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國人習以為常的“中華民族”一詞,首創(chuàng)者即為梁啟超。
1899年,梁啟超在《東籍月旦》一文中首次使用了“東方民族”“泰西民族”“民族變遷”“民族競爭”等新名詞。1901年,他發(fā)表《中國史敘論》一文時,首次提出“中國民族”的概念。
1902年在“中國民族”的基礎上,梁啟超發(fā)表了《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一文,提出“中華民族”的概念:“立于五洲之中最大洲而為其洲中之最大國者,誰乎?我中華也;人口居地球三分之一者,誰乎?我中華也;四千余年之歷史未嘗一中斷者,誰乎?我中華也……上古時代,我中華民族之有海權思想者,厥惟齊?!边@是中國人在海內(nèi)外首次使用“中華民族”這個概念,并沿用至今。
之后,梁啟超對“中華民族”的概念逐漸作了厘清和完善。1905年,他發(fā)表《歷史上中華民族之觀察》,“中華民族”一詞在全文中共出現(xiàn)了7次,徹底取代“中國民族”。孫中山“五族共和”思想,亦受到梁啟超合漢滿蒙回藏為“大民族”思想的影響。
在20世紀初這個即將迎來“覺醒年代”的動蕩時期,“中華民族”概念以排山倒海之勢、雷霆萬鈞之力凝聚了國家和民眾堅定維護統(tǒng)一的意志,成為中國走向統(tǒng)一和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的文化支撐。
(高云摘自《北京青年報》2024年1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