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教育多元化和全面化的背景下,音樂教育作為提升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部分,需要與其他學科綜合教學以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本文以高中《音樂鑒賞》教材中的《海上——從黎明到中午》為例,探索音樂教學中學科綜合理念的實踐應用。針對教學設計,提出對高中音樂課堂實施的綜合思考與建議,旨在為音樂教學提供新方法。
1 課程設計思路
音樂教育在高中階段發(fā)揮著關鍵作用,它與舞蹈、戲劇、美術等藝術學科緊密結(jié)合,共同促進學生的審美和情感發(fā)展。音樂的人文性質(zhì),讓它成為連接歷史、政治、地理、文學等人文知識的橋梁。同時,音樂的科學屬性,如聲學原理及音高和節(jié)奏的數(shù)學基礎,為跨學科教學,提供了豐富的素材[1]。高中階段的學生,具備了相對全面廣泛的知識。這為多學科知識的融合,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多數(shù)學生對于印象主義音樂相對陌生,相反對于印象主義的繪畫比較熟悉。學生在高一學年學習過象征主義文學作品《雨巷》。因此,采用音樂與美術、文學相融合的方式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可以加深學生對多元音樂的理解,讓他們學會欣賞美、感受美。
2 以《海上——從黎明到中午》為例的教學設計
(1)教學課型:音樂鑒賞課。(2)教學年級:高一年級。(3)教學內(nèi)容:法國作曲家德彪西的交響音樂代表作——《大海》第一樂章《海上——從黎明到中午》。(4)教學目標:1)欣賞印象主義音樂代表作品德彪西《大?!返牡谝粯氛拢惺苡∠笾髁x音樂的風格特征,提升音樂感受能力和審美能力。2)通過聆聽、討論、感悟等方法,了解印象主義音樂的配器、旋律和節(jié)奏特點,以及印象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及相關知識。3)通過聆聽、繪畫、朗誦等活動,探索印象主義音樂與象征主義文學及印象派繪畫的聯(lián)系,加深對世界多元文化的理解。(5)教學準備:準備彩筆、白紙、奧爾夫樂器以及視聽影像資料等。(6)教學重點:把握作品的音樂形象,積極發(fā)揮想象思維,掌握印象主義音樂的風格特點。(7)教學難點:通過欣賞樂曲的四段音樂,從樂器音色、旋律等方面分析和感受印象派音樂作品風格。(8)教學過程。
2.1 新課導入
在課堂中,為引入新的課程內(nèi)容,教師首先深情朗誦戴望舒的《雨巷》,旨在喚起學生們對詩中獨特畫面的感受。學生們專注聆聽,細膩捕捉詩歌中對“雨巷”和“姑娘”等意象的描繪,這些元素共同構(gòu)建了一個充滿象征主義色彩的文學世界。隨后,教師展示印象主義繪畫的代表作《日出·印象》與古典主義繪畫的典范《阿卡迪亞的牧人》。這兩幅風格迥異的畫作立即吸引了注意力,學生仔細觀察,深入思考,試圖找出兩幅畫在色彩運用、光影處理等方面的差異。通過對比,學生們明顯感受到印象主義繪畫對光和色彩的獨到運用。在《日出·印象》中,畫家通過捕捉瞬間的光影變化,展現(xiàn)了清晨海港的生動景象。而《阿卡迪亞的牧人》則以其清晰穩(wěn)定的畫面和古典和諧的構(gòu)圖,展現(xiàn)了古典主義繪畫的典雅與莊重。這種對比不僅拓寬了學生的藝術視野,還加深了他們對不同繪畫流派風格和特點的理解。
2.2 初步感知
教師選取德彪西的《大?!返谝粯氛缕魏拓惗喾业摹兜谖褰豁懬愤M行播放,旨在引導學生深入聆聽并感受印象主義音樂與古典主義音樂之間的不同。通過對比,學生察覺到印象主義音樂在表達上的自由、靈活,以及對大自然音樂色彩變化的細膩捕捉。在對比的基礎上,教師進一步總結(jié)象征主義文學、印象主義繪畫與印象主義音樂之間的聯(lián)系與共同特點。這些藝術形式雖然在表現(xiàn)媒介上有所不同,但都追求對自然和內(nèi)心世界的真實、細膩表達,以及對傳統(tǒng)形式的突破和創(chuàng)新。為加深學生對印象主義音樂色彩變化的感知,教師隨機播放了黎明、清晨、上午和正午四個不同時間段的音樂片段,并引導學生根據(jù)音樂的色彩變化進行匹配。這一互動環(huán)節(jié)不僅增強了學生的參與感,還使他們能夠更直觀地感受到音樂中色彩的變化和流動。最后,教師打亂音樂片段的聆聽順序,要求學生進行排序,使他們對音樂色彩變化的印象更加深刻。
