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館藏文物的預防性保護強調先通過多種措施來降低文物的受損概率,并非在事件發(fā)生之后依靠修復措施來消除損害。為優(yōu)化館藏文物的保存環(huán)境,應當從思想觀念、操作層面展開,進行文物預防性保護風險管理,力求推進博物館規(guī)范化建設,讓珍貴文物歷久彌新。
關鍵詞:館藏文物;預防性保護;風險管理
館藏文物預防性保護的概念是在“十一五”期間正式提出的,指博物館管理人員通過科學的方式有效管理、評估、抑制各類環(huán)境因素對館藏文物的危害,使館藏文物處于穩(wěn)定、潔凈的保存環(huán)境之中。到“十四五”期間,再對預防性保護理念進行提升,在穩(wěn)定、潔凈基礎之上增加了微環(huán)境控制理念。預防性保護理念經過十余年的發(fā)展,博物館工作人員的保護意識得到顯著提高,相關保護技術也持續(xù)提升,但仍存在一些問題亟須改善,特別是規(guī)范性管理不足、保護性能單一。對此,博物館應當引入風險管理理念,在實踐環(huán)節(jié)提升館藏文物的預防性保護效果。
一、項目背景
(一)博物館基本情況
韓城市博物館成立于1984年,是一座集古代建筑與文物陳列、收藏、保護、教育為一體的地方性博物館。該博物館地處韓城古城東部,由文廟、東營廟、城隍廟三座古建筑組成,整座博物館包含宋、元、明、清各個時期的建筑物,是全國規(guī)模最大的縣市級博物館。
韓城市博物館館藏文物種類多樣,現(xiàn)有12600多件藏品,其中包括184件定級文物。所有館藏文物按照類型不同,分成化石、石器、骨器、陶器、青銅器、鐵器、瓷器、玉器、金銀器、雕刻、書法、繪畫、碑拓、刺繡、古幣、古籍、字畫、牌匾、儀仗等23類。
韓城市博物館比較知名的館藏文物有西周叔元父盨(圖1)、周代獸面紋父乙尊、宋代澄泥虢硯、乾隆帝御筆“贊元錫嘏”華帶匾(圖2)、北魏石佛寺佛頭、朱子家訓插屏等。
(二)博物館文物保護環(huán)境
韓城市地處暖溫帶半干旱地區(qū),四季分明、光照充足,但全年雨量不均(表1),春季干旱,夏季雨量多。由于當地夏季濕度高、冬季濕度低,容易對博物館內的有機文物造成負面影響。
(三)博物館文物保護存在的問題
調研發(fā)現(xiàn),韓城市博物館在文物保護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主要表現(xiàn)在環(huán)境監(jiān)測設備不足、展柜氣密性差、囊匣匱乏。
在環(huán)境監(jiān)測和調控設備方面,博物館的展廳、庫房只配置簡單的溫濕度檢測儀,能夠實時顯示溫濕度,但未能監(jiān)測溫濕度變化,無法檢測周邊有害氣體含量,難以準確感知文物保存狀況,也無濕度調控功能。
在展柜氣密性方面,博物館的展柜玻璃采用的粘結方式是無影膠結,需紫外線照射后才可固化,實際使用時會出現(xiàn)展柜氣密性差的情況(圖3)。原因有三點:一是鋼化玻璃變形造成無影膠開裂;二是用有酒精成分的清潔劑清洗玻璃時,會降低粘結力;三是頻繁開閉展柜造成膠條脫落。
在囊匣方面,2016年韓城市博物館開展了可移動文物預防性保護項目,但因后期專業(yè)人員、維護資金缺乏等原因,監(jiān)測設備現(xiàn)已無法正常使用,部分文物在未妥善安置時只能放在中轉箱內。中轉箱會釋放酸性氣體,無法很好地保存文物。
二、韓城市博物館文物風險管理現(xiàn)狀
(一)風險識別
