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煙波無聲
1921年7月,一個尋常的日子。
西南腹地的云貴高原,被大婁山、烏蒙山,武陵山和苗嶺山脈環(huán)繞的黔中一帶山勢稍緩,這大片開闊的平坦壩子,便是貴陽城。此時此刻,傍晚時分的貴陽城褪去驕陽,一片寧靜。
貴陽之地,老城為牂牁、夜郎、矩州屬地,五代時期彝族烏蠻選址 “黑羊箐”(今大十字)建造府邸。元代因川黔、黔桂兩路驛道在此交會而一躍成為西南軍事重鎮(zhèn),在此設立八番順元都元帥府,筑順元土城,城形制初現(xiàn),面積0.97平方公里。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老城第一次大規(guī)模擴建,改土城為石城,修建貴陽內(nèi)城。石城周圍九里七分,高二丈二尺,城基寬兩丈,建五座城門,東名武勝門、南叫朝京門、西喊圣泉門、北為柔遠門、次南稱德化門,還修建月樓、垛口、水關(guān)等設施。此地正式定名為貴陽府,布政司、總兵府、按察院等軍政機關(guān)在南明河兩岸依次建立,貢院、書院等文化機構(gòu)也應時而生,城市功能逐步發(fā)展完善,成為一省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清末至民國,舊城已不敷發(fā)展之用,城市向城外黔靈山和東山山麓一帶擴展。兩道城墻、九座城門、四所樓閣,圍起城內(nèi)的生活。
貴陽城的護城河——南明河蜿蜒流轉(zhuǎn),這河水從平壩(今貴安新區(qū))流淌下來,以太慈橋為界,上游叫花溪河、四方河,太慈橋下游河道就是南明河了。南明河的藹藹煙波恰巧把貴陽城勾畫成剛?cè)嵯酀椭C吉祥的太極圖案。每至傍晚時分,有婦女在河邊淘米浣衣,有孩童在河中嬉戲,貪戀這水里的自在時光,在母親的一聲聲催促中慢吞吞地爬上岸。
南明河流到河南莊(今青云路西段)附近,水面開闊,水勢趨緩。在河面上常有幾條漁船,船身細長,寬不足一米,長約兩三米,頭尾微向上翹。一個戴斗笠,穿粗布短衫的青年男子正立于船頭。他叫慶順,瘦削的臉龐膚色黝黑,有力的手臂和健壯的小腿顯出一層古銅色的油光。兩道粗黑的眉毛下,一雙大眼睛正冷靜地盯著水面。立于船上的魚鷹和主人一樣精神,黑褐色的羽毛閃著藍綠色金屬光澤,墨綠色的眼睛里透出一陣犀利寒光,緊緊盯著水面,黃色的嘴像彎彎的鐵鉤,就是這尖利的彎鉤猶如一把魚叉令河里的魚難以遁逃。
慶順今天的收獲只有十幾條巴掌長的魚。旁邊的漁夫王胡子比慶順年長幾歲,同樣瘦削,滿臉黝黑,一臉絡腮胡子大概是他得名的原因。王胡子打算收工了,他伸出竹竿,魚鷹用翅膀拍打著水面,奮力跳躍到竹竿上。王胡子把竹竿往漁船上一搭,魚鷹就上了船。他用手抓住魚鷹的喉囊,輕輕一捏,把魚擠出來,幾條一指多長的小魚滑入船艙。王胡子一邊解開魚鷹脖子上的繩子,一邊對著魚鷹嘆道:“哎,按說不該把繩子扎這么緊的,這樣小的魚還要和你爭。