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上指揮臺的第59年,陳燮陽依然像株“常春藤”活躍在國內外舞臺上。年復一年,枝葉蒼翠茂盛,春光還是那么美好。用他的話說:“指揮,是沒有退路的一生修煉!”很難想象,是什么樣的力量,令這位85歲的指揮家在半個多世紀中,一以貫之地保持著對音樂的摯愛與追求。2024年5月上旬,陳燮陽攜蘇州交響樂團遠赴阿爾及利亞演出。歸來的第二天,即趕赴杭州,指揮浙江交響樂團樂季音樂會,上演普羅科菲耶夫《第二鋼琴協(xié)奏曲》和《第七交響曲》;浙江演出結束,立馬又赴蘇州,一呆十來天,排演“蘇州-新加坡工業(yè)園區(qū)建園三十周年慶典音樂會”。無疑,這些演出均獲得了成功。這讓他的手機幾天來響鈴不斷,心醉神迷的粉絲紛紛發(fā)來了微信祝賀:
“這場演出,已在網上播出,陳老指揮伏筆千里,草蛇灰線,激情四射而又張弛有度,意圖清晰而又準確,不愧為封神之筆!”
“您的活力在咱中國真的沒人能比得了,又能給我們很大的自如演奏的空間,感情又豐富又真誠?!?/p>
“在你麾下演奏時,我能很明顯地感受到,你鮮明的音樂個性, 輕松靈動,激情澎湃兼具,我時刻回想著美妙的感受……”
指揮大師的棒梢、指尖乃至靈魂中流淌出的一種“高壓電”,不僅擊中了觀眾,也擊中了演奏員,崇敬之情,發(fā)自內心?!疤K交”一位演奏員說:“我們希望陳大師長壽,能一起工作到我們退休。這是我們的愿望。與他一起工作是一種享受?!?/p>
誠然,與那些聲名顯赫的長壽指揮家如布魯諾·瓦爾特、比徹姆、斯托科夫斯基、安塞美相比,陳燮陽的指揮生涯似乎更長,而且還是“未來進行時”。雖然已經步入耄耋之年,但他的健康指數、心理年齡、精氣神,以及永不倦怠的“上班族”工作節(jié)奏,常常給人以年齡上的錯覺。剛健、活力、旺盛、激情猶在,續(xù)寫著中國樂壇的“不老傳奇”。迄今,他還身兼數職:上海交響樂團名譽總監(jiān)、蘇州交響樂團音樂總監(jiān)以及中國交響樂團、中央民族樂團特邀指揮等等。
作為當今中國樂壇最活躍、最受歡迎的指揮大師之一,悠悠半個多世紀,他的棒下,從《白毛女》《紅色娘子軍》《中國革命之歌》到維也納金色大廳中國新年音樂會、柏林愛樂大廳巡演,再到“信念永恒——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音樂會”“奮斗吧 中華兒女”、慶祝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大型音樂舞蹈史詩等等,塑造了一個個經典的“音樂里程碑”,影響了無數中國樂迷。
陳燮陽獨特的個人氣質、風度、不怒自威的形象以及指揮藝術風格,使之成了共和國家喻戶曉的“明星指揮家”。中國交響樂團前團長、作曲家關峽感嘆道:“陳燮陽在中國指揮界的地位無人能動搖!”
一
回顧自己半個多世紀的指揮生涯,陳燮陽深有感觸:“我很幸運,從‘上音’指揮系一畢業(yè),就到了上海芭蕾舞團樂隊擔任指揮,從教室到樂隊面前,十六年的頻繁演出使我積累了寶貴的經驗,為后來在交響樂指揮領域的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眾所周知,陳燮陽的公眾知名度始自20世紀70年代,執(zhí)棒芭蕾舞劇《白毛女》《紅色娘子軍》的經歷使他的才華得以彰顯并贏得了全國性聲譽。眾里尋他千百度,慧眼識珠的中央樂團團長李凌很快發(fā)現了他,邀請他到中央樂團合作演出。由此,他又深得指揮大師李德倫的賞識。在前輩們的有意栽培下,他獲得了赴美國深造的機會,令指揮技術得到極大提升,并拓寬了國際藝術視野。
1984年底,陳燮陽從前輩黃貽鈞手中接棒執(zhí)掌上海交響樂團,成為中國文化史上第一位音樂總監(jiān)。作為這個歷史名團的掌門人,他意識到:“對于一個交響樂團而言,組織性、紀律性不亞于一支軍隊。演奏員考進樂團,待遇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這個樂團的藝術氛圍能不能使其得到專業(yè)上的滿足。交響樂團最重要的是人才和人心。一個音樂總監(jiān)、團長、指揮,要把樂隊演奏員當成自己的兄弟姐妹,甚至是自己的兒女一樣,愛護他們,尊重他們。只有這樣,他們也才會尊重你。但從另一個意義上講,樂隊演奏員又是指揮的老師,別太把自己當回事!”就這樣,他運用國際一流樂團的先進理念,勵精圖治,為藝術院團的職業(yè)化建設進行了一系列大膽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
