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詩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也是學生提升核心素養(yǎng)的主要路徑。教師要借助古詩文教學拓展學生的視野,傳承傳統(tǒng)的文化,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教師可以具體的主題為核心,設置一系列與古詩文相關的“情·景”共生的場景,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古詩文的意境、情感、語言藝術等,進而提高他們的古詩文鑒賞能力與文化品格。
【關鍵詞】小學語文;“情·景”共生;古詩文教學
【基金項目】本文系南通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立項課題“‘情·景’共生:主題詩境下小學古詩文教學實踐”(立項編號:QN2023004)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江茗(1993—),女,江蘇省南通市海安市實驗小學。
古詩文所產(chǎn)生的時代與背景大多距離學生真實的生活場景都比較遙遠,要想讓小學生真正地理解古詩文的深蘊,還是有一定困難的。基于此,教師可巧妙地將直接可感的景象與作者所抒發(fā)的情感相結(jié)合,創(chuàng)造特有的意境,實現(xiàn)情與景的相互交融。這種“情·景”共生的方式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記憶古詩文的內(nèi)容,更深刻地理解和感受古詩文中作者所傳達的情感。
一、創(chuàng)設古詩文情境,激發(fā)學生情感共鳴
在古詩文教學中,借助適當?shù)那榫常瑢W生能更深入地感受古詩文的情感內(nèi)涵,提升審美能力和情感素養(yǎng)。因此,教師要創(chuàng)設豐富的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降低古詩文解讀難度,提高學習效果。
(一)利用多媒體手段,呈現(xiàn)古詩文所描繪的
情境
教師在開展古詩文教學時,要充分利用身邊的資源,給學生創(chuàng)設適切的學習情境。教師可利用多媒體,借助圖像、音頻、視頻等資源,將古詩文所描繪的情境生動、直觀地呈現(xiàn)出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古詩文的背景、氛圍和情感。以統(tǒng)編版教材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的教學為例。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詩人杜甫,詩歌創(chuàng)作于安史之亂末期。詩中呈現(xiàn)了杜甫聽聞官軍收復失地的消息時,感慨萬千的場景。對于小學生來說,要理解這樣的歷史背景,理解作者當時的心境及所要表達的情感是有一定困難的。因此,在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可先用多媒體展示唐朝初期的繁榮景象,再播放安史之亂時的戰(zhàn)爭場景,為學生營造身臨其境之感,讓他們感知當時的社會背景,進而理解愛國詩人杜甫當時的心境[1]。在解讀環(huán)節(jié),教師可將詩中所描述的官軍收復失地、百姓歡慶等場景以動畫的形式進行呈現(xiàn),在具體的畫面中,學生能既看到“劍門關外,喜訊忽傳”的場景,也能看到杜甫“淚滿衣裳”的情形,以及一葉小舟從“巴峽穿過巫峽,再到襄陽直奔洛陽”的畫面。在呈現(xiàn)動畫的同時,教師可利用多媒體的音效功能,在官兵的畫面出現(xiàn)時播放悲壯的戰(zhàn)鼓聲,在縱酒高歌的畫面出現(xiàn)時播放歡快的慶祝音樂,增強學生對古詩情感的體驗。顯然,借助多媒體技術,教師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他們對古詩文學習的興趣與參與度。
(二)引導想象和聯(lián)想,構(gòu)建自己心中的古詩文畫面
大多古詩文言簡意賅,這給學生更多想象和聯(lián)想的空間;同時,古詩文畫面感強,這又給想象和聯(lián)想帶來了更多的可能。在想象與聯(lián)想中,學生可構(gòu)建自己心中的古詩文畫面,進而更深入地理解古詩文的內(nèi)涵和意境,提升對古詩文的鑒賞力。以統(tǒng)編版教材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的教學為例。該詩歌創(chuàng)作的背景是中原地區(qū)已淪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的南宋時期,愛國詩人陸游被罷斥歸故鄉(xiāng)。詩歌描述的場景是詩人在山陰(今浙江紹興)鄉(xiāng)下向往著中原地區(qū)的大好河山,盼望宋朝能夠盡快收復中原,實現(xiàn)統(tǒng)一。
首先,教師可以通過提問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如教師可問學生:“‘三萬里河東入?!窃鯓拥膱鼍??‘五千仞岳上摩天’又是什么樣的畫面? ‘遺民淚盡胡塵里’又是什么樣的情景?”在學生想象時,教師可做一些引導,如讓他們閉上眼睛,想象自己就是陸游,站在高處,看見遠處的河流奔騰而來匯入大海,巍峨的高山直插云霄,以及遠處那些翹首期盼國家統(tǒng)一的遺民。其次,教師可引導學生將自己的情感與詩歌中的情感聯(lián)系起來,提問:“如果你就是當時的遺民,生活在胡塵之中,你會有怎樣的感受?”有了這樣的引導,學生對遺民當時的處境展開想象,進而能夠體會遺民內(nèi)心的痛苦和無奈。顯然,教師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和情感共鳴,能夠幫助他們構(gòu)建自己心中的古詩文畫面。