昨天到馬棚街去買米,你都想不到,那些狗日的奸商,黑心得很!一斗米都要5塊銀洋了,可憐我一家老小都等米下鍋呢。老媽煮的稀飯連一個米粒都撈不著,五個月大的妹兒(女兒)一天到晚吊在她娘的奶上,餓得哭都沒力氣哭出來,造孽啊!”慶順接嘴:“再堅持幾天就好了,官府已經(jīng)貼了布告要開米局,說秋收后平糶才停辦。”王胡子顯然比慶順閱歷多些,嘆了口氣:“我看你是個哈兒(傻瓜),布告雖是發(fā)了,可這米局啥子時候開,還不是沒個時日?!睉c順愣了下,搖了搖頭不再言語。
岸邊的楊柳不知百姓疾苦,垂下茂密的枝條,此時在微風的吹拂下輕巧地掠過河面。因岸邊盡是楊柳,所以這一帶也叫“楊柳灣”。綠柳依河而生,舞動著如絲如煙的風姿,勾勒出一幅動人的畫卷。透過枝條望過去,河的北側(cè)是驛馬坡?!绑A馬坡”因西側(cè) “驛馬道”(今貴惠路)而得名,坡上零星散布荒墳野冢。
南明河是這個城發(fā)展的依托,貴陽城最早是沿南明河北岸發(fā)展起來的,南岸幾乎都是荒地或者農(nóng)田。這里因在南明河南岸得名“河南莊”。沿河的小路邊有間低矮的茅草房,以篾席做壁,就是慶順的家了。慶順五十歲的母親,靠替人洗衣、縫補為生。母親在這河里洗衣,淘米,慶順自小就在這河里游泳嬉戲捉魚。兩個姐姐相繼遠嫁失去聯(lián)系,慶順十四歲時,父親病故。他就接過父親的漁船,在這河上討生活了。這破敗的茅草房是母子二人安身立命的庇護所。
慶順抓起兩條魚甩在王胡子的船艙里:“拿去,給嫂子煨湯,娃兒有口奶吃。”王胡子看了眼慶順,想說什么,最后嘆了口氣,什么也沒說。他們慢慢搖著槳向下游而去。小船隨著河轉(zhuǎn)了一個近乎直角彎,向北而去。
讓我們順著他們的船沿河而下,看看這時的貴陽城。不遠處,南明河接納來自茶店的貫城河,這兩江交匯處被稱為兩江口,有一碼頭叫“南渡口”。在這交匯處的半島上是當時的貴州通省公立中學堂,這是清末著名政治家、改革家、教育家李端棻等人所創(chuàng)建,是當時貴州規(guī)模最大、設備最好、師資最為雄厚的中學。為師生往來方便,學堂特地添置了一艘大木船,可容納四五十人,用以接送師生,算得上是“校船”。此時正是放學時分,學校的船工駕著這艘當時最大的渡船,載著一撥年輕學生渡過寬闊清澈的河面。
除了通省公立中學堂,這附近還有多所小型的文武學堂。這歸功于“中國近代教育之父”李端棻,他在戊戌變法失敗后,被革職發(fā)配新疆,兩年后赦還故里貴陽。貴州那時交通閉塞,不但學堂極少,而且許多學生只知道孔孟程朱之學,對于新學、西學涉獵者極為罕有,李端棻回貴陽后身體力行籌劃建置新式學堂,致力于培養(yǎng)一代掌握新知識的人才。他宣傳維新思想,傳播西學,興辦學校,創(chuàng)辦貴州通省公立中學(今貴陽一中)、貴陽公立師范學堂(今貴陽學院),倡導成立貴州教育總會籌備會,1902年到1910年,貴州省共創(chuàng)設各類新式學堂683所;還辦了軍事性質(zhì)的武備學堂等,極大地推動了貴州近代教育的發(fā)展。
