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這些從遙遠的時光深處一路延伸直到今天依然保存完好的小巷,分明能感受到撲面而來的醇厚的歷史文化氣息,這種氣息是獨屬于這顆黃海明珠的,非其莫屬。
在緊緊毗鄰著潮起潮落、大美絕倫的匯泉灣的老城區(qū)中,就蜿蜒著這樣一條小巷子——福山支路。
順著山勢、曲里拐彎的福山支路上,矗立著一座德式建筑,這就是5號——康有為故居。
這幢建筑,濃縮著一段跌宕起伏、煙雨迷蒙的歷史風云,訴說著一位名人與一座名城之間可遇而不可求的交往故事。
提起康有為(1858—1927),人們自然會聯(lián)想到公車上書、戊戌變法、張勛復(fù)辟等重大歷史事件。這位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改良派領(lǐng)袖,在中國近代史的軌跡上留下了深深的印痕。毛澤東曾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中說:“洪秀全、康有為、嚴復(fù)和孫中山,代表了中國共產(chǎn)黨出世以前向西方尋找真理的一派人物?!?/p>
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光緒帝推行變法。103天的變法,在一片血光之中夭折了,作為維新派首領(lǐng)的康有為逃亡國外,16年間,幾乎走遍了各大洲,足跡遍布30多個國家,行程達到30多萬公里,直到辛亥革命之后的1913年才回到自己的祖國。久別故土,物是人非,哪里才是這位浪跡天涯的風云人物的落腳之地呢?此時此刻,青島躍入了他的眼簾。幾經(jīng)斟酌,這方山川秀美、人杰地靈的沃土,成為這位已近耳順之年的南粵才子最終安放靈魂之所在。
1917年,“府院之爭”和“張勛復(fù)辟”相繼發(fā)生。深度卷入政治風波、支持清帝復(fù)辟的康有為,隨即遭到民國政府明令通緝。10月初,康有為逃離了北京,經(jīng)天津來到了青島。
當時的青島,已經(jīng)從德國殖民者手中易手到日本占領(lǐng)軍的統(tǒng)治之下。這里氣候宜人,風光旖旎,吸引了一大批“不食民國俸祿”的清朝遺老遺少前來棲居。故人相見,使康有為倍感親切。
在青島,康有為游覽匯泉,漫步棧橋,會見老友,拜謁聚集青島的遺老遺少的領(lǐng)軍人物恭親王溥偉……雖然這次住的時間不長,稍作游覽之后,便離開青島去了大連,但,這卻是康有為與青島的第一次近距離接觸。這座美麗的海濱城市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也給這座城市留下了足以流傳千古的溢美之辭,那就是“紅瓦綠樹,碧海藍天”。時至今日,最早源于康有為的這兩句話,幾經(jīng)演進,儼然就成了青島最為形象、最為直觀、朗朗上口、廣為流傳的“廣告話語”與“外宣名片”。
那么,這8個大字究竟是怎么來的呢?在青島期間,康有為曾寫過《青島會泉石磯望海觀潮高至數(shù)丈異觀也》一詩:“海水冥蒙望石磯,怒濤高拍入云飛。飛帆渺渺和云水。島嶼青青日落時?!焙髞恚凇杜c方子節(jié)書》一文中回憶起自己的青島之行,對那里的美景贊不絕口:“青島之紅瓦綠樹、青山碧海,為中國第一……全島皆紅瓦新樓,無一黑瓦舊宅。登山而望,近海而游,樓閣華巖,道路錚靜,金碧照耀,掩映于綠樹之梢,碧海之間,滄波之上。朝暉初上,林中爽氣襲人,徘徊海水之場,巡行公園之路,波光云彩,花葉枝香,萬綠青英,沁人肺腑??治羧障缮綐情w亦比不及,詩文不足以形容之?!痹?007年青島出版社出版的《康有為青島墨跡》中,分明能看到他當時留下的墨跡,其中,“綠樹青山,碧海藍天,不寒不暑,可車可舟,中國第一”等字樣,清晰可辨。后來,不脛而走,幾經(jīng)流轉(zhuǎn),最終凝固成了描述青島城市形象的經(jīng)典臺詞。8個大字,字字珠璣,形象生動,逼真?zhèn)魃?,?jīng)久不衰,代代傳承,躍動著與這座城市同樣旺盛的生命力。
