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晴,讀了你的故事,我也陷入了深深的回憶,因為我在學生時代也有著同樣的經(jīng)歷。做了心理老師,有了多年的教學經(jīng)歷之后,站在更多認知的視角會發(fā)現(xiàn),學生時代被同學取綽號,是一件多么稀松平常的事情,但又是一件多么刺痛我們的事情,尤其這個綽號是基于一些個人缺點而得名,可能每次對綽號的重復都是在強化和放大我們的缺點——這些綽號就像黑洞一樣,無形中將我們身上自信的光芒一點點吸走,留下數(shù)不盡的自卑。多年之后,我也才知道,其實這就是校園欺凌的一種——語言欺凌。
在你的文字里,我看到了一個敏感又無助的小孩兒因為頭發(fā)的長度和樣式不斷地被外界的評價所裹挾——長頭發(fā)被認為是土、是農(nóng)村人,你認同了外界的攻擊,就改變了發(fā)型,剪掉長發(fā)還順應潮流做了個爆炸頭的發(fā)型;爆炸頭的發(fā)型被認為像“超級賽亞人”,被同學嘲笑和取樂,你又認同了外界的攻擊,將頭埋得更深、腰彎得更低;直至自己換了直發(fā),懷著忐忑的心理暴露在外界,被外界認可之后,也不敢抬起頭顱自信地接受外界的認可,習得性地懷疑認可的真實性。這些都是我們的內(nèi)在小孩兒被不斷傷害之后,在經(jīng)歷了長期的反抗、掙扎、痛苦、接納、麻木之后完全被外界的評價困住,迷失自我的逃避型反應。我們把自己困在外界的評價里面,又沒有足夠的能力消化這些負性評價,就會逐漸地接受這些評價,因為接受也是一種保護,保護暫時還不太有能力改變現(xiàn)狀的自己內(nèi)心的一種平衡和穩(wěn)定,但是長期的接受會讓我們由自卑轉變成自卑情結。自卑不可怕,每個人都會有自卑的情緒,自卑還有它積極的作用,它會讓我們更有行動力,但是刻進骨子里的自卑情結可能會深深地影響我們之后人生面對困境的態(tài)度和行動,我們要在自卑轉變成自卑情結之前,及時地調(diào)整、安撫我們受傷的內(nèi)在小孩兒,撫平這些外界攻擊性語言對我們的傷害。這里有一個比較管用的方法,就是要學會抽離,將自己從外界的評價中抽離出來。
第一步,告訴自己,這些評價不是針對我這個人,只是在說這件事情。那是他們對事情的看法,他們只是覺得這個發(fā)型不夠好看,這個發(fā)型不適合我,和我這個人沒有關系,我還是那個漂亮的、皮膚白白的自己。
第二步,舉個反例,確認第一步的感覺是對的?;貞浿皠e人關于發(fā)型和外貌對自己正向的評價。
第三步,尋找自身更多的內(nèi)在美,讓評價更加多元化。我語文很好,作文寫得很有水平,我很開朗熱情,我做事情很有毅力等。當我們不再把自己局限在外界為我們畫的評價的牢籠里,而是能夠站在更全面、更多元的角度去審視自己時,你真的會眼前一亮。
你可以用這3步嘗試給自己寫封信,幫助自己厘清思緒,重新建立對自我更全面和多元的評價系統(tǒng)。
另外,你也可以采用“不傷人不傷己”的非暴力溝通的方式,表達自己內(nèi)心的感受和態(tài)度。比如“聽你這么說,我感到……因為我需要尊重……請你不要再這么說我了,好嗎?”……
好像到此時此刻,我能明白你為什么叫“見晴”——被自卑的黑洞深深羈絆的你,是多么渴望看見朗朗的晴空,看見炙熱的驕陽,看見黑洞之外的世界!相信心思細膩文筆斐然的你是一定可以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