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嫦娥奔月”神話作為我國影響力最大的神話之一,成為中國文化和文學中重要的原型和母題。本文回顧“嫦娥奔月”神話的產生和歷史流變,結合前人的研究,探析“嫦娥”在原神話中的身份以及其與常羲、女媧、西王母、后羿等人物的具體關系,并在此基礎上探究“嫦娥奔月”的真正原因。
[關鍵詞]嫦娥奔月" 神話" 月仙" 原型
[中圖分類號] I06" "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2097-2881(2024)19-0090-04
“嫦娥奔月”與“后羿射日”“女媧補天”“共工觸山”并稱為中國四大神話,是中國歷史上后世影響最大,流傳歷史最悠久,演變最為復雜多樣的神話之一。
一、嫦娥奔月神話的產生及流變
嫦娥奔月神話最早記載于《歸藏》,《歸藏》是一本筮書,推測成書于商代(另有一說成書于戰(zhàn)國初年)。南朝梁劉勰在《文心雕龍·諸子》中提道:“按《歸藏》之經,大明迂怪;乃稱羿斃十日,嫦娥奔月?!敝?,南朝梁《文選·祭顏光祿文》有注,引用《歸藏》中的文字:“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藥服之,遂奔月為月精?!蔽鳚h初年劉安《淮南子》記載,“《覽冥訓》:譬若羿請不死之藥于西土母,姮娥竊以奔月,悵然有喪,無以續(xù)之?!边@些早期記載只是一些粗略的梗概,出現(xiàn)了嫦娥、羿、西王母等主要人物形象,尚未形成嫦娥奔月的完整故事脈絡。
至漢末張衡的《靈憲》,才開始出現(xiàn)較為完整的神話故事:
羿請不死之藥于西王母,姮娥竊之以奔月。將往,枚筮之于有黃。有黃筮之,曰:“吉?!濒骠鏆w妹,獨將西行,逢天晦芒,毋驚毋恐,后且大昌。姮娥遂托身于月,是為蟾蜍。
此記載中出現(xiàn)嫦娥化身“蟾蜍”和奔月前曾經占卜的情節(jié)。此外,近年來出土的湖北江陵王家臺15號秦墓的秦簡《歸妹》的卦辭中記載,“歸妹曰:昔者恒我竊毋死之□(307)◇□□奔月而攴(枚)占□□□(201) ?!庇纱丝梢酝茰y出,在嫦娥奔月神話最早、最原始的文本中,“竊不死之藥”“枚筮”“奔月”為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
唐代軼事志怪小說集《獨異志》中則有不同的記載:“羿燒仙藥,藥成。其妻姮娥竊而食之,遂奔入月中。”“不死之藥”由西王母處求得變成羿自己燒制而成。這個記載應該是對《淮南子》的一種領會和解讀,因為《淮南子》在記載嫦娥奔月故事之后還有這樣一段文字:“是故乞火不若取燧,寄汲不若鑿井。”這體現(xiàn)了鮮明的道家思想,認為求藥不如自己煉制。
元末明初《說郛》(陶宗儀作,中國文言小說史上一部重要叢書)中記載:
嫦娥奔月之后,羿晝夜思惟成疾。正月十四夜忽有童子詣宮求見,曰:“臣,夫人之使也,夫人知君懷思,無從得降。明日乃月圓之候,君宜用米粉作丸團,團團如月,置室西北方,呼夫人之名,三夕可降耳?!比缙诠?,復為夫婦如初。今言月中有嫦娥,大謬,蓋月中自有主者,乃結璘,非嫦娥也。
這段文字是嫦娥神話在后世文學中變異的一個典型代表,賦予時代思想,加入相對應的故事情節(jié),符合人們向往大團圓的心理特點,是一種續(xù)寫和改編。但是嫦娥奔月神話中的原有內涵已徹底消失,完全改頭換面。
根據上述整理,可推測出嫦娥奔月神話流變的大致脈絡:商代形成了帶有原始宗教內涵和巫術的筮書中的“神話”;到漢代,神仙道教思想流行,神話故事中追求長生不老和自由幸福的內涵與道家思想不謀而合,由此被改造和借用,嫦娥奔月神話中的原始神話因素消解,逐漸仙話化;唐宋時期,道教的世俗性加強,體系愈加完善,嫦娥由神而仙,成為道教仙譜中的固定形象,并最終成為執(zhí)掌月宮的太陰月仙;元明時期,小說這類文學藝術迅速發(fā)展,時人以嫦娥奔月神話作為母題和原型,創(chuàng)作或改編出各種文學作品。
