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摘要:看綠樹成蔭的林蔭道相伴古老的石窟,就是如今莫高窟的景觀,可是在八十多年前的莫高窟,樹木稀疏,一片荒蕪,直到1944年莫高窟被國家接管之后,在所長常書鴻的領(lǐng)導下進行了一系列有效管理,特別是重視對莫高窟園林的綠化,對已有的樹木倍加愛護,即便莫高窟搞修建需要木材,也去敦煌城購買,而不采伐窟前林木。同時又在窟前、河岸邊、河對岸廣種樹木,有綠化樹、亦有果樹,為了讓窟前常綠,又引進了敦煌以前從沒有種植過的柏樹,在長期的植樹造林過程中,也在不斷思索,不斷更新,才造就了窟前林木花草的景觀。真正是前人栽樹,后人乘涼,如今開放的莫高窟廣納游人,置身窟前的林蔭道中,愜意游玩。
關(guān)鍵詞:莫高窟;園林綠化;綠樹成蔭
中圖分類號:K82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06(2024)04-0033-04
Anecdotes from Mogao
—Landscaping at the Mogao Grottoes
SUN Rujian
(Dunhuang Academy, Dunhuang 736200, Gansu)
Abstract: The tree-lined trails in the ancient cave temples of the Mogao Grottoes are an important element of the landscape of this historical site. Eighty years ago, however, the site was a wasteland only sparsely scattered with trees. When jurisdiction of the Mogao Grottoes was taken over by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in 1944, members of the Dunhuang Academy carried out a series of highly effective conservation activities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Director Chang Shuhong that paid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landscaping at the site and took good care of the trees growing in the area. When timber was needed for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they purchased materials from Dunhuang city rather than chop down the trees growing near the caves. In addition, the academy planted trees extensively in the area in front of the caves and along the banks of the river, including both afforestation trees and fruit trees. In order to make the landscape around the caves green all year round, they even introduced cypress trees that had never been planted in Dunhuang before. Overalong-term process of afforestation, the academy team persisted in their effort to make the landscape of this historical site as naturally beautiful as possible, which led to the current scenery of trees and flowers in front of the caves. The shaded view that visitors can now enjoy all year at the Mogao Grottoes is another legacy of the earliest conservation efforts at Dunhuang.