二、誦讀古詩文,感受語言韻律之美
在開展古詩文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將情感與情境融合起來,加深他們對古詩文意境和情感的理解。對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誦讀古詩文,感受語言韻律之美,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和語言表達能力,進而提高他們對古詩文的鑒賞能力。
(一)引導正確地發(fā)音,感受古詩文的韻律之美
古詩文中的押韻、平仄、對仗等都可看成是它的韻律之美,學生在朗讀古詩文時要能準確地發(fā)音,關注優(yōu)美的節(jié)奏和旋律。通過誦讀古詩文,學生能體會其中蘊含的情感。在正確的發(fā)音中,在美妙的韻律中,學生可想象詩中的景象,感受詩人的情感。以統(tǒng)編版教材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從軍行》的教學為例。教師可示范整首詩的發(fā)音,讓學生關注那些不太熟悉的字音。例如,對于“青海長云暗雪山”中的“長”“暗”等字,教師在引導學生關注其發(fā)音時,還要讓他們嘗試解釋其含義,以更好地理解詩句的意境。接著,教師可引導學生將句子分解為單獨的音節(jié)和詞組,如將第一句分解為“青海/長云/暗/雪山”,并逐一指導他們正確的發(fā)音。在學生誦讀時,教師可讓學生感受古詩文的音樂性,如帶領學生感受“長云”與“暗雪山”之間的停頓和語調(diào)變化。通過正確地發(fā)音,學生能深入體會古詩文的情感內(nèi)涵,實現(xiàn)“情·景”共生的教學理念。
(二)組織朗誦類比賽,感受古詩文的魅力
在開展古詩文教學時,教師可以組織朗誦類比賽,讓學生展示自己的朗誦才華,激發(fā)學生的參與熱情。學生借助聲音的變化和肢體語言來傳達詩文的意境和情感,不僅能提升他們把握古詩文節(jié)奏、韻律和情感的能力,還能增強他們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以統(tǒng)編版教材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迢迢牽牛星》的教學為例。教師可先借助視頻,展示星空中的牛郎星與織女星,再呈現(xiàn)牛郎織女的傳說,讓學生體會古詩所表達的情感。接著,教師可用名家的朗讀視頻作為范例,指導學生用適當?shù)恼Z音語調(diào)朗誦古詩。學生可重點關注詩文中描述牛郎織女相思之苦的片段,再嘗試用低緩、悲傷的語調(diào)表達出來。最后,教師組織學生開展朗誦比賽,讓學生評選最佳的朗誦者。這樣的比賽不僅能讓學生提高朗誦能力和表達技巧,還能讓他們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古詩的情與景。
三、品味古詩文情感,體會作者情感世界
教師在開展古詩文教學時,不僅要讓學生背誦古詩文、理解古詩文表面含義,還要引導學生深入品味古詩文、體會作者的情感世界。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夠在心中構(gòu)建更加真實、生動的情境,進而更好地發(fā)揮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準確地感受到詩文中傳遞的情感信息。
(一)了解作者的背景,體會作者的真性情
教師在教學古詩文時,要重視對作者的生活經(jīng)歷、時代背景、個人際遇等進行介紹,學生只有了解作者的背景等信息,才能更深入地理解作品所傳達的情感基調(diào),體會作者的真性情[2]。以統(tǒng)編版教材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石灰吟》的教學為例。該詩為明代文學家、政治家于謙所作,表面描繪石灰的制作過程,實則表達詩人不避千難萬險,保持忠誠清白品格的可貴精神。在教學時,首先,教師可向?qū)W生介紹于謙的文學成就、政治生涯、所處的時代背景等信息,讓學生初步感知于謙的堅定信仰和高尚情操。其次,教師可重點引導學生思考“要留清白在人間”所表達的深刻含義,以讓他們理解詩人對保持清白品格的堅定信念和追求。教師可設置問題促進學生的思考:“為什么于謙要選擇石灰作為吟詠的對象?這與他所要表達的主題有哪些聯(lián)系?通過這首詩,詩人傳達了什么樣的情感和理念?”學生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自然能深入體會于謙不避艱險、勇于自我犧牲的精神。最后,教師可讓學生分享自己對于《石灰吟》的理解和感受,說一說自己在生活中怎樣才能踐行忠誠清白的品格,這其實是通過情感共鳴和拓展延伸的方式來鞏固學生對詩歌主題的認知。
(二)品味古詩文語言,準確地把握作者的情感表達
