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何以解暑?東北人民必然會搶先回答道,冷面!在高溫天氣,沒人能拒絕一碗帶著冰碴兒的大冷面,一口涼爽直通心底,有種將燥熱趕盡殺絕的魔力。
冷面,是朝鮮族的傳統(tǒng)食物。然而提及朝鮮冷面,大多數(shù)人腦海里出現(xiàn)的,多是小吃之光——東北烤冷面。這種由鐵板烤制的熱食小吃,卻被稱作冷面,可入選迷惑大賞。
和冷面相較,由涼掉的面條粘在一起的烤冷面,更像是煎餅類的小吃,很少被當作正餐,而清爽嫩滑的朝鮮冷面,才是東北人餐桌上的熟面孔。
冷面的面,通常有蕎麥面、玉米面等多種選擇,不過最受歡迎的還是柔韌而筋道的蕎麥面。灰褐色的蕎麥面煮熟過水后,有種米粉的順滑感,但較之米粉,又多了些巧妙的韌彈。
湯汁,是冷面的靈魂。傳統(tǒng)的朝鮮冷面,有清湯和葷湯兩種選擇。所謂清湯,是以冰水為底,加些白醋等調味而成;而葷湯的制作也并不復雜,將冰水換成晾涼的牛骨湯或牛肉湯即可。這種看似隨意且簡單的湯汁,卻是決定一碗冷面味道如何的底色。
冷面湯底的熬制,往往需要耗費一天的時間。大塊的牛腱肉,經(jīng)由慢火的燉煮,釋放出濃郁的湯汁。牛肉湯燉好后,過濾掉雜質,便可以晾涼備用,喜好冰涼的,可以直接放入冰箱冷藏。
冷卻后,牛肉湯的表層,往往會凝結一層薄薄的牛油,將其撇去后,便可直接澆在冷面上。去掉油脂的牛肉湯,清爽又不失鮮美,一口下肚,別提有多舒爽。
除卻面和湯, 朝鮮冷面的“ 澆頭”,同樣也別具一格。清脆的黃瓜絲,微甜的辣白菜,加上東北特有的蘋果梨,將湯汁調配得酸甜適宜。早年間,為了讓冷面更加沁涼,不少人會在面湯里添加小蘇打,大約是“功能”相似,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人選擇用雪碧將其替代。
區(qū)別于統(tǒng)一東三省的鐵鍋燉,冷面在東北“山頭林立”,不同的口味、不同的湯底,甚至是不同的配菜,都能觸發(fā)“這也是冷面?”的文化碰撞。
在東北幾乎有個共識,想吃最地道的朝鮮族冷面,得去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首府延吉市。在延吉,冷面不僅融入人們的日常,更是節(jié)慶儀式的首選。在朝鮮族為60歲老人舉辦的生日宴“花甲禮”上,冷面是重頭戲。
壽宴上的冷面,尤為豪華。對半切的雞蛋、嫩滑的雞肉丸、脆嫩的黃瓜絲,加上清爽的卷心菜及沙甜的西瓜,再添加兩片厚厚的牛肉,層層疊疊的配菜,像是一頂奢華的帽子蓋在冷面上。最后再猛澆一勺帶冰碴兒的牛肉清湯,酸、甜、咸、辣等滋味瞬間碰撞又瞬間相融。
延吉冷面和黑龍江雞西冷面,堪稱冷面界的少林和武當。區(qū)別于吉林延吉冷面的酸甜口,黑龍江雞西人對酸咸口的雞西大冷面情有獨鐘。和延吉冷面的“奢華”不同,雞西冷面有種質樸的單調,一小堆稀疏的圓白菜絲,幾根漂著的黃瓜絲,就足以裝點一碗冷面。不放切成一半的白煮蛋,是雞西冷面的堅持。畢竟雞西人信奉,一碗冷面是否好吃,在于冷面本身,而非本為陪襯的肉和蛋。
大約是太對東北人的脾氣, 冷面的吃法,被東北人研究到了極致。在吉林集安,流行一種榆樹皮冷面。區(qū)別于其他粗糧,榆樹皮粉很有個性,不僅沒有酸、辣、苦、澀等多余的味道,反而質感嫩滑。不過因為是粗糧屬性,榆樹皮冷面的彈性要差一些,易于嚼斷,非常適合牙口不好的人。
在東北的一些地方,冷面也可以直接干拌。過水的冷面,加上辣醬,再放些清爽的時令蔬菜,就是一頓飽餐。
把一種食物吃到極致,或許是因為東北人對生活有種天生的敬畏與熱愛吧。
溫好//摘自地道風物微信公眾號,本刊有刪節(jié),飛客流依/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