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是怎么選出來的?”“涉及重大改革的國家立法應該先破后立還是先立后破?”……對于從事人大工作或者對人大制度感興趣的人來說,諸如此類的問題層出不窮。而對于這些問題的回答,我們見多了千篇一律的理論闡述和概念推導,卻少有鮮活的故事呈現(xiàn)在眼前。闞珂的《人民代表大會說不盡的那些事》獨辟蹊徑,以第一人稱,用親歷者的視角,通過一個個生動的事例,將人大制度發(fā)展中的點滴進步以及人大工作實踐中的探索創(chuàng)新逐一展現(xiàn)出來,既有深刻內涵,又妙趣橫生,讓人不忍釋卷。
從看似零散的事例中,你一定會發(fā)現(xiàn)本書具有以下特點。
——娓娓道來的人大故事。故事性是本書的突出特點,也是雅俗共賞、引人入勝的關鍵所在??梢哉f,每一件嚴肅的國家決策背后,都有生動的人大故事。如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差額選舉的起步,國歌立法背后有哪些故事?……這些看似不起眼的故事,卻能映射出我國根本政治制度前進的腳步。
——見微知著的人大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作為新中國政體上的首創(chuàng),有其逐步發(fā)展與完善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肯定有許多頂層設計的抉擇。比如“一院制”與“兩院制”的權衡,政協(xié)與人大的分野,代表選舉“三個平等”原則的確立,代表名額分配形式平等與實質平等的均衡,選舉人大代表城鄉(xiāng)人口比例的變遷,立法三審制的由來等,無不印證著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逐步健全的進程。
——聚沙成塔的人大工作。再好的政治制度也需要通過一件件具體的工作來落實。從本書中可以了解到這些工作落實的點點滴滴。如興建長江三峽工程決策的利害博弈,《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yè)破產法》的艱難出臺,立法與改革關系的艱苦探索,《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立法中的矛盾論爭……這些不正是國家權力機關發(fā)揮職能作用的具體體現(xiàn)嗎?
——曲折發(fā)展的人大歷程。從系統(tǒng)性的角度講,本書介紹的事件也許并不全面,但小中見大、特殊中見一般,把這些事件串聯(lián)起來,讀者可以發(fā)現(xiàn)人大70多年間發(fā)展的脈絡。諸如新中國地方政權建設的三個重要節(jié)點,人大會議與會期的諸多變故,地方立法主體的擴大與地方立法權的完善,法院、檢察院向代表大會報告工作的反復演變等。這些故事既告訴我們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過程的艱難,也昭示著我國新型政體制度無限光明的未來。
古人言:事非親歷不知難。我們同樣也可以說,事非親歷不知詳。作者之所以能夠以輕松流暢的筆調將抽象深奧的道理講出來,客觀上固然是由于作者從事人大工作30多年的豐富閱歷,使其能夠了解諸多外人難以知曉的人大制度和人大工作背后的故事,書中所述之事大多來自作者的所見所聞,甚至親歷親為;但從主觀上看,更是源自于作者對人大工作的用心和對人大制度的用情。筆者在此引用書中所述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張德江的話說,就是“做有心人,辦有心事,得有心果”。本書的面世,正是有心的作者辦的一件有心的事、結的一顆有心的果。■
(《人民代表大會說不盡的那些事》,作者:闞珂,出版社: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