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生》是一首由琵琶、中阮、二胡、高胡四種樂器組成混合編制的六聲部民族室內樂作品,由青年作曲家王云飛創(chuàng)作,2014 年由沈陽音樂學院“彈韻組合”首演于第二屆“敦煌杯”全國琵琶大賽。該作品以琵琶為主奏樂器,獨具匠心地以京劇中的“武生”角色為切入點,創(chuàng)新性地運用琵琶多種演奏技法來模仿京劇武場各種打擊樂器的音響,生動地呈現了京劇武場人物形象與激烈的打斗場景。作品一經首演,受到了眾多業(yè)內人士的高度贊譽。在作品中,作曲家充分發(fā)揮想象力,利用民族樂器特有的個性化音色特點,使傳統(tǒng)京劇元素與民族樂器進行了創(chuàng)新性融合, 實現了作品多層次、多維度的表達內涵,無論是在音樂的表達、情感的傳遞還是文化的呈現上,都實現了對傳統(tǒng)文化的深度詮釋和弘揚。
一、音樂層面:傳統(tǒng)京劇元素與民族器樂演奏技法的創(chuàng)新性融合
(一)音色的融合
京劇樂隊由文場、武場組成,文場主要由弦樂器和管樂器組成,武場則包括單皮鼓、堂鼓、檀板、大鑼、小鑼、鈸等打擊樂器。在《武生》中,雖無一件京劇武場樂器,但作曲家通過主奏樂器琵琶的特殊演奏技法和樂器間的合作,充分展現了京劇武場打擊樂器的音響效果。
在“武場四大件”——板鼓、大鑼、小鑼和鐃鈸中,板鼓扮演著至關重要的領奏角色。在《武生》中,琵琶在作品六個聲部中占重要的四個聲部位置,作曲家巧妙地用于模仿武場四大件中打擊樂器的音響效果。在京劇中板鼓由檀板和單皮鼓組成,與之對應,《武生》一聲部有兩位演奏者。鼓板音色短促、穿透力強,在演奏中使用琵琶的極高音,左手按琵琶最后一品下方的無品處,配合右手“快速彈挑”及“滾”奏技法來模仿鼓板的音效。在京劇樂隊中,演奏鼓板的鼓師亦被稱為“司鼓”,相當于樂隊的總指揮,鼓師不僅要有卓越的演奏技藝,還要熟悉劇本、唱腔及演員的表演風格,其手勢和鑼鼓點子是整個樂隊的指揮。在《武生》中,琵琶一聲部同樣起到統(tǒng)領作用。
在作品中,二、三聲部通過左手在琵琶不同音區(qū)“絞弦”的技法來模仿小鑼與鐃鈸的音效。小鑼屬于上行音響,音色婉轉,音區(qū)較高,因此二聲部的絞弦位于琵琶二把位第8 品; 鐃鈸屬于平行音響,音色頓挫有致,處于樂隊的中音區(qū),三聲部則在一把位第4 品進行絞弦的演奏。在小鑼和鐃鈸的音響模仿中,二、三聲部右手多配以掃弦、滾奏及輪指的技法。鑼鼓樂隊中,大鑼的音色低沉、飽滿、延音較長,處于樂隊低音區(qū),屬于下行音響。琵琶四聲部為了追求大鑼的低音音效,四弦定弦從A 調低至G,在3品位置用三、四弦“絞弦”,以期達到對大鑼音效的精準再現。這四種非樂音音效以高低錯落的組合方式在作品中占據大量篇幅,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京劇武場打擊樂的效果。
《武生》在音色上為琵琶的表現力開創(chuàng)了新的境界,這種民族樂器和戲曲打擊樂器音色的創(chuàng)新性融合,不僅是音樂藝術的探索,更凸顯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互鑒精神的深刻內涵,充分彰顯出中華民族的獨特智慧。
(二)節(jié)奏的融合
京劇音樂由打擊樂、曲牌、唱腔、念白構成,其中打擊樂起主導作用,并以節(jié)奏音響貫穿全劇。京劇鑼鼓按照樂器不同的交織形式形成不同的音響節(jié)奏,并組織形成有規(guī)律、有變化的多種組合音響套數,被稱為鑼鼓點子。人們模仿打擊樂音響用諧音字所念出來的鑼鼓點則被稱為“鑼鼓經”,具有把控舞臺節(jié)奏、連接唱念、塑造人物形象、渲染舞臺環(huán)境等作用。鑼鼓節(jié)奏是中國傳統(tǒng)戲曲打擊樂組成的不同節(jié)奏, 根據不同的形式與組合使之各有其名,如“鳳點頭”“四擊頭”“五擊頭”“急急風”等,他們有的用于念白、有的用于開唱、有的用于身段、有的則用于武打。在《武生》中京劇鑼鼓元素的應用是其鮮明特色之一。
1.“四擊頭”
