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啟動“法律助老服務”
吉林省全面啟動“法律服務 助老護老”行動,重點關注高齡、失能、困難、殘疾等老年群體“急難愁盼”的法律問題。具體措施包括:在有條件的大型養(yǎng)老機構設立公共法律服務工作點,選派法律服務人員進點工作;充分發(fā)揮人民調解“第一道防線”作用,深入社區(qū)、家庭、養(yǎng)老機構等,開展涉及老年人的矛盾糾紛排查工作;同時,發(fā)揮“三庫一聯(lián)盟”(普法工作專家?guī)?、普法多媒體素材庫、普法宣傳產品庫、普法志愿者聯(lián)盟隊伍)作用,增強普法宣傳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上海推出“AI陪診師”
考慮到中老年患者不便閱讀文字、不熟悉復雜的線上操作流程,上海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推出了“AI陪診師”?;颊叽蜷_手機支付寶,向“AI陪診師”——“公濟小壹”提問后,便會收到相關就診建議和掛號服務推送。在完成掛號后,繼續(xù)向“公濟小壹”詢問候診信息,便會收到語音和文字提示:“當前您需要就診,前面排隊X人,當前叫號XX號,地址位于……”點擊“院內導航”的連接后,即可通過手機攝像頭,沿著實景導航路線前往診室。
消費新場景瞄向養(yǎng)老托育
國家發(fā)展改革委等部門制定的《關于打造消費新場景培育消費新增長點的措施》,提出了6個方面的重點任務,其中一項是“培育健康養(yǎng)老托育消費新場景”,要求引導電商平臺、大型商超舉辦銀發(fā)主題購物節(jié),支持設立銀發(fā)消費專區(qū);加快消費場所適老化改造,鼓勵商場、超市等開設老年專區(qū)或便捷窗口,提高老年人消費便利度;優(yōu)化提升老年助餐服務,鼓勵有條件的地方結合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和財力狀況,給予老年助餐服務機構一定的運營補助或綜合性獎勵補助等。
新版居民體重管理核心知識發(fā)布
按照《“體重管理年”活動實施方案》有關安排,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辦公廳印發(fā)了《居民體重管理核心知識(2024年版)》及其釋義。核心知識主要包括8條,即:正確認知,重在預防;終生管理,持之以恒;主動監(jiān)測,合理評估;平衡膳食,總量控制;動則有益,貴在堅持;良好睡眠,積極心態(tài);目標合理,科學減重;共同行動,全家健康。核心知識釋義指出,減重時不宜過快。一般可按照每周體重減少不超過0.5公斤的速度,在3~6個月內減少體重的5%~10%。65歲及以上老年人不宜盲目減重,重點是通過飲食和運動等干預,保持肌肉量和骨量,或者延緩其減少速度。全人群都應把保持健康體重作為目標,并貫穿孕前期、孕期、嬰幼兒期、兒童青少年期、成年期、老年期的全生命周期。
天津:失智老人照護空間有了新標準
天津市民政局日前出臺《養(yǎng)老機構(養(yǎng)老服務綜合體)認知障礙友好環(huán)境建設指引》,從提高失智老人生活質量角度,為養(yǎng)老機構照護失智老人明方向、設標準。在居住空間、衛(wèi)浴空間、交通空間、餐飲空間、活動空間等方面,分別對安全性、穩(wěn)定性和熟悉性、定向線索、感官刺激、隱私性與社交性等進行詳細規(guī)定。其中,細化到居室墻面應選用淺色,亞光材質;頂部光源不應安裝在床的正上方且應避免光源裸露;不宜使用梳妝鏡;應避免使用噪聲過大的設施設備;電梯應設置樓控模式,避免老年人誤入不安全區(qū)域;桌布、餐墊、餐具的顏色宜選用便于認知障礙老年人區(qū)分食物、餐具及餐桌的對比色等。
