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開展?jié)h字文化教育,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教師要引導學生在漢字本體語境中,理性地認識漢字本源,科學識字;在文本故事語境中,細膩地體悟漢字,深入分析;在兒童生活語境中,靈活地運用漢字,聯(lián)系實際。由此,用漢字文化不斷培育學生、滋養(yǎng)學生,使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得到提升。
【關鍵詞】漢字文化;語境;識字;語用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在“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學習任務群中指出,要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分析、整理,發(fā)現(xiàn)漢字的構字組詞特點,掌握語言文字運用規(guī)范,感受漢字的文化內涵,奠定語文基礎”。由此可見漢字文化的重要性。開展?jié)h字文化教育,旨在讓學生在能讀會寫的同時形成漢字思維,促進語言、認知等和諧發(fā)展,傳承和發(fā)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堅定文化自信,構筑中國精神。
為了讓漢字文化和語文學習更好地融合在一起,教師要積極探索設置“三重語境”,即“漢字本體語境”“文本故事語境”“兒童生活語境”,找準教學著力點,推動漢字文化課程更加貼合學生的學習需求和認知水平。
一、在漢字本體語境中,從趣味識字走向科學識字
漢字的形體攜帶大量可供分析的信息。溯源漢字,能了解漢字最初的構形構意?!墩n程標準》在第二學段的學段要求中指出:“感知常用漢字形、音、義之間的聯(lián)系,初步建立漢字與生活中事物、行為的聯(lián)系,初步感受漢字的文化內涵?!币虼?,教師可在漢字本體語境中,借助漢字字源,結合漢字的象形特征進行識字教學,在增加學習趣味的同時,深化學生對漢字的理性認識,做到科學識字。
(一)了解構字方法,整體培養(yǎng)漢字思維
在小學階段,主要滲透“象形”“會意”“形聲”三大基本漢字構造方法,使?jié)h字變得通俗易懂,既拓寬漢字學習的途徑,又促進學生漢字思維的培養(yǎng)。
以第一學段為例,課堂上側重引導學生學習象形字,化抽象為具象,助力學生進行整體感知。如教學統(tǒng)編教材一年級下冊《咕咚》一課時,教師選取文中的關鍵象形字,采用圖文結合的形式,將故事轉化為漢字畫,即利用課文插圖(如圖1)將漢字的古代字形一一呈現(xiàn)(如圖2),讓學生直觀了解象形字的造字特點——直繪物象,抓住事物最主要的特征。
到了第二學段,課堂上可引入“會意字”的概念,讓學生在識讀漢字的時候逐漸體會會意字的構字思維。比如,設計漢字文化課《成長中的子》,緊緊圍繞會意字的造字特點開展教學,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漢字特點并靈活運用。具體教學目標如下。
1.通過猜測、對照等方式,認識甲骨文“子”,找出甲骨文“孕、乳、?!敝械摹白印?。
2.依托字形,分析“孕、乳、?!钡牟考l(fā)現(xiàn)會意字的特點。
3.根據(jù)會意字的特點,嘗試創(chuàng)造“孝”的古體字,認識并理解“孝”的字形及含義。
(二)學好基礎漢字,利用部件加強識記
基礎字往往作為部件在大量的漢字中出現(xiàn)。學好基礎字,能為以后的漢字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課堂上教師要選取構型簡單、利用率高的基礎字,將基礎字講透徹。