繼續(xù)前行便見一個三層三檐四角攢尖頂閣樓矗立在河中的鰲磯石上,這是甲秀樓。它是貴陽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其飛檐翹角,層層收進,護以雕花白色石欄桿。明萬歷二十四年巡撫江東之主倡建甲秀樓,取意“科甲挺秀、人才輩出”。甲秀樓與附近的翠薇閣、鰲磯石、芳杜洲等被稱為“南明八景”,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作詩游玩之處。貴州的文教鼻祖王訓的《南庵》中的“深淵落花無客掃,空門掩月有誰敲”說的便是翠微園的風景;心學大成者王陽明“隔水樵漁亦幾家,緣岡石路入溪斜,松林晚映千峰雨,楓葉秋連萬樹霞”描繪的便是南明河岸上的景色。
慶順和王胡子到了霽虹橋(今南明橋)邊把船停下。霽虹橋建于永樂二年(1404年),是貴陽城最早的橋。當時捕魚人大多將鮮魚拿到這橋至甲秀樓的河邊出售,漸漸形成街市,人稱“打魚街”。人們?nèi)『又械乃篝~,美其名曰“活水煮活魚”。在這里把魚賣掉后,王胡子繼續(xù)劃著船往下游穿甲秀樓旁的浮玉橋而去。至南明堂的南側(cè),這里有來自八里屯之富水匯入,然后向團坡橋奔涌而下,最后流入烏江。
王胡子在團坡橋把船停下上岸,拎著慶順送的兩條魚上岸,一長列石牌坊連綿聳立在油榨街,足有二十多個。油榨街是由貴陽城東南方向入城的必經(jīng)街道,湘黔驛道和黔桂驛道的過客都要經(jīng)過這里,算得上是貴陽古城的迎賓大道。因貴陽附近石頭山很多,人們?nèi)∈舷鄬θ菀?,所以多用石頭修造建筑,尤以石牌坊最為精湛。這些石牌坊凝重、厚實,造型如樓似閣,坊上有立雕或浮雕的魚蟲花卉、飛禽走獸圖案,是貴陽城一道氣勢不凡、頗為壯觀的風景線。穿過這數(shù)十個牌坊,王胡子就看到自家的茅草房和抱著孩子在門口翹首期盼的妻子。
這一天,幾千里之外的浙江嘉興南湖,浩渺煙波上,有三兩游船劃破如鏡般的湖面。
南湖與大運河相連,古稱“陸渭池”。由于南湖分東、西兩部分,形如兩鳥交頸,又得了個“鴛鴦湖”的雅號,蘇軾賦詩贊道:“鴛鴦湖邊月如水,孤舟夜傍鴛鴦起?!蹦纤螚钊f里用詩句“煙雨漠漠雨疏疏”形容南湖上煙靄似紗、雨絲如霧的風光之美。明人費元祿也記述說:南湖“其妙在輕煙沸渚,山雨欲來時,夾岸亭臺作為明滅,而漁船泊舸微茫破霧,但聞櫓聲伊軋耳”。在金庸先生的小說中,也多次出現(xiàn)過關(guān)于它的描寫:“……這醉仙樓正在南湖之旁,湖面輕煙薄霧,幾艘小舟蕩漾其間,半湖水面都浮著碧油油的菱葉,他放眼觀賞,登覺心曠神怡?!弊悦髑鍟r期,每值清明、“七夕”、中秋,湖上游人如織,畫舫、精舫、唱曲船、絲網(wǎng)船、網(wǎng)船、擋板船、小洋船、公渡船在湖面上優(yōu)哉游哉,煙雨樓前畫船歌鼓日夜不絕。
