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松,畢業(yè)于中國政法大學法律系,生態(tài)文學作家。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第六屆、第八屆魯迅文學獎評委。長期從事生態(tài)文學研究與創(chuàng)作。發(fā)表生態(tài)文學作品500余萬字,主要代表作品《開國林墾部長》《北京的山》《相信自然》《塞罕壩時間》《穿山甲》《貢貂》《萬物筆記》《粒粒飽滿》《一種精神》《茶油時代》《大地倫理》《薇甘菊:外來物種入侵中國》等。曾獲新中國六十年全國優(yōu)秀中短篇報告文學獎、徐遲報告文學獎、北京文學獎、百花文學獎、呀諾達生態(tài)文學獎。
生態(tài)文學的根脈
一般而言,一棵樹的主體都是由三部分構成——樹干、樹冠和樹根。然而,在我們的視野中,我們注意到的只有樹干和樹冠,樹根往往被忽略了。
這不是我們的問題,因為樹根在地下,在土壤中,眼睛是看不見的。但樹根是存在的,樹有多高,根有多深。樹冠有多茂盛,根系就有多發(fā)達。
今天,在中國大地上,如果說生態(tài)文學已經(jīng)長成了一棵樹的話,那么其樹干及其樹冠自然構成了獨特的景觀。可是,我要怯怯地問一句,這棵樹的根脈在哪里?當然,不會有人回答這個問題。直到2023年4月,我來到三門峽函谷關——那間并不奇異的館舍告訴了我答案。
就是在這里,兩千五百年前的老子撰寫了《道德經(jīng)》。這部五千字的書稿,談不上是皇皇巨著,但可以稱得上是一部精微的百科全書。涉及治國、倫理、軍事、民生、自然等多個領域?!兜赖陆?jīng)》的要義共三條:其一,無為;其二,不爭;其三,道法自然。從生態(tài)文學的角度來看,無為和不爭都是指人對待自然的態(tài)度,而道法自然恰恰道出了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人應該遵循的原則。
老子是一位奇人。老子,名李耳,又稱老聃。史書上是這樣描述他的——身高八尺八寸,長耳大目,面部飽滿,闊額疏齒,方口厚唇,眉毛銀白,美髯飄逸。他是倒騎著一頭青牛來到函谷關的。青色屬木,代表著東方;而青牛,則代表著東方農耕文明。倒騎何意呢?——倒者,道也——順其自然,青牛往哪里走,人往哪里去,自然而然。
在那間館舍里,老子寫完《道德經(jīng)》這部書稿之后,便西出函谷關,倒騎著那頭青牛不見了蹤影。
比爾蓋茨最敬佩的人就是老子,他說,假如時光能夠倒轉,回到二千五百年前的話,讓他做一次老子的學生,那是多么幸福的事??鬃邮鞘ト?,圣人崇敬的人不多。但孔子一生三次向老子討教——問禮問仁問道。千里迢迢,坐著馬車,一路顛簸,不可謂心不誠也。說到對老子的印象,孔子說:“鳥長著翅膀能在空中飛,魚長有鰭能在水中游,野獸長有四肢,能在地上跑。鳥能用弓箭射中,魚能用鉤釣到,獸可以用網(wǎng)捕到。而龍呢,我不知道怎樣才能束縛它,它能乘風御云飛到天上去。老子的思想馳騁于天地之間,遨游于九州之上,用龍來比喻老子是再恰當不過了?!?/p>
老子認為,禮不過是前人留下的腳印,腳印不是腳。不要用腳印束縛了腳,但腳印可以借鑒,不至于走錯路。而走路,還要靠腳自己。在老子看來,白天鵝不需要天天沐浴毛色自然還是潔白,烏鴉不需要每天浸染羽毛自然烏黑。天鵝的白和烏鴉的黑都是自然的本色,沒有優(yōu)劣之分,沒有好壞之別。名聲和榮譽都是外在的東西,不足以播撒張揚。
對于水的認識,或許沒有人能超越老子。他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夫唯不爭,故無尤。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他還說,天地之間,人物存焉,天有天道,地有地理,人有人倫,物有物性。有天道,故日月星辰可行也;有地理故山川江??沙梢?;有人倫,故尊卑長幼可分也;有物性,故長短堅脆可別也。
老子的自然觀體現(xiàn)了對生命的尊重。他說,鳥不厭天高,獸不厭林密,魚不厭水深,兔不厭洞多。天高,鳥可以翔之;林密,獸可以隱之;水深,魚可以藏之;洞多,兔可以逃之。他還認為,土蜂不能孵出燕子,雄鷹不能孵出鯤鵬,各有所能各有所不能。無為的目的,是使人神靜心清。
在老子看來,人的內心是有污垢的,或多或少,或大或小。心之所垢,一為物欲,一為知求。去欲去求,則心中坦然;心中坦然,則動靜自然。其實,生態(tài)文學的重要使命就是要洗掉人內心的污垢——內外兩除,進而,內外兩忘也。內者,心也;外者,物也。內外兩除,就是內去欲求,外除物誘也。內外兩忘者,內忘欲求,外忘物誘。由除至忘,則內外一體,皆歸于自然,于是達于大道矣。
瞧瞧,這不正是生態(tài)文學追求的境界嗎?
