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育人故事是班主任深入研究學生的重要渠道,是深刻反思自我的關鍵抓手,是深化專業(yè)成長的有效路徑。班主任講述育人故事的過程,其實是對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進行反思、梳理和提煉經驗的過程。班主任創(chuàng)造優(yōu)秀的育人故事有三個重要環(huán)節(jié):選好主題、寫好文本、講好作品。
選好育人故事主題
育人故事的主題是育人故事的靈魂和中心,選好育人故事主題需要把握3個原則,抓住4個來源。
(一)把握3個原則
1. 方向性原則
育人故事首先是一篇文章,立意好,文章才有深意,讀起來才讓人回味。更進一步說,育人故事不僅是一篇文章,還是一種載體,承載著一名班主任在立德樹人方面的初心、情懷、智慧、思想、教育理念和教育方略等。因此,班主任在創(chuàng)作育人故事時,要以立德樹人為核心,以初心情懷為坐標:聚焦立德樹人,明確育人方向;展示教育初心,體現(xiàn)師者情懷;表達育人見解,分享育人智慧。
2. 獨特性原則
農人種地講究因地制宜,比如“山嶺薄地栽地瓜,高粱豐收在澇洼”“深處種菱淺種稻,不深不淺種荷花”。同樣,班主任在選取育人故事主題時也要聚焦自我本色,強化自我底色,突出自我特色,呈現(xiàn)自我亮色。這就要求班主任立足日常班級管理實踐,聚焦教育領域的熱點和難點,去發(fā)現(xiàn)那些能夠觸動人心、引發(fā)共鳴的育人故事。
3. 真實性原則
班主任撰寫的育人故事必須是真人真事,必須有真情實感,必須符合教育規(guī)律。寫真故事、真問題、真感受,才能贏得讀者的共鳴和認同,才能感動人、打動人、觸動人。眾所周知,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班主任體驗更多的還是一種由衷的艱難——常常在屢戰(zhàn)屢敗中節(jié)節(jié)敗退,也在屢敗屢戰(zhàn)中激流勇進。育人故事不見得總要以大團圓來結尾,即使是沒有成功的教育案例,只要教師用真情、真心寫下來,也會對自己和他人有所幫助和啟迪。
(二)抓住4個來源
1. 從學生中來
陶行知先生提出“向學生學習”的教育思想,倡導師生相互學習。從教師成長的角度來看,教師向學生學習是非常有必要的。因為教師只有向學生學習,才能真正了解他們的需求。班主任和學生朝夕相處,一言一行都在學生的注視下,優(yōu)點與缺陷、成功與失誤、精彩與暗淡、高尚與庸俗……都躲不過幾十雙明亮的眼睛。班主任要善于抓住學生評價和反饋中的信息,站在學生的角度審視和反思自身的優(yōu)劣和得失,探尋有價值的育人故事主題。
2. 從反思中來
帶著思考從事每天平凡的工作,是優(yōu)秀教師的特質。班主任每天和孩子待在一起,上課、談心、批評、表揚、開展活動、接待家長、處理突發(fā)事件……這一切都是反思的對象,也是育人故事主題的來源。比如,對教育失誤的反思,要善于通過反思把教育失誤變成教育契機和教育素材;對教育實驗的反思,要以科學的眼光剖析、驗證教育現(xiàn)象的因果關系;對教育行為的反思,要深入琢磨和研究與學生交往過程中的每一個蘊含教育因素的細節(jié);等等。這種反思的習慣和能力正是班主任成長必不可少的素養(yǎng)。
3. 從閱讀中來
讀書是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重要途徑,是提升綜合素質的必由之路。有閱讀習慣的教師,必然心態(tài)從容、思維活躍;反之,不讀書的教師往往視野狹窄、思維局限。教育類期刊和雜志、教育經典著作、文史讀物、學生讀物、教育教學名師專著等,都是值得教師經常瀏覽和閱讀的書籍。在閱讀中思考,在思考中閱讀,教師通過學習借鑒別人的經驗,舉一反三,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中,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教育智慧。
4. 從同行中來
向國內名師學習,特別是深入研究優(yōu)秀班主任的成功經驗和典型教育教學案例。同時,向身邊富有經驗的老教師學習,不僅是聽他們的課,還要觀察他們是如何與學生打交道的,包括溝通的方式、處理突發(fā)事件的方法等。往往從這些不經意的點滴之處,我們能夠取到寶貴的“真經”。
寫好育人故事文本
育人故事主題確立后,如何把握故事的關鍵部分?應該著重描寫哪些內容?如何體現(xiàn)教師的教育理念?怎樣寫才能讓人耳目一新?這都是教師在動筆前要深入思考的。
(一)理清寫作思路
1. 標題要新穎
標題是故事的“門面”,要兼具吸引力與深意。一個鮮明而富有內涵的標題,就像菜肴中的調味,能立刻激起讀者的閱讀興趣,使故事更加引人入勝,值得細細品味、深思。
2. 過程要清晰
撰寫育人故事,要采用合適的敘事方式,寫清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回答好4個問題。一是呈現(xiàn)故事情境,回答事件是什么;二是揭示故事問題,回答關鍵在哪里;三是描述解決問題的過程,回答可以怎么做;四是反思行為依據,回答為什么這么做。過程要力求完整,涵蓋學情分析、問題診斷、策略選取、方法運用、困難突破及結果呈現(xiàn)等各個方面。
