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以來,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崇左市龍州縣依托本地豐富的紅色遺跡資源,通過建立“四模式”,著力打造以“故事式、沉浸式、行走式、實踐式”為主的“多樣式”課堂,推動黨員教育走深走實。
建立“黨課驛站+紅色歷史”模式
打造“故事式”課堂
龍州縣充分挖掘本地紅色遺跡資源,提升龍州起義紀念館、革命烈士紀念碑等“紅色地標”的革命教育功能,利用下凍鎮(zhèn)布局村、金龍鎮(zhèn)板梯村等邊境村屯防空洞、擁軍泉、界碑等,打造一批鄉(xiāng)村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在全縣范圍內逐步形成黨員教育黨課驛站矩陣,點燃黨員干部教育“新引擎”。同時,龍州縣持續(xù)擦亮“紅領巾”講解員、“龍州紅”宣講團等特色黨課品牌,組織黨校教師、革命英烈后代等到教育基地宣講龍州本地紅色故事,讓黨員干部和群眾在“聽故事”中傳承紅色革命基因,補足精神之“鈣”。
建立“研學活動+紅色故事”模式
打造“沉浸式”課堂
龍州縣推出研學精品線路,包括以“中國工農紅軍第八軍軍部舊址—鐵橋頭阻擊戰(zhàn)遺址—龍州起義廣場—紅軍古道景區(qū)”為主的“赤色龍州”主題線路,以“龍州起義紀念館—龍州起義紀念碑—龍州縣革命烈士陵園”為主的“紅色足跡”主題線路,以“越南共產黨駐龍州秘密機關舊址—法國駐龍州領事館舊址—下凍鎮(zhèn)布局村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為主的“紅色邊關”主題線路。在所有研學精品線路中,黨員干部可通過素質拓展、角色扮演等方式,“沉浸式”體驗龍州革命的歷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據了解,今年以來,已有150余個團隊、單位來到此地開展研學和黨史學習教育,受眾人數達7800余人。
建立“文藝作品+紅色文化”模式
打造“行走式”課堂
近年來,龍州縣加大對革命英烈史料的搜集、整理、編撰與研究,推出了一批紅色文藝作品。如今,部分作品在龍州起義紀念館、紅軍古道景區(qū)等地陳列展出。與此同時,龍州縣創(chuàng)作的《天琴聲聲》《我唱天謠報黨恩》等紅色舞臺藝術劇目和20余首紅色歌曲,通過官方媒體平臺、黨員干部教育培訓班等渠道進行展播,打造了“能行走”的紅色課堂。龍州縣以文藝作品的獨特表現力,感染、感動黨員干部和群眾,豐富了黨史學習教育載體,增強了紅色教育吸引力,讓黨課既能“活”起來,又能“沉”下去。
建立“鄉(xiāng)村旅游+紅色產業(yè)”模式
打造“實踐式”課堂
龍州縣將鄉(xiāng)村旅游和紅色產業(yè)相結合,把紅軍古道景區(qū)內的新聯村與上龍村打造成“紅軍村”,將紅色元素、民族元素融入村容村貌中,開創(chuàng)讓黨員干部接受黨性教育、拓寬村集體經濟發(fā)展思路的“實踐課堂”,推動黨員干部把所見、所聞、所感變成所思、所想、所行,讓紅色基因在黨員和群眾中傳承、讓紅色文化在村屯建設中體現、讓紅色旅游在鄉(xiāng)村振興中發(fā)展。同時,龍州縣推出紅色旅游服務,豐富紅色產品業(yè)態(tài),促進當地村民就近就業(yè),實現紅色文化傳承和旅游經濟增長“雙豐收”。今年以來,位于紅軍古道出發(fā)地的甫茶屯共接待游客6000余人次,營業(yè)收入達1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