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代發(fā)展,青少年問題越來越復雜,在很多教師眼里,教育如履薄冰。筆者認為,教育問題,必須從“心”出發(fā),直抵心靈深處。
正視問題
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集中表現(xiàn)為:一是“致病面大”。據(jù)統(tǒng)計,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抑郁)的檢出率達20%~40%,其中初中生檢出率達30%,重度檢出率高達10%,這說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已成為一個普遍的社會問題。二是“趨低齡化”。三是“癥狀多”。焦慮不安、悲觀自卑、自我否定、封閉自己、沖動、行為失控、意志下降、行為障礙、自殘自殺。
當下,網絡上不斷曝出各類未成年人因心理問題而發(fā)生的悲劇。不難發(fā)現(xiàn),這些心理問題不約而同地走向兩個極端:不是傷害自己,就是傷害他人。而無論是哪一種傷害,都是教育人不愿看到的。
只有理解學生,才能洞見問題本質
好好的孩子,為什么會得“心病”?家長不得其解,教師也在追問。
我們要認識到,一切好的教育都基于理解。初中生,生長變化的不只是身體,還有內心。青春期是一個美好又特殊的時期?!扒啻好葎印?“青春懵懂”+“青春沖動”=舞動的青年。認知這一特征,作為老師,我們就要思考:什么讓孩子“動心”?什么是孩子的“懵懂”?什么又最讓孩子“沖動”?
青春的躁動不安,其本質是孩子在思考。對成長問題的悄悄關注與思考帶來青少年成長中的一系列問題,成為青春少年“不能言說的秘密”。越思考,越產生新問題——這就是青春成長的規(guī)律。我們要理解孩子,知道青春期的孩子在關注和思考哪些問題。
初中生特有的青春氣質和成長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一是強化自我。他們在乎自己的形象,渴望獨立,脫離父母和老師的管控;好奇性強,喜歡挑戰(zhàn)未知領域,具有冒險性。二是在意他我。在社會空間中塑造自己,他們關注自己的社會角色,在乎與周圍人的關系和他人對自己的評價。三是最怕無我。對自我效能特別關注,他們注重自己在各類關系中的地位、學業(yè)成績和展示自我價值的機會。
由此可見,心理健康問題,主要是由“外”而“內”的影響、刺激和誘發(fā)過程??臻g、環(huán)境和關系“生病”和“破壞”了,才使孩子得了“心病”。主要外因有:一是學業(yè)壓力?!皩W業(yè)困難+激烈競爭+挫敗感”,不斷滋生的挫敗感加劇了心理危機。二是家庭關系?!安环€(wěn)定+不安全+少溫暖+少溝通+高期待+不當?shù)慕逃绞健保l繁使用不當?shù)慕逃绞?,讓家庭關系變得冷漠,親子沖突升級。三是學校環(huán)境?!袄渎?欺凌=存在感和安全感缺失”,同伴欺凌最具傷害性,受害者長期隱忍不發(fā),其后果可能是“不在沉默中爆發(fā),就在沉默中滅亡”。四是社會影響。“網絡病毒+社會誘惑+隱形傷害”,無疑是心理問題的“催化劑”。
很多人會簡單地把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歸結為學業(yè),認為是壓力過大導致的。這種膚淺的認知會將我們引向歧途。學業(yè)壓力并非都是負面影響,對某些孩子而言,也可能是正向效應,因為“學習使人快樂”。關鍵看學校和老師如何引導學生,如何營造環(huán)境。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學業(yè)既是心理問題的“晴雨表”,也可能是心理調適的“轉向器”。當一個孩子的學業(yè)足夠優(yōu)秀時,會消弭其他問題。這也提醒我們,幫助孩子找到學習的樂趣,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在心理問題的外因上,要特別重視和警惕兩根“導火線”。
