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孔子是儒家學說的創(chuàng)始人,其思想對中國傳統文化影響深遠,祭祀孔子是歷代統治者尊崇儒學、實施德治的重要舉措。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乾隆帝將內府所藏十件商周時期青銅器賜予孔府,作為孔廟祭祀的專用禮器。這套名為“十供”的青銅組器,成為乾隆朝祭孔禮制改革的集中體現。文章從“十供”的出處、特點、使用等方面入手,結合文獻記載與實物研究,考察乾隆朝祭孔活動的基本情況。通過分析“十供”的制度內涵,揭示了清代帝王推行“禮治”的深層動因,闡發(fā)了祭孔禮制在清代國家治理體系中的特殊地位。
關鍵詞:孔子;商周青銅器;乾隆帝;“十供”;祭孔禮制
祭孔是我國古代重要的國家禮儀,具有政治、文化和教育等多重意義。自漢武帝正式確立孔子在儒家中的崇高地位后,祭祀孔子逐漸成為歷代統治者必不可少的禮制。清代統治者尤其重視祭孔禮儀,將其作為籠絡漢族士大夫、彰顯文治理念的重要手段。清圣祖康熙帝、清高宗乾隆帝先后南巡曲阜,親謁孔廟,舉行隆重的祭孔大典,展現出對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極大尊崇。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乾隆帝第五次駕臨曲阜,除親自主持祀典外,還特地將內府所藏十件商周時期青銅祭器賜予孔府,用于祭祀,是為“十供”。本文以乾隆帝御賜孔府的“十供”為中心,結合文獻記載和實物研究,系統考察清代祭孔禮儀的基本情況,剖析“十供”的制度內涵及其所反映的皇權與儒家的互動關系,進而揭示祭孔禮制在清代政治文化中的特殊地位。
一、乾隆帝賜“十供”的原因與過程
乾隆帝在位期間,致力于將滿族統治與儒家傳統相結合,以期達到政治上的穩(wěn)固與文化上的認同。在這一背景下,乾隆帝對曲阜的孔廟與孔府格外關注,屢次展現出對“至圣先師”孔子的敬意。據《清高宗實錄》與《曲阜縣志》所載,乾隆帝先后八次駕臨曲阜,謁見孔廟,并舉行隆重的祭孔儀式。無論是出于個人興趣還是政治考量,乾隆帝對孔子的尊崇都遠超以往帝王。
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二月,乾隆帝再次來到曲阜,這已是他繼位以來的第五次南巡。與以往不同的是,此行還有一個特殊的使命,那就是為其母親皇太后祝壽。適逢皇太后八旬華誕,乾隆帝一方面希望母親能親臨孔廟祭祀,另一方面也借此機會再次向天下彰顯朝廷尊孔崇儒的文治思想。在籌備祭祀的過程中,乾隆帝對孔廟內陳列的祭器頗感不滿。據《清高宗實錄》記載,孔廟內“設有犧象諸尊”,為后漢時期鑄造,置于大成殿內,年代久遠,質量一般;《闕里文獻考》亦言當時陳列的祭器,僅有“漢陶太尊一,銅犧尊、象尊、山尊、雷尊各一”。乾隆帝素來好古敏求,認為孔子生當周世,服膺周禮,故其祭器亦當遵周制。漢代銅器雖古,但畢竟年代尚晚,不足彰顯禮制之尊[1]。于是,乾隆帝決定選取內府收藏的珍貴青銅器賜予孔廟。諭曰:“著仿太學之例,頒內府所藏姬朝銅器十事,備列廟庭,用愜從周素愿?!彼^“從周”,正出自《論語·八佾》的“郁郁乎文哉,吾從周”之意,旨在彰顯孔子對周禮的景仰。而“太學”即京師國子監(jiān),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曾頒賜周代禮器于其孔廟,故此次賜器于曲阜,乃是“仿太學之例”。
