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疆遼闊,海岸線長,渤海、黃海、東海、南海環(huán)繞,面向廣闊的太平洋。1949年1月8日,在人民解放戰(zhàn)爭節(jié)節(jié)勝利之時,中共中央作出盡快組建“一支保衛(wèi)沿海沿江的海軍”的戰(zhàn)略決策。
人民海軍自1949年4月23日在江蘇白馬廟誕生之后,華東軍區(qū)海軍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正規(guī)部隊中第一支江海武裝。從此,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革命武裝有了自己的海軍部隊。1949年12月,人民海軍領導機關正式組建。
人民海軍創(chuàng)建之初,可以說處在百廢待舉、白手起家狀態(tài)。人員構成以選調的各大戰(zhàn)略區(qū)陸軍部隊為主,領導機關或整建制部隊轉為海軍,同時積極吸收大量進步知識青年和爭取過來的原國民黨軍海軍人員(以鄧兆祥、林遵為代表)加入人民海軍行列。
1949年12月,中央軍委電令:調第12兵團兼湖南軍區(qū)司令員蕭勁光、第12兵團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劉道生,率第12兵團部分機構與干部入京,組建海軍領導機關。
1950年1月12日、4月8日,毛澤東分別簽發(fā)關于蕭勁光與劉道生的任職命令:蕭勁光為海軍司令員,劉道生為海軍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
4月25日,湖北軍區(qū)第一副司令員王宏坤調任海軍副司令員。劉道生與王宏坤遂成為海軍領導機關中最早的副政治委員與副司令員。當然,這僅是中央軍委向海軍調兵遣將的開始。
6月,第四野戰(zhàn)軍第40軍軍長羅舜初被任命為海軍參謀長。8月,根據(jù)中央軍委調令,陸軍第11軍(隸屬于二野第3兵團)軍部與部分軍直單位在副軍長鄭國仲、軍參謀長楊國宇率領下抵達青島,組建海軍青島基地。
1952年3月24日,軍委任命羅舜初為海軍第二副司令員(第一副司令員王宏坤),第二野戰(zhàn)軍第3兵團第10軍軍長周希漢接替羅舜初任海軍參謀長。其后,第10軍軍直機關3800余人和該軍第30師近1.2萬人調歸海軍建制。
1953年3月,中南軍區(qū)海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方強調任海軍第三副司令員。此時,海軍組織建設、裝備建設等各個方面在緊鑼密鼓有序進行,軍委不斷選調人員加強海軍領導班子建設。幾個月之后,繼蕭勁光之后又一位正兵團級以上重量級人物調入海軍。
1953年11月,中央軍委任命第二野戰(zhàn)軍第5兵團政治委員(兵團司令員楊勇)、貴州軍區(qū)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蘇振華為海軍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以接替赴蘇聯(lián)留學的劉道生。蘇振華于1954年5月到海軍任職。從此,蘇振華步入海軍領導機關,在海軍任職25年,直到1979年2月去世。1957年2月,蘇振華升任海軍政治委員(段德彰為政治部主任)。
整個20世紀50年代,蕭勁光、劉道生、王宏坤、羅舜初、周希漢、方強、蘇振華7人,成為從陸軍調入海軍最早的主要領導人。
1960年7月,沈陽軍區(qū)副政治委員兼旅大警備區(qū)第二政治委員杜義德調任海軍副政治委員,負責海軍黨委日常工作和干部工作。杜義德原為第二野戰(zhàn)軍第3兵團副司令員兼第10軍軍長,系周希漢前任。第10軍,在劉鄧二野中被認為是戰(zhàn)斗力最強的部隊。陸軍第10軍兩位軍長先后調入海軍,第10軍無疑是對海軍極大的能量補充。在海軍早期領導人中,周希漢、杜義德分別擔任海軍副司令員、副政治委員長達20多年,而且在海軍領導崗位上一直沒有改任。
如果說蕭勁光、劉道生及其第12兵團對人民海軍有創(chuàng)始之功,那么,周希漢、杜義德和第10軍對海軍的建設發(fā)展同樣是貢獻極大。
