼日,試驗了70多種方法,終于找到了讓炭化簡牘恢復柔韌的特殊材料。
跟竹簡打了36年交道,但每當看到器皿里的竹簡慢慢恢復顏色,篾黃一面像春筍一樣鮮艷,篾青一面像新砍的竹子一樣光亮,上面的字跡清晰顯現(xiàn),他都像第一次試驗成功時那樣興奮與欣慰。
36年來,方北松經手修復了10萬多枚簡牘,無一枚毀壞,迄今都保存良好,這是他最引以為豪的事。
“讓歷史重生,讓文化傳承?!彼迯椭奈铮瑫r光也修煉了他,入黨時立下的匠心報國之志,他時刻鐫刻在心,落實于行。
“文物修復保護是跟時間賽跑,尤其對于竹木簡牘、紡織品、紙張等有機質文物而言,時間越久,文字消失乃至本體消失的風險越大。”為了不讓那些鮮活史料消失在歷史長河中,方北松總想著自己得快一點、再快一點,不斷提高文物保護技術、壯大文物保護隊伍,留住更多寶貴的文化遺產。
在方北松的不懈努力下,荊州文物保護中心的隊伍不斷壯大,專業(yè)修復人員從最初的5人增加到50多人。如今,這支隊伍已為國內27個省市、120多家文博單位提供文物保護技術支撐,完成全國80%以上的飽水簡牘修護。從南昌?;韬钅沟剿拇ㄈ嵌堰z址,乃至更早的長沙走馬樓吳簡、湘西里耶秦簡……曾沉睡千年的簡牘被魔術般“化腐朽為神奇”。穿越時空的見與聞,從歷史深處走入公眾視野,向世人講述著綿延數(shù)千年而不絕、輝煌璀璨的中華文明。
讓方北松欣慰的是,近年來,文博熱持續(xù)升溫,考古、文博、文物修復等昔日的冷門專業(yè)正成為年輕人的“心頭好”,越來越多年輕人選擇以文物修復為業(yè),在考古一線扎根、在文保戰(zhàn)線深耕。
“我深信,在更多人的努力下,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底氣將更足、底蘊會更深厚?!狈奖彼缮钋榍覉远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