如在漢字文化課《畫五官》一課中,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學習基礎字“自”,知道“自”就是現(xiàn)在的“鼻”,進而拓展學習“息”和“臭”。具體學習活動如下。
1.自主交流,說說鼻子的作用。
2.觀察對比“鼻”的甲骨文字形,找到“鼻孔”“鼻翼”“鼻梁”,明確“鼻”是依據(jù)鼻子的形狀造字的。
3.厘清“自”與“鼻”的關系,明白“自”構成的字很多都和鼻子有關。
4.認識并了解“臭”“息”的字形、字義,掌握“臭”的兩個讀音及意義。
通過觀察對比,學生明白基礎字“自”的本義表示鼻子,進而舉一反三,觀察“息”和“臭”,在自主辨析的過程中感受科學的識字方式,加強記憶。
(三)厘清漢字構形,分析部件理性識字
王寧在《漢字構形學導論》中指出,在中小學階段,教師對漢字的拆分和講解必須是科學的,要注意遵循漢字構形的規(guī)律。對此,教師應綜合運用多種方法解釋漢字的構造原理,助力學生自主識字。
比如,教學統(tǒng)編教材五年級下冊《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一課時發(fā)現(xiàn),學生書寫“初聞涕淚滿衣裳”時存在兩種錯誤:一是把“初”的部首誤寫成“示字旁”,二是把“初”寫成“忽”。對此,有必要向學生講一講“初”字。本句詩的意思為“剛剛聽到收復失地的消息就淚流滿面”,這里“初”的意思就是本義“開始”。在此基礎上,結合漢字構形,進行溯源剖析:“初”由“衣”和“刀”組成。用刀裁布是做衣服的第一步。因此,“初”的意思就是“開始”。如此,教師通過拆解組合漢字構件,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漢字。
又如,在學習“春”字時,由于單看“春”字很難將它與生機勃勃的春日聯(lián)系在一起,教師帶著學生認真分析“春”的甲骨文字形,進行部件拆解(如圖3)。學生看出“春”字是由“探出腦袋的小草”“破土而出的種子”和“暖陽”組成的,由此加深了對“春”的認知。
在認識部件的基礎上,通過對漢字進行拆分、歸納,可以有效地認識漢字。實踐證明,科學地用好漢字本體語境,了解有關漢字的本源知識,是學習漢字的一條優(yōu)選路徑。
二、在文本故事語境中,從淺嘗輒止走向深度解析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適時滲透漢字文化,促使學生深化對文本的感悟,由此從單一了解漢字信息進階到識字與閱讀融通。
(一)以義解之
課文中往往會存在對學生而言具有陌生感的字、詞,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對文本閱讀形成一定阻礙。如果了解漢字背后的文化內涵,學生能更好地理解文本。
如,統(tǒng)編教材五年級上冊《白鷺》中對白鷺外形的描寫非常經典:“素之一忽則嫌白,黛之一忽則嫌黑。”鑒于學生對“素”“黛”的理解沒有那么準確,教師把教學著力點放在這兩個字上,引導學生著重學習色彩背后的含義。通過學習,學生明白了“素”就是未染色的白色絲織品,后來引申為“白色”。結合“黛”的字形演變,學生了解了“黛”表示“青黑色顏料”,后指“青黑色”。教師出示“黛瓦粉墻”“遠山如黛”等詞,便于學生更深入地了解“黛”的色彩意境。之后,學生再去閱讀“素之一忽則嫌白,黛之一忽則嫌黑”,自然能體會到作者用詞的獨特和巧妙,感受白鷺的和諧之美。
(二)以情感之
課文中的一些關鍵字詞往往隱藏著作者的思想情感。學生可以借助這些關鍵字詞,發(fā)現(xiàn)語言表達的秘密,感受文字所要傳遞的情緒,加深對文本的體悟。在這個過程中,適時了解相關漢字文化可以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
如統(tǒng)編教材六年級上冊《丁香結》中,丁香結常用來象征生活中解不開的愁怨,是一種文學意象。學生并不能直觀地感受其中的深意。因此,教師以“結”為關鍵字,借助漢字文化知識進行拓展教學。
1.識“結”明意,探究本義。
(1)引導:人生的問題、人生的愁怨,化成一個“結”字。在你眼中,“結”是怎么樣的?
