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擦肩而過到一生相伴,感謝有你,我才能不斷成長,并且如此幸福。
數(shù)字化媒體日益普及的時代,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越來越多樣化,閑暇時捧起一本雜志的時光早已成為久遠的記憶。不過,自始至終,我都保持著閱讀紙質(zhì)版雜志的習慣,所看的便是《婚姻與家庭》雜志。
憶起我和《婚姻與家庭》的初相識,還得感謝一位鄰居大哥。20世紀80年代末,通過郵局訂閱報刊雜志可謂時尚。恰巧我們小區(qū)有位鄰居大哥在郵局做郵遞員,左鄰右舍想訂報紙、雜志就把錢交給他,讓他幫忙代訂。有一次,鄰居大哥居然主動給我推薦了一本刊物:“《婚姻與家庭》也有好多人訂啊?!?/p>
那時,我才十七八歲,一聽名字便武斷地認定,這是一本適合已婚人士看的雜志。但不忍拂了鄰居大哥的好意,我還是回應道:“好看嗎?”他立馬從隨身背著的墨綠色大郵包里掏出一本《婚姻與家庭》雜志:“就是這本,正準備給訂戶投送去呢。”我象征性地翻了翻便還給了他,推辭道:“等下次我問問姐姐訂不訂?!?/p>
就這樣,還是高中生的我和《婚姻與家庭》初次見面又擦肩而過。但從此我知道有這樣一本雜志,而且“好多人訂”。
到了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報刊亭如雨后春筍般地在街頭大批出現(xiàn)。在花花綠綠掛滿各種雜志的小小空間里,《婚姻與家庭》雜志被報刊亭的老板用夾子高高夾在最醒目的位置。那時,我已經(jīng)成家立業(yè),路過時總會帶上一本《婚姻與家庭》。
如果說青春期的我不曾領(lǐng)悟到她的精髓,那么,在25至30歲漸趨成熟的年紀,我終于知曉她的魅力?!痘橐雠c家庭》堪稱我的人生導師:初為人妻,和丈夫出現(xiàn)摩擦時,“婚姻急診室”的問答總能使我感同身受,受益匪淺;初為人母,家庭角色與社會角色發(fā)生沖突時,閱讀雜志里關(guān)于女性成長與女性價值的文章,我的迷茫與彷徨便在溫暖又發(fā)人深省的文字里找到了出口;后來孩子漸漸長大,遇到教育兒子的抓狂時刻,雜志中的“家教智慧”特別能給予我反思和啟迪……
可以說,《婚姻與家庭》陪伴我走過了那段從青澀青春到逐漸成熟的難忘歲月,也讓我意識到,未婚未育的人更應該看這本雜志,如此才能在進入婚姻后更幸福。
隨著數(shù)字化閱讀時代的到來,不少紙媒逐漸淡出我的生活,但我和《婚姻與家庭》的緣分卻還在繼續(xù)。有一次逛舊書攤,我竟翻到了一本磨損嚴重的《婚姻與家庭》創(chuàng)刊號。我清楚地記得,那是2015年,正好是雜志創(chuàng)刊30周年。
轉(zhuǎn)眼又是9年過去。近年來,《婚姻與家庭》的微博、公眾號、社群微課等全媒體平臺,促使更多新老讀者發(fā)現(xiàn)她、了解她、走近她。而我也從雜志的老讀者成為小婚家的關(guān)注者。
無論是紙質(zhì)雜志還是新媒體平臺,多年來,《婚姻與家庭》豐盈了我的精神世界,滋養(yǎng)了我的婚姻生活。如今,我還有幸成長為小婚家的撰稿者。從讀者到作者,在時代變遷中,我以新的方式與雜志再次鏈接。這離不開雜志內(nèi)容對我的浸潤影響,也離不開雜志編輯對我的成長助力。未來,我將繼續(xù)努力,與雜志一起成長。
最后,正如《婚姻與家庭》所期待的那樣:看《婚姻與家庭》,每個家庭都可以更幸福。作為讀者和作者,我也祝愿這本被譽為“老百姓的情感危機顧問、幸福生活指南”的期刊,順時代而興,走得更穩(wěn)健更長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