1922年12月10日中國收回青島。1923年6月23日,康有為再至青島。初居于旅社,但他在家書中寫道:“今各人住客棧極貴,俟得屋,當電告,至時可來青島?!碑敃r的青島被稱之為“膠澳商埠”,督辦熊炳琦表示可以租借給他一套房舍居住,這就是位于今天青島福山支路5號的康有為故居。
這里本來是德國占領(lǐng)青島初期的別墅建筑之一,稱“舊提督樓”,始建于1899年,為德式磚木結(jié)構(gòu),帶有歐洲古典三段式建筑風格。之所以叫“舊提督樓”,是因為這幢別墅是德國駐青島的“提督”(膠澳總督)的副官、海軍上尉弗萊海頓·利利恩可龍的宅邸。青島回歸之后,這座房產(chǎn)作為“官產(chǎn)”,被膠澳商埠督辦公署接收,劃撥給膠澳商埠教育會使用??涤袨閬淼角鄭u之后,急于覓購房屋。對此,其摯友、時任膠澳商埠督辦公署顧問陳干,著實出了不少力。正是他屢屢進言,督辦熊炳琦才打定主意,將這座德式別墅租借給康有為使用。
當時,康有為在上海等地都有房產(chǎn)。來到青島之后,他完全被這里的景色、氣候、環(huán)境等得天獨厚的條件所深深地吸引住了,產(chǎn)生了永久居留的想法。這在他寫給家人的書信中有所流露:“青島氣候甚佳,頃得一官產(chǎn)屋,名為租,實則同買。園極大,價極少,候數(shù)日可得……至時可來青島,實遠勝滬矣,滬無可戀。”“青島此屋之佳,甚大,多人亦足住。”“滬屋無用,已有人問,吾索十萬。”他認為,此處“屋雖卑小,而園甚大,望海綠波,僅距百步。而且,風景極佳,盛暑不熱?!笨梢?,康有為對這幢住宅十分滿意。
不久,政局動蕩。熊炳琦離開了青島,高恩洪繼任督辦。高乃直系軍閥吳佩孚的親信,有留學背景,對康有為那一套政治主張不感興趣。1924年,康有為為此多花了一萬多塊錢才買下了這座心儀已久的別墅。經(jīng)過一番修整,建筑面積擴充到了1128平方米。他鄭重其事地將末代皇帝溥儀題寫的“天游堂”匾額懸于宅中,園稱“天游園”,自稱“天游化人”,自述“避人避地與天游”。他還賦詩一首《甲子六月領(lǐng)得德國舊提督樓》,來記述他購得新居時的心情:“截海為塘山作堤,茂林峻嶺樹為薺;莊嚴舊日節(jié)樓在,以落吾家可隱棲。”詩中的“節(jié)樓”,就是指這座別墅。
從此,每年暑期,康有為都要攜帶家屬,前來避暑消夏。這位曾經(jīng)叱咤風云、名噪一時的維新名士,在黃海之濱的青島與長江之口的上海之間,流連不已。這兩座同樣是沐浴著歐風美雨成長起來的城市,成了他晚年生活的兩大支點。
康有為不愧為見識高遠的文化大師,深感近代公共博物館對啟迪民智的獨特作用。每逢來到青島,他都會利用“天游園”比較寬敞的條件,展覽自己收藏的珍貴文物,吸引了眾多的參觀者,在青島的外國人更是絡(luò)繹不絕地前來一飽眼福,“天游園”儼然成為一座遠近聞名的博物館了。
康有為乃一代大儒,又擔任過“孔教會”的會長,但他不像孔子那樣“敬鬼神而遠之”。相反,他十分迷信風水,并熱衷于扶乩問卜。在青島期間,他在李村象耳山為自己確定了墓址。之所以選中此地,是因為他姓康,“康”與“糠”同音,“糠”怕風吹,埋在“象耳山”內(nèi)風就吹不動了。
1927年3月8日,是康有為70壽辰。他原本打算在濟南祝壽,后改在上海擺宴。溥儀派人送來了親書“岳峙淵清”匾額和一柄玉如意??涤袨槭軐櫲趔@,趕緊設(shè)立香案,穿上前清官服,戴著頂戴花翎,跪領(lǐng)“御賜”,遙拜天恩。這時,大清帝國的皇權(quán)已經(jīng)消失16年了。叩拜完畢,他又寫下一份“謝恩折”——這也是他一生中最后一次以大清賢臣的名義,給“皇上”寫下的“奏折”。
他的得意門生梁啟超送來一副壽聯(lián):“述先圣之玄意,整百家之不齊,入此歲來,年七十矣! 奉觴豆于國叟,至歡忻于春酒,親受業(yè)者,蓋三千焉!”簡直將康有為比喻成“至圣先師”孔夫子了。此對聯(lián)聲情并茂,傳誦一時。
