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飛往英國的飛機上,我望著夜晚如繁星點點的燈光,想起元代唐珙《題龍陽縣青草湖》中的詩句:“醉夢不知天在水,滿船星夢壓星河。”我走進牛津,實現(xiàn)了兒時夢想。在牛津大學的草坪上感受著清爽的微風,看到教職員工們親切的笑容,所有的時差和疲勞都煙消云散。牛津位于英格蘭東南部,在倫敦以北約九十公里處,乘坐機場巴士,行駛約一個半小時便可以進入這座如童話般的城市。
“課堂不是課程的全部,牛津就是一門課程”,政策分析課程的教授在第一堂課上講到。我原本以為暑期課程的深度會較淺,但在課堂上發(fā)現(xiàn),老師用心地準備課程,用出色的理論功底和多元互動方式將知識傳遞給我們。最關鍵的是,實踐課程讓我直觀感受到牛津獨一無二的治理體系。
獨立而自由的大學治理
某天課程結(jié)束后,我曾就英國地方政府職權問題與老師進行交流,他推薦我晚上前往隔壁莫德林學院聆聽“比較政府”的講座。雖說每個學院的大樓有獨立的門禁,當我出示奧利爾學院的學生卡時,門衛(wèi)欣然地歡迎我進入會場。在牛津,大學治理采取自下而上的治理結(jié)構(gòu),學生可以在不同學院聽到同一學科的講座,可以用一個學院的身份證自由出入其他學院。
在牛津大學的治理結(jié)構(gòu)中,各學院擁有較大自主權,具有獨立性。牛津大學主政大會是最高權力和立法機構(gòu),由所有教職員工組成,規(guī)模達數(shù)千人。牛津大學的校長只是榮譽職位,具體的校務治理由主政大會選舉出副校長和理事會來承擔。在理事會下,大學設有常設和非常設委員會,負責人事、教學等工作。牛津大學由38個學術自主、財政獨立的學院組成,學院負責教師管理、開展科研工作、招生和授課。大學委員會只在學院之間起溝通和協(xié)調(diào)作用。因此,牛津大學與國內(nèi)高校以學科劃分二級學院的治理結(jié)構(gòu)有很大不同,在多個學院中都有政治學、經(jīng)濟學等院系設置,分別由不同老師授課。
牛津大學各學院的獨立性不會形成隔閡,牛津是一個“大學城市”,也是“大學社區(qū)”。博德利圖書館便是大學統(tǒng)一管理的學術資源。走進市中心的拉德克利夫廣場,迎面而來的是一棟四層高的圓頂建筑——博德利圖書館的主樓。建筑采用新古典主義的建筑風格,勝似一座雄偉的教堂。手持學生卡進入圖書館,會有工作人員進行登記,并簽署“博德利誓詞”,該誓詞明確寫著讀者規(guī)范和守則。少數(shù)學生還需宣讀誓詞,以煥發(fā)起來訪者對人類數(shù)千年知識積累的敬畏之心。走過門禁系統(tǒng),圖書管理員告訴我們,“這里幾乎擁有人類出版的每一本書”。即使博德利圖書館的外觀已足夠壯觀,但這只是冰山一角,藏書的主體是地下室。泛黃的書頁,略顯幽暗的燈光,藏書地下室宛如書籍的迷宮,可以走到牛津的每一個角落。在一排排的閱覽室中,整個牛津的學者和學子聚集在一起,圖書館消解了牛津大學的知識隔閡。
除此之外,人口僅有十余萬的牛津市是一個自由的大學社區(qū)。牛津大學共有兩萬余名學生,一萬多名教職員工,大多居住在牛津市。學生和老師很容易在街角的咖啡館、為數(shù)不多的酒吧和商店中相遇。酒吧中隨處可見攜帶筆記本電腦并端著一杯黃啤來討論學術的學者們。各學院的講堂中每天都召開各學科頂級的學術會議,來自牛津各學院的老師和學生,甚至是世界各地的訪問學者們得以齊聚一堂,自由地討論著學術問題。無論是講座還是會議,大門都敞開,只要現(xiàn)場能找到空位,都可以旁聽。在自由的治理環(huán)境下,學院建制從未成為知識溝通的壁壘,只要有時間,人們可以前往任何地方,討論任何問題。
分散與自治的政府體系