“早期胰島素”療法可逆轉2型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眾多且易發(fā)多種并發(fā)癥,其中約90%屬于2型糖尿病。由安徽醫(yī)科大學翁建平教授領銜的研究團隊,通過24年對全國5424名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療觀察,首次證明采用新型“早期胰島素”療法的患者,比接受傳統(tǒng)“階梯式”療法的患者,中風發(fā)病風險降低31%,心力衰竭住院風險降低28%。
研究發(fā)現(xiàn),相比“階梯式”療法,對新診斷的2型糖尿病患者直接進行胰島素強化治療,能改善患者的胰島分泌功能從而緩解病情。這一研究證明2型糖尿病可被逆轉,成為多個國家制定糖尿病治療指南的重要依據(jù)。這個研究有助于更好地達到糖尿病治療的終極目標——減少并發(fā)癥,提高生活質量和延長壽命。
心衰一次,身體會“記”很久
作為心血管疾病發(fā)展到終末期的一種表現(xiàn),心衰對身體造成的傷害可能比我們想象得更大。日本的一項研究表明,心力衰竭期間累積的壓力會被身體記憶很長時間,并持續(xù)影響全身健康,可導致復發(fā)性心力衰竭及其他病癥。
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心衰發(fā)作過程中,體內會累積壓力并由骨髓等器官組織“保存”起來,可隨時誘導心衰復發(fā)。研究人員將心力衰竭的小鼠的骨髓移植給健康小鼠,后者便出現(xiàn)心力衰竭且器官受損。
此外,研究人員在患心力衰竭的小鼠體內發(fā)現(xiàn)了一種特別的干細胞分子鏈,它存在于造血干細胞中,起著傳遞信號的作用,若它的活動因心衰受到抑制,就會導致細胞功能失調。他們據(jù)此推斷,提高這種分子鏈的水平可能是預防和治療復發(fā)性心力衰竭的新途徑。通過額外補充這種分子鏈,可以起到糾正造血干細胞中的異常變化,同時清除壓力記憶的作用。
缺一顆牙,就會長一點肉
牙齒缺失除了影響營養(yǎng)攝入外,還會增加老人的肥胖風險。
美國科學家以在羅格斯大學牙科學院接受治療的1765名年齡65~89歲的患者為對象,根據(jù)牙體造影數(shù)據(jù),分析了老人牙齒狀況與體重指數(shù)(BMI=體重/身高的平方)之間的關系。結果顯示,剩余牙齒數(shù)量和后牙咬合對數(shù)越多,肥胖風險越低;每多缺失一顆牙齒,肥胖風險就會增加2%;每缺失一對臼齒,肥胖風險就會增加7%。在控制相關影響因素后,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缺乏功能性牙齒(主要指切牙、尖牙、前磨牙、磨牙)與肥胖風險上升40%有關。這表明,牙齒缺失,尤其是后牙和功能性牙齒缺失的老人更易肥胖,至少保有21顆牙齒的老人,比牙齒較少者更有可能保持健康體重。
住在水邊,幸福長壽
多項研究證實,住在水邊既能提高人們的生活滿意度,又可增強身心健康,幫助延年益壽。
歐洲“藍色健康研究”項目對歐洲各地1.8萬多人展開的為期4年的隨訪調查發(fā)現(xiàn),水與幸福感之間存在重要關聯(lián)。每天到能看到水的地方步行20分鐘,可立即改善不良情緒。另一項研究顯示,僅僅觀看海洋視頻也可減少無聊感,甚至緩解部分疼痛。英國科學家發(fā)現(xiàn),在海岸、湖泊或河流附近度過時光,有益健康和預防疾病。加拿大一項研究則表明,生活在距離水源250米以內的人群的總體死亡率顯著降低,中風和呼吸道疾病發(fā)病率及死亡風險也更低。
“居住在水邊更健康快樂”可以有多種解釋,比如,水具有鎮(zhèn)靜作用,氣候也因為水而更加宜人。湖邊輕松漫步,泉邊享用午餐,海邊游泳戲水,無不讓人感到放松,進而提升幸福感和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