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在《論持久戰(zhàn)》中指出,自覺的能動性是人類的特點,戰(zhàn)爭的勝負,固然決定于雙方軍事、政治、經濟、地理、戰(zhàn)爭性質、國際援助諸條件,然而不僅僅決定于這些,還須加上主觀的努力,這就是戰(zhàn)爭中的自覺的能動性??v觀革命戰(zhàn)爭年代,毛澤東非常重視發(fā)揮干部的自覺能動性,充分煥發(fā)他們的革命熱情,從而帶領全國人民取得了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變舊中國為新中國”。
知人善任,用干部所長
毛澤東歷來強調要用人所長、舍棄其短,他非常善于抓住干部的品質、個性和能力特點,有針對性地安排工作,力求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使黨內涌現出一大批文才武將。
劉伯承和鄧小平是黨內軍內好搭檔的典范,他倆雖同是四川人,但性格愛好、領導風格完全不同,劉伯承是“舉輕若重”,鄧小平是“舉重若輕”。劉伯承的“舉輕若重”體現在軍事指揮上,就是既要膽略過人,又要慎行細致,確保萬無一失。鄧小平的“舉重若輕”,則體現了大刀闊斧、氣魄雄偉、敢于冒險的精神。毛澤東知人善用、用人所長,將兩位不同類型的領導人安排在一起,取長補短、珠聯璧合、相得益彰,最大程度激發(fā)了他們的才能。劉伯承和鄧小平并肩指揮部隊達13年之久,工作默契,感情融洽,這使得“劉鄧大軍”聞名天下。在“劉鄧”指揮下,部隊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在人民軍隊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毛澤東的用干部所長在葉劍英身上體現得最為充分。素有“儒將”之稱的葉劍英,能在歷史的大關節(jié)處明斷是非、果敢抉擇,且謀慮縝密。毛澤東曾送給葉劍英同志兩句話,“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涂”。這兩句話,是明代思想家李贄的自題聯語,意在借諸葛亮和呂端的為人行事之風以自勉。毛澤東借此評價葉劍英,主要是指他能夠在關鍵時刻看清要害,做事情從大局出發(fā),發(fā)揮重要作用。1935年長征途中,張國燾企圖危害黨中央,緊要關頭葉劍英毫不猶豫地站在毛澤東一邊,為挽救紅軍、保衛(wèi)黨中央立下了汗馬功勞。1943年國民黨發(fā)起第三次反共高潮,調動50萬大軍準備進攻陜甘寧邊區(qū)。面對敵強我弱形勢,葉劍英建議利用我方掌握的情報,通電全國,公開揭露國民黨頑固派調動兵力、破壞抗戰(zhàn)、制造內戰(zhàn)的陰謀。這被毛澤東、朱德完全采納。蔣介石迫于國際國內壓力,只好解釋說是一場誤會,下令收兵。1971年林彪事件后,毛澤東讓葉劍英主持新成立的軍委辦公會議。葉劍英不負重托,同周恩來等妥善處理了軍隊中的林彪遺毒問題,并在鄧小平的工作安排上屢屢建言,得到毛澤東多次贊賞。正是毛澤東的識才用才與充分信任,使得葉劍英在毛澤東逝世后“四人幫”搶班奪權的關鍵時刻,和華國鋒等及時出手,粉碎了“四人幫”,結束了“文革”,再次挽救了黨。
發(fā)揚民主,激發(fā)干部創(chuàng)造性
作為偉大的戰(zhàn)略家,毛澤東在軍事斗爭中充分發(fā)揚民主,遇重大決策征求并尊重下級意見,適時給以指示,使他們在黨的政治路線下既能放手干,又敢于負責任,從而激發(fā)了干部的創(chuàng)造性與主觀能動性。
1947年下半年,劉鄧、陳粟、陳謝三路大軍挺進中原后,把戰(zhàn)線從黃河推到了長江。但是,敵我雙方相持不下,“你打不過來,我也打不過去”。為打破僵局,毛澤東提出了分兵渡江計劃,擬讓粟裕率三個縱隊打過長江去,把戰(zhàn)爭進一步引向敵人的深遠后方,并吸引中原敵軍20至30個旅回防江南,迫使敵人改變戰(zhàn)略部署,從而改變中原戰(zhàn)局。粟裕經過反復思考,提出了相反的意見。他分析了中原地區(qū)國民黨四個主力軍的具體情況,認為我軍渡江南下,不一定能達到吸引敵主力回防江南、減輕中原我軍壓力的目的。相反,如我近十萬大軍過江,更減少了我軍力量。粟裕認為中原有更好的殲敵條件和形勢,建議中央軍委:華中我主力部隊在中原黃淮地區(qū)打幾個大仗,殲滅敵軍,從而改變戰(zhàn)局。中央曾兩次否決粟裕的建議,粟裕斗膽直陳,分析利弊,堅持不放棄。毛澤東對粟裕這一涉及到改變戰(zhàn)略部署的意見極為重視,令其北上城南莊,并召集劉少奇、周恩來、朱德、任弼時四位書記開會,當面聽取粟裕的匯報。五大書記集體研究后,采納了粟裕的建議,后來戰(zhàn)局發(fā)展證明粟裕的建議是正確的。其后,粟裕又提出淮海戰(zhàn)役等戰(zhàn)略構想,也獲得了巨大成功。
