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寫自己熟悉的人和事,這無疑是正確的。可是,首先得有關注,關注了,才可能熟悉;熟悉了,還得有發(fā)現(xiàn);發(fā)現(xiàn)的慧眼,則在于凡事多思。聰明人之所以聰明,無非是在熟悉的地方有所“發(fā)現(xiàn)”或“發(fā)明”。要求寫自己熟悉的生活,而很多同學常覺得熟悉的生活往往千篇一律——生活已經夠單調了,而應試語境下,學生的體驗往往也缺乏個性。此所謂“熟悉的地方沒有風景”。
我們要轉變學習觀念,要自己去發(fā)現(xiàn),不要總是跟著別人的目光,要在自以為熟悉的地方去發(fā)現(xiàn)。先來說說大家認為最乏味的:每天要走過哪些地方?能否抽空把學校所在的這條路上的單位和店家數(shù)一遍?這條路上有一所學院、一所中學和一所小學,其他呢?同學們很有興趣,七拼八湊,總算把馬路一邊的小店鋪大致數(shù)了出來。然而,幾乎所有學生感到十分驚訝:學校對面,兩百米內竟有這么多店鋪,而他們從沒一家一家留心過!我說不奇怪,我也在這里20多年了,有些事也沒有留心;有天驚訝地發(fā)現(xiàn),學校附近有家農業(yè)銀行,我竟沒注意,而有老師告訴我,開張好幾年啦。
我問學生:在學校兩年,有沒有你沒去過的角落?所有同學都說,學校雖然不算大,但好多地方都沒去過,偶然走到一個沒去過的角落,會感到很新奇。我說,和你們一樣,我是老教師了,有時偶然到一個沒去過的房間,發(fā)現(xiàn)我的某個同事一直在這里工作,我就會想象,原來,這么多年,他就是在這里接我的電話,幫助我解決困難的,以后再想起他時,就有了真切的印象。同樣,我因此會想象更多的同事是在什么樣的環(huán)境中工作,想象他們每一天的生活場景。我腦海里的“學校”,就這樣變大了。
有一回上課,我問學生能否說出校園里三位工人師傅的姓氏,大家面面相覷。有學生辯解,說能否說出未必重要,只要我們尊重他們就行了。附和這個看法的同學有不少。我說,如果你想記住他,打聽他的姓氏并不難;否則,即使你有感恩之心,十年過后回憶學校時,也只會說“那個……那個在車棚看自行車的,長得瘦瘦的,皮膚黑黑的,不知道姓什么……”說到這里,教室一片沉默。也許同學們都在想我的話,也許有人會從我的話中得到啟發(fā)。記得我小學畢業(yè)時,忽然發(fā)現(xiàn)班上有同學像是陌生人,因為六年里我沒有認真地觀察過他。這樣的經歷在以后的生活中也有過。也就是說,即使對有限的“周圍”,我們也未必熟悉。我說到這一經歷時,幾乎全班同學都開始東張西望,也許我的體驗對他們是一種警醒。
小學和初中的教學,老師提醒學生“寫自己熟悉的人和事”,這里所謂的“熟悉”,是生活的圈子。寫作的起始階段,寫自己最熟悉的內容,不但輕車熟路,還有可能成為久遠的記憶,魯迅中年寫《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蕭紅成年后寫《呼蘭河傳》,視野和情感成熟了,但內容無一不是熟悉的,只是對熟悉的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和發(fā)現(xiàn)。
然而,如果學生只會寫“我的院子”或“我的小屋”,能寫出精神世界嗎?那些豐富的生活到哪里去了呢?很多同學的作文,常寫學習過程中的情緒,很少寫親人,很少寫及同學。這也許是應試教育的特征——除了做題、學科競賽,對其他的一切視而不見,連身邊的人也陌生了。我們對此要有一些新的認識。
熟悉,還得有所“發(fā)明”或“發(fā)現(xiàn)”。有創(chuàng)造精神,學習才是有趣味、有意義的事。美國政治家、科學家富蘭克林曾有遺言,希望在墓碑上刻上“印刷工富蘭克林”,因為他三十歲之前長期在印刷廠做工,很多知識是從所印刷的刊物紙頁上學到的。許多優(yōu)秀的寫作者最初的職業(yè)是報館的校對工,很多精巧的工具則是長年在工場勞作的工匠發(fā)明的。這些,都給我們啟發(fā)。
20世紀80年代以前,社會經常宣傳一些“能人”,如:工廠勞動競賽,保管員把眼睛蒙起來,在黑暗中也能從倉庫里準確取出需要的零部件;電話查號臺接線員能背出一萬個電話號碼;教師能背外文詞典;等等。這種“熟悉”,當然也有價值。可是,教育的目標不是要培養(yǎng)“倉庫型人才”(雖然那些能力對生存可能有用)。聽說很多學生能背誦一千首詩,但我更在意哪位同學自己能寫出一首好詩來。
按理說,學生作文寫學校生活應當最拿手,可是他們寫出的學校,我常常感到那是“罐裝知識”,千篇一律。很多同學對教育缺少認真思考,他們不會多角度地觀察校園里的人和事。對學校教育的很多現(xiàn)象,他們往往表示“沒有看法”,似乎已完全適應?!皯嚱逃隣顟B(tài)下的學生生活”,當真就沒什么可寫的?在學校三年,當真沒有讓自己困惑并引發(fā)思考的問題?
如果你真的以為中學時代是一條只能一味朝前奔的賽道,那的確無法有自己的發(fā)現(xiàn)。在未來,當你回憶自己青少年時代時,或許只剩下一聲嘆息。
王棟生
別名吳非,江蘇省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著有《不跪著教書》《致青年教師》《課堂上究竟發(fā)生了什么》《王棟生作文教學筆記》《照亮校園的常識》等,參加統(tǒng)編本高中語文教科書編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