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一段視頻:一只兔子捧了一本封面畫有胡蘿卜的書,舒舒服服地伸開兩條小短腿,窩在木頭椅子里出神地看著。一個灰色火爐陪伴在它身邊,紅色的火苗在爐膛里跳躍,不斷舔舐著茶壺底。壺嘴處,正滋滋冒著白花花的熱氣。兔子的身后是一個櫥柜,幾個盤子整整齊齊地摞在最上面的格子里……不消說,這只兔子一定是美美地吃完晚餐并且收拾好餐具,才拿起喜歡的書,靠著溫暖的火爐認(rèn)真地看起來。整個畫面寧和而又溫馨,一如我們美好的童年。視頻還配有一段文字:“當(dāng)我還是小朋友的時候,我真的以為森林里的小動物是這樣子生活的?!?/p>
誰又不是呢?童話喜歡把背景設(shè)定在森林里,而我家四周一眼望去全是田野,所以我從小就對森林充滿向往,幻想有朝一日能被森林里的小動物邀請去做客,好趁機(jī)看看它們是怎么生活的。不知從什么時候起,只要看到“森林”“小動物”的字樣,一種夾雜了神秘、憧憬,說不清道不明的感覺就倏然而生。既然去不成森林,只好退而求其次,畢竟童話里的一些小動物,我家還是有的,只是不會說話而已,那就是我家養(yǎng)的一只小狗。
冬日的寒夜,我會特意跑到狗窩里跟小狗親近一會兒。狗窩的小門上有塊厚實的門簾垂下來,遮住了肆虐于天地間的嚴(yán)寒,溫暖了只屬于我和小狗的這一方小小天地。蜷縮在狗窩里的我,一會兒摸摸小狗光滑的脊背,一會兒捏捏它柔軟的小耳朵……這時候,我的靈魂獲得了一種愉悅和滿足??梢哉f,我收養(yǎng)了小狗的身體,而小狗又收養(yǎng)了我的靈魂。那一刻,我感覺自己與童話里的小動物們又近了一步。
后來,我漸漸明白森林里不會住著會說話的小動物,也沒有垂下許多蠟淚的蠟燭在森林小木屋里安靜地燃燒,點亮小動物們一個又一個或圓或方的窗口……長大后,我忙于應(yīng)付鋪天蓋地的作業(yè)和大大小小的考試,漸漸地把童話丟在腦后。我們彼此漸行漸遠(yuǎn)。
有一回我去圖書館,特意去兒童區(qū)逛了逛。里面有幾個媽媽在給孩子小聲地讀故事,于是我也順手翻看了幾本。不過,我的心境已非往昔。我無法從里面咀嚼出天真的念頭,反倒是那些小孩子,正饒有趣味地向講故事的媽媽提出一個又一個天真可愛的問題。此情此景,一絲嘆息滑出我的唇,繼而有苦澀蔓延開來……
我一度以為長大后便會永久地失去童話,就像我小學(xué)畢業(yè)后就永久地失去兒童節(jié)一樣。但是今天的我忽然想到,成年人并未失去他們的童話。人在成長,童話也在成長。隨著時間的流逝,當(dāng)年的小朋友長成了大人,當(dāng)年的童話也長成了桃花源,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不就是嗎?無論是以動物作為要素旨在培養(yǎng)孩童純潔心靈的童話,還是以人作為要素旨在蕩滌成人濁心的桃花源,都體現(xiàn)了人類對美的不懈追求。小孩子看童話,大人看《桃花源記》之類的文章,也算是各得其所了。同時,我也深深地明白,童話與桃花源是無法徹底抹去塵世中的丑陋的,但它們能夠拓寬美好的邊界,這就足夠了。記得有個老師說,人生中有無桃花源是兩種不同的境地——如果沒有桃花源,那么你的人生將是坍縮的、狹小的;如果有桃花源,那么你的生活還有支撐,還有希望和夢。
青原惟信禪師說:“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后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孩童時期,我相信森林里住著會說話并且過著像人一樣生活的小動物,這是我人生的第一個階段:見山是山,見水是水。長大后,我不再相信森林里住著這樣的小動物,它們根本就是不存在的,這是我人生的第二個階段: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如今,我重新相信在那遙遠(yuǎn)神秘的大森林里,住著一群會說話、整天載歌載舞、有著小小憂愁和大大快樂的小動物,只有兒童和童心未泯的成年人才能與它們相遇,這是我人生的第三個階段: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
當(dāng)我的認(rèn)知處于人生第三個階段的時候,我忽然領(lǐng)悟:童話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故鄉(xiāng)啊!里面住著小狗小貓、小魚小烏龜、天鵝大雁等鄉(xiāng)親,只不過,很多人走著走著就迷失了歸途,能夠?;貋砜纯茨切┛蓯鄣泥l(xiāng)親的又有幾人呢?我出走半生,如今忽焉記起并踏上了童話這條歸鄉(xiāng)的小路。童話里的鄉(xiāng)親還是老樣子,仿佛從未老去,而我早已不是當(dāng)年的我。當(dāng)年的我,偷偷溜出學(xué)校,把在課堂上折好的小紙船,輕輕放進(jìn)學(xué)校前面的小河里。從此,當(dāng)年的我與紙船,與流水都不再回來了。
這,是我最深最寂寞的鄉(xiāng)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