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碰撞模型是高考的重點和難點。碰撞問題常常涉及動量和能量的知識點,常規(guī)的求解方法是將動量守恒方程與系統(tǒng)機械能不增加方程聯立計算,其計算過程往往較為煩瑣。本文通過引入恢復系數,從而減少碰撞問題的計算量、簡化它的解題過程。
關鍵詞:碰撞;動量;動能;恢復系數
動量是高中物理中偏難的知識點,它幾乎可以和所有中學物理知識點相結合,形成綜合題來考查學生。由于動量知識點具有強大的兼容性和良好的區(qū)分度,因此它成了命題老師青睞的命題素材。碰撞問題是考查動量的經典模型。對于常見的碰撞問題,除了常規(guī)的處理方法外,本文還將介紹一種利用恢復系數進行求解的新方法。
中學物理中的“碰撞”,特指兩物體之間作用時間極短,彼此間的內力很大,且內力遠大于外力的相互作用。[1]因此,碰撞過程中,我們可以忽略外力的作用,將之視為系統(tǒng)的動量守恒。
1" 兩物體一維碰撞問題
兩個質量分別為m1、m2的小球在同一水平直線上運動。當它們發(fā)生碰撞時,碰撞前瞬間的速度分別為v10、v20,碰撞后瞬間的速度分別為v1、v2(如圖1所示)。
碰撞前兩球的速度
碰撞后兩球的速度
1.1" 兩物體一維碰撞問題中常規(guī)方法分析
若兩球發(fā)生彈性碰撞,則該過程系統(tǒng)的動量守恒、動能不變,可得
m1v10+m2v20=m1v1+m2v2;①
12m1v210+12m2v220=12m1v21+12m2v22。②
聯立上述兩式可以解得碰后兩球的速度為
v1=m1-m2m1+m2v10+2m2m1+m2v20;③
v2=2m1m1+m2v10+m2-m1m1+m2v20。④
若兩球發(fā)生非彈性碰撞,則該過程系統(tǒng)的動量守恒、動能有損失,可得
12m1v210+12m2v220>12m1v21+12m2v22。⑤
若兩球發(fā)生完全非彈性碰撞,則該過程系統(tǒng)的動量守恒、動能損失最大[2],碰撞后兩球共速,可得
m1v10+m2v20=(m1+m2)v;⑥
ΔEm=12
m1m2m1+m2(v10-v20)2。⑦
1.2" 兩物體一維碰撞問題中恢復系數的使用
牛頓于1686年通過實驗總結出了一個碰撞定律:兩球相碰后分離時相對速度(v2-v1)與碰前靠近的相對速度(v10-v20)成正比,比值由兩種材料的性質決定[3],即
e=分離速度靠近速度=v2-v1v10-v20。⑧
恢復系數
e滿足
0≤e≤1,其中e=1的碰撞叫彈性碰撞,此時分離速度等于靠近速度;0<e<1的碰撞叫非彈性碰撞,此時分離速度小于靠近速度;e=0的碰撞叫完全非彈性碰撞,此時碰撞后兩物體粘合在一起,合二為一。
使用恢復系數可以將上述兩球之間
的
三種碰撞統(tǒng)一起來分析,聯立式①⑧,可得
v1=m1v10+m2v20m1+m2-em2(v10-v20)m1+m2;⑨
v2=m1v10+m2v20m1+m2+em1(v10-v20)m1+m2。B10
由式⑨⑩,可得
ΔE=12(1-e2) m1m2m1+m2(v10-v20)2。B11
當e=1時,式⑨B10與式③④等價,ΔE=0;
當e=0時,由式⑨B10知碰撞后兩球共速,式B11與式⑦等價。
2" 恢復系數在解題過程中的應用舉例
例1" 隨著科幻電影《流浪地球》的熱映,“引力彈弓效應”進入了公眾的視野?!耙椆笔侵?/p>
探測器
在太空中運動時
,借助行星的引力來改變自己的速度。為了分析這個過程,我們可以提出以下兩種模式:探測器分別從行星運動的反方向或同方向接近行星,從而
因相互作用改變了速度。如圖2所示,以太陽為參考系,設行星運動的速度為u,探測器的初速度大小為v0,在圖示的兩種情況下,探測器在遠離行星后速度大小分別為v1和v2。盡管探測器和行星沒有發(fā)生直接的碰撞,但是在行星的運動方向上,其運動規(guī)律可以與兩個質量不同的鋼球在同一條直線上發(fā)生的彈性碰撞規(guī)律作類比。那么下列判斷中正確的是(" )。
A. v1>v0
B. v1=v0
C. v2>v0
D. v2=v0
【分析與解答】
將探測器和行星之間的這一過程建立為彈性碰撞模型,設探測器遠離后,行星的速度大小為u′,以探測器初速度方向為正方向。
當探測器從行星運動反方向接近行星時,有
mv0+M(-u)=m(-v1)+M(-u′),12mv20+12Mu2=12mv21+12Mu′2。
考慮Mm,化簡后得u′=u,v1=v0+2u,所以v1>v0。
當探測器從行星運動方向接近行星時,有
mv0+Mu=m(-v2)+Mu′,12mv20+12Mu2=12mv22+12Mu′2。