2.3 探究學習
在探究印象主義音樂的課堂上,教師首先播放作品的引子部分,引導學生通過聆聽聯(lián)想出相應的畫面。隨后,教師提問學生,作曲家是如何通過創(chuàng)作方法達到這一效果的。學生們積極聆聽并分享他們的感受,這一過程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聽覺想象力,也提升了他們的獨立思考能力。為讓學生更深入地理解音樂的高低強弱、音色等要素在音樂表達中的作用,教師要求學生自主聆聽并思考。在第二次播放引子部分時,教師邊聽邊引導學生總結(jié)音樂的音區(qū)、音量特點以及所用樂器的音色。學生們跟隨教師的指導,細致地聆聽音樂,感受其中的變化。隨后教師播放引子主題部分,并提問主導動機是由什么樂器演奏的。學生們聆聽后,感受到了樂器音色的獨特魅力,并在教師的帶領下認識了加弱音器的小號音色。
在分析作品的第一主題時,教師提問學生此處作品用了哪個樂器組演奏旋律聲部,并引導他們注意旋律、節(jié)奏的特點(見譜1)。學生們聆聽后積極回答,通過這一環(huán)節(jié),他們發(fā)現(xiàn)了印象主義音樂旋律節(jié)奏特點與配器使用特點的獨特之處。隨后,教師再次播放第一主題,并帶領學生模唱主題旋律,分析作品采用的調(diào)式。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思維,教師組織學生按小組領取音條琴及自己喜歡的樂器,并指導領取音條琴的學生演奏第一主題旋律片段,其他學生則用手中樂器即興創(chuàng)編,共同表現(xiàn)大海的意象。在分析作品的第二主題時,教師提問樂隊中突出了哪一個樂器的音色,并引導學生感受豎琴、雙簧管和弦樂組音色融合所帶來的大海波浪翻滾的畫面(見譜2)。通過對比兩個主題的音色,學生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印象主義音樂中音色融合的魅力。在探究兩段音樂表達情緒的不同時,教師引導學生對比兩段音樂在樂器使用上的不同。學生們通過聆聽和思考,感受到了16把大提琴演奏的四聲部主題所帶來的情緒變化。最后,教師播放了尾聲部分,并引導學生對比引子部分,感受速度、力度、樂器演奏數(shù)量等在音樂情緒表達上發(fā)揮的作用。
2.4 拓展延伸
教師將學生分為前后四人為一小組,分別代表黎明、清晨、上午和正午四個時間段的大海,教師完整播放音樂,引導學生在紙上畫出各自時間段中的大海。要求學生聆聽并繪畫,分組上臺展示,學生互評。通過將音樂與繪畫相結(jié)合,利用不同顏色的畫筆表達音樂的色彩變化以及自己內(nèi)心的大海形象,同時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能力。隨后,教師補充作曲家德彪西相關知識,并播放德彪西的作品《亞麻色頭發(fā)的少女》,引導學生感受德彪西的作品創(chuàng)作風格。讓學生通過對作曲家的介紹以及作曲家其他作品的聆聽,感受德彪西的音樂創(chuàng)作特點。
2.5 小結(jié)
教師請學生分享自己對于印象主義音樂的感受,總結(jié)印象主義音樂的旋律、節(jié)奏、調(diào)式、配器上的特點。學生總結(jié)本課所學知識,梳理印象主義音樂的特征及其與印象主義繪畫、象征主義文學的特點,并分享自己的觀點。
3 高中音樂課堂中實施學科綜合的思考與建議
3.1 轉(zhuǎn)變教學思維,樹立終身學習觀念