乾隆帝特令禮部侍郎于敏中將此十器護送至曲阜,由孔府十一世衍圣公孔昭煥恭領珍藏,同時還頒賜御制詩文,申明賜器緣由,并囑孔昭煥要將此十器“世守勿替”,體現出乾隆帝對孔廟祀典的重視與考究??梢钥闯?,乾隆帝向孔府賜“十供”,一方面緣于其個人的藝術品位與文化素養(yǎng),希望選用年代更古、質地更精的器皿來祭祀孔子,提升儀式的莊嚴感;另一方面也有樹立清廷文治理念、彰顯皇權與儒統融合的深意。通過這一舉措,乾隆帝再次向世人宣示,崇奉先圣、恪守禮制正是清朝的精神根基。由此觀之,“十供”絕非尋常器物,而是乾隆帝集禮、樂、政于一身的至高創(chuàng)制,其意義不容小覷。
二、“商周十供”概況
1.“商周十供”的名稱與形制特點
乾隆帝御賜孔府的這套青銅禮器(見圖),由左至右、由上至下分別為周木鼎(亦稱木工鼎)、周亞尊(亦稱亞弓觚)、周犧尊、周伯彝、周冊卣(亦稱冊父乙卣)、周蟠夔敦、周寶簠(亦稱寶簋)、周夔鳳豆、周饕餮甗、周四足鬲(亦稱方鼎),清宮將其統稱為“姬朝銅器十事”,后人常以“周十供”“十供”略稱之,蓋因其為孔廟祭祀陳設供奉之物。直至晚清民國之際,隨著器物真?zhèn)闻c年代歸屬問題的提出,學者開始以“商周十供”稱呼這批青銅器,強調其可能兼含商、周兩朝的作品。
就器類而言,“十供”涵蓋鼎、尊、卣、簠、敦、豆、甗、鬲等多種青銅容器,可謂器型豐富、組合完整。古代祭祀所用青銅器,大致可分為盛裝祭品的內容器和盛水洗濯的外容器兩類。內容器用于盛放谷、肉、酒等供品,外容器則用于盛水洗手等。從通常的陳設位置看,內容器置于案幾上,外容器則置于地面上[2]?!笆敝械亩?、尊、卣、豆、甗皆為內容器,而敦、鬲則屬于外容器,簠作為盛禽籩的特殊器皿,亦可視作內容器的一種。
從器物紋飾看,“十供”以獸面紋、夔龍紋、蟠虺紋、饕餮紋等商周時期常見的青銅器裝飾紋樣為主,同時在局部紋飾處又略有變化,如夔龍紋嵌有金銀錯、蟠虺紋刻劃簡化等。值得一提的是,“十供”中諸器的形制與紋飾風格,雖整體協調,卻也各具特色。如周木鼎的鼎足呈圓柱狀,耳柄挺立,腹部飾獸面紋;犧尊通體塑造成小牛形,酒液自牛背流入,再從口中傾出,生動寫實;夔鳳豆造型優(yōu)美,豆腹及蓋上雕刻鳳鳥、夔龍,內里還錯嵌金銀絲,裝飾華麗,實為難得一見的精品。
2. “商周十供”年代考證
關于“十供”的斷代問題,學界曾有過一些討論。按照乾隆帝的原意,這批銅器應為“姬朝”之物。乾隆三十六年(1771)諭旨中明確稱其為“周范銅器”,之后頒賜的《御制詩文》《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等官修典籍亦沿襲這一說法。直至晚清,金石學大家如阮元、馮云鵬在著述中仍稱“十供”為“周銅器”[3]。然而,伴隨晚清西學東漸,金石學界逐漸吸收現代考古學方法,對青銅器的斷代提出了新的看法。1914年,袁克文游覽孔府,借機仔細審察了“十供”[3],他根據銘文及器型風格,斷定木工鼎、亞尊(即獸面紋觚)、冊父乙卣三器應為商代晚期之物,并非周器。袁氏還參考宋代《考古圖》和《宣和博古圖》的記載,將周寶簠、周蟠夔敦分別改名為周賽簠、周夔紋敦,將周夔鳳豆改稱周夔紋豆。此說一出,在學界引起不小震動,但因袁氏考訂主要依托傳世文獻與圖錄,尚缺乏實物對比依據,故這一新說并未得到普遍認可。
“十供”真正的學術斷代,始于新中國成立初期,當時其移交給山東博物館。在整理這批文物的過程中,考古學家對器物的年代歸屬提出質疑。經與北京故宮博物院等機構合作,并與各地出土的商周青銅器進行細致比對后,最終確認“十供”中至少有三件為商代所制,即木工鼎(原稱周木鼎)、獸面紋觚(原稱周亞尊)、冊父乙卣(原稱周冊卣)。其余器物雖難以斷定具體朝代,但從銘文內容與風格判斷,亦不乏西周早期之作。由此,“十供”實為商周之物基本成為學界共識。