紅軍時期,周希漢曾在紅四方面軍總部徐向前身邊任參謀,根據(jù)地肅反時被無辜抓捕。大刀行刑前,徐向前出面救出,保全了周希漢性命。周希漢曾在第二野戰(zhàn)軍第4、第3兵團先后擔任第13軍、第10軍軍長。1952年,第10軍軍長周希漢調任海軍參謀長,1958年12月任海軍副司令員兼參謀長,1977年5月離職休養(yǎng)。在海軍25年間,從參謀長到副司令員,周希漢分管過作戰(zhàn)、訓練、工程和裝備建設等海軍幾乎所有的專項工作。他既未去蘇聯(lián)學習深造,也未擔任過海軍政治工作負責人。周希漢一調入海軍,即擔任參謀長。海軍專業(yè)性強,技術含量高,有著參謀業(yè)務基礎、作戰(zhàn)科長、軍區(qū)參謀長經(jīng)歷的周希漢,以軍長之尊,來到海軍便放下身段學習鉆研海軍業(yè)務。不幾年,“周希漢已經(jīng)對世界海軍發(fā)展史和現(xiàn)狀有了較深的了解,對新中國海軍初創(chuàng)時期的任務,包括海情、敵情、防務部署、兵力配置以及司令部建設規(guī)劃等都已成竹在胸;對蘇聯(lián)海軍和我國海軍已有裝備,比如何種軍艦可執(zhí)行何種任務,其噸位、動力、武備情況及特點等,他都能如數(shù)家珍地講出來”。周恩來稱贊:周希漢是我們自己培養(yǎng)的海軍專家。
1988年11月,周希漢因骨折入院治療,8日凌晨于入睡中猝然去世,享年75歲。
杜義德有“軍政雙全”之稱。杜義德在戰(zhàn)爭年代擔任過連、營、團、師、縱隊等各級政治指導員、政治委員,也擔任過副旅長、師長、軍分區(qū)與軍區(qū)司令員。新中國成立前后,在第二野戰(zhàn)軍第3兵團擔任副司令員(司令員王近山)兼第10軍軍長。組建海軍,10軍領導干部與軍直機關成為海軍重要組成部分。除了周希漢、杜義德兩位軍長先后調入海軍,第10軍政治委員盧仁燦、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劉華清、第30師師長馬忠全、司令部作戰(zhàn)科副科長馬辛春等也紛紛調入海軍。后來,從海軍起步的劉華清一路升任總參謀長助理、副總參謀長、海軍司令員、軍委副秘書長、軍委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委。馬忠全升任海軍副司令員兼北海艦隊司令員,馬辛春升任濟南軍區(qū)副司令員兼北海艦隊司令員。周希漢、杜義德、劉華清、馬忠全、馬辛春等均成為人民海軍發(fā)展建設中的重要負責人。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第10軍為人民海軍創(chuàng)建與發(fā)展,輸送了一批不可多得的干才。
擔任過師長、軍長、縱隊政委、兵團副司令員的杜義德調入海軍后,長期負責海軍的干部工作、院校工作和黨委日常工作。1977年10月,杜義德?lián)魏\姷诙挝瘑T、黨委第三書記(第一書記蘇振華、第二書記蕭勁光),達到其海軍任職的最高點。1979年2月對越自衛(wèi)反擊作戰(zhàn)開始,杜義德受命擔任海南前線總指揮,負責海南、西沙作戰(zhàn)部署。1980年1月,已經(jīng)年過七旬的杜義德調離海軍,被鄧小平派往蘭州軍區(qū)接替韓先楚擔任司令員。自1960年調入海軍,杜義德十分留戀20年的海軍生涯。鄧小平親自找杜義德談話:“命令已經(jīng)下了。雖然海軍的工作很需要你,但是西北也很重要,要有一個會打仗的戰(zhàn)將去當司令員。你會打仗,還是你去當這個司令員吧?!痹诤\姄胃闭⒌诙?0年(“文革”中被迫害、停職數(shù)年),沒有離開政治工作領導崗位,調回陸軍,由海軍第二政委改任大軍區(qū)司令員,再次擔任軍事主官,而且是鎮(zhèn)守西北的大軍區(qū)司令員,可見鄧小平對這位老部下的欣賞與重用。1981年8月,鄧小平在天水某部視察時,對杜義德說:“有你在西北,我就放心了。”2009年9月,杜義德逝世,享年97歲。在原海軍領導人中,杜義德是高壽的一位。
說起海軍的誕生,比之于蕭勁光、劉道生及其第12兵團,周希漢、杜義德、劉華清及其陸軍第10軍,還有一支部隊更是先聲奪人,對人民海軍的創(chuàng)建起了先導性、奠基性作用。這支部隊就是張愛萍創(chuàng)建的華東軍區(qū)海軍。