這天,在湖上泛舟的一艘單夾弄中型畫舫,看來與其他游船并無二異。舫中十多位青年一直在熱烈交談,從中午時分一直到傍晚六時才陸續(xù)散去。后來這艘畫舫獲得了一個永載中國革命史冊的名字——紅船,人們才知道這十幾人當天在小船上通過了《中國共產(chǎn)黨黨綱》《關(guān)于當前實際工作的決議》,選舉產(chǎn)生了中央領導機構(gòu),莊嚴宣告了中國共產(chǎn)黨的誕生。
在國勢風雨飄搖、外敵恃強凌弱之際,面對滿天風雨陰霾,他們輕呼:“共產(chǎn)黨萬歲!世界勞工萬歲!第三國際萬歲!共產(chǎn)主義萬歲!”一湖煙波無聲,見證陰霾中“開天辟地大事變”。
中共一大的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chǎn)黨的正式成立,猶如一輪紅日在東方冉冉升起,照亮了中國革命的前程,中國的偉大事變在實質(zhì)上開始了。但這一天似乎什么也沒有發(fā)生,連報紙上也沒有一點報道。沒有人想到,遠在南湖畫舫的那場會議將會給西南這座僅有600多年歷史的小城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這樣河里還有魚,鍋里還有米的日子已經(jīng)是彌足珍貴的了。四年以后,一場更大的災難無聲無息地襲來。
民國14年(1925年)貴陽遭遇旱災,從1月21日到2月22日,40天中降水量合計為24毫米,從4月1日至20日,降水量僅為7.1毫米。六月下旬旱情再度出現(xiàn)。6月21日到7月10日降水量才12.2毫米。從11月21日起開始大旱,到民國15年(1926年)1月31日降水量累計為24.4毫米,其中12月1日后20天降水量等于零。周邊的清鎮(zhèn)縣遭遇冰雹襲擊,夏季大旱,糧食大減產(chǎn),修文縣春夏遇雹成災,夏秋久旱不雨,莊稼枯萎。息烽縣迭遭澇旱、風災,糧食絕收。
隨著災害而來的是米價高漲。民國13年(1924年)7月,貴陽城內(nèi)斗米大洋一元六七(每斗時秤30斤)。至民國14年(1925年)下半年,斗米漲至大洋六元,甚至七元,米貴如玉。
不僅米價貴,南京街、馬棚街等米店集中地方,時常店門緊閉,無米供應,中等以上人家能以包谷雜糧充饑就算不錯,下層人民多吃草根,觀音土度日。華洋義賑會、紅十字會以及貴陽首富華之鴻都開辦粥廠或發(fā)米條子救濟災民,街頭仍餓殍遍地,死者相繼。公賑處掩埋隊從民國14年(1925年)7月25日起僅兩個月就掩埋市內(nèi)各街餓斃者約1200多人。除餓死者外,投井自盡者也不少。
馬棚街亦稱馬房街,今新華路南明橋至紀念塔一段的老地名。那時是貴陽兩大米市之一,與遠道而來賣米的馬幫歇馬駐店有很大的關(guān)系。當時此街的米店為二進式或三進式的房屋,臨街的鋪面主要是批發(fā)或零售大米,二進的樓上供客人?。ㄏ喈斅蒙纾?,下面為拴馬的馬廄,貴陽人俗稱馬棚或馬房。米市商鋪附設馬廄便成為此街的一大特色,人們將街稱之為馬棚街或馬房街。馬棚街米市旁邊的箭道街,原本很多扛米的苦力住在這里,有幾間“義學”,還有開馬店的,招呼這馱運糧米的馬和主人進店。