二、嫦娥奔月神話的原型及考證
創(chuàng)立神話原型批評理論體系的弗萊認為,神話是一個完全隱喻的世界,神話原型是原始人類欲望精神的凝聚。
嫦娥奔月神話在民間傳說中和很多相關的傳說故事夾雜在一起,增加了它流變的復雜性。如果想要探尋這個神話的原型,就不能孤立地看待它,需要聯(lián)系其他相關的神話體系和傳說進行考證和分析,如,嫦娥稱謂的變化,嫦娥的真實身份,嫦娥與后羿的夫妻關系,嫦娥奔月的真正原因。
1.“嫦娥”稱謂的變化及身世之謎
1.1嫦娥與常羲
《淮南子》和《靈憲》中,“嫦娥”都叫作“姮娥”,《文選》李善注寫作“常娥”,而在時間最早的秦簡《歸妹》里,“恒我”指代嫦娥。在漢代,因為避諱漢武帝劉恒的名字而寫作“姮娥”,“恒”和“?!倍际恰坝篮悴蛔儭钡囊馑迹砸灿袑懽鳌俺6稹?。有學者提到,為了表示嫦娥的性別,所以“姮”和“嫦”都加上了“女”字旁,“恒我/常我”即“嫦娥”,這種情況在神話中比較常見,“女媧”同理。
何新在《諸神的起源》中從文字音韻的角度考證,嫦娥和常儀的古音相同,所以嫦娥就是常儀,常儀就是常羲,而“羲”“儀”“娥”的古音都相同。常羲是《山海經·東經》中記載的五帝之一帝嚳(名俊)的第四個妃子,“有女子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二,此始浴之”。
嫦娥和常羲被認為是同一個人物,還因為她們都與“月”有密切聯(lián)系。《山海經》中記載:“帝俊妻常羲,生月十二,此始浴之。”
查閱資料可知,嫦娥奔月的故事發(fā)生于帝嚳的兒子帝堯的時代,并且常儀在帝嚳之前就死了,所以嫦娥和常儀生活的年代并不吻合,所以二者不是同一個人物。
但是,常羲生月的神話以及她與嫦娥名字的相似性,或許說明了常羲是嫦娥的更早原型。因為有了奔月的神話,后世才將嫦娥和月神常羲混為一體。
1.2嫦娥與女媧
何新還考證了嫦娥與女媧的關系,從古代字音上考慮,女媧的“咼”和“我”“娥”同屬歌部,“媧”和“娥”還可以通用,所以女媧即女娥,就是嫦娥。此外,在《山海經》等較早典籍記錄的古老神話中,伏羲是太陽神,那么和他相對應的(對偶神)女媧就是月亮神,蟾蜍就是她的象征(蟾蜍在原始先民眼中是神圣的象征物,是自然而不是后世理解中的丑陋之物和對嫦娥竊藥的懲罰,詳見后文),后來蟾蜍演變?yōu)橥米?,女媧則先演變成常羲,再演變成嫦娥。
女媧和嫦娥形象的混合,體現(xiàn)了嫦娥奔月神話和女媧神話的相互融合,早期神話人物均有一定神職上的相似性和交疊性,這也體現(xiàn)了早期神話的特點,但嫦娥和女媧是不同的神話人物。女媧是上古時期造人的神,又有“媧皇”之稱,在原始神話中地位極高,而嫦娥只是后來才出現(xiàn)的神話中的月神之一。
1.3嫦娥與西王母
西王母和嫦娥之間的聯(lián)系在于“不死之藥”和相同的月神身份,西王母本是不死之藥的擁有者。然而還有學者認為西王母也是嫦娥的前身,其實西王母應當是“月神”的“母神”,她不僅擁有不死之藥,她自身還是“永生之體”,而嫦娥卻需要服藥才能奔月成仙。
蟾蜍、玉兔和不死樹都是西王母神話系統(tǒng)中的東西,出現(xiàn)在墓碑畫像上的時間也比“嫦娥奔月”神話要早,后來卻被移植到嫦娥與月的神話系統(tǒng)之中。古代神話中多個不同時期的月亮女神,如女媧、西王母、常羲、嫦娥,都來源于同一個月神母題,探究她們之間的聯(lián)系,對探究“月神”和“月神話”的原型和母題有參考價值,但是在研究“嫦娥奔月”神話的時候,還是要明確嫦娥與西王母之間的區(qū)別。
1.4嫦娥與羿的夫妻關系
在秦簡《歸妹》和傳本《歸藏》中,只提到嫦娥竊藥奔月,并沒有提到羿,以及嫦娥和羿之間的夫妻關系,真正明確二人關系的是東漢高誘對《淮南子》的引注:“姮娥,羿妻,羿請不死之藥于西王母,未及服之,姮娥盜食之,得仙,奔入月中為月精也?!?993年出土的王家臺秦簡把“嫦娥奔月”神話的直接文本記載時間提前到了戰(zhàn)國時期。