需要指出的是,盡管乾隆帝將“十供”視為周器,意在彰顯孔子“從周”的禮制情結,但以今天的眼光來看,這批器物兼含商周之作,恰恰為先秦禮制的演進脈絡提供了實物佐證,孔子所倡導的“復禮”思想,很大程度上便是對商周禮樂傳統的回歸。從這個意義上說,“十供”雖非盡出周器,卻更能體現先秦以降祭祀禮制的承繼關系。對乾隆帝而言,以商器、周器共祀先師,彰顯了對孔子思想淵源的認同。“十供”的年代歸屬問題,折射出歷代學人考訂古物、還原歷史的不懈努力[4]。從最初的全盤接受官方說法,到近現代的實證考證,學界經歷了一個逐步深入、去粗存精的過程。對“十供”的斷代研究,逐漸廓清某些為迎合帝王好尚而生的說法,客觀呈現古代禮制淵源流變的真實圖景。
三、從孔府重大祭祀中對“十供”的使用看清代禮制文化
孔府是孔子嫡系后裔世襲衍圣公的府邸,在明清時期享有極高的政治地位與社會聲望。作為孔子后人的搖籃與圣城文脈的象征,孔府在祭祀先師、弘揚儒學方面具有獨特意義。據《曲阜縣志》等史料記載,孔府每年都要舉行多場規(guī)格不等的祭祀活動,其中最為隆重的當屬四次“丁祭”。所謂“丁祭”,是指在仲春、仲夏、仲秋、仲冬的丁日里,由衍圣公主祭,用特定的禮器、禮樂、祭品,按照最高規(guī)格祭祀孔子。祭祀過程通常要持續(xù)數日,場面宏大,禮節(jié)繁復。在這些重大祀典中,乾隆帝御賜的“十供”被置于至高無上的地位。平日里,這套珍貴的禮器被妥善保管在孔府的家廟禮器庫內,由專人負責養(yǎng)護。據孔府后人孔繁銀回憶:“十供最是貴重,原來鎖在東廡的樂器、禮器庫房內,十分謹慎。”每逢春、秋“丁祭”,孔府都要將“十供”請出,陳列于大成殿內,供奉祭品,以昭示圣人之尊。金石學家馮云鵬在《金石索》中說:“敬藏內庫如故,惟春秋二大祭,請出陳設,其冬夏私祭亦不敢陳,所以重國典、謹守藏也?!笨梢娍赘畬Α笆钡恼湟暢潭萚5]。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皇帝御賜之物,“十供”在孔府祭祀中除了實際使用功能外,也更多地被賦予象征意義。祭祀時,這些銅尊、銅鼎雖置于案上,卻并不直接用于盛放祭品,而是以一種陳設的形式出現。與之相配套的是乾隆朝頒賜的《御制詩文》《欽定儀注》等,這些關于孔廟禮制的律令性文本,與“十供”一道陳列于廟堂之上,形成禮、器、文相得益彰的格局,集中體現出乾隆帝改革孔廟祀典的一系列舉措。由此觀之,“十供”在孔府重大祭祀中的使用,絕非單純的功能意義,更是國家禮制滲透、皇權意志投射的過程。其所彰顯的,正是清廷“列祖列宗莫不尊崇曲阜,褒封異數”的一貫立場。
四、結語
乾隆帝御賜的“十供”,無論從名稱內涵、器物組合還是形制紋飾上,都充分體現出其意欲復古、崇周的理念。以古樸雄渾的青銅重器來裝點莊嚴肅穆的祭孔儀式,正是這種“禮治”思想的物化體現。透過“十供”所呈現的復古形式感,我們得以管窺乾隆時期祭孔禮制的核心要義,即回歸周公制禮的理想范型,以強化孔廟祀典的神圣性,從而為皇權統治奠定道統基礎。由此觀之,“十供”絕非一般器物,對其名稱、形制的細致考察,實乃把握乾隆朝祭孔禮制精神實質的關鍵所在。
參考文獻:
[1]孔維亮.“商周十供”相關問題的考證[J].文物天地,2020(07):61-65.
[2]孔維亮.乾隆帝曲阜祭孔與頒賜“商周十供”[J].文物天地,2020(05):12-17.
[3]王秀萍.從孔府檔案解析乾隆皇帝親祭闕里——以頒賜“商周十供”為例[J].南陽理工學院學報,2020,12(05):91-96.
[4]胡廣澤.商周十供中亞尊的審美意義探析[J].收藏家,2022(01):49-52.
[5]孔維亮.“商周十供”命運的歷史變遷[J].文物天地,2020(06):48-51.
作者簡介:
韋勇(1975—),男,漢族,山東曲阜人。文博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文物保護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