一是沉迷網絡和游戲上癮。網絡和游戲成為一種“精神鴉片”,孩子在對網絡的依賴和手機游戲的沉迷中走向“空心”,生活在虛擬的世界里,患上時代病——“游戲障礙”。這種現(xiàn)象,又稱“空心病”:學習無動力、對真實世界無興趣、社交無能力、生命無價值感。造就“空心病”青少年的根本原因,不在于網絡,而在于現(xiàn)實世界。
二是關系傷害和交往障礙。關系緊張,害怕孤獨,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患上流行病——“關系障礙”。一方面,冷漠緊張的家庭關系,主要表現(xiàn)在親子關系缺位(單親、留守)、家庭關系復雜(離異重組、孩子之間的矛盾等)、親子關系越位(父母強勢、包辦、苛刻)。過度控制孩子或憑個人喜惡干預孩子,都是不可取的。另一方面,除了父母,孩子最在意的是同學和朋友。心理學調研顯示,校園內的同學關系正成為學生新的“痛點”。被冷落、被孤立、被排斥、被誤解、被霸凌、被侮辱,心靈的傷害性極大。特別是上述現(xiàn)象一旦被摻進社會因素和其他人際關系,受害者不被關注、支持、撫慰時,可能導致極端事件發(fā)生。因此,班主任要關注學生的日常交往,要打造和諧、陽光和安全的班級交往圈;學校要打造充滿正義、團結友愛和安全可靠的校園活動場域。要關注學生群體中的“小圈子”。無論是哪一類“小圈子”,一旦在班級或學校形成,其負效應一般大于正效應,并伴有不可預測的潛在安全風險。
以敏感對“敏感”,化教育為“心育”
觀念決定態(tài)度和行動。新時代,要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強化“五看”。
一是看細,明白看似正常和平靜的孩子,可能暗藏心理問題。二是看準,情緒變化、行為異常、成績大幅波動是心理問題最直觀的“晴雨表”。三是看長,每個人的心理都會產生問題,只是時間早晚和程度的輕重不同;心理問題不等于心理疾病,但長期得不到化解就會成??;所有的禍根,都是從小埋下的;孩子的問題,都是身邊的成年人造就的;負面情緒、極端表現(xiàn)都是可以傳染的(行為上極易被效仿)。四是看淡,不要談“心”色變,父母和老師就是最好的心理醫(yī)生。五是看透,把所有的問題都歸咎于“青春期叛逆”,是最大的無知,“視而不見+不以為然+盲目自信=教育悲劇”。
心理問題,具有環(huán)境復雜、時間長、個體差異、癥狀隱蔽和反復性等特征,主要有6個“危險信號”。
一是敏感。時常焦躁不安,常常神經過敏,多疑;緊張,缺乏安全感。二是叛逆。突然戾氣很重,對什么都看不慣。三是嫉妒。對對手抱著敵視態(tài)度。嫉妒本是正常現(xiàn)象,但如果一個人面對別人比自己強(如學習、相貌、人緣等),表現(xiàn)出不悅、憤怒、敵視甚至帶有破壞性的負面感情時,心理上就出現(xiàn)問題了。四是失落??偸巧裆兀樕系男θ菰絹碓缴?。當需求持續(xù)得不到滿足,就會產生挫敗感。當孩子越來越緊張,或不開心時,很容易抑郁。五是自卑。總是懷疑自己,對自己缺乏信心,感到在各方面都不如人,低人一等。六是孤獨。越來越沉默,不愿意出門,有什么話不再跟父母說,對父母的話充耳不聞。
人人都可能產生心理問題。不同的是,有的人能夠很快“自愈”,從陰影中走出;有的人則不同,需要時間和環(huán)境。因此,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的問題,孩子可能自我修復;有的問題,則更需要成年人的幫助和支持。所以,新時代的教育,更要注重心靈的撫育。
俗話說,心病還要心藥醫(yī)。育人先“育心”。發(fā)現(xiàn)問題或苗頭之后,我們怎么辦?