在古詩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對詩文的字詞句進行細致的分析,讓學生在感受詩人情感與態(tài)度的同時,更好地理解詩文中隱藏的深義。學生在品味古詩文語言的過程中,能感受意境之美和情感之美,進而提升審美水平和鑒賞能力。以統(tǒng)編版教材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馬詩》的教學為例。詩人李賀以雄渾豪放的筆觸描繪了一幅邊疆戰(zhàn)馬的壯麗畫卷,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品味語言的過程中感知詩人渴望建功立業(yè)、懷才不遇的悲憤心情。為此,教師可讓學生逐句品味詩歌的語言,引導他們從“大漠”“沙如雪”的描繪中,體會邊疆的空曠和蒼茫;從“燕山月似鉤”的形象表述中,想象邊疆月色的獨特。在品味語言的基礎上,教師可設置問題:“詩人通過描繪戰(zhàn)馬的雄壯和英勇,表達出什么樣的情感?”借助問題,學生可體會詩人的情感,理解其對建功立業(yè)的渴望和無奈。
四、開展實踐類活動,拓展學生學習空間
在古詩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走出去”,讓他們在真實的實踐類活動中,切身感知古詩文所描述的情境,更直觀地感受其情感內(nèi)涵。在實地考察、觀察自然等活動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將詩文中所描繪的景物與眼前的場景相結(jié)合,在豐富學生學習體驗的同時,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詩文的意境和
情感。
(一)參加體驗類活動,在實踐中感受古詩文的魅力
對于學生來說,他們更愿意參與一些體驗類活動,因為這些活動具有趣味性和互動性,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實踐活動中,學生能夠更加直觀地感受到古詩文的情境之美與意境之美,感受古詩文的魅力。以統(tǒng)編版教材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村晚》的教學為例。教師可組織學生到學校附近的村莊尋找類似詩中所描述的景象,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所觀察到的自然景色。比如,有的學生這樣描寫看到的池塘與野草:“池塘的水多了起來,只要有小草的地方都有水的足跡。小草也真的喜歡水,在水的滋潤下,它們長出新的高度,有的已經(jīng)超過旁邊的小樹了?!边€有的學生根據(jù)觀察和體驗,創(chuàng)作了一首描述鄉(xiāng)村傍晚景色的現(xiàn)代詩:“夕陽下的村莊,就像還沒成年的孩子,透著一股稚氣。紅色的墻就像幼兒紅撲撲的臉,泛著紅暈的樹像喝了酒,準備在暮色中酣睡一場?!斌w驗類活動既能體現(xiàn)“情·景”共生的理念,又能提升學生對古詩文的運用能力。
(二)與日常生活對接,使用古詩文描述身邊的事物
在古詩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引導學生使用古詩文描述身邊的事物,加深他們對周圍世界的感知和理解,提升他們對語言的敏感性,使他們更深入地理解古詩文的意境和情感。教師可指導學生觀察日常生活中的自然風光、人際變化、季節(jié)更迭等,以感知其中蘊含的情感4d14a0f4e52e889e9c44333c00bf7fce9145afbde64898b145c788703af0170f和景象。例如,教師可帶領學生參觀公園、博物館,引導他們用古詩文中的精彩詩句描述所見所聞。以統(tǒng)編版教材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清平樂·村居》的教學為例。教師可讓學生走進公園,觀察不同的建筑及千姿百態(tài)的花草樹木等。看著低矮的亭臺樓閣,教師可引導學生聯(lián)想“茅檐低小”;看著一塊塊被流水分割的草坪,教師可引導學生聯(lián)想“溪上青青草”。教師還可讓學生觀察家人的活動等,引導他們用“醉里吳音相媚好”來描述家人之間的溫馨畫面,用“白發(fā)誰家翁媼”來形容家中的爺爺奶奶。此外,在課堂上,教師可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讓學生開展角色扮演活動。詩文中的“翁媼”,即老翁和老婦,可分別由兩位學生扮演;“大兒”“中兒”“小兒”可分別由三位學生扮演。教師可引導學生通過語言、動作、表情等方面來展現(xiàn)人物的情感。比如,大兒的扮演者要能呈現(xiàn)在溪東鋤豆的動作;中兒的扮演者要能展現(xiàn)正在編織雞籠的場景。教師引導學生將古詩文中的智慧、情感和美學價值融入日常生活場景,能夠加深學生對周圍世界的感知,為培養(yǎng)具有深厚的古詩文底蘊和情感素養(yǎng)的學生貢獻力量[3]。
結(jié)語
在當前“雙減”政策背景下,教師一方面要減少學生學習的壓力,另一方面又要提升學生解讀古詩文的能力,提升學科素養(yǎng)。借助“情·景”共生的理念,教師可創(chuàng)設適切的情境,讓學生在身臨其境中感受古人的情感,從而更深入地理解古詩文。總之,教師要推行“情·景”共生的古詩文教學,引導學生思考古詩文中的深層含義和主題思想,提高他們文化素養(yǎng)與民族自豪感。
【參考文獻】
[1]湯才華.精耕細耘 固本探微:古詩文情景默寫應對策略探微[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23(2):94-95.
[2]田淑惠.小學古詩文教學中滲透文化自信的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2023(30):45-48.
[3]徐潔.品古詩氣韻 悟古人古風:小學古詩文教學實踐探討[J].小學生(中旬刊),2023(1):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