“東北建空軍,華東建海軍”。在全國解放戰(zhàn)爭進入戰(zhàn)略決戰(zhàn)的關鍵時刻,中共中央軍委作出盡快創(chuàng)建人民空軍、人民海軍的戰(zhàn)略決策,各大戰(zhàn)略區(qū)積極響應,因地制宜,紛紛籌備,特別是東北地區(qū)和華東戰(zhàn)場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這兩個地區(qū)使組建空軍、海軍的起步開始于新中國成立之前。
1949年4月23日,在江蘇泰州城邊一個叫白馬廟的小村鎮(zhèn),原華中軍區(qū)副司令員張愛萍和第三野戰(zhàn)軍的12名干部戰(zhàn)士舉行華東軍區(qū)海軍成立會議。此時,出任華東軍區(qū)海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的張愛萍麾下是既無海軍部隊,又無任何艦船。隨即,以第三野戰(zhàn)軍教導師師部644人為基礎組建華東軍區(qū)海軍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連同張愛萍在內這13人和剛剛組建的華東軍區(qū)海軍機關,便成為人民解放軍編制序列中第一批海軍人員。
華東軍區(qū)海軍成立伊始,便遵循“在共產(chǎn)黨領導下,以人民解放軍陸軍為基礎,團結原國民黨軍海軍人員,共同建設人民海軍”的方針,積極吸納原國民黨軍海軍人員。一時間,原國民黨軍海軍第2艦隊司令林遵、第1艦隊司令方瑩,原國民黨軍海軍總司令部機械署署長曾國晟,原國民黨軍海軍總司令部辦公廳副主任徐時輔等率部紛紛加入華東海軍行列。華東軍區(qū)海軍成立之初基本上是以原國民黨軍海軍裝備為主,原國民黨軍海軍中起義、投誠人員亦構成華東軍區(qū)海軍的技術骨干班底。加入海軍的我陸軍指戰(zhàn)員有覺悟有闖勁,原國民黨軍海軍人員有技術懂業(yè)務,新老海軍人員撐起了華東軍區(qū)海軍的一片天。到1950年4月華東軍區(qū)海軍成立一周年之際,已經(jīng)小有規(guī)模,擁有近150艘艦艇。
華東軍區(qū)海軍誕生后,隨著中南地區(qū)的解放,1949年10月廣州市軍管會專門設置海軍接管處,吸納和接收原國民黨軍海軍人員和裝備。12月,廣東軍區(qū)江防司令部成立,洪學智任司令員。中南軍區(qū)也有了自己的海軍部隊。其后,中南軍區(qū)海軍領導機關成立,方強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在華東軍區(qū)、中南軍區(qū)積極籌建海軍部隊的同時,全國各地也不甘落后,積極響應,不僅大批有文化有知識的青年學生踴躍加入海軍行列,而且干過船務、學過船舶、懂得機械甚至熟悉水性的陸軍部隊指戰(zhàn)員和革命群眾也紛紛加入海軍隊伍中。上海、福建、青島等沿海地區(qū)還專門成立“登記國民黨海軍人員辦事處”,通告“不論脫離遲早,不論官佐士兵或階級高低,不論航海、輪機、制造、槍炮、通信、測量、軍需、醫(yī)務或其他行政人員,均可前來本處登記”。短短時間內,全國各地接收原國民黨軍海軍人員近4000人。
在全軍最高的海軍領導機構成立之前,在沿海各地各軍區(qū)積極籌組海軍部隊過程中,華東軍區(qū)海軍無疑是人民解放軍編制序列中第一支水面作戰(zhàn)力量,是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第一支海上武裝。華東軍區(qū)海軍創(chuàng)始人張愛萍也是我黨、我軍中第一支海軍部隊的創(chuàng)建者、組織者、領導者。
1951年2月,中央軍委免去張愛萍華東軍區(qū)海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職務,調任其為第7兵團司令員兼浙江軍區(qū)司令員。在朝鮮戰(zhàn)場率部征戰(zhàn)的志愿軍第9兵團代司令員陶勇接替張愛萍執(zhí)掌華東軍區(qū)海軍。1955年夏秋,華東軍區(qū)海軍、中南軍區(qū)海軍依次更名為海軍東海艦隊、南海艦隊,陶勇、趙啟民分任東海艦隊、南海艦隊司令員。1959年12月,陶勇任海軍副司令員兼東海艦隊司令員。1960年11月,趙啟民任海軍副司令員。