為了幫助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理解英國的公共治理和政府體系,老師在最后一堂課帶領我們參觀牛津市政廳和牛津郡議會大樓。牛津市政廳位于市中心,是牛津市的地標之一。市政廳建筑宏偉而富有藝術感,大樓外墻上有著豐富的精細雕塑,屬于新詹姆斯一世風格。市政廳內(nèi)金碧輝煌,圓頂上掛著絢麗的吊燈,墻壁上滿是精細的雕刻壁畫,參觀者眾多,若在議會開會時期,游客還可以旁聽議員辯論。反觀牛津郡議會,坐落在牛津市南郊一處不起眼的地方,是一棟較有現(xiàn)代感的普通建筑。
英國是屬于地方分權型單一制國家,政府體系復雜,具有分散和自治的特點。英國地方政府分為兩級制,即郡和區(qū),郡和區(qū)之間沒有行政隸屬關系,但在地理上可能存在重合,且行政權力和公共服務的提供通常有所區(qū)分。在郡一級,通常負責教育、交通、公共安全等事項。地區(qū)一級則負責住房建設、環(huán)境保護等事宜。
牛津形式上屬于兩級制地方政府。牛津郡是英格蘭東南部的獨立行政單位,轄有牛津市、查爾維、南牛津、白馬谷和西牛津五個地區(qū)。但我們常說的牛津市,即牛津大學所在地,是獨立于牛津郡的自治市,權力中心在牛津市議會,因此很大程度上牛津也是一級地方政府的自治地方。直到真正親身走進市政廳和郡議會,我才真正理解到為什么市政廳雖然在行政級別上較低,卻在牛津擁有更高的地位和象征,而級別較高的郡議會更多像是一個普通的辦公大樓。
走進英國本土,方能理解英國是一個自下而上建立起來的國家,政府體系與大學治理系統(tǒng)的歷史形成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正如老師說的一句話:“一切治理都是地方的。”治理體系是社區(qū)群體發(fā)現(xiàn)其所存在的公共問題后逐步建立起來的,具有顯著的自治特征。正是因為英國是一個相當分散和自治的國家,我們才能夠體會到英國文化的差異和多元背后存在著的治理基礎。
多元和開放的社會文化
我在訪學期間曾走訪英國多地,深深感受到牛津“大學城”與英國其他城市的差異,主要有兩個特征。一是多元性,牛津以知識作為社區(qū)的紐帶,全世界的學者云集于此,構(gòu)成前所未有的族裔和國籍的多元性。因為多元,相較于英國人可能給人留下“高冷”和難以接近的印象,牛津有著不同于英國傳統(tǒng)文化的包容和活力。二是因受教育程度高而展現(xiàn)的開放性。多元族裔社會中差異不可避免,通常會有一些不和諧的聲音。但由于牛津居民的受教育程度高,加上來自世界各國的精英擁有一顆開放而包容的好奇心,學者和學生往往更能保持對其他文化的尊重。
牛津的一天是充滿著多元和開放的。當我漫步在牛津迷人的街道上,發(fā)現(xiàn)牛津?qū)W者存在著共同點——對學習的熱情和對周圍濃郁的學術氛圍的深深欣賞?;氐秸n堂,老師一再強調(diào),批判性思考是學術創(chuàng)新的核心。在課間,授課的英國教授熱情地推薦德國歌劇,他的眼睛里閃爍著光芒。這深刻地觸動了我,學術沒有邊界,對知識的追求超越了地理限制。夜幕降臨,我一如既往地去尋找異國美食。一輛土耳其烤肉餐車上的小販以熱情的微笑迎接我,并記得我前天點了什么食物。那一刻的熟悉感讓我覺得自己是這個緊密團結(jié)的社區(qū)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種人際關系是牛津的核心和靈魂,培養(yǎng)了人們的歸屬感。牛津文化的吸引力不僅在于卓越的學術氛圍,還在于構(gòu)成這種豐富體驗基礎的真誠的人際關系。當回想起那段非凡的日子時,我意識到牛津大學城并不局限于教科書和講座的傳授,它是由文化、友情和共同愿景所構(gòu)成的文化社區(qū)。
(作者單位:華南師范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
責任編輯:包詠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