青少年的心理問題不能“開門見山”,直來直去,而應用“曲折迂回”之術??梢杂腥缦乱恍┋熡摹奥窂健薄?/p>
一是往回看,追溯童年。講童年,寫童年,畫童年,卻發(fā)現(xiàn)童年不堪回首。二是向里尋,家訪舊事。原生家庭常常是問題的源頭。三是往外找,對話好友。同學和玩伴的眼里藏著另一個“他”。四是尋契機,另找事由。從另一個無關的事情談起,建立事件關聯(lián),由外而內,旁敲側擊。五是搶時效,以柔克剛。每一個極端性事件的發(fā)生,往往都有一個關鍵的“五分鐘空間”, 最是那靠近一步的溫柔,被我們忽視。孩子崩潰的那一瞬間,最需要成人低頭的一刻溫柔。比如自殺,很多時候都是在最無助的時候的沖動,可是一旦這個“危機時刻”挺過去了,也就回歸正常了。這個“危機時刻”,最需要成人及時發(fā)現(xiàn)和溫柔撫慰。
不做“最后一根稻草”,好關系成就好教育
在急速變化、競爭激烈的時代,成年人的焦慮和緊張傳導給孩子,孩子無形中成為接受情緒的“最底層”,在精神上已經高負荷。如果他們的壓力找不到傾訴的對象,得不到正確疏解,任何一件微小的事情都可能成為“壓倒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不做最后一根稻草”,不僅是對學生的仁慈,還是對教師的一種保護。
一是主動規(guī)避風險。孤立、嘲諷、冷暴力、針對性攻擊、體罰(過度罰作業(yè))、窺探隱私、當眾貼標簽、不當處置手機、不當處置早戀,畸形師生關系,等等,都可能讓教師成為壓倒學生的“最后一根稻草”。
二是營造友好氛圍。心理健康的“四大法寶”:足夠睡眠、體育鍛煉、彈性空間、集體活動。教室是最重要的空間,最關鍵的標準是:關系友好,學生有安全感;張弛有度,學生有愉悅感。
三是暢通溝通機制。最可靠的安全,來自學生對教師的無限信任。真正解決問題必須依靠時時處處的“心靈連線”和“情感在線”。即建立密切關注、情感溝通和心理撫慰機制。進入青春期的中學生都會建構自己的“隱秘角落”,并對他人設防,包括最親的父母。這時候,成人要做的,不是想方設法侵入孩子的“隱秘世界”,而是給予其一個很好的傾訴空間。比如一個帶鎖的日記本,比如一個可以自愿和適時與父母或老師互動的“溝通本”。給情緒一個宣泄的“容器”,給委屈一個傾訴的空間。
四是優(yōu)化師生關系。好的師生關系是一種重要支撐力量。師生關系沖突引發(fā)的學生心理問題,都源于“四不”態(tài)度問題??床黄?,傾聽不夠。對問題視而不見,或者沒有當回事,教師沒有精準掌握事實和學生訴求。有時候,教師眼中的一件小事可能就是學生心中的重要大事??床灰?,覺察不力。教師一忙就亂,或一見就煩,這樣就不能及時掌握學生的情緒反應和變化??床欢?,方法不當。學生教育問題層出不窮、五花八門。缺乏一定的經驗,或者平常了解不深,在某些教育問題上就束手無策。很多師生沖突,起因都系一言一行的“小微之舉”,教師的處理方式不當,導致矛盾升級。來不及,錯失良機。教師及時在場或“在線”,再大的問題一般都應該可控,就怕對問題久拖不決,錯過了處理問題的最佳時機,小事就會演變成大事。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教育的遠見表現(xiàn)在:引領家長,影響家庭,所以,高明的教師善于團結家長的力量;好關系成就好教育。
從家庭環(huán)境看,一方面,很多家長對優(yōu)質教育高期待,另一方面,留守兒童居高不下,父母沒有時間陪伴,離異、重組,二三孩家庭,生而不養(yǎng)、養(yǎng)而不教、教而不當?shù)?。從社會環(huán)境看,互聯(lián)網環(huán)境下,教育既容易被輿論裹挾帶偏,又容易被推到風口浪尖。教育不是萬能的,但教育正在被神化,被裹挾和綁架。教育要有互聯(lián)網思維和風險思維:研判風險、預知風險、防范風險。應對風險的最好辦法是守住底線。當然,即使做到了這一點,也不能完全排除風險。當風險降臨時,多一點冷靜和智慧,我們才能不輕易被帶進輿論的旋渦。
所以,有遠見的心理健康教育,相信“好關系成就好教育”,努力建構“合伙人+朋友圈+關系網”的協(xié)同育人體系。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做。
放下姿態(tài),和家長交朋友。體現(xiàn)專業(yè),成為家長的“高人”。講好故事,讓家長看見孩子,看見教育。經常溝通,在對話中掌握話語權。借勢借智,讓家委會成為重要力量。精準研判,回應家長關切。
把教室變成“磁場”,成為一個堆滿故事的地方,把班級變成育人共同體,班主任成為靈魂人物,擦亮每一個日子。好的關系,意味著我們要拋棄叢林法則,相信森林法則;叢林法則強調優(yōu)勝劣汰;森林法則追求人人成長,共生共贏??臻g強大了,孩子的心也就強大了。
(作者單位:湖北省松滋市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 陳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