到1955年,陸續(xù)撥歸海軍的陸軍部隊有1個兵團部、5個軍部和直屬隊,還有11個師級單位和28個團級單位。其中包含了各野戰(zhàn)軍中一大批文化程度較高、年輕有為的中高級軍政干部。在北京海軍總部之下,有華東軍區(qū)海軍、中南軍區(qū)海軍、青島基地、旅順基地等。到1957年,海軍已經(jīng)擁有各類艦艇1300余艘、各種飛機360余架。到1960年8月,隨著北海艦隊成立,人民海軍擁有了東海艦隊、南海艦隊、北海艦隊三大艦隊(各軍區(qū)海軍隨之撤銷)和潛艇部隊、航空兵部隊、岸防部隊、驅逐艦大隊和各種快艇支隊。人民海軍初創(chuàng)10年,其組織、人員、裝備等基本架構已經(jīng)形成,成為一支包括各兵種、初具規(guī)模的海上戰(zhàn)斗力量。
1989年3月,中央軍委決定,1949年4月23日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誕生日。白馬廟,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起始點。
蕭勁光,1920年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1922年轉為共產(chǎn)黨員,系“共產(chǎn)國際為幫助中國建黨而培養(yǎng)的首批干部之一”。蕭勁光無論在黨內還是軍中,資歷均頗深:大革命時期就是國民革命軍中的中將、師黨代表,參加過北伐戰(zhàn)爭;兩次赴蘇聯(lián)學習軍事和政治(前后長達6年);早期曾任紅軍第5軍團、第7軍團政治委員,第3軍團參謀長;中革軍委參謀長;東北民主聯(lián)軍副總司令員,東北野戰(zhàn)軍第1兵團司令員,第四野戰(zhàn)軍第12兵團司令員。
1949年底,新中國剛剛成立,自稱“旱鴨子”、還暈船的蕭勁光就被毛澤東選中,牽頭組建海軍領導機關。早年在蘇聯(lián)的學習歷練,使蕭勁光、劉亞樓、許光達等人成為新中國誕生時為數(shù)不多的有知識、有文化、會俄語、了解蘇聯(lián)軍隊的我軍高級軍事領導干部。他們也就成為人民軍隊新組建的海軍、空軍、裝甲兵司令員的不二人選。得到毛澤東充分信任、被稱為“大知識分子”的蕭勁光,在新中國成立伊始,便受命領銜創(chuàng)建人民海軍?!盁o人、無設施、無基地”,處在“三無”狀態(tài)的中國海防、新中國海軍艱難起步了:組建海軍領導機關,推進海軍部隊與院校、基地建設,領導制定海軍發(fā)展規(guī)劃和建軍方針,積極探索海軍戰(zhàn)略戰(zhàn)術。在蕭勁光主持領導下,人民海軍很快提出并確立了建設一支具有攻防能力、近海的、輕型的海上作戰(zhàn)力量,“以空(海軍航空兵部隊)、潛(潛艇部隊)、快(魚雷快艇部隊)為主,以潛艇為重點”的建設發(fā)展路徑。
按照這一發(fā)展路徑,人民海軍在相當長一個時期內,裝備建設呈現(xiàn)出噸位小、航速快、機動性好、隱蔽性強的特點。不僅組建了海軍航空兵、潛艇部隊、驅逐艦大隊,而且各種魚雷快艇、高速炮艇、導彈快艇亦紛紛裝備海軍部隊。它們在祖國近岸沿海縱橫馳騁,海上破襲游擊戰(zhàn)、小艇打大艦亦成為海軍近海作戰(zhàn)的一個特點。
在海軍領導機關中,蕭勁光資歷最老,軍銜最高(1952年評定為軍委委員級、1955年獲海軍大將軍銜),在海軍擔任司令員長達30年,是迄今在海軍擔任正職(司令員或政治委員)時間最長的一人。蕭勁光也是新中國成立后人民解放軍主要軍兵種(海軍、空軍、裝甲兵、炮兵、工程兵、鐵道兵、第二炮兵等)中擔任司令員職務時間最長的一位。在全海軍范圍內是進入創(chuàng)建新中國的36位軍事家名單中唯一一位。
1989年3月29日,最后一位開國大將蕭勁光去世。陳云特發(fā)文《痛悼勁光同志》:“棟梁傾,良將損,摯友失,甚為悲痛?!?/p>
4月8日,新華社播發(fā)蕭勁光生平,高度評價蕭勁光為“久經(jīng)考驗的忠誠的共產(chǎn)主義戰(zhàn)士,國家和軍隊的優(yōu)秀領導人,杰出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我軍卓越的軍事領導人,人民海軍的主要創(chuàng)建者”。