(2)呈現(xiàn)“結”的古文字,引導學生觀察字形,認識“糸”,理解“糸”表示“束絲之形”。
(3)理解句意:結,締也。從糸,吉聲。(《說文解字》)
(4)明確“結”的本義“絲線絞織在一起不可分解”,意為“打結”。
2.知“結”悟情,感知愁怨。
(1)學習“結”的引申義:“結”是難解難分的,心情煩悶就如絲線交纏,因此“結”引申為“郁結”。
(2)引用古文:意有所郁結。(《報任安書》)
(3)小結:丁香結形似“結”,在古人眼中象征著愁怨。
(4)引導學生回憶自己的成長過程中有哪些“結”,說說內心感受。
學生通過分析“結”的字形和學習本義、引申義,理解了“丁香結”這一文學意象,進而喚醒生活體驗。說生活中遇到的“結”,則能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進而更好地探討作者的人生態(tài)度。
以具有情感特質的漢字作為橋梁,辨析漢字字義,加強文本與學生之間的情感關聯(lián),能助力學生進行深度閱讀,引發(fā)感悟。
(三)以文化之
教學中,教師可以挖掘漢字背后的文化意蘊,與閱讀文本產生聯(lián)動。
比如,學習統(tǒng)編教材五年級下冊《涼州詞》一詩時,學生不太理解為什么會“怨楊柳”。詩中的“楊柳”其實指的是叫作《折楊柳》的曲子,代表了戍邊戰(zhàn)士離鄉(xiāng)、思鄉(xiāng)的愁怨。對此,教師可以抓住“柳”和“柳文化”,引導學生了解“折柳”的典故,再補充其他古詩、古文中“柳”的意象,拓展學生的知識面。
同樣的學習方式可以運用到古詩《送元二使安西》中。針對詩中“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一句,教師可聚焦“酒”這個字,讓學生知道古人離別前會飲一杯送別酒,以酒為媒介,表達對彼此的不舍和牽掛。之后,教師又滲透了“壯行酒”“接風酒”等與酒文化有關的知識,讓學生學古詩,更學文化。
三、在兒童生活語境中,從就字識字走向聯(lián)系實際
除了漢字本體語境和文本故事語境之外,開展?jié)h字文化教育還要關注兒童生活語境,把漢字文化的習得融入真實的生活。
(一)從生活中來
把漢字放在兒童生活語境中,可讓學生既通過漢字感知生活,又通過生活經驗來感知漢字。如在《成長中的子》中,教師就充分將生活中的所知所感融入課堂教學(如表1)。
表1中對“孕”“乳”“保”的字形分析,緊緊對接生活實際。學生聯(lián)系自身,感受到自己也是在父母的愛護之下成長的,由此識字與生活體驗相融合。教師在引導學生認識“孝”的過程中,同樣由生活經歷出發(fā),讓學生說說生活中自己對父母孝順具體表現(xiàn)在什么地方。從漢字到生活,又從生活回到漢字,學生帶著體驗識字悟情。
(二)到生活中去
學習漢字文化,最終還是要與學生的生活勾連。比如,教師在四、五年級圍繞“竹”這一主題開設了不同內容的漢字文化課。其中,《竹夠有趣》一課以學校春游為主題情境,要求學生為春游設計宣傳單(如圖4),并在春游前向學校德育處投稿。課堂上,教師引導學生學習“竹”“筍”“筆”三個漢字及其文化內涵,結合打卡景點,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為“逛竹林”“挖春筍”“體驗竹制傳統(tǒng)游戲”等活動繪制圖畫并撰寫宣傳詞。
又如,在學習了統(tǒng)編教材五年級上冊《落花生》一課后,教師設計了以“竹”為元素的漢字文化課《不可居無竹》,由“竹”字延伸到詠竹詩的學習。學生了解竹代表堅韌、謙虛等品質。課堂上,教師讓學生引用詠竹詩勸慰蘇軾,并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將描寫竹的詩句送給身邊的好友,鼓勵他、贊賞他、激勵他。
綜上,教師要以《課程標準》為基準,融合語文學習與漢字文化學習:在漢字本體語境中,引導學生更加理性地認識漢字本源,科學識字;在文本故事語境中,引導學生更加細膩地體悟漢字,深入分析;在兒童生活語境中,引導學生更加靈活地運用漢字,聯(lián)系實際。由此,用漢字文化不斷培育學生、滋養(yǎng)學生,使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得到提升。
參考文獻:
[1]李節(jié).再談漢字教育的科學性:北京師范大學教授王寧訪談[J].語文學習,2015(3):7-11.
[2]王寧.漢字構形學導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19.
[3]王寧.漢字構形十二講[M].北京:商務印書館,2022:11.
[4]李向群.義教新課標視域下漢字文化融入識字教學策略研究:以義務教育第三學段為例[J].語文建設,2023(22):36-39.
[5]繆曉紅.在漢字文化中凸顯語文課程鑄魂育人導向:以二年級下冊《神州謠》為例[J].福建教育,2024(1):38-40,47.
(浙江省舟山第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