我是來三門峽出席生態(tài)文學周活動的。受到邀請時,我對三門峽舉辦這樣的活動略有疑問??墒?,當我面對函谷關那間升騰著紫氣的館舍,不禁大吃一驚了。瞬間,赴約之旅成了尋根之旅。是呀,生態(tài)文學的根脈不就在這里嗎?不就是從這里生發(fā)、蔓延、伸闊、繁衍,并且生生不息的嗎?
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建于1957年。長期以來,泥沙問題一直困擾著三門峽和三門峽人。經(jīng)過幾十年的治理,特別是近些年的生態(tài)修復和建設,流經(jīng)三門峽段的黃河水居然變清了,每年有上萬只白天鵝光顧于此?!@是任何一個生態(tài)文學作家都不能無視的重大生態(tài)奇跡。
此間,《三門峽日報》的朋友讓我寫下一句感言。我略加思索,提筆寫道:“讓白天鵝告訴世界:生態(tài)創(chuàng)造傳奇。在三門峽的碧波里,黃河有最美的早晨?!?/p>
生態(tài)文學是一個現(xiàn)代詞匯,生態(tài)文學是因生態(tài)問題而催生出來的一種文學現(xiàn)象。從這個意義上來看,還不能說老子的《道德經(jīng)》是最早的生態(tài)文學作品,但是,我們可以堅定地相信,生態(tài)文學的根脈一直在中國大地上活著,活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里,活在《道德經(jīng)》的字里行間,活在中華民族每個具體的人的基因中。
是的,當我們注視生態(tài)文學這棵樹的時候,且不可僅僅欣賞樹干及樹冠構成的景觀,其根脈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為,根脈的存在及其堅韌的生命力,決定著這棵樹的樹勢,亦決定著這棵樹的走向和未來。
作家藍文君
藍文君,1952年生,河南省虞城縣人。1967年12月入伍,2013年退休。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以其在新詩和報告文學創(chuàng)作方面的成就而受到社會廣泛關注。
主要著作有《藍文君文集》20卷出版,有15卷為紀實和報告文學,總計640余萬字。另有譜、志類圖書出版,計約300余萬字。
1984年,在虞城縣文化館和縣文聯(lián)主編《虞城文藝》。在認真編好《虞城文藝》的同時,發(fā)奮寫作。1991年,在《人民文學》發(fā)表中篇報告文學《搏擊》并被評選為“縣勞動模范”。
1994年至2000年的6年里,接連在《人民文學》《十月》和《中國作家》等報刊和各級各類出版社發(fā)表、出版中篇報告文學10多部。作品不但數(shù)量多,而且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和藝術水平。他的作品展示了對改革開放40年的見證和對國家發(fā)展的贊美。
擔當起新時代作家的責任
我自幼生長在豫東農村,只讀了7年書,15歲就應征入伍到了部隊。如今半個多世紀走過來,我之所以能成長為一名國家級黨員作家,靠的是黨的培養(yǎng)。這么說絕對不是客套話,更不是一句假話、空話,而是發(fā)自我內心深處充滿著對黨感激之情的真心話、大實話。記得剛到部隊不久,我向軍報投了一個小稿,竟發(fā)表了出來。領導為了培養(yǎng)我,就把我從警衛(wèi)班調到了政治部。半年后下連隊鍛煉當班長,一年后又把我送到大學中文系當“委培生”。1984年5月我調回老家虞城縣工作,根據(jù)我當時已在《人民日報》《工人日報》《河南日報》等報刊上發(fā)表不少文學作品(主要是詩歌)的“所長”,時任縣文化局領導又安排我擔任了《虞城文藝》主編,并負責對全縣文藝創(chuàng)作的輔導工作,從此改變了我人生的事業(yè)走向……
黨對我的培養(yǎng)恩重如山!
