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教育不僅是傳遞知識的過程,更是引導學生自覺成長的過程。湖北省武漢市光谷第一小學教師馬菁認為,當學生能真正友善對待他人的時候,他才能擁有生命自覺,從而認識自我、發(fā)展自我,最終成就自我。馬老師將自己的思考融入了對學生的教育和班級管理中,“換位四部曲”“每日一感恩”“家庭日”“日積一善”……這些做法將學生內心的善轉化為外在的行,讓教室灑滿友善之光。
友善是讓學生學會尊重寬容、友愛互助,其實也是在教學生如何融入社會,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增強社會歸屬感。生命自覺是指對生命自身的自我認識、自我反省和自我追求,人的生命自覺一旦被激發(fā),教育便是主動、自發(fā)的。如何用友善喚醒學生的生命自覺呢?我從思維、行為、方法三個維度進行思考。
“共情式思維”培根:當“我”是“你”的時候
尊重寬容是友善的前提。如果一個人沒有設身處地站在對方立場思考的能力,就無法體會到別人的境況和心情。只有站在別人的角度感同身受,才會去尊重、理解、包容。
1.“換位四部曲”教授共情之法
面對學生之間的糾紛,我通常用“換位四部曲”引導學生體會“我”是“你”時的感受。
例如,有一次,小強當著全班同學的面叫麗麗“肥豬”。麗麗很難堪,追著要小強閉嘴,追鬧中小強把膝蓋摔出血了,兩人來到我面前評理。
第一步:傾訴,還原事情經過。首先,我讓糾紛雙方各自講述事情的經過。此時,麗麗和小強都會帶著自己的情緒激動地傾訴,而我只是一位耐心的傾聽者,時時安撫、緩解他們的情緒。
第二步:詢問,分析對方之錯?!澳阌X得對方錯在哪里?” 這時,他們往往會把責任推給對方。小強強調自己只是開個玩笑而已,結果對方追打導致自己受傷;麗麗強調這件事是小強挑起的,她只是追著讓他住嘴,是小強自己不小心摔傷了。
第三步:換位,體會彼此感受?!叭绻闶撬?,你當時會怎么做?” 此刻,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站在對方的角度看問題。我讓小強設想:“當著那么多人的面叫你‘肥豬’,你會如何反應?”小強一愣。我再進一步引導:“你上次測試跑步的時候,是不是被別人喊‘烏龜’了?你聽后心情怎樣?你當時想怎么做?”我記得是體育老師把準備沖上去打架的小強拉走了。小強沒有再辯解,他體會到了麗麗的心情。我讓麗麗設想:“如果有人追趕你,結果你為了躲避他而摔得頭破血流,你會怎么做?”麗麗抿著嘴低下頭,不再那么理直氣壯了。
第四步:自省,體諒公正處事。最后,我讓他們思考:“如果你是老師,應該怎么處理這件事?” 這時學生已經有些理解對方的行為,也能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了。
通過“換位四部曲”去指導學生辯證地分析問題,學生就會理解、尊重、包容對方。
2.“每日一感恩”潤澤共情之心
“每日一感恩”活動,就是讓孩子每天在家校聯系本上用一兩句話把自己感激的人和事寫下來。孩子們寫得很真實:“天好冷啊,不想起床,可媽媽起得很早給我做了美味的早餐,我感恩媽媽?!薄敖裉焓莻€霧霾天,像世界末日,我們都很害怕。如果能活下去,我今后一定要少用方便碗筷,一定要保護環(huán)境。小涵的媽媽還給每個同學送來了口罩,馬老師說她是雪中送炭。”……
家長讀著這些從內心深處涌動的話,也會在旁邊批上一句:“昨天孩子提醒我有捐衣物活動,我忽略了。今天孩子看到親手收拾半天的舊衣服還在家里擱著,特別失望。是我沒有重視她的愛心,我挺后悔的。”……
正是這樣每天訓練學生去發(fā)現生活點滴里的真善美,去換位思考、反思內省,并用文字記錄下來,孩子們才會發(fā)現習以為常中的美好,才會真正理解體諒對方,人際關系也會變得和諧。
“體驗式德育”導行:當“我”是“大我”的時候
友愛互助是友善的直接表現。我嘗試讓學生在生活中去體驗、感悟、反思,體味當“我”是“大我”的感受,來培養(yǎng)“大德于心、大愛于行”的人。