海軍早期主要領導人,除蕭勁光自1950年1月起至1980年1月一直擔任海軍司令員長達30年之久而沒有變動外,劉道生、王宏坤、方強、李作鵬(1962年6月由總參謀部軍訓部部長調任海軍副司令員,張秀川為海軍政治部主任)、蘇振華、葉飛等幾位海軍主要領導人都在海軍政治工作領導崗位(副政治委員或政治委員)與軍事工作領導崗位(副司令員或司令員)之間轉換改任過。他們幾人在擔任海軍領導職務期間,有先政后軍(如從副政委轉任副司令員、第一副司令員的劉道生,由第一政治委員轉任司令員的葉飛)的,有先軍后政(如從第一副司令員轉任為第二政治委員的王宏坤,由副司令員升任第一政治委員的李作鵬)的,蘇振華則是經(jīng)歷了政—軍—政的轉換(由副政治委員升任第一政治委員,“文革”期間被打倒復出后重回海軍先任第一副司令員,不久再次擔任第一政治委員),方強則是經(jīng)歷了軍—政—軍的轉換(在擔任海軍第三副司令員后又改任副政治委員,后再次改任副司令員)。海軍軍政領導崗位上的轉任,可以說是這一時期海軍領導人任職的一大特點。這里,擔任過海軍第一政委的蘇振華、李作鵬、葉飛也分別擔任過海軍第一副司令員、副司令員、司令員;而先后擔任過海軍第一副司令員的王宏坤、蘇振華、劉道生3人也分別擔任過海軍第二政委、第一政委、副政委。
留蘇經(jīng)歷與背景,是海軍早期領導人中的另一特點。蕭勁光、劉道生、羅舜初、方強等,都在蘇聯(lián)留學深造過,劉、羅、方則被專門選派留蘇學習海軍業(yè)務,劉道生更是比較典型的一位。
1950年1月,劉道生調任海軍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時,還不到35歲。從劉道生從軍履歷看,戰(zhàn)爭年代基本上是在各級政治工作崗位上歷練:宣傳隊長、政治指導員、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員……新中國剛剛誕生,34歲的劉道生已經(jīng)是副兵團級首長。他緊隨蕭勁光調到初創(chuàng)時期的海軍,是毛澤東簽發(fā)的人民海軍第二張任命狀。1953年,38歲的劉道生赴蘇聯(lián)學習海軍業(yè)務(蘇振華隨即調入海軍,接替劉道生職務),在蘇聯(lián)伏羅希洛夫海軍學院深造。這種蘇聯(lián)最高等級海軍軍事學院的正規(guī)學習,改變了劉道生的從軍軌跡,使他成為海軍早期領導人中科班出身的海軍專門人才。在蘇聯(lián)學習4年后于1957年8月回國,劉道生即被任命為海軍副司令員,還先后兼任過海軍軍事學院院長、海軍航空兵司令員,成為一名科班出身、履歷豐富的“海軍通”。從海軍副政委轉崗亦轉型,精通海軍業(yè)務,在海軍副司令員任上20余年(“文革”開始前后一個時期,也曾受到迫害,離開領導崗位),劉道生是第一位在海軍領導崗位上由政到軍轉任的領導人。1977年10月,劉道生擔任海軍第一副司令員,達到了其在海軍任職的頂點。
王宏坤,1950年4月調任海軍副司令員,是海軍領導機關初期“三人組”(蕭勁光、劉道生、王宏坤)元老之一,也是蕭勁光之下海軍早期獲上將軍銜的正兵團級領導人之一(另一人為蘇振華)。1966年3月,擔任16年副司令員和第一副司令員的王宏坤改任海軍第二政治委員。1977年10月,杜義德接替王宏坤任海軍第二政治委員,王宏坤離職休養(yǎng)。在海軍,王宏坤任職長達27年(即便是在“文革”期間,王宏坤亦未受到?jīng)_擊,依然是海軍主要領導人)。海軍及其領導機關創(chuàng)建后相當長一個時期內,蕭勁光、蘇振華、王宏坤、李作鵬是最主要的4位領導人。20世紀50年代,王宏坤是僅次于蕭、蘇二人的副書記,海軍黨委三把手。此后,在海軍黨委擔任過副書記、第三書記、第二書記的王宏坤,無論是擔任海軍第一副司令員還是擔任第二政治委員,基本上是處在海軍核心領導第三或第四名位置上。1993年8月20日,王宏坤因病逝世,享年84歲。
1953年3月,中南軍區(qū)海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方強被任命為海軍第三副司令員兼青島基地司令員(同年6月免兼)。此時,王宏坤、羅舜初、方強分任海軍第一、第二、第三副司令員,參謀長周希漢。方強是典型的紅小鬼,14歲參加革命,15歲加入共產(chǎn)黨,很早就參加了工農(nóng)紅軍,擔任過從連到師各級政治工作領導職務。解放戰(zhàn)爭時期在東北民主聯(lián)軍和野戰(zhàn)軍轉任軍事職務,擔任過師長、副軍長、軍長。調入海軍后,1955年,方強也繼劉道生之后,赴蘇聯(lián)伏羅希洛夫海軍學院學習海軍業(yè)務?;貒螅綇娙匀粨魏\姼彼玖顔T并兼海軍軍事學院院長,還擔任國防工業(yè)辦公室副主任、第六機械工業(yè)部部長,是國家造船工業(yè)主要領導人。1959年1月,方強改任海軍副政治委員。1979年5月,方強再次改任,擔任海軍副司令員。與劉道生、周希漢一樣,方強不僅對海軍業(yè)務精通,而且對艦船制造領域也是熟之甚稔。自海軍成立初期到20世紀80年代,他們都是深耕海軍二三十年、一直干到離職休養(yǎng)的老資格副司令員。2012年2月8日,百歲老人方強逝世。方強之子方勤學說:新中國成立后,父親為創(chuàng)建人民海軍和發(fā)展造船工業(yè)付出了畢生心血。