往常川流不息的馬棚街大小米店都緊閉著大門。街上行人少得可憐,倒斃的餓死者隨處可見。其時,貴陽人口約12萬,兩年內(nèi)貴陽餓死、病死、自盡死、溺死、被兵匪殺死,各種形式死亡者不少于七八千人。清鎮(zhèn)、修文、開陽、息烽各縣,餓殍遍野,死者眾多。
慶順和王胡子靠著賣力氣為生,以工代賑勉強糊口,王胡子的老母親和小女兒在這場饑荒中餓死。
千年坎坷路終成
貴州地處云貴高原東麓,境內(nèi)溝壑縱橫。自古以來,連通西南與中原的交通“盲點”在貴州?!安皇且估烧孀源?,只因無路去中原”,特殊的地形地貌決定了貴州交通發(fā)展的復雜性和艱巨性。盡管有過秦修五尺道、楚莊蹻入夜郎通滇國、漢唐蒙通西南夷、諸葛亮南征、奢香夫人通九驛等交通史可循,而從根本上改變貴州封閉、半封閉的交通狀況,長期無計可施。直至1926年以前,貴州陸路交通均為驛道和人行小路。
1926年6月1日,周西成主政貴州,首倡修公路,同年7月,成立路政局,各縣成立路政分局,向百姓派筑路捐和民工。同年8月,貴陽至赤水的馬路在貴陽西門外的頭橋舉行開工典禮。1927年春季,周西成制定《貴州全省馬路計劃大綱》。當時,按照已勾畫的全省公路網(wǎng)施工。以貴陽為中心興建貴北路,從貴陽至扎佐、息烽、遵義、桐梓、溫水、土城以達赤水縣。不久修通桐梓到重慶的公路,貴西路自貴陽經(jīng)安順至黃果樹,貴南路由貴陽經(jīng)都勻到獨山,貴東路自貴陽經(jīng)鎮(zhèn)遠通湖南。至此,貴州修通了東、西、南、北四大干線達川、桂、湘、滇四省。
老城北門城樓西南角,由于年久失修而傾塌,遂拆除北門城墻修建城內(nèi)馬路。官方以工代賑,慶順和王胡子也加入筑路的隊伍得以糊口。公路由貴陽頭橋起,經(jīng)黃土坡、鯉魚田、威清門、到紫林庵、金鎖橋、晏家院、次南門,繞雪涯洞新橋、油榨街,折轉(zhuǎn)馬棚街到老東門、新東門、紅邊門、六廣門,在興懷園合路,又由頭橋修經(jīng)二橋至三橋。路全長20余里,寬三丈。為了修建公路,周西成舉全省之財力,親率文武官員、中小學生,駐省城軍隊及筑路員工等數(shù)千人修建,修路工人每天帶著干糧,終日力作,夜宿又無棲止,饑寒疾病,死者十之五六。
路修通后的一天,王胡子喊上慶順說去看汽車。王胡子消息靈通,他告訴慶順:“汽車就放在紫林庵。這汽車來得可不容易呢。周西成讓人從香港買的,叫雪佛蘭牌,是七座有篷汽車。雇人開到了廣西梧州后就沒有路了,用船通過水路運入貴州境內(nèi)。后來河道狹窄水流量小,又改用兩只小木船并攏一起才運得走,水運到三都縣又將汽車拆散,改用人抬,一連弄了十幾天才把這輛車抬到貴陽。”慶順和王胡子擠在圍觀的人群里,看著駕駛員將車組裝好,發(fā)動了好一會終于發(fā)出一陣轟隆隆的聲音,緩緩動起來,慶順驚嘆一聲:“真牛!”王胡子胡子一顫一顫:“牛啥子牛,要不是咱們修了這路,這汽車跑得了?”