抗戰(zhàn)時期,毛澤東坐鎮(zhèn)延安指揮各戰(zhàn)略區(qū),由于前方指揮員最熟悉前方情況,所以他致電前線將領:“軍委指導只提出大的方針,由朱、彭根據此方針及當前情況作具體部署。軍委有時提出具體作戰(zhàn)意見,但是建議性質,是否切合情況,須由朱、彭按當前敵情情形加以確定,軍委不加干涉?!痹谏轿髑熬€的八路軍總部,根據毛澤東的原則性指示,直接組織部署了115師平型關、120師雁門關、129師陽明堡戰(zhàn)斗,全都取得了勝利。解放戰(zhàn)爭時期,毛澤東同樣如此。孟良崮戰(zhàn)役時,毛澤東除了反復強調華東野戰(zhàn)軍“不要急”“莫分兵”外,在戰(zhàn)術問題上,總是讓陳毅粟裕根據實際情況自己行事,給華東野戰(zhàn)軍的電報中總能發(fā)現“一切由你們自己決定”“一切望按情況決定”“我們不遙制”的字眼。這樣,陳粟可以放開指揮,及時根據情況變化調整作戰(zhàn)計劃,保證了最后勝利的取得。粟?;貞浾f:“這些指示,充分體現了中央軍委、毛澤東同志對前線指揮員的信任。”他還說:“黨中央領導同志這種處處從實際情況出發(fā),十分重視前線指揮員意見的領導作風,使我深受教育和感動?!?/p>
幫助改正錯誤,重振干事創(chuàng)業(yè)信心
毛澤東一向對干部要求嚴格,在貫徹執(zhí)行黨中央、中央軍委的大政方針和決策部署上絕不允許打半點折扣。同時,他又能接受干部犯錯誤、有瑕疵。他指出,“人大概是沒有不犯錯誤的,多多少少要犯錯誤”。對犯錯誤的干部,采取思想要求上從嚴、組織處理上從寬的原則和“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針,重在指出錯誤,幫其糾正錯誤、克服缺點,實際上就是幫助犯錯誤的干部總結經驗教訓,提高思想認識,放下包袱、輕裝上陣,達到既弄清思想、又團結同志的目的。
秦邦憲在土地革命戰(zhàn)爭中后期犯了嚴重的教條主義錯誤,給黨和紅軍造成了巨大損失。面對長征初期的慘重損失,秦邦憲一度想要自殺,被聶榮臻勸阻了。長征到達陜北后,毛澤東并沒有冷落秦邦憲,而是提議他擔任中華蘇維埃政府西北辦事處主席,極大鼓舞了秦邦憲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積極性。他放下思想包袱,認真解剖自己,兢兢業(yè)業(yè)工作,以彌補自己的錯誤給黨造成的損失。后來創(chuàng)辦并負責《解放日報》,還兼任新華社社長,建立起了黨在全國的新聞系統(tǒng),在中共七大上當選為中央委員。
1937年6月,擔任紅西路軍總指揮的徐向前歷經千難萬險回到延安。當時,由于西路軍的失敗,徐向前受到了許多人質疑,而毛澤東沒有因此改變對徐向前的看法,他深知西路軍的失敗是由多種因素和復雜情況造成的,不能將責任歸到徐向前頭上。他惜才愛才,對徐向前說:“不要難過,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你能回來就好,有雞就有蛋?!边@句寓意深刻的話,使徐向前很受感動,一下子卸掉了思想包袱,全身心投入到抗日戰(zhàn)爭的戰(zhàn)場上。在解放戰(zhàn)爭中,他更是展現出杰出的指揮才能。正是毛澤東的慧眼與大度,使得徐向前不為歷史問題所困擾,積極干事創(chuàng)業(yè),最終成為開國元帥。
政治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因素。學習毛澤東培養(yǎng)使用干部的做法,對于今日發(fā)揮干部自覺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開展工作、打開事業(yè)新天地仍然很有啟發(fā)。
(作者單位:國防大學政治學院) 責任編輯:張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