方強是新中國成立初期創(chuàng)建人民海軍的7位領導人中,享壽最長也是最后逝世的一位。
從1959年12月到1962年3月,海軍接連發(fā)生3起重特大事故,先是潛艇訓練時與軍艦相撞,潛艇沉沒,38名艇員遇難;后又發(fā)生兩起海航飛行員駕機逃往臺灣事件。1962年4月,中央軍委派出以總參軍訓部部長李作鵬率領的軍委檢查團到海軍部隊蹲點。6月,李作鵬調入海軍擔任副司令員,主持常務工作。此后,其在海軍內的權力與影響日增。來到海軍的李作鵬雖然是“半路出家”,但作為全軍軍訓工作主管、此次身負軍委調查組組長頭銜,又有四野林彪愛將背景及當時主持軍委工作的林彪副主席“欽點”之名,來頭自是不小。有海軍資深人士指出:剛調任海軍副司令員的李作鵬,“由于他與林彪的關系非同一般,所以一到海軍便顯出了咄咄逼人的氣勢。在海軍建設的重大問題上,他的意見不能不是舉足輕重的”。不幾年,海軍就有“李、王、張擋一線”之說(指李作鵬、王宏坤、張秀川在一線主持海軍日常工作)?!拔母铩鼻?,海軍黨委第一書記蕭勁光,第二書記蘇振華,第三書記李作鵬。
1967年1月,蘇振華在“文革”中被打倒,海軍黨委隨即改組,升為第二書記的李作鵬主持海軍黨委日常工作。6月,李作鵬取代蘇振華,擔任海軍第一政治委員。一年后,身為海軍第一政委的李作鵬升任副總參謀長、軍委辦事組成員、海軍黨委第一書記,是名副其實的海軍“一把手”。李作鵬任海軍副司令員5年轉身而為第一政治委員,王宏坤仍為第二政治委員。在海軍,李、王二人都是由軍(副司令員)轉政(第一、第二政治委員)。蕭勁光、蘇振華受到“文革”沖擊后,李作鵬、王宏坤成為海軍的頭面人物。
1969年4月,中國共產(chǎn)黨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在這次大會上,李作鵬、王宏坤當選為中央委員,李作鵬在中共九屆一中全會上還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海軍成立以來,李作鵬成為第一個進入中央政治局的海軍領導人。在中共九大上,蕭勁光雖仍當選為中央委員,但已處于失勢狀態(tài),沒被打倒已屬萬幸。海軍原第一政治委員蘇振華則銷聲匿跡,與中共九大無緣。
蘇振華自1957年2月?lián)魏\娬挝瘑T至1979年2月去世,22年間可以說是除蕭勁光之外海軍最主要的一位領導人。他1954年調到海軍擔任副政治委員,隨后即擔任海軍黨委副書記,3年后便擔任海軍政治委員。1959年8月,蘇振華成為毛澤東為主席的21人中央軍委成員之一,并擔任軍委副秘書長(秘書長羅瑞卿)。此時,蘇振華在開國上將中地位之高,只有總政治部排名第一的副主任蕭華、空軍司令員劉亞樓可以比肩(連風頭正勁的常務副總參謀長楊成武都在蘇振華之后)。1967年1月,蘇振華被打倒。其后,海軍的杜義德、劉道生也以“三反分子”之名被打倒。1972年3月,蘇振華申訴信得到毛澤東批示:此人似可以解放了。如果海軍不能用他,似可改回陸軍(或在地方),讓他做一些工作。
1972年5月,蘇振華復出,先是擔任海軍第一副司令員,1973年3月再次被任命為海軍第一政治委員。同年8月,在中共十屆一中全會上,蘇振華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1973年12月,中共中央批準海軍黨委組成人員,蘇振華為第一書記,蕭勁光為第二書記,王宏坤為第三書記。1974年1月,經(jīng)周恩來提議、毛澤東批準,中央軍委組成葉劍英、王洪文、張春橋、鄧小平、陳錫聯(lián)、蘇振華6人小組,負責處理軍委日常工作。著名的西沙群島自衛(wèi)反擊作戰(zhàn),就是在毛澤東、周恩來決策部署,軍委6人組組織落實下勝利進行的。此后幾年間,作為海軍一把手的蘇振華又擔任了中央軍委常委、中央軍委副秘書長等重要職務,在中共十一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