后來貴州相繼購進幾十輛汽車后,省政府于1928年5月7日頒布貴州第一個正式交通法規(guī)《全省馬路交通規(guī)則》,其中周西成“汽車猛如虎,莫走當中路,若不聽勸阻,軋死無告處?!边@布告中的“金句”就成了交通規(guī)則中的第七章48條。
經(jīng)過三年,全省共建公路1012公里。其中包括貴陽環(huán)城路和長途公路兩種。盡管這些公路是低級的“砂泥”路。但它奠定了貴陽西南交通樞紐的歷史地位。百萬民工背挖肩扛,創(chuàng)造了在世界公路建設史上罕見的奇跡。貴州全省公路網(wǎng)的建成,對于山嶺重疊,溝壑縱橫的貴州來說,無疑是一件翻天覆地的變化。
慶順修了別處的路,別人也修了他家門前的路。待他回到家時,茅草房門口的阡陌小路修寬成為湘黔公路的一部分,這就是后來的青云路。路段由青山坡起至圖云關(guān)止,得名“青云”,也許更多的是寄寓“平步青云”。
慶順家住的茅草屋對岸就是驛馬坡(今貴惠路)。清康熙二十六年(1867年)為貴陽出次南門通往惠水(原定番)的一條驛道。1926年擴建為車行道,1942年稱驛馬路,1944年改名貴惠路至今。1946年至1949年間曾被稱為貴惠公路。近一百年后,2020年,貴陽新建一條位于老城區(qū)中軸且貫穿南北的主干道,名曰“人民大道”,青云路和貴惠路的一部分融入人民大道。
貴陽的交通初具雛形,汽車、人力車,也逐步從無到有,從少到多。1929年3月,貴陽先導車運公司購進人力車(黃包車)30輛,從此,貴陽街上第一次出現(xiàn)了人力車。后來逐年增加。有一段時間,慶順和王胡子二人合伙以每天一個銀圓的租金租得一部人力車,從早上7點到晚上10點,兩人輪換著,每人拉7、8 個小時。每一趟能賺得一角至三角錢不等。為了加強管理,警察局還規(guī)定,自用和經(jīng)營用的人力車在警察局登記,車主姓名、年齡、籍貫、住址及個人收入、車輛數(shù)量,停車地和修理地等,每輛車都有編號的牌照,半年換發(fā)一次,逾期不換牌照的不準行駛。據(jù)民國三十六(1947年)的統(tǒng)計資料,貴陽市登記的人力車輛共有1888車輛。
民國年間,全國許多省會都相繼改設市,貴陽曾在1930年申請設市,但因當時政局多變而未能實現(xiàn)。5年過去,到了1936年建立起貴陽市籌備處(后改為貴陽市政工程處),開始啟動縣改市的工作。
“下江人”來啦
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日本侵略軍逐步占領東北、華北、華中、華南等大片領土。當時貴陽還是貴陽縣,因山高谷深,這偏居一隅的西南小城成為各個城市逃難者的避難所,也成了重慶國民政府的南大門,淪陷區(qū)、交戰(zhàn)區(qū)的大量企業(yè)、事業(yè)單位遷入。大量操著江浙口音、河南口音、廣東口音、湖南口音的外鄉(xiāng)人為了避開湘西的匪患,走水路繞道廣西,到達廣西和貴州交界的六寨,然后進入貴州。
這大量涌入的人,形成貴陽歷史上又一次大規(guī)模的人口大遷徙,人口從原本的不足十萬激增到三十萬人。本來狹小的貴陽城被各個口音的外鄉(xiāng)人給填滿了,貴陽人稱這些從長江中下游一帶逃難的外鄉(xiāng)人為“下江人”。南腔北調(diào)打破了貴陽城的寧靜,享受著這大后方的一方安寧,帶來了新的文化,給貴陽城帶來了熱鬧和繁榮。