首先,音樂教師需要轉(zhuǎn)變教學思維,不斷挖掘不同學科與音樂學科之間的相通性,在教學實踐中進行學科交叉融合的大膽嘗試和探索。教師可以從不同的學科角度出發(fā),制定音樂教學計劃和課程內(nèi)容,將多個學科的知識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幫助學生全面理解學科知識和概念。其次,音樂教師要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自覺提高自身的學科素養(yǎng)。學科研討會是一種非常有效的途徑,教師可以通過參加相關的學科研討會,與其他教師進行交流和互動,探討實用高效的教學方法,分享自己的教學心得,共同提高音樂教育的水平[2]。最后,教師應該主動了解其他學科的基礎知識、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包括歷史、文學、物理等,構(gòu)建音樂與其他學科知識的聯(lián)系。此外,音樂教師還可以定期與其他任課老師進行溝通交流,及時了解學生各科學習情況,從而更好掌握學生各科的學習情況,能夠在交流中深入了解其他學科的知識和理念,拓展自己的知識結(jié)構(gòu)和思考方式,并合理運用學生近期所學內(nèi)容與音樂知識相聯(lián)系。
3.2 了解學情背景,實施差異化教學策略
高中學生的知識積累程度各不相同,教師需要先了解學生的學科知識背景,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學習。在開學初或者開課前,教師要先做好學生情況的調(diào)查,積極與班主任老師溝通,了解學生以前的學習成績、學習習慣、興趣愛好等信息,為后續(xù)的教學提供依據(jù)和幫助。同時教師要實施差異化的教學策略,根據(jù)學生不同的知識基礎和學習能力分層設置教學內(nèi)容和難度,因材施教。如對于一些低年級或知識積累較少的學生,教師可以通過美術、舞蹈等更為形象直觀的藝術學科來引導理解,而對于一些學習能力較強、課外積累豐富的學生,則可以通過帶入音樂歷史文化背景甚至數(shù)理知識來幫助他們更好地學習音樂[3]。在課堂中,教師還要更多地給予學生自主選擇和自主活動的時間,比如開展小組合作與討論活動,讓學生在完成小組任務的過程中提升自己的合作能力、表達能力以及自主探究能力。同時,也能讓學生主動思考,發(fā)現(xiàn)問題并解決問題,從而激發(fā)對音樂學習的主動性。
3.3 突破學科局限,構(gòu)建多學科教學體系
在高中音樂課堂中,教師對于學科綜合的運用相對局限。教師可以發(fā)揮創(chuàng)新思維挖掘更多學科與音樂的相通性,制定多元化的教學計劃,構(gòu)建出一個更加全面、完整的教學體系,讓學生建立起多學科交叉的知識網(wǎng)。例如,結(jié)合語文學科,鼓勵學生通過朗誦歌詞等方式來突破音樂表達,理解音樂的情感;結(jié)合物理學科,了解不同樂器的發(fā)音原理與音色特征;結(jié)合政治學科,培養(yǎng)學生愛國情懷,樹立正確價值觀[4]。另外,在音樂教育中,教師不僅可以使用音樂作為主要教學資源,還可以引入其他多樣性的內(nèi)容,如電影、戲劇、舞臺藝術等,為學生提供豐富的音樂體驗,通過多方面的創(chuàng)新來支持多元化的教學,從而激發(fā)學生對音樂學科的興趣與熱情。
4 結(jié)語
通過《海上——從黎明到中午》的教學設計,展示了音樂教育如何與美術、文學等其他學科相結(jié)合,以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教學設計注重學生的體驗和參與,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興趣。同時,作者反思教學實踐,提出了提升教師素養(yǎng)、實施差異化教學和構(gòu)建多學科教學體系的建議,以期提高音樂教學效果。
引用
[1] 高賞,蔡碧云.STEAM教育理念下的高中音樂課堂教學策略研究[J].電腦知識與技術,2020,16(30):143-144.
[2] 李施璇.高中“音樂與舞蹈”模塊教學中滲透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策略[J].教育觀察,2021,10(7):79-81.
[3] 范佳穎.中小學音樂教材之“學科綜合”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6.
[4] 蘇婧.“新文科”背景下高中《音樂鑒賞》學科融合教學研究[D].廈門:集美大學,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