蘇振華晚年愈發(fā)受到中央重用,擔任的職務也愈加重要,不僅進入中央政治局,還擔任軍委副秘書長,擔負的職責已經(jīng)超出海軍范圍。1976年10月,黨中央一舉粉碎“四人幫”。面對上?!八娜藥汀庇帱h蠢蠢欲動,中央考慮派一位在軍隊和地方都能壓得住臺的老同志。于是,軍政才能兼優(yōu)的海軍第一政治委員蘇振華受命帶隊坐鎮(zhèn)上海,在南京軍區(qū)和海軍東海艦隊配合下,迅速穩(wěn)定上海局勢,有效震懾了自恃擁有“第二武裝”的上?!八娜藥汀庇帱h興風作浪的企圖。
此時,身為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軍委常委、中央軍委副秘書長、海軍第一政委、海軍黨委第一書記、上海市委第一書記、上海市革委會主任的蘇振華,身兼多職,身負重任。
1979年2月7日,蘇振華病逝,享年67歲。黨中央對蘇振華一生給予高度評價,贊譽其為“久經(jīng)考驗的無產(chǎn)階級忠誠革命戰(zhàn)士,黨和軍隊優(yōu)秀的領導人”,在海軍工作期間“為建設強大海軍嘔心瀝血,鞠躬盡瘁,對人民海軍的發(fā)展壯大,對海軍革命化現(xiàn)代化建設作出了卓越貢獻”;兼任中共上海市委第一書記、市革委會主任期間,“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地帶病工作,迅速摧毀了‘四人幫’在上海的幫派體系,穩(wěn)定了局面……作出了出色的貢獻”。
蘇振華逝世不到一周,2月12日,鄧小平點將,已離開軍隊多年的交通部部長葉飛出任海軍第一政治委員(杜義德仍為第二政治委員)。不到一年,1980年1月,海軍主要負責人調整:蕭勁光離職,后擔任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葉飛改任海軍司令員;海軍第二政治委員杜義德調任蘭州軍區(qū)司令員。
葉飛,解放戰(zhàn)爭中是陳毅、粟裕麾下赫赫有名的第10兵團司令員,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也是上將中唯一生在國外的華僑。1956年福州軍區(qū)成立,葉飛成為首任司令員,后又改任政治委員,系1954年、1958年兩次炮擊金門之戰(zhàn)的總指揮。在海軍,葉飛在擔任第一政治委員不久,又改任司令員,是擔任過海軍軍、政最高職務的第一人,也是能文能武的將才。
葉飛對于大海及渡海作戰(zhàn),對于缺兵少船的水面作戰(zhàn)力量,確實有著切膚之感。1949年10月底,葉飛第10兵團第28軍暗夜乘木帆船登陸金門,孤軍奮戰(zhàn),沒有后援,攻島作戰(zhàn)失利,損失9000多人。中央高層震驚,全軍震動。葉飛痛感沒有海軍、沒有協(xié)同所造成的終生憾事。金門之戰(zhàn),亦成為人民解放軍渡海作戰(zhàn)的失敗案例,教訓極為深刻。
時隔30年,葉飛成為人民海軍最高領導人。
海軍第一任司令員蕭勁光、第二任司令員葉飛都曾擔任過陸軍兵團司令員。第三任司令員劉華清(1982年8月就任)在海軍創(chuàng)辦初期,于第10軍副政治委員任上隨周希漢軍長調入海軍,先是擔任第一海軍學校副校長兼副政治委員,1954年入蘇聯(lián)伏羅希洛夫海軍學院學習4年(劉道生、劉華清、方強相繼進入該學院學習)。和劉道生一樣,回國后在政治工作崗位上(政治部主任、組織部部長、旅政治委員、軍副政治委員等職)歷練已久的劉華清在海軍從此轉身,走上了軍事工作領導崗位,擔任艦隊副司令員、海軍副參謀長、國防科委副主任、副總參謀長,成長為又一名專業(yè)素質極高的“海軍通”。晚年,已到退休之年并進入中央顧問委員會的劉華清,再次受到重用,于1992年以76歲高齡擔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并成為中央軍委排名第一的副主席。劉華清是人民海軍中第一個受過海軍高等教育的司令員,是第一個擔任軍委副主席的海軍領導人,也是從海軍走出來的第一位中央政治局常委。