從鹽行街(現(xiàn)中華南路)到銅像臺(今噴水池)是最繁華的商業(yè)街,為連廊連柱的騎樓。騎樓這種建筑,上樓下廊,結(jié)合了中式元素和西式建筑的特點,原本普遍存在于南亞、東南亞各國以及我國的海南、福建、廣東、廣西等沿海僑鄉(xiāng)地區(qū)。在下雨天和驕陽日,騎樓優(yōu)勢盡顯,大柱子撐起長長的走廊,走廊既可遮陰,又可避雨,行人無憂,夏季還有穿堂風。這種建筑一直保留到了20世紀90年代。它的南端一段叫鹽行街,集中了貴陽最大的幾家大鹽號和百十家鹽行、鹽鋪,還有銀行7家、銀號1家、錢莊1家、保險公司2家,街上匯集了金融、布匹、綢緞、百貨幾大行業(yè),狗不理、大江蘇、西湖飯店、老不管面店等餐飲店總是人聲鼎沸,貴陽川劇院、金筑大戲院、明星電影院、阿嘛照相館等文化娛樂業(yè)也相繼繁榮。
那時大十字還設有帶風雨棚的崗臺,嵌有4面“西門子”時鐘。因疏于維修,4面鐘顯示的時間往往不同,由此貴陽人冒出了獨有的“歇后語”——“大十字的鐘表——各走各的”。原本天一黑就閉門謝客的貴陽甚至有了夜市,從福德街(現(xiàn)富水南路)走到小十字路口,鹵雞腳、腸旺面、餛飩攤一路排開。
相繼開業(yè)的旅館、餐廳、劇院、百貨鋪、藥店、照相館和手工作坊讓傳統(tǒng)的大十字、小十字商區(qū)更加完善和繁華。浙江來的商人沿街叫賣著自制的梨膏糖、涼松糕、白糖方糕,引來眼饞的小孩一路跟著走;一群大娘圍著廣東來的商人,在裝著針線、梳子、手帕等雜貨的籮筐里挑挑揀揀。還有苗族婦女將刺梨用繩子串成一串串的,用扁擔前后各挑著數(shù)十串,黃燦燦的形成一個球形,吸引人嘗鮮。在大十字西面,今中山路與公園路的交匯處,有唯一一個城市中心公園,叫夢草公園,盡管當時要收60文的門票,仍然游玩者眾多,共產(chǎn)黨人、青年學生和青年學生也總是把夢草公園里的光復樓遺址作為集會地點。
1938年,正對著銅像臺處(今噴水池貴陽飯店的位置)開業(yè)了一家“天津菜館”。老板是天津人,在天津淪陷前帶著所有的家當和全家老小一路南下逃難,最后向西進入貴陽后,重起爐灶,這家“天津菜館”成為當時一流的飯店,生意興隆,常年顧客盈門。
除了商業(yè)的繁榮,從淪陷區(qū)、半淪陷區(qū)而來的各種藝術(shù)團體、院校等還帶來了多樣性的文化。1938年后,貴陽還先后成立了筑光音樂研究會、沙駝業(yè)余話劇社、合群體育會藝術(shù)部等,各種歌詠隊、話劇社聯(lián)合出演了很多抗日救亡的文藝節(jié)目,貴陽街頭經(jīng)常會上演抗日救亡的話劇。在這些抗日救亡活動中,中國共產(chǎn)黨團結(jié)了一批愛國志士,這也是中國共產(chǎn)黨繼長征經(jīng)過貴陽后,第二次在貴陽開展頻繁活躍的地下工作。
這時的慶順已近四十歲,未娶妻生子,仍和老母親相依為命。他瘦削的臉依然黝黑,眼角有了刀刻般的皺紋。那時的貴陽沒有自來水,貴陽人家中一般都有高1.2米,直徑1米的大水缸,以供一家人的日常飲用和洗漱。慶順每天早早出門用扁擔挑著兩個大水桶,在水井邊等著主顧買水,兩個大桶用竹篾箍成,可以裝60來斤水。由于進入貴陽的“下江人”多了,很多在城里佃下房屋住,也買了大水缸,慶順挑水的生意還不錯。
有天,慶順一臉得意地告訴王胡子:“你猜猜我昨天去哪吃飯啦?”王胡子嬉笑著照著慶順肚子捶了一拳去,“哎喲,我看你是撿到狗屎吃了?!睉c順邊躲邊嚷:“老子昨天到天津菜館吃飯了?!蓖鹾颖牬罅搜劬Γ骸澳銈€哈兒,是撿到錢了啊,還是打算歸一了躺板板去嘍?天津菜館你都敢進去?”原來晚上12點左右,天津菜館的廚師會把當天剩下的殘湯剩水用一個大土罐裝著端在門口,賣給窮人嘗鮮,慶順拿著一角錢在門口排隊打了份菜。慶順得意地昂起頭說:“老子運氣好得很,里面還有一大片五花肉,香得遭不住。”王胡子又一拳捶去,“你個憨包倒會撿香音(便宜),安逸得很嘛,怪不得今兒個腳都不打閃閃了!二天我們兩個搭伙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