在京劇舞臺上,“四擊頭”常作為人物上下場時的“亮相”動作而設計,也常用于樂段重要的收煞。“四擊頭”有著結構方整、節(jié)奏穩(wěn)定的特點,于是常被用來引導后續(xù)速度力度均有較大變化的鑼鼓點,使舞臺情緒進行轉換,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在作品《武生》中,譜例1 所呈現的兩小節(jié)共同組成了“四擊頭”,生動地描繪了武生上場后的定格動作,并為劇情的深入發(fā)展埋下了伏筆。作品尾聲部分重現了“四擊頭”, 值得一提的是,尾聲“四擊頭”之前伴隨著一段急促的“急急風”“四擊頭”的出現,有效地起到了穩(wěn)定情緒的作用。在這組“四擊頭” 的最后一個音采用了延長音的處理手法, 這一手法在大段激烈且快速的打斗音響之后,為聽眾留下了懸念和期待。最終所有聲部以極快速密集型十六分音符的全奏結束全曲,為聽眾帶來了酣暢淋漓、意猶未盡的藝術感受。
2.“五擊頭”
“五擊頭”也常用于人物的上下場,即所謂“打上場、送下場”, 也可以配合舞臺上人物的短小動作,此外“在念白過程中運用五擊頭可以起到劃分語言段落、穿插形體動作的作用”①,“主體部分可以提煉出‘| 倉才| 倉才| 倉00|’的‘五擊’結構框架和‘| 重輕| 重輕| 重00|’的節(jié)奏特點”②。
在《武生》中,各聲部多次合作“五擊頭”。如作品開篇第2、3 小節(jié)即由所有聲部配合完成了“大鑼五擊頭”?!拔鍝纛^”的出現使觀眾聯(lián)想到武生在舞臺上那鏗鏘、干練的形象。此外作品中“五擊頭”也同樣出現在大段“急急風”之后,“五擊頭”的出現標志著此段武打場面的落幕,進而將作品引領至情感基調截然不同的旋律部分。
3.“急急風”“馬腿兒”
“急急風” 是京劇武打場景的基本鑼鼓語匯要素,其強烈的音響、急促的節(jié)奏渲染了舞臺緊張激烈的氣氛,在戲曲表演中常配合角色的上場、下場、交鋒及廝打等動作,在情緒上營造急促、緊張的氛圍。在《武生》中作曲家巧妙地運用了“急急風”的元素,創(chuàng)造性地通過力度、速度及節(jié)拍的變化進行節(jié)奏動機素材的再加工,從而精準地展現作品的主題內涵。
從作品第96 小節(jié)起,作曲家運用了力度層次的變化來描寫武生激烈打斗的場景。力度的變化由f開始,隨后10小節(jié)的f-mf-f樂句,收在一個切分后的重音八分音符上(見譜例2),一拍的休止過后開始加速,力度進行f-mf-f的變化,后經過各四小節(jié)的7/8、5/8以及六個小節(jié)持續(xù)漸強的3/8, 樂句力度再次出現f-mf-f的變化,直到最后,所有樂器收在三個八分音符的重音上。此樂段通過力度的變化體現了音響的張力,其速度的變化也是“急急風”素材在本段的體現。在鑼鼓經中“急急風”的最大特點就是速度的漸快, 在作品的這一樂段,兩次速度漸快至168,速度的催加、力度的層次變化共同加深了情節(jié)的緊張與激烈程度,進一步提升了觀眾的觀賞體驗。
在京劇中“急急風”不會從頭到尾使用,為了進一步凸顯打斗場面的對比與變化,“馬腿兒” 便會加入其中?!榜R腿兒”是京劇鑼鼓中典型的三拍子節(jié)奏型,常用于武戲中配合武打動作,也可以用來配合翻筋斗的動作,它的加入使武戲節(jié)奏律動感更加強烈?!凹奔憋L”“馬腿兒” 相互配合來表現激烈的打斗場景,可以進一步逼真地呈現出舞臺上的刀兵相接。
通過對《武生》中“急急風”元素樂段(表2)的細致分析,可以發(fā)現作曲家將“馬腿兒”的節(jié)奏素材加以綜合演變并運用于其中。這一樂段中,節(jié)奏經歷了從4小節(jié)的7/8拍到4小節(jié)的5/8 拍,再過渡到6小節(jié)的3/8拍的轉變, 最終回歸至速度為168的8小節(jié)2/4拍,并以一組“五擊頭”作為這一激烈打斗場面的結束,此段從節(jié)拍及力度布局結構上突出了音樂的戲劇沖突性與張力。在作品尾部該段再次出現,進一步強化作品主題,使武生那英姿颯爽、氣宇軒昂的舞臺形象給觀眾們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武生》中,京劇打擊樂鑼鼓元素的融入是這首民族室內樂作品的最大特色之一, 通過不同音色、不同聲部節(jié)奏的橫向及縱向節(jié)奏音響組合,加之音響力度及速度層次的變化,成功地用琵琶等樂器再現了京劇武場打擊樂所營造的激烈打斗場面,同時也生動地展現了威風凜凜的武生人物形象。