3. 細節(jié)要生動
一篇好的育人故事作品能讓讀者身臨其境,細節(jié)描寫是關鍵。一方面,要著重描寫主人公的形象,用典型特征喚起讀者的想象,用生動的細節(jié)增加故事的感染力和說服力,比如一個眼神、一個微笑、一次回眸。另一方面,在關鍵情節(jié)上要進行深入細致的描寫,而在非關鍵部分則簡潔明了,這樣的反差能給讀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4. 反思要深刻
育人故事不能停留在以情動人的感性層面,也不能停留在工作經驗總結層面,故事中還要融入理性思考。一篇好的育人故事能夠表達一種教育觀點,闡明一種教育理念,引發(fā)人的思考。也就是說,故事不僅要生動、有感染力;還要有反思、有感悟,上升到育人理念層面;還要有創(chuàng)新、有見地,具有新穎的育人見解。寫的時候,教師要不斷反思:我這樣做的目的是什么?這樣做合理嗎?還有更合理、更溫暖、更有效的做法嗎?力求讓讀者閱讀后眼前一亮,意識到問題原來還可以這樣解決。
(二)處理好3個關系
1. 故事和道理的關系
撰寫育人故事的過程就是教師對自己親歷的教育生活進行反思、尋求意義的過程。一方面,好的教育故事要蘊含一定的教育道理,要引起讀者的共鳴。比如育人故事中滲透的契機教育、延遲滿足教育、多維度評價、適時適度獎勵等教育道理和育人理念,都讓人印象深刻。故事如果缺少教育理念和觀點,也就沒了靈魂。另一方面,育人故事又不能只講大道理,過分強調理論而忽視故事的矛盾沖突與生動描寫,這樣會使故事枯燥乏味,難以吸引讀者。
2. 原因和結果的關系
教育是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不能用線性思維將教育結果簡單地歸因。在一些班主任的育人故事中,學生之前是什么樣、之后成了什么樣,前后轉變描述得比較清晰,但對這種變化的歸因,闡釋得過于簡單。比如,一次談話、一次表揚、一個特別的關注就讓學生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就不符合教育規(guī)律和實際情況了。真實的教育過程十分復雜,作者需要更充分地闡述和反思:具體實施了哪些措施?學生的進步在多大程度上是這些措施作用的結果?如何體現(xiàn)?等等。
3. 情感與智慧的關系
育人故事的呈現(xiàn)形式多種多樣,班主任可以坐在辦公室里慢慢講述,可以在校園的不同場所侃侃而談,可以在PPT前聲情并茂地講述,還可以是一部精心策劃的微電影。無論是哪一種形式,其核心都在于展現(xiàn)班主任的教育智慧與教育藝術。要注意的是,有的班主任在講述育人故事時,過分強調情感渲染和故事情節(jié),育人方法和育人智慧就略顯單薄了。因此,在講述中,教育策略與方法應當成為主角,而過于煽情的元素則應適當減少。這樣,教育方法才更具有可操作性,教育故事才更值得借鑒eIQlwWETvfV1aBIQqIqFOhkBnzNu+hU9o1bY/ay5Gts=,更能讓人眼前一亮。
講好育人故事
(一)情景展現(xiàn)直觀
講述育人故事時,班主任要直觀地展現(xiàn)情景,選取適合的拍攝視角和背景,盡可能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具體來說,班主任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精心制作PPT,突出故事的核心內容和關鍵環(huán)節(jié);二是提供過程性材料,如照片、視頻片段、與學生的談話記錄等,以增強故事的真實性和說服力;三是根據故事的內容和講述風格,添加合適的背景音樂,以提升聽眾的聽覺體驗。
(二)形象塑造得體
著裝要以正裝為主,彰顯大氣,符合教師的身份和職業(yè)形象;眼神要充滿朝氣,一亮相就要傳遞出積極向上、活力滿滿的精神面貌,讓聽者感受到陽光般的溫暖,而非逼人的氣勢;動作上,簡潔有力即可,不可夸張,也不可拖泥帶水,展現(xiàn)出內斂的鋒芒。
(三)語言表述流暢
流暢、精練的語言會讓聽者感到舒適和愉悅。班主任不僅要熟記講稿,還要反復揣摩,將之內化于心,盡量脫稿講述。飽滿的激情固然重要,但故事不是“吼”出來或“喊”出來的,班主任要根據故事情節(jié)的起伏控制語速、音調和停頓,以保持語言的節(jié)奏感和韻律,引發(fā)聽者的思考和共鳴。
(四)情感流露真切
育人故事需要娓娓道來。在講述過程中,班主任如果有太多表演成分,使用太多的技巧和激烈的語氣,反倒會削弱故事。我們要注入真切的情感,這種情感源于班主任對當時育人過程及情景的真實體驗和真情流露。只有真誠質樸的情感流露,才更容易打動人。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講故事就是講事實、講形象、講情感、講道理,講事實才能說服人,講形象才能打動人,講情感才能感染人,講道理才能影響人。在新時代背景下,班主任肩負著重要的使命,那就是要講好每一所學校、每一位老師、每一個學生以及發(fā)生在他們之間的精彩故事,用積極的情感去激發(fā)學生心中真善美的種子,用教育智慧把身邊的繁雜瑣事變成教育的寶貴素材!
(作者單位:湖北省教育科學研究院)
責任編輯 魏 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