考慮Mm,化簡后得u′=u,v2=v0-2u,所以v2<v0。
綜上所述,可知選項A正確。
【使用恢復系數處理】
考慮Mm,故行星前后速度不變,均為u。
當探測器從行星運動反方向接近行星時,由式⑧可得e=v1-uv0+u=1,所以v1=v0+2u。
當探測器從行星運動方向接近行星時,由式⑧可得e=v2+uv0-u=1,所以v2=v0-2u。
例2" 若采用圖3中甲、乙兩種實驗裝置來驗證動量守恒定律(圖中小球半徑相同、質量均已知,且mA>mB,B、B′兩點在同一水平線上),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甲
乙
圖3
A. 采用圖甲所示的裝置,必需測量OB、OM、OP和ON的距離
B. 采用圖乙所示的裝置,必需測量OB、B′N、B′P和B′M的距離
C. 采用圖甲所示的裝置,若mA·ON=mA·OP+mB·OM,則表明此碰撞動量守恒
D. 采用圖乙所示的裝置,若1B′N=1B′M+1B′P,則表明此碰撞機械能守恒
【分析與解答】
若兩球發(fā)生彈性碰撞,碰撞前A球的速度為v10,碰撞后A、B兩球的速度分別為v1、v2,由式③④,可得
v1=mA-mBmA+mBv10<v10,v2=2mAmA+mBv10>v10。
故選項A、B、C不正確,此處不做分析,重點分析
選項D。在圖乙所示的裝置中,對兩球在離開斜槽平拋運動至木板的過程
進行分析。
水平方向
做
勻速直線運動且位移相同,滿足x=vxt;豎直方向
做
自由落體運動,滿足h=12gt2。
聯立這兩個關系式,可得vx=xg2h。
因此v0=xg2B′P,v1=xg2B′M,v2=xg2B′N。
由動量守恒、動能守恒,可得
mAxg2B′P=mAxg2B′M+mBxg2B′N;B12
12mAxg2B′P2=12mAxg2B′M2+12mBxg2B′N2。B13
化簡后,方程B12變?yōu)?/p>
mA1B′P=mA1B′M+mB1B′N,即mA1B′P-1B′M=mB1B′N。B14
化簡后,方程B13變?yōu)?/p>
mA1B′P=mA1B′M+mB1B′N,即mA1B′P-1B′M=mB1B′N,進一步變形為
mA1B′P-1B′M1B′P+1B′M=
mB1B′N。B15
聯立式B14B15,得1B′N=1B′P+1B′M,故選項D正確。
【使用恢復系數處理】
如果兩球發(fā)生彈性碰撞,則恢復系數
e=v2-v1v0=1,即1B′N-1B′M1B′P=1,得1B′N=1B′P+1B′M。
圖4
例3" 用如圖4所示的裝置,來完成“驗證動量守恒定律”的實驗。實驗中使用的小球1和小球2半徑相等,用天平測得質量分別為m1、m2,且m1> m2。在木板上鋪一張白紙,白紙上面鋪放復寫紙,記下重垂線所指的位置O。先不放小球2,使小球1從斜槽上某一點S由靜止?jié)L下,落到水平地面上的P點。再把小球2靜置于斜槽軌道末端,讓小球1仍從S處由靜止?jié)L下,小球1和小球2碰撞后分別落在復寫紙上,在白紙上留下各自落點的痕跡。在上述實驗中換用不同材質的小球,其他條件不變,可以改變小球的落點位置。下面三幅圖中(如圖5所示),可能正確的落點分布是""""" 。
圖5
【分析與解答】
要想正確地解答此題,學生需要具有定量意識。
根據動量守恒,得m1OP=m1OM+m2ON。
在碰撞過程中,動能不增加,有
12m1(OP)2≥12m1(OM)2+12m2(ON)2。
聯立兩式化簡后有(OP)2≥(OM)2+MP·ON,根據OP>OM,可以排除選項A。
設小方格的邊長為d,在圖B中,OP=9d,OM=6d,MP=3d,ON=7d,故(9d)2≥(6d)2+3d·7d成立,選項B符合題意。
在圖C中,OP=9d,OM=5d,MP=4d,ON=22d,則(9d)2≥(5d)2+4d·22d不成立,選項C不符合題意。
【使用恢復系數處理】
e=v2-v1v0=ON-OMOP≤1,即ON-OM≤OP,所以選項B正確、選項C錯誤。
由以上過程可以看出,在處理碰撞、類碰撞問題中,如果使用恢復系數進行求解,會使問題計算復雜程度明顯降低。所以,筆者推薦學生在平時練習、考試中嘗試使用恢復系數處理碰撞問題。
參考文獻
[1]鄧思平.“動”碰“靜”模型剖析[J].物理教學探討,2015,33(3):38-40.
[2]王明恩. 碰撞模型解析 [J]. 中學生數理化(高考版),2008(9): 43-45.
[3]梁紹榮,劉昌年,盛正華.普通物理學第一分冊:力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