Keywords:Mogao Grottoes; landscaping; afforestation
(Translated by WANG Pingxian)
著名的莫高窟在敦煌城東南戈壁盡頭一個小山溝外沿,當人們從敦煌市到莫高窟的二十多公里路途中,經(jīng)過了約十五公里開闊而荒涼的戈壁,行進在茫茫戈壁中,當眼前出現(xiàn)一片不大的綠洲時,多少會讓人們有點驚異,同時也告訴你,莫高窟將要到了。
待你進入莫高窟的窟區(qū),一片參天的楊樹和有著幾百年樹齡的大榆樹與珍貴的寶窟相伴,令人陶醉在生機勃勃和古老的文明氣息之中。在綠樹濃蔭環(huán)繞之間,透露出石窟對面的遠山,崢嶸險峻,荒涼危聳,形成鮮明對比。在莫高窟南區(qū)近一公里的范圍內(nèi),窟前榆楊混交,濃蔭蔽日,為戈壁深處的山溝里憑添了一處難得的綠洲,成為人們休閑旅游的好去處。
可是七十年前的莫高窟可不是這樣的景象,我是20世紀40年代到莫高窟的,在這里生活和工作了四五十年,我曾經(jīng)參與經(jīng)營這片綠洲,現(xiàn)在我回憶一下這段歷史:如果你曾翻閱過斯坦因、伯希和或是俄國人奧登堡等人在一百年前拍攝的莫高窟的照片,那時的窟區(qū)前是一片樹木稀疏的環(huán)境,一片荒蕪的景象(圖1),我記不清是誰在1921年拍攝的一批白俄軍人在小牌坊所拍集體照中,小牌坊兩側(cè)是一些剛剛栽種的樹苗,還沒有發(fā)出枝葉,就是說當時窟前才剛開始種樹,多年以前,我曾聽職工吳興善說:下寺外的毛白楊樹(當?shù)厝朔Q作“鬼拍手”,意為每當風吹樹葉發(fā)出嘩嘩的響聲,好似拍手的聲音),是王圓祿從新疆哈密引進的樹種(我有點懷疑當時還沒有汽車如何從哈密運來樹
苗),下寺前東南角的一片果園,也是王圓祿所種植的。吳興善原來曾是道士,他所說可能是事實。王圓祿是湖北麻城人,南方山青水秀,他在莫高窟定居之后,大概看不慣莫高窟的荒蕪景象,才動了在莫高窟廣種樹木的念頭,為莫高窟結(jié)了點善緣。
此外,在上寺之后和現(xiàn)在大牌坊的西南有一片榆樹林,數(shù)目不多,但幾株榆樹已十分粗壯,樹冠廣大,估計與中寺的喇嘛們有關(guān),中寺建于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這片榆樹林可能是中寺喇嘛的墓園,從1914年俄國人奧登堡的照片中還可以看到幾座大小不同的舍利塔,形制與莫高窟東岸的宣統(tǒng)塔及民國的王道士(王圓祿)塔相似(圖2)。這片榆樹林里的榆樹樹齡估計也有兩百多年了,除此之外,莫高窟上寺之南,中、下寺之間的土地,因為是農(nóng)田,一直到河沿,沒有植樹,完全是空曠的,只在溝渠沿邊有零星的小葉楊樹,上、中、下寺三寺所屬的果園周圍有白楊防風林,如果沒有1943年常書鴻所長苦心修建的圍墻,莫高窟更覺荒涼,大泉河東岸的戈壁上沒有樹木,寸草不生,這是我到莫高窟時的景象。
1944年,敦煌國立藝術(shù)研究所成立,常書鴻先生特別珍愛莫高窟的林木,重視對莫高窟環(huán)境的綠化,是當時人們能夠立足于此的環(huán)境因素。我于1947年走在石窟前,有一片楊樹蔥籠茂密、濃陰蔽日的大道,雖然石窟寺崖壁呈現(xiàn)的是殘垣斷壁、流沙成丘的荒蕪景象,但我們?nèi)匀挥幸黄G地可以徜徉其中,暫時忘卻三危之險、戈壁黃沙的荒涼景象。當我們從住所的中寺出來,在北大像之前,直到下寺的一片林木,我們稱之為林陰道,它帶給我們生存的希望、生活的愉悅。夏秋之際,我們漫步其中,還可以在林間草叢中找到口味極佳的蘑菇。那時大泉河東岸實在太荒涼,莫高窟又人煙稀少,我們可以說從不過河散步,窟前的林木花草是我們生活的場地,更是我們精神的蔭蔽,這是常書鴻所長以及我們珍愛的莫高窟林木的原因所在。