1.“家庭日”你品我嘗——體驗“分享”
每個月舉辦一次“家庭日”分享活動,有時是學生自帶一個拿手菜或水果拼盤,有時是學生自帶月餅、粽子等一起來過月餅節(jié)、粽子節(jié)。愿意分享的人可以吃到不同的美食。常常有人忘記帶食物,但他的桌前都會堆得滿滿的。大家共同感受分享的喜悅,人際關系越來越好。
2.“人管一事”我負責——體驗“擔當”
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感,學會關愛班集體,我在班上實行了“人管一事”制度——每個學生申報一個崗位,持之以恒地履行好這個崗位職責,體驗勇于擔當的責任感,將個人行為與班級命運融合在一起?!叭斯芤皇隆弊钪匾氖敲恐芤皶r評價、反饋,因此我堅持開展“每周一星”和月度“超新星”評選活動。
3.公益活動我自愿——體驗“大愛”
愛自己、愛家人都不難,難的是對不熟悉的人也能夠伸出援手。
我?guī)ьI學生和家長去養(yǎng)老院陪老人聊天,給老人剪指甲、表演節(jié)目等,親身感受“幫助別人能讓自己快樂”。
我從網上看到青海省果洛州光輝慈善收養(yǎng)院呼吁社會捐贈過冬衣物,我將此消息發(fā)在家長群,在家委會的協助下,班級多次舉辦“捐舊冬衣”活動。教室里長期放一個“日積一善”的盒子,沒有強迫,也不用攀比,大家自覺自愿地為慈善收養(yǎng)院、公益基金會、災區(qū)、生病同學捐款捐物,用行動詮釋了友愛互助的精神,也在行動中真正理解了“自己舉手之勞,卻能給別人幫上大忙”的內涵。
“協同式共育”潤心:當“你”懂“我”的時候
我的班級實行了家、校、社協同共育的模式,從而將立德樹人貫穿于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之中。
1.友善文化半月談
我堅持每半個月在班級群里發(fā)一封信,關注班級共同體學習、生活細節(jié)。例如,我接手新班后寫的第一封信,會給大家一個友善文化主流的導向;參加完公益活動,也會及時寫一封致謝信。
以前是我在群里發(fā)捐贈信息,現在家長開始有意識地參與公益活動。影響家長的思想,積極爭取家庭、社會共同參與,才能事半功倍。
2.愛心獎項持續(xù)頒
每次家校共育活動,我都會詳細記下默默奉獻的家長名字,活動結束后在班級群里給他們頒發(fā)“我為人人”愛心獎,旨在讓孩子們看到這些習以為常的付出其實不平凡,道德榜樣就在身邊!而家長被肯定后也更愿意約束言行,以身作則,指引孩子成長。
3.家長學校每期導
我深知家長學校是班級德育工作的助推器,所以精心組織學期初、學期中、學期末的班級家長學校。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無論是班級共讀還是育兒分享,無論是專題引領還是事務共議,我都會用友善文化去熏陶家長,讓教育更有輻射性和延展性。
例如在五年級家長學?!队焉莆幕㈨樞牡呐囵B(yǎng)》中,家長焦慮地談到孩子對自己又吼又叫的事例,我以《跪羊圖》導入。結束后,有的家長在班級群留言:“馬老師問我們打算把什么留給孩子,百善孝為先,我們言傳身教地孝順父母,孩子才會學著感恩。良好的品德才是我們唯一能留給孩子們的財富……”
讓一個孩子萌發(fā)良善之心不難,難的是讓他恒久地保持這份善良,所以要想辦法改造家庭土壤,引導家長成為教育同盟軍。
當內心的善綻放時,學生就會懂得換位思考,具有同情心和寬容心,善于自我反思,有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愿意付出愛心,尊重生命,此時的教育是主動的、自發(fā)的、可持續(xù)的,因為學生的“生命自覺”已經被喚醒!他們能更好地自我認識、自我反省和自我追求,愿意用更大的善意擁抱世界,探索生命的意義!
(作者單位:湖北省武漢市光谷第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