在《山海經》《楚辭》《淮南子》對羿那些為民除害、射日的英雄事跡的記載中,也沒有提到有“嫦娥”的存在。先秦在關于羿的記載中,提到他的妻子是“純狐”。后世也有把純狐當成嫦娥的,如《湘煙錄》提到“嫦娥小字純狐”,應該是后世的附會。其實古代叫“羿”的有兩個人,一個是神話中的射日英雄,五帝時期人,又叫大羿、司羿,另外一個是夏代有窮國的國君后羿(又叫夷羿、羿,“后”是君王的尊稱)。嫦娥的丈夫指的是第一個英雄后羿,而純狐其實是國君后羿的妃子。所以,有些學者把純狐對后羿的背叛與嫦娥對羿的背叛聯(lián)系起來解釋“嫦娥奔月”的內涵,這種模糊不同神話做出牽強解釋的做法是不合理的,使得神話原型更加復雜難辨。
洛陽文物局的戴霖是較早發(fā)現(xiàn)秦簡中記載“嫦娥奔月”的學者,在他與蔡運章合著的文章《秦簡〈歸妹〉卦辭與“嫦娥奔月”神話》中,他們認為嫦娥和羿成為夫妻是漢代的人自行撮合的結果,兩人夫妻關系的糅合帶有歷史偶然性。在孫文起、陳洪的《嫦娥奔月故事探源》中,他們認為,嫦娥與羿這兩個原本不相干的神話系統(tǒng),是秦漢的神仙道士為了宣揚道家長生煉藥的思想,對羿的形象進行嘲諷和愚弄,有意識地互相借助和“撮合”,糅合成了“嫦娥棄夫,獨自奔月,享受長生不老”的仙話化神話,這種糅合發(fā)展了“嫦娥奔月”神話的內容。
1.5嫦娥奔月的結局:化為蟾蜍?
張衡《靈憲》記載:“羿妻姮娥,竊以奔月,托身于月,是為蟾蜍?!睆暮笫烙^點看,嫦娥化身為丑陋的蟾蜍的情節(jié)很不合理,于是后世解釋為這是對美女嫦娥拋棄丈夫自私奔月的懲罰。實際上,蟾蜍作為月亮的象征物出現(xiàn)的時間很早,比“嫦娥奔月”神話更早,而且在早期畫像中,月亮上就有蟾蜍,并不是嫦娥奔月后的化身。
戴霖認為,從嫦娥奔月后化為蟾蜍的記載可以看出,嫦娥所偷的“不死之藥”就是那個“蟾蜍”。此觀點頗為新穎。原因一是癩蛤蟆(蟾蜍的俗稱)的形體與西王母所執(zhí)掌的“災厲”相同,二是蟾蜍在中醫(yī)里面是一種“以毒攻毒”的良藥,三是蟾蜍在古人眼中是一種可以讓人飛行升天和長生不老的良藥。
劉術人在《論嫦娥奔月神話的文本流變》中提到“伏羲女媧像、月神羽人像、西王母像、天文圖像中都有蟾蜍”。蟾蜍本就存在于月亮上,嫦娥奔月后,嫦娥和蟾蜍都成為月神話的有機構成部分?!版隙鸨荚隆鄙裨捄捅緛砭陀械摹霸戮蛤堋钡纳裨捇旌虾?,演變成嫦娥化為蟾蜍的傳說。
三、“嫦娥奔月”的真正原因及其深層內涵
1.奔月與羿有關:夫妻關系破裂
《楚辭·天問》中提道:“帝降夷弈,革孽夏民,胡射夫河伯,而妻彼雒嬪?馮珧利決,封豨是射。何獻蒸肉之膏,而后帝不若?浞娶純狐,眩妻爰謀。何羿之射革,而交吞揆之?”這說明羿和河伯之妻、寒浞妻子純狐都有私情,這些影響了嫦娥和羿的夫妻關系。這個說法是不合理的,屈原從未記載過“嫦娥”,而嫦娥(姮娥)的出現(xiàn)是漢朝才有記載的,所以《天問》中的記載只能來輔佐研究羿的神話,而不能用來探究嫦娥奔月的真正原因。
在這個奔月原因的立場上,“嫦娥奔月”神話的內在含義包括了:對長生不老和自由的追求(有一定神仙思想的影響),“女棄男敘事模式”中的婦女解放和女性獨立意識。這些觀點對后世關于“嫦娥奔月”和女權主義研究有參考價值。但筆者認為,嫦娥和羿的夫妻關系本就是漢代人的“配對”,從拋棄丈夫和夫妻關系破裂的角度并不能解釋“嫦娥奔月”神話在更早意義上的深層內涵。
2.奔月的真正原因:生殖與求嗣
劉術人認為,“早期的嫦娥奔月神話其實是嫦娥‘化月’神話,后期則變?yōu)殒隙鸨荚律裨挕薄?/p>
屈原在《天問》中提道:“夜光何德,死則又育?”王逸《楚辭章句》注:“夜光,月也;育,生也。言月何德于大地,死而復生也?!痹谠枷让竦难壑?,月亮的“陰晴圓缺”實際上象征著一種“死而復生”的循環(huán)往復達到永恒的能力。而“月亮神話”一直歸屬于女性神,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原始先民對女性的生殖能力充滿崇拜,并把這種“再生和延續(xù)”的能力與月亮的“再生”能力聯(lián)系在一起。