大概是1954年,研究所行政組(主管所里財務(wù)、文秘、總務(wù)、采購、基建等業(yè)務(wù)的小部門)組長高瑞生和會計辛普德商量:把下寺果園周圍的幾十棵白楊全部砍伐了(因為連年受蟲害而逐漸枯萎,砍伐的理由是白楊樹砍倒之后,當年就有嫩枝發(fā)芽),但沒有請示常所長,為此常所長大為生氣,高瑞生為此受到批評處分,1949年前后一段時間,研究所里各種房屋的修建,都是在敦煌農(nóng)村中購買樹木,當時盡管經(jīng)費困難,卻從未砍伐莫高窟的樹木做建筑材料。
1. 50年代在窟區(qū)植樹
從中寺后到大牌坊一帶的河沿,在1943年修建的圍墻之外,原來都是農(nóng)田,但土質(zhì)不好,種植糧食、蔬菜的收成都不甚理想,1953年到1954年春天由當時研究所的職工參加勞動,全部栽種樹木(圖3),當時我們對樹種沒有認識,只要容易成活,快速成林就好,因此就地取材,用小葉楊嫩枝扦插,卻不知插枝雖然易于成活,可樹齡不長,現(xiàn)在這片樹林雖然還在,但是經(jīng)過了六十年后,早已衰敗,更換了新的樹種,成為生機勃勃的一片綠色。當時除了成片的植樹之外,還見縫插針的植樹,如1955年史葦湘在中寺門外北側(cè)種了兩株毛白楊,第二年我又在北面種了一株,60年過去了,現(xiàn)在已經(jīng)成為合抱的大樹了。
2. 1954—1955年北區(qū)東岸植樹
據(jù)吳興善給我們說,王圓祿生前曾在下寺河的東岸邊修渠,把大泉河的水引向現(xiàn)在研究院西面的公路兩側(cè)種植過樹木,而且已經(jīng)成活,可惜他的力量不夠,后期維護不力,樹木又都枯死了。這次,常所長又帶領(lǐng)全所員工,在東岸的公路兩側(cè)植樹,先修了引水渠道,把沙荒地分作若干地塊,公路東側(cè)靠近小山丘附近,表土很淺,鐵锨插下去十幾、二十厘米就是礫石層,只能勉強挖個二十厘米的淺坑,把樹苗扦插下去,再在樹苗根部堆上些沙土,讓樹苗不倒就行了。我們問吳興善:這樣樹苗能成活嗎?他說:只要澆水時不倒,就能成活。果然,經(jīng)過1954年和1955年連續(xù)幾年的植樹(圖4),大泉河東岸就形成一片綠蔭林地,擴大了莫高窟的綠化范圍,我們稱之為“新樹林”。后來在七十年代后期又在新樹林中間種植了一些果樹、柏樹,看來有點雜亂,不過在戈壁盡頭出現(xiàn)一片綠蔭,總會讓人感到些欣喜。六七十年代,每當我們坐卡車或是馬車經(jīng)過十幾公里荒涼的戈壁,突然進入新樹林,就頓感涼風習習,感覺氣息舒爽,精神都為之一振,植樹綠化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
20世紀50年代,我們曾議論過莫高窟窟區(qū)綠化設(shè)想,曾提出保留窟前的林帶,去除老化的小葉白楊,保留毛白楊及榆樹林,這點似乎實現(xiàn)了,河沿一帶種植林帶,上寺以南的農(nóng)田及中下寺之間的土地,不種植高大喬木,保持空曠的空間。下寺外的毛白楊應保持發(fā)展,可以防止石窟東面來的風沙,大牌坊南側(cè)大榆樹很珍貴,要多加保護,這些都做到了,可惜上述設(shè)想,在后來的實踐中有點零亂,大、小牌坊之間道路的兩側(cè)空隙土地種植兩片蘋果園,使窟前空間臃塞,密不透風,既不美觀,果實品種也不好,建議從根部伐去,嫁接新品種,既在一定時間內(nèi)使該空間得以形成。40年前引種的柏樹,我認為效果并不理想,樹冠不美,又種植過密,使窟前密不透風,石窟一點透視的景觀都沒有了,原來設(shè)想窟前的農(nóng)田保留空曠,也沒有達到?,F(xiàn)在,研究院正在逐步改善窟前景觀,種植一些花卉和草坪,使石窟前方空間適當疏朗開闊些。
一點建議:北區(qū)洞窟前的柏樹太多,是否去掉一些,換種一些胡楊,不宜多,不宜整齊,點綴而已,應保留石窟的遠觀效果。
從20世紀40年代建立敦煌藝術(shù)研究所到現(xiàn)在的敦煌研究院,已經(jīng)歷了八十個年頭,幾代領(lǐng)導人的苦心經(jīng)營,使當年荒蕪的莫高窟形成今天綠樹成蔭,有三季不謝之花,一片洞天福地,為成百萬的參拜觀眾所贊許,作為莫高窟人深感欣慰(圖5)。
院里為了防洪在窟區(qū)河沿修建了大約1.6km的防洪護堤,是完全必要的,但它的長度和它的形象似乎有點突兀,是否可以在某些地段堤外修一點低附堤,堤內(nèi)種植點紅柳或是爬山虎附著在主堤上,多少改變一點堤的整齊的形象。但這只是我的想象,能否實現(xiàn)還是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