二、情感層面:傳統(tǒng)京劇聲腔元素與作品旋律創(chuàng)作的創(chuàng)新性融合
《武生》不僅憑借豐富的打擊樂音效模仿精彩紛呈的打斗場景, 更是運用了情感表達的核心要素——旋律,從不同的角度刻畫人物形象。作曲家在作品的旋律部分融入京劇聲腔元素,通過不同聲部旋律線條的交織與融合以及速度、力度層次的細膩變化, 使一幅幅生動的音樂畫面展現在觀眾面前,成功地觸動觀眾內心的情感共鳴。這些畫面不僅僅是聽覺上的享受,更是對人物內心世界的深度挖掘,使觀眾們感受到武生也有柔情的一面,武生的情感不是簡單的喜怒哀樂,而是堅韌、執(zhí)著、勇敢與柔情的完美融合。這種情感的交織也讓觀眾們體會到人性的美好與偉大。
京劇中歌唱部分俗稱“唱腔”,唱腔在京劇中是表達情感、刻畫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段。京劇唱腔主要由“西皮”“二黃”兩大聲腔系統(tǒng)組成,西皮腔、二黃腔有著各自不同的基本旋律和音樂特色:西皮唱腔音域較為寬廣,節(jié)奏多變,起伏較大,曲調活潑明快, 適宜表達明朗歡快的情緒; 二黃則節(jié)奏平穩(wěn)、曲調委婉,多表現悲郁哀怨的情感?!段渖分械男刹糠謱⒕﹦∽罹咛厣某恍扇谌胱髌分?。
在作品首次呈現的旋律樂段中,便融入了京劇西皮原板唱腔的旋律元素。為深入剖析,特選取京劇《失街亭》中《兩國交鋒龍虎斗》(譜例3-1)起首過門,與《武生》此樂段的開始部分(譜例3-2)進行對比。對比可見,此段開始正是二胡將這一西皮原板旋律由慢漸快演奏出來,隨后在這個西皮旋律動機的引導下,所有樂器以142 的速度在兩個八度統(tǒng)一演奏出si+re+mi+sol+re五個音符后,一段精彩紛呈的、融合西皮原板元素的連續(xù)十六分音符行進旋律精彩呈現。本段中阮和琵琶一聲部的旋律完全相同, 不同的音色在同一音區(qū)形成固定的旋律框架。此旋律框架作為核心旋律,在本段中通過四個樂句得以展現。這四個樂句既有新材料的加入,也有變奏, 但第四樂句最終還是回到西皮原板的旋律之上,正所謂前后呼應、突出主題。在其他聲部的設計上,一聲部和中阮主題旋律4小節(jié)動機之后,二聲部琵琶和胡琴聲部以兩個八度的同旋律同時加入。兩小節(jié)后四聲部和三聲部琵琶以卡農的方式相繼加入,形成低音旋律烘托。這些旋律層次的疊加、不斷豐富的再現與變奏交織在一起,營造出一種熱烈的戲劇性氣氛,成為作品的華彩片段。
此外,在《武生》的慢板樂段中,作曲家從多個維度、不同角度深入細致地對武生形象進行刻畫與描寫,通過和聲的變化、力度的起伏來表現武生內心細膩而豐富的情感, 與之前威風凜凜的外在形象形成鮮明的對比。在此樂段中,作曲家采用了與京胡音色更相近的高胡, 在各個聲部和聲配合的長線條演奏中,間斷性地融入短小而經典的京劇旋律元素,為整個樂段增添了畫龍點睛之筆。在情感的傳達上,這段旋律觸動人心, 同時在創(chuàng)作手法上再次展現了傳統(tǒng)音樂元素與現代創(chuàng)作技巧的創(chuàng)新性融合。
三、文化層面:潤腔技巧器樂化融合體現中華文化獨特審美
“韻”是中國音樂的靈魂,也是中華民族對音樂審美的最高標準之一,它體現了中華文化獨有的特性, 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審美追求?!绊崱笔侵袊鴤鹘y(tǒng)音樂美學特征之一,其表現的既是形式美,也是意境美,更體現了中華文化中的和諧之美。無論是京劇的表演還是中國器樂的演奏,“韻” 都決定了作品二度創(chuàng)作的成敗, 觀眾口中的“有味”“沒味”正是對演員表演韻味的評價。在京劇演唱中,要最終達到“韻”的外化,那就需要各種潤腔技巧來豐富和潤色唱腔,因此在《武生》中,戲曲聲腔潤腔技巧的器樂化融合也是其特色之一。