為感謝黨恩,我?guī)资暌恢眻猿肿詫W,勤奮寫作。我幸運極了!從部隊轉業(yè)到地方,不論是在工廠下車間參加勞動,還是調入文化宣傳部門工作,我利用業(yè)余時間創(chuàng)作的千余首長歌短詩,竟有600多首得以發(fā)表,有的還被譜成了歌曲,有的還在國內外獲獎。1991年底,我采寫完成的第一部中篇報告文學《搏擊》,竟在1992年第2期《人民文學》上發(fā)表了出來。2000年10月,我退居二線不再上班;2001年1月就應聘到了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辦的《中國作家》雜志社工作,擔任專題部主任,為我提供了一個施展寫作才能的大平臺。
早在學習采寫報告文學初期,1992年至1994年的3年里,我就在《人民文學》和《人民文學》創(chuàng)刊45周年“特刊”上,發(fā)表3部中篇。1999年至2000年的2年里,在《中國作家》和《十月》上,發(fā)表3部中篇。
2001年1月應聘到《中國作家》工作后,當年就在《中國作家》第3期上發(fā)表了中篇報告文學《在前沿陣地上》。2004年在《中國作家》第6期又以“增刊”發(fā)表了我的長篇報告文學《中原九章》。2006年一年內在《中國作家》第1期和第6期連續(xù)發(fā)表我的《總書記來過虞城縣》和《小欖啟示錄》(與何建明等合著)兩部小長篇。2010年10月,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中華高歌——走近第二屆全國道德模范》(上、下冊),編發(fā)了我采寫的《鄉(xiāng)村偉丈夫》《步入紅地毯》和《新時代最可愛的人》(與初克堡合著)3部中篇。2011年4月4日至2012年2月,《文藝報》和《中國作家》共發(fā)表了我4部中篇……
東西南北中,抒我千山萬水情。
現(xiàn)在回想起2001年至2016年的那十幾年里,當是我采寫、發(fā)表、出版報告文學的“高峰期!”
東:以開發(fā)建設河北省唐山市樂亭縣唐山海港開發(fā)區(qū)的京唐港為主題,我采寫了長篇報告文學《北方大港》,以及《中國大發(fā)現(xiàn)》等。
西:以新疆庫爾勒依林果品公司經(jīng)理張銀杰的創(chuàng)業(yè)故事為主題,我采寫了中篇報告文學《巴州小子》,以及《昆侖山下的民族之花》《帶領漢、維兄弟闖天下》等。
南:以廣東省中山市小欖鎮(zhèn)的全面工作為主題,我(與何建明等合著)采寫了長篇報告文學《小欖啟示錄》,以及《最美藍氏女》《最美庭長林桃秀》《遍地是錢的農莊》等。
北:以中國第一大國門滿洲里邊防檢查站為主題,我采寫了長篇報告文學《黃金大國門》,以及《邊關衛(wèi)士蘇雅拉》《劉力新和他的“草原狼群”》等。
我?guī)缀鯇懕榱巳袊?/p>
到2021年底,我共創(chuàng)作、發(fā)表、出版的作品,已超過1000萬字。中國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泰斗、導師級報告文學作家何建明曾在他寫的一篇短文中這樣介紹我:“老藍的寫作速度甚至讓我吃驚!他是不能熟練進行電腦寫作的,而是手寫。一部作品,連寫帶修改,一般要抄上3遍以上。一部幾十萬字的作品,他的工作量該有多大,可想而知。他采寫的長篇報告文學《中原九章》,原稿50余萬字呀!功夫不負苦心人,《中原九章》連連獲獎。老藍曾對我說,他知道一瓶墨水能寫多少個鋼筆字。老藍之所以這么說,大概是因為他不止一次地嘗試過?!?/p>
在中共商丘市委組織部、市委老干部局組織評選的2016—2017“余熱生輝老有所為”年度人物頒獎大會上,評委會給我的頒獎詞是:黑夜給了你深邃的眼睛,你卻用它來書寫光明。傳遞社會正能量是你作為黨員的使命,高度的社會責任感是你作為作家的光榮。向2016—2017“余熱生輝老有所為”年度人物藍文君致敬!
是的,我是這么做的。作為一名黨員作家,我時刻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嚴格要求自已,從來不寫情緒消極、格調低下的東西。我始終堅定地認為,一部作品寫出來,要么看它是否鼓舞人心、激人奮進;要么看它是否催人淚下、打動魂靈。二者兼有更好!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強調:“我國作家藝術家應該成為時代風氣的先覺者、先行者、先倡者,通過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文藝作品,書寫和記錄人民的偉大實踐、時代的進步要求,彰顯信仰之美、崇高之美?!?/p>
這是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對中國作家藝術家的起碼要求,我念念不忘,牢記在心,努力擔當起新時代作家尤其是一名黨員作家的責任!