就在這時,國民革命軍向上海進軍的炮聲已經(jīng)隆隆響起,北洋軍節(jié)節(jié)敗退,康有為認為上海不安全,便于3月18日(夏歷二月十五日)乘輪船前往青島。據(jù)其次女康同璧在《南??迪壬曜V續(xù)編》中回憶:“先君離滬時,親自檢點遺稿,并將禮服攜帶,臨行,巡視園中殆遍,且曰:‘我與上海緣盡矣’。以其像片分贈工友,以作紀念,若預(yù)知永別者焉?!?/p>
3月21日,到達青島。住在“天游園”中,康有為備感疲憊,周身不適。他喜歡觀天象,一日夜觀天象后,對仆人說:“完了!完了!中國我無立足之地了,但我是不能死在外國的?!边@聲嘆息,成了千古絕唱。
3月29日,康有為到中山路上的粵菜館英記酒樓赴同鄉(xiāng)宴。當時,我國許多人,特別是廣東人,將孔子比作圣人,將康有為比作新圣人。所以,康有為常到廣東會館去活動,并不奇怪,如有宴飲之類,往往安排在廣東會館附近的英記酒樓,更在情理之中。
席間,康有為飲用了一杯橙汁,突然,腹痛如絞,請了兩位醫(yī)生診治,其中一位日本醫(yī)生認為是食物中毒。過了大約20個小時,突然七竅出血而死。其時為3月31日早晨5時35分,即夏歷二月二十八日。
作為維新派的標志性人物,康有為在中國近代史上所起到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走在了他所身處的那個特殊時代的前列和高峰。他晚年在青島這座城市所留下的深深的足跡,同樣也值得后人凝視和回味??涤袨橛凶R,對青島情有獨鐘,青島有幸,與康有為結(jié)緣,這樣的相識與相遇,難能可貴,在歷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一頁篇章。
(本文作者系青島市教育科學研究院二級教授,享受國務(wù)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系首批享受山東省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Kang Youwei and Qingdao
Qingdao, a city rich in beauty, is home to many narrow alleys in its old town. Walking through these well-preserved passageways, which stretch back from a distant past to the present day, one can distinctly feel the deep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atmosphere unique to this pearl of the Yellow Sea. In the old town, nestled near the magnificent Huiquan Bay where the tides ebb and flow, lies a winding alley called Fushan Branch Road. Along this twisting path stands a German-style building at No. 5—the former residence of Kang Youwei. This building encapsulates a period of tumultuous history, shrouded in mist and rain, and tells the rare and serendipitous story of a renowned figure’s connection with a celebrated c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