從審美視角來看,“廣義的‘韻’不單是物理上的余音, 主要是指: 一個音在施以人為的手法后,所產生連續(xù)不斷的音高變化”③。琵琶演奏中音韻的表現多見于文曲的演奏,其技法基本都集中于琵琶的左手,主要有推、拉、吟、揉、打、帶、綽、注等演奏技法。楊易禾教授稱其為“音上的小音”,即謂之“韻”④。在《武生》中雖然大部分樂段是用武場打擊樂來展示作品的主題,但也不乏有其細膩的腔韻表現在八個小節(jié)作為作品的銜接部分,二胡和中阮以相同的節(jié)奏與旋律作為底部鋪墊,琵琶四個聲部則使用了下滑音的演奏?;羰且舻倪M行,它更多模仿的是京劇聲腔語言的聲調。琵琶下滑音的演奏需要先將音向外拉至高音處,在右手彈弦后左手再將音向下滑至其原位, 是一種高音到低音的過程。在這八小節(jié)中, 前六小節(jié)遵循三度音程下滑的演奏,琵琶的四個聲部以接力般的模式,依次進行下滑音的演奏;最后兩小節(jié)為了情緒的推進,四個聲部則以層次疊加的方式,在高中低三個音區(qū)做大二度的下滑,有效地推動了整首曲目的情感表達。為了體現京劇聲腔的韻味,琵琶聲部在演奏這一組下滑音時, 需要特別注意控制左手手指下滑的速度,不能太快,下滑過程需要手指按緊琴弦,并用左手手腕作以輔助,使其下滑音色做到柔中有剛,方能大大增強音樂的表現力。
另外,作品中的韻還體現在慢板段落。慢板樂段由四聲部琵琶四個低音的短小動機開啟, 為了突出其韻味, 其中最后兩個音符sol la在演奏中采用“綽”的演奏手法,隨后三聲部和一聲部將前一短小動機進行擴展, 用實音與泛音進行對話式的演奏, 在這如影隨形的一實一虛中引出二聲部一個弱奏掃弦。在此過程中高胡在sol 音上用極弱的力度進行底部襯托,這與京胡的“托腔”手法相得益彰,這兩小節(jié)是進入慢板樂段中的引子部分,更是一種氣氛的營造與刻畫。隨著高胡在la 音上的上波音(譜例5)回到sol 音后,一聲部以極慢的速度輪奏出旋律線條, 其他聲部則用滾奏技法配以和聲的烘托。在這一段慢板旋律中,前三個旋律樂句的結尾都加入了高胡的點綴, 這種點綴正是高胡聲部對旋律聲部感情與氣氛的烘托, 從而進一步襯托出其韻味。
在慢板樂段的尾聲, 即作品的156—159小節(jié)中按照琵琶四、二、一、三聲部的順序采用同一動機音型在不同音區(qū)的模仿, 傳遞性地結束整個慢板部分。每個聲部前倚音的加入不僅豐富了音樂的韻律感, 更體現了中華文化獨特的審美追求。
京劇中潤腔技巧的運用旨在豐富曲調的色彩與韻味, 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藝術手段。在《武生》中,無論是滑音還是裝飾音,其幅度的大小、時值的長短、音量的變化等, 都彰顯了潤腔技巧的器樂化融合。這種融合將兩種同樣以表達“意韻”為美學標準的形式交織在一起,再次體現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獨特而新穎表達形式。
結語
《武生》是一首藝術性和技術性俱佳的作品, 它的出現讓觀眾們耳目一新。作品將傳統(tǒng)京劇元素注入中國民族室內樂, 使其進行有機的融合。這種融合既是傳統(tǒng)的傳承,又是傳統(tǒng)的創(chuàng)新——傳承的是中華文化的優(yōu)秀基因, 又以新的時代精神喚醒其新的生命力。作品無論是在音色、節(jié)奏還是旋律上極大地拓展了組合中每件樂器的音色特性與張力, 使民族室內樂的創(chuàng)作有了更廣闊的表現空間。在《武生》之后,越來越多的作曲家開始從創(chuàng)作觀念與技法上進行創(chuàng)新與融合, 不斷挖掘戲曲元素,進行多視角的創(chuàng)作,為作品注入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血液。中國民族室內樂與傳統(tǒng)戲曲的創(chuàng)新性融合,正體現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互鑒中所折射出的中華智慧,使觀眾真正地感受到中華民族的歸屬感、認同感與榮譽感。
魏薇 南京曉莊學院音樂學院副教授
(特約編輯 盛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