作家袁瑞珍
袁瑞珍,四川省夾江縣人?,F(xiàn)居成都市。曾在四川省樂山市委組織部、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工作,現(xiàn)已退休。曾任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黨委工作部副部長、機關工會主席、院報總編等職。退休后歷任四川省散文學會理論部部長,四川省散文學會副會長,四川省散文作家聯(lián)誼會副會長,四川省文藝傳播促進會特邀副會長、名譽副會長,兼女散文作家創(chuàng)作中心主任、名譽主任等職。
系中國作家協(xié)會、中國散文學會、美國中文作家協(xié)會、四川省作家協(xié)會、四川省詩歌學會、成都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美國《星島日報》專欄作家。
作品多在《中國核工業(yè)報》《經(jīng)濟參考報》《中國核工業(yè)》《國防科技工業(yè)》《時代報告·中國報告文學》《今日中國》《散文家》《格調》《四川日報》《四川經(jīng)濟日報》《華西都市報》《成都日報》《西南商報》《重慶商報》《四川文藝》《四川散文》《西南文學》《西南作家》《大中華文學》等報刊雜志及中國作家網(wǎng)、四川作家網(wǎng)、江山文學網(wǎng)、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平臺發(fā)表。近年來有作品在海外美國《華人》雜志和《星島日報》及美中作協(xié)CWAA有聲頻道和全球喜馬拉雅有聲頻道發(fā)表。
已創(chuàng)作發(fā)表消息、通訊、報告文學、散文、詩歌等作品近100萬字。出版《穿越生命》《燦爛瞬間》《剪一片月色藏入江底》散文集與《靜看花開》評論文集。
散文、詩歌、報告文學作品被收入《中國散文大系》《第八屆冰心散文獎獲獎作品集》《中國文藝名家傳世作品集》《精短散文佳篇選萃》《四川精短散文選》《川渝散文百家》《四川散文大觀》《川魯現(xiàn)代散文精選》《川黔散文精選》《華語詩歌》《中國核電從這里起步》《中國核潛艇之路》《幽谷深潛》《影入平羌:一代核科學家的奮斗人生》等36種選集。
《穿越生命》散文集獲“第八屆冰心散文獎”。部分散文和詩歌作品曾獲中國散文學會“當代最佳散文創(chuàng)作獎”“華語文學藝術大賽金獎”“第二屆四川散文獎”,《格調》雜志社“首屆格調美文獎”“第二屆格調美文圖片獎”,四川省文藝傳播促進會突出貢獻獎,美國中文作家協(xié)會文化使者獎等26項國家、省、市級文學獎和工作獎。2017年入編《中國文化藝術人物年鑒》。
閱讀與寫作是對心靈的滋養(yǎng)
我是一個業(yè)余作家,喜歡寫作源于對文學的熱愛。小時候最喜歡的便是在新華書店或租書店看書。記得9歲時,母親帶我到父親工作的地方阿壩藏族自治州理縣探親,父親到成都接我們,在成都玩了幾天。一日在大街上因貪戀商販賣的電影明星明信片,與父母走失,竟獨自問路回到旅館。父母在大街上尋我?guī)仔r不見蹤影,焦急萬分回到旅館準備報警時,突然發(fā)現(xiàn)我坐在旅館旁邊的一家租書店凳子上,正全神貫注地看小人書。母親激動地喊我,我卻沉浸在書的故事情節(jié)中沒有聽到,直到母親一把將我抱住,才回過神來,告訴父母回到旅館的經(jīng)過。父母失而復得般興奮地帶我去餐廳吃了一頓大餐,以示慶賀。
這種閱讀的習慣一直伴隨著我,稍大一點兒,便會將書里好的句子摘抄在筆記本上。上初中時,我的作文時常被語文老師戴德華在班上評講,并經(jīng)常讓我到教研組對我進行輔導,使我對閱讀與寫作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那時起,我就立志要上大學,當一個記者或作家。1969年上山下鄉(xiāng)當知青,這個夢想破滅了。于是勞動之余,閱讀文學書籍便成為打發(fā)時間的最好也是最無奈的選擇。這期間先是看家里的書,后找要好的同學或知青借,再后來父親在單位為我捎回《西廂記》《葉爾紹夫兄弟》等書籍。那時,是閱讀讓我度過了人生最孤寂、茫然的時期。兩年后招工返城到樂山繅絲廠當了工人,一年后調入樂山地委工作。有一段時期我特別想讀《紅樓夢》,當知道宣傳部有這本書時,便去借閱,但保管書的人不借給我,并戲稱“男不看西廂,女不看紅樓”,但最后還是禁不住我的懇求,借給了我。