戴霖先生提到,《歸妹》的卦辭說嫦娥奔月那一天的情況是“逢天晦芒”,這是探究奔月原因的一條重要線索。傳說常羲生的十二個月亮每到月末就會死亡,所以需要能讓月亮“死而復生”的東西,根據上文的討論,“蟾蜍”極大可能就是這種可以復生的靈藥,嫦娥不惜犧牲自己的美貌,化為蟾蜍,確保了月亮的永生。
上文論述過,嫦娥化為蟾蜍的觀點不可靠,探究這個奔月神話的深層原因應當從月亮神話本身的原型和相關寓意入手。何根海在《嫦娥奔月神話的文化破譯》中分析了月亮神話的原型意象,他認為月亮神話經歷了三種神話形態(tài),分別對應著豐收神、生殖神和婚姻神。嫦娥奔月實際上是一種祈生求嗣的行為,“不死藥”應當是一種可以讓人懷孕生育的藥(“再生和循環(huán)的力量”),不死之藥的來源是西王母,西王母也是生殖之神。月亮也有生生不息的神力,而不管嫦娥化為蟾蜍還是月中本就有蟾蜍,蟾蜍也象征著一種生殖崇拜。所以,比較可取的觀點是,嫦娥奔月神話其實是原始先民對生殖求嗣的一種神秘探討,既是原始先民關于人類生命終極的思考,也是當時樸素的自然觀和世界觀的反映。
四、總結
嫦娥奔月神話的文本記載雖然零碎而簡略,但卻有著清晰明確的主要人物和情節(jié),其開放式結局和敘述母體的多元化,使得它優(yōu)于同類型神話。最后定型的嫦娥奔月神話實際上是西王母神話、女媧神話、羿神話、月神話、嫦娥神話等多個不同地域、族群的上古神話雜糅的產物,與其他神話體系發(fā)生的聯(lián)系使得其本義逐漸模糊多樣,但是卻增加了它的世俗情味和多義性,延長了它的生命力和創(chuàng)造力。
參考文獻
[1] 何根海.嫦娥奔月神話的文化破譯[J].池州學院學報,2008(1).
[2] 戴霖,蔡運章.秦簡《歸妹》卦辭與“嫦娥奔月”神話[J].史學月刊,2005(9).
[3] 陳麗君.從原型批評理論角度看嫦娥奔月這一神話原型[J].名作欣賞,2016(36).
[4] 周豐堇.對“嫦娥奔月”神話的考證[J].天水師范學院學報,2012,32(1).
[5] 劉術人.論嫦娥奔月神話的文本流變[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8.
[6] 趙紅.“嫦娥奔月”神話的仙話化與道教月仙的確立[J].宗教學研究,2009(4).
[7] 尹泓.嫦娥奔月神話的意象和母題分析[J].中州學刊,2010(5).
[8] 尹泓.嫦娥奔月神話原型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7.
[9] 趙紅.20世紀以來嫦娥神話研究綜述[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5).
[10] 趙紅.嫦娥、羿神話流變考論[J].語文學刊,2015(1).
[11] 艾華.嫦娥奔月:神話、仙話、人話[J].書屋,2016(7).
[12] 王永寬.嫦娥奔月傳說故事的文化解讀[J].中州學刊,2008(3).
[13] 孫文起,陳洪.嫦娥奔月故事探源[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35(6).
[14] 李忠華.嫦娥奔月神話本末論[J].思想戰(zhàn)線,1997(3).
[15] 高海瓏.男權顛覆下的月神——《嫦娥奔月》神話中的女神信仰和兩性對抗[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1).
作者簡介:吳鈺桐,湖北三峽職業(yè)技術學院通識教育學院語文教師,研究方向為影視與文學、傳統(tǒng)文化、大學語文教學。
張瀟月,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qū)實驗初中教育集團語文教師,研究方向為閱讀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