韓城市博物館館藏文物在管理過程中面臨的風險有三類,分別是罕見類、緩慢積累類和常見類。罕見類是指地震、戰(zhàn)爭等罕見的自然災害或人為沖突而對館藏文物造成的損害;緩慢積累類是指長期受到紫外線照射、蟲害、大氣污染、高溫高濕環(huán)境影響而對文物造成的損害;常見類是指人為錯誤操作、物理外力等行為對文物造成的損害。綜合來看,預防性保護主要處理的風險是緩慢積累類,這是因為罕見類和常見類風險較不可控。緩慢積累類風險的劣化因素主要有四個,分別是溫度、濕度、光、空氣。
(二)風險分析
筆者實地調查了解到,韓城市博物館館藏文物存在的風險有三類,分別是溫濕度不當、光照不合理、空氣污染嚴重。
溫濕度方面,韓城市夏季高溫多雨,空氣濕度大。在監(jiān)測韓城市博物館館藏文物在每年8月份的溫濕度情況時發(fā)現(xiàn),木質文物展區(qū)的溫濕度在56 %—65 %、石器文物展區(qū)的溫濕度在56 %—61 %、絲織品展區(qū)的溫濕度在50 %—52 %、青銅器展區(qū)的溫濕度在48 %—53 %。從這些館藏文物的溫濕度情況可以了解到,青銅器的濕度要比0 %—40 %的標準高,這類文物的濕度保存不合理。一般而言,銅質文物處在40 %以下濕度的環(huán)境中基本不會被腐蝕,若是在40 %以上濕度環(huán)境中則會有被腐蝕的風險,造成材料酥松崩裂。
光照方面,韓城市博物館每年的開館時間在300天左右,夏季開館時間是10小時,冬季開館時間是9.5小時。通過對木質文物、絲織品文物的曝光量進行計算,得出木質文物的年曝光量在61920(1x·h/年),低于360000(1x·h/年)的標準值,絲織品的年曝光量在103290(1x·h/年),高于50000(1x·h/年)的標準值。從數據來看,韓城市博物館的絲織品存在光照風險,光會降解絲織品內的纖維素,導致部分泛黃變色。
空氣污染方面,韓城市博物館內的裝修材料會釋放VOC和甲醛,再加上空氣中的硫化物、氨氣、碳氧氣體、顆粒物的影響,會導致文物褪色。
(三)風險評價
溫濕度不當會加速金屬文物的銹蝕,韓城市博物館內最易受到環(huán)境濕度影響的便是青銅器。青銅器表層有微孔,空氣中的水汽會從微孔內進入,腐蝕青銅器的內部胎體。
光照不合理是指光熱效應,受光熱效應影響,展柜溫度上升,影響到展柜內的文物質量,特別是絲織品。絲織品纖維分子鏈受到光照影響后,內部結構會斷裂,造成絲織品的強度變弱。絲織品的年曝光量是標準值的兩倍,在光照影響下強度會減弱。在空氣污染嚴重情況下,部分彩繪文物會受到VOC、甲醛氣體的影響而出現(xiàn)褪色的情況。
三、韓城市博物館文物預防性保護風險管理措施
(一)展廳區(qū)域預防性保護風險管理措施
1.更新展柜。優(yōu)良密封的展柜能夠創(chuàng)設一個微環(huán)境,使藏品處于穩(wěn)定的保存環(huán)境內,而且展柜還可以幫助藏品阻擋外力打擊。韓城市博物館展廳內的部分展柜密封性弱,無法為藏品提供良好的溫濕環(huán)境,故需購置新型展柜。新型展柜應使用有機硅膠材質的密封條、雙層夾膠的白玻璃,底部有空間可裝配調濕機,所用粘結劑應是中性材料,照明應使用光纖照明。
2.調控溫濕度。博物館建筑設計規(guī)范要求建筑物內的溫度日較差需在2 ℃—5 ℃,濕度日波動不能超過5%。韓城市博物館展廳的夏季溫度要低于25 ℃,冬季溫度要高于22 ℃,而且文物材質不同,所需的溫濕度也不同。無機類文物(石器)對于溫濕度的要求不高,有機類文物(絲織品、木制品)要求濕度在50 %—60 %、復合類文物(彩塑佛像、彩繪陶器)要求濕度在40 %—50 %、金屬類文物(青銅器、鐵器、鎏金器)要求濕度在0 %—40 %。對此,韓城市博物館應根據文物的材質來選擇不同的溫濕度調控方法,比如根據文物展柜的不同來加裝不同類型的恒濕機,在彩繪類文物展柜用大型的凈化調濕模塊,在獨立柜用小型的調濕模塊。