帶著這部《紅樓夢》,我去仁壽縣視高公社搞路線教育。白天奔走在大隊、生產隊的田間地頭,宣講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晚上在燈下如癡如醉地閱讀《紅樓夢》。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各項工作撥亂反正,出版社出版了許多中外名著。當時我在組織部秘書科工作,組織部內部有一個圖書閱覽室,我們科長讓我管理并負責采購圖書。利用這個條件,我與樂山新華書店聯(lián)系,凡有新書都通知我,于是一本一本中外名著被我搬進了閱覽室,而我在工作之余則挑燈夜戰(zhàn),如饑似渴地閱讀、吸收著這些中外名著對心靈的滋養(yǎng)。20世紀80年代初因解決夫妻兩地分居調到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工作至退休。這期間,通過自學考試取得大專文憑,從此開始JqXr8YfoqogbSoQYbON5qbj0r/Xkf1T5tCOy0b7+0Ao=消息、通訊、報告文學的寫作,成為《中國核工業(yè)報》《中國國防科技工業(yè)》、中國原子能網(wǎng)站、《四川黨的建設》等報刊雜志和網(wǎng)站的特約記者和通訊員。退休后主要進行散文、詩歌、報告文學等文學作品的創(chuàng)作。一路走來,終于圓夢,成為一名業(yè)余作家。
由于我的大部分工作與生活是在中國核動力院度過,長期的工作、生活經(jīng)歷,使我對中國的核動力事業(yè)和核動力院人懷有很深厚的感情。這些科學家和工程技術人員、普通工人群體為了中國核潛艇和核電國產化研發(fā),幾十年隱姓埋名,為國防現(xiàn)代化和國民經(jīng)濟建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他們的青春和生命在默默無聞中奉獻。中國核工業(yè)的每一項重大建設成就的取得,都是與一代代人的忠誠、信仰、拼搏、奉獻緊密相連的。這對我既是一種激勵,也讓我對人生的價值和生命的意義進行了思考,寫出了《核電強國逐夢之路》《山海絕戀》《核電之巔》《為夢想插上飛翔的翅膀》《燃燒的希望》《咬定青山不放松》《揚帆海灣踏浪行》等一批反映核工業(yè)領域自強不息,為國爭光的報告文學作品。同時也創(chuàng)作出一批剖析生命之美、解讀人性之秘、從中發(fā)現(xiàn)美與丑、愛與善真諦的散文作品。
多年的創(chuàng)作提醒我,要創(chuàng)作出優(yōu)秀的報告文學、散文作品,首先應懷著一種敬畏文學、敬畏讀者的態(tài)度進行創(chuàng)作。此外,思想深邃、意涵豐厚、情感真摯、文采斐然等也是作品的重要因素,但其中最重要的是真實性與真情實感。因為能感動自己,撥動讀者心弦的,唯有真實、真情。而真實、真情則是報告文學與散文創(chuàng)作的靈魂所在。
在追逐文學夢的路上,其實我付出了很多,比如我一直不打牌,也很少將自己的休閑時間大把泡在電視劇里,也沒有去跳廣場舞,我的時間除工作和必須要處理的家事外,基本都用來讀書和寫作。我有時在心里問自己:這樣單調、寂寞的生活有意義嗎?但仔細想想還是有意義的。第一,這已經(jīng)成為一種生活習慣,是我精神上追求的詩意生活;第二,很認同“文學是人生苦旅上的一抹朝陽”這個觀點。這個觀點是我們單位宣傳部為我召開的《穿越生命》散文集研討會上,《四川經(jīng)濟日報》社長、總編李銀昭先生在會上發(fā)言的題目。他在發(fā)言中說:“每一個熱愛文學的人,不一定都要成為文學大家,成為魯迅、雨果、海明威。但文學能給人一顆安定的心,心安,就是成功;一個人,一生熱愛文學,不一定能出名,但文學能使人心存愛意,有愛,就是成就。文學,從物質層面去看,真沒太多價值,但,文學,對愛她的人,是艱難世道最后的安生立命之所。所以文學對人的生命有關,對生命的綻放有關?!蔽矣X得這話說得特別好。
文學是人這棵奇妙的生命之樹上綻放的一朵奇妙的精神花朵,這一精神花朵便是對生命、對人生的審美。在我們的人生中,其實是很需要得到文學的滋養(yǎng)的,哪怕是普通人,是沒有想當作家的人,文學對于我們都具有特別的意義。所以我們熱愛文學,讓文學的光亮燭照人生,我們的心靈就會得到滋養(yǎng),生命就會散發(fā)出芬芳,人生也會變得更加美好。
責任編輯/雨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