在1955年人民解放軍首次評定軍銜時,人民海軍中被授予大將銜的有1人(蕭勁光),被授予上將銜的有2人(王宏坤、蘇振華),被授予中將銜的有13人,被授予少將銜的有44人(1960年后獲少將軍銜者未計入)。上將中,除王宏坤是時任海軍第一副司令員、蘇振華是時任海軍副政治委員外,對人民海軍有創(chuàng)建之功的當年華東軍區(qū)海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張愛萍,在評定其為上將軍銜時已調入北京,擔任副總參謀長,故未計在海軍將領之內。葉飛上將于1979年才調入海軍,亦未計在內。
1952年,根據(jù)中央軍委指示,軍隊干部評定級別,蕭勁光為軍委委員級;王宏坤、蘇振華2人為正兵團級(后來調入海軍的葉飛亦為正兵團級);獲中將軍銜者,劉道生、陶勇和后調入海軍的杜義德3人為副兵團級;羅舜初、方強、趙啟民和后調入海軍的李作鵬等為準兵團級;周希漢、周仁杰、頓星云、方正平、彭林、康志強、饒守坤等為正軍級。
在歷任海軍領導人中,劉華清最終任職最高,為中央政治局常委,蕭勁光、葉飛擔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李作鵬、蘇振華進入中央政治局。1988年人民解放軍再次實行軍銜制,實施的是新軍銜制,上將為最高軍銜。開國少將劉華清榮獲上將軍銜。
蕭勁光、葉飛、劉華清,人民海軍第一、第二、第三任司令員,1955年授銜時他們三人分別獲大將、上將、少將銜。對于海軍,他們三人對于積貧積弱的中國長期以來的有海無防無不有著切膚之痛。
1950年,海軍司令員蕭勁光到威海劉公島視察,當時海軍尚無艦船可用,只得租用漁民小船上島。得知蕭勁光身份的漁民也不由感嘆:“你是個海軍司令員,還要租我們的漁船?!”這番話,深深刺痛了蕭勁光的心。晚年,蕭勁光回憶:“這話對我刺激很大,可當時有什么辦法呢?我這個海軍司令,真是兩手空空?。 ?/p>
同樣,1949年10月,葉飛第10兵團部隊實施金門登陸作戰(zhàn),僅靠搜尋與征用而來的小船根本不足以保障渡海作戰(zhàn),導致登島官兵全軍覆沒,成為葉飛的一生之痛。
a48cd926a5eb455a042988d9597b91d56b4835c8a31ea982a6c472ee07d69cda劉華清司令員就任于改革開放之初全面振興的新時期。力主擁有航空母艦的劉華清積極倡導人民海軍走出近海,向深藍進軍,建造自己的巨艦導彈方陣,引領海軍開啟了一個歷史新時期。
自劉華清之后,隨著人民海軍建設的不斷發(fā)展,專業(yè)化與現(xiàn)代化程度、裝備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海軍院校教育的梯次配置與學科建設體系已能為海軍部隊輸送一批又一批高質量的專門人才,學歷教育、科班出身、專業(yè)素養(yǎng),已成為海軍干部隊伍的標配。體現(xiàn)在其后的海軍司令員身上,就是一水的深耕海軍多年、業(yè)務能力突出的專業(yè)領導干部。他們中有水面艦艇的掌舵人,有大洋深處的潛艇兵,還有叱咤海天的海軍航空兵飛行員。他們無一不是海軍各兵種內的行家里手。
“我們的海軍只有這么大”“海軍要搞好,使敵人怕”,晚年的毛澤東伸出小拇指,對海軍寄予了無限期望。
人民海軍迄今已經(jīng)走過70多個年頭。從當初接收原國民黨軍海軍裝備的小艇木船(幾十噸、300噸以下的小炮艇、護衛(wèi)艇等,木殼小機帆船),到新中國成立后一個時期內購買的蘇制艦艇,再到自主研制艦艇,至今,人民海軍已經(jīng)擁有了自主研制的航空母艦、戰(zhàn)略核潛艇、兩棲攻擊艦、萬噸級驅逐艦、登陸艦、補給艦,從小艇、快艇、潛艇到萬噸級數(shù)萬噸級的大驅、航母、兩棲攻擊艦,可以說是武力強大、陣容齊備、數(shù)量可觀、戰(zhàn)力驚人。70多年來,人民海軍裝備建設在不斷發(fā)展壯大、走向強盛的同時,也孕育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戰(zhàn)斗作風和素質,培塑了海上猛虎精神、??招埴椌?、陸地尖刀精神,涌現(xiàn)出麥賢得、戴明盟、張超、馬偉明等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和科技尖兵。在新的時代,與新中國同齡的強大的人民海軍,在立體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新征程中,一路劈波斬浪,縱橫萬里海疆,走向深藍、走向遠洋、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