3.改造光照環(huán)境。目前國內多數博物館在展廳照明設計上使用LED光源,原因在于該光源無紫外線,且可調節(jié)亮度。但是,建議韓城市博物館嚴格限定彩繪陶器等的照明,照度不能高于100Lx。彩繪陶器需有精品獨立柜,既要保證溫濕度,也要保證藏品的光照需求。為縮短部分珍貴文物的曝光時間,可加裝紅外探頭來控制燈具,等紅外探頭感應到觀眾來到展柜前再發(fā)光。
4.防治空氣污染。一是安排專人每天對展廳裸展文物除塵,展覽結束之后再將這些文物搬移到庫房;二是加裝新風凈化一體機,以吸附污染空氣。
(二)庫房區(qū)域預防性保護風險管理措施
1.增加多功能的文物柜架。這要根據文物類型來定,有機類文物、金屬類文物應選用恒濕儲藏柜,陶瓷類文物應選用防震文物儲藏架。恒濕儲藏柜需使用高承載的鋼制柜體,要求各鋼板厚度小于1.2 mm,且保證其密封性能。恒濕儲藏柜還能做到免維護,不需要額外加水、排水。防震文物儲藏架則要保證各部位牢固可靠,沒有松動情況,柜體的每層均勻承重在100 kg。護板上安裝好亞克力的標簽框,便于檢索各類文物信息。儲藏架的氣流通透,能夠起到很好的防塵效果。
2.增加囊匣。囊匣外層使用奧松板,強度大且不容易變形;內囊則使用不易老化、有彈性的材料來填充。如果必須使用膠粘劑,可使用無酸膠粘劑。館藏文物可根據尺寸情況和環(huán)境要求來制作囊盒,囊盒材質是復合無酸材料,用不銹鋼搭扣來鎖固。盒內用的是無酸紙襯墊,緩沖減震材料為珍珠棉。博物館內的小型鎏金器物可采用分層囊匣保存的方式,絲織品、木制品使用折頁式囊匣,在內部空間放置好調濕材料,陶瓷類文物則用天地蓋式囊匣。
(三)文物本體預防性保護風險管理措施
文物本體要及時清理、清潔,避免文物本體出現(xiàn)不必要的損壞。
對于彩繪類文物,可用微乳液來清洗表層的三甲樹脂,微乳液比凝膠、純溶劑的效果更好。此外,支撐體也是需要考慮的,常見的支撐體有碳素纖維布和蜂窩狀鋁板,均需要考慮支撐體的使用性能,對不合理的支撐體予以更換。
對于青銅器文物,可用乙醇溶液軟化其表面的土層,再用小毛刷剔除。如果青銅器上出現(xiàn)銹蝕,可使用化學除銹的方式,用5 %草酸、5 %檸檬酸均可去除。如果青銅器的體量大,可使用脫脂棉濕敷。
對于絲織品文物,若是防治霉菌可用發(fā)煙型防霉劑,不會對絲織品本身性能產生影響,也較容易操作。絲織品文物霉變與氧氣相關,也需控制絲織品內的含氧量,適宜使用除氧劑。如果絲織品文物表面已有霉菌,可通過生物清洗、化學清洗的方式來去除。相比較而言,生物清洗的效果更好、更安全。
四、結論
預防性保護不僅是對文物產品和文物保管設備的保護,更要基于風險管理視角提升預防性保護的系統(tǒng)管理效果。文章以韓城市博物館的文物預防性保護為例,從風險識別、風險分析、風險評價三方面探究風險管理的不足,而后從展廳區(qū)域、庫房區(qū)域、文物本體三方面提出具體措施,希望能夠延緩文物劣化,從而構建科學保存藏品的長效機制。
參考文獻:
[1]王有為.淺談考古遺址博物館的文物預防性保護——以福建省曇石山遺址博物館為例[J].中國文物科學研究,2024(01):23-33.
[2]劉欣玉.館藏文物預防性保護風險管理的實踐與思考[J].環(huán)球人文地理,2024(04):147-149.
[3]高慧.博物館文物管理中的文物保護對策微探[J].收藏與投資,2023,14(09):115-117.
作者簡介:
薛晶(1982—),女,漢族,陜西韓城人。大學本科,文博館員,研究方向:文物博物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