老“上交”的演奏員都記得,20世紀80年代初,由于流行音樂的大量“入侵”,嚴肅音樂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上交”也陷入了危機。演出市場很不景氣,藝術生產暮氣沉沉,音樂會曲目貧乏、老套單一,帶動不了樂隊的積極性,也帶動不了觀眾的情緒。一場音樂會,往往臺上演奏員比臺下的觀眾還多。為改變這一局面,執(zhí)掌“上交”后的陳燮陽率先推出了樂團音樂季,上演了一系列中西經典曲目。如在全國首演了肖斯塔科維奇《第十交響曲》、柴科夫斯基的《曼弗雷德交響曲》、斯美塔那的交響詩《我的祖國》等作品。他策劃的“紀念莫扎特誕辰250周年系列音樂會”,火爆了演出市場;“肖斯塔科維奇誕辰百年系列音樂會”,上演了《第一大提琴協(xié)奏曲》《第九交響曲》和電影《牛虻》組曲,連續(xù)三場音樂會,一票難求。而“貝多芬之魂”系列音樂會更是火爆?!督夥湃請蟆穲蟮懒水敃r的盛況:“上海再次舉辦貝多芬系列音樂會,早已成為樂壇內外議論的一大話題,8場音樂會3078套12152張票,在一個多小時內被爭購一空?!?000張印有貝多芬作品的節(jié)目單成了‘暢銷貨’,僅10分鐘便告售罄。數百位在滬的各國外交使節(jié)、商人、旅游者、留學生,也加入了上海的交響樂愛好者的行列?!鄙虾=豁憳穲F滿血復活了。
毋庸置疑,在執(zhí)掌“上交”的23年中,陳燮陽繼承了樂團積淀的高貴傳統(tǒng),制造出了平衡、柔滑、燦爛、溫暖親切的“上交之聲”,將這個歷史悠久的樂團穩(wěn)健帶進了“中外名團之列”。很多年后,“上交”老演奏員們依舊念念不忘,感恩陳燮陽:“記得84年來到‘上交’,您帶領‘上交’改革,闖出一條全新的道路,招進的一大批骨干力量,到現在為止還是‘上交’的頂尖的音樂家,有些首席去了‘上音’擔任教授和系主任,您是他們的伯樂!”
二
近六十年的指揮生涯,陳燮陽執(zhí)棒過眾多不同風格的中外樂團,面對過音樂素養(yǎng)參差不齊的演奏員,排演過逾千場音樂會。厚實豐稔的指揮經驗告訴他:“指揮家就像獨奏家,樂團就是他的樂器。指揮要如何演奏,取決于他的技術、想象力、應變能力、悟性以及掌控力。指揮和他的樂團應該融為一體,要有相互的尊重和理解。好的指揮,以其淵博的知識和內在力量讓樂團完全聽從于自己?!?/p>
這位從不帶教指揮專業(yè)學生、天馬行空、獨來獨往的指揮大師,將幾十年來悟出的“真諦”,一一貫穿于他的“工作信條”中,譬如:
關于—與樂手的關系
指揮不一定比樂隊演奏員懂得多。他們從小開始學樂器,經過多年的苦練才能進入樂團工作。他們接觸過各種風格的指揮,演奏過各式各樣的曲目,可謂見多識廣。正如有些老樂手所說,一個指揮,當他站上指揮臺一揮手,我們就知道今天誰是音樂的主人。
關于—指揮的定位
指揮不是“獨裁者”,更不該是“暴君”。指揮家應收起生殺大棒,不要老是想著開掉誰,而是要讓演奏員有安全感。有的指揮經常指責演奏員,弄得他們演奏時很緊張,反而越發(fā)演得不好。其實,大部分問題是指揮本身的技術問題,比如缺乏明確的手勢表達,以致把控不了樂隊。應該學習柏林愛樂的經驗,讓樂隊演奏員對每一個新來的指揮無記名投票,Yes 或No,如果半數以上是No , 今后就不能再被邀請了。
關于—指揮技巧
排練時,要盡量避免那些喋喋不休的哲學家式的說教,輕重快慢,都在手中,話不要多,做出來就行。尤其是對色彩、彈性、戲劇性,要十分在意。指揮不是真人節(jié)拍器,是要有技術的,不能光會打拍子,否則,還要音樂學院指揮做什么?從演奏員的眼神里,就能看得到他們是否從心底里樂意跟著你的音樂走。作為一個指揮,必須能用不同的方式得到自己想要的效果。
關于—肢體語言
不能太注意自己在舞臺上的動作如何。動作不在大小,而是從指揮家對音樂的理解中自然而然出現的。一切都要在音樂之中,而不是在音樂之外。指揮家更多是要用心來指揮,靠手、靠身體、靠眼睛中的神,樂隊才能感受到。
為何有的指揮深受演奏員喜歡?因為他能帶領著樂隊往前走,既能控制,又能順勢利導,讓演奏員感覺非常舒適、過癮。但有的指揮則不然,生拉硬扳,樂手演奏起來很不舒服。好的指揮,能將音樂形象表達得非常清晰、完美,把情緒、形象完全挖掘出來,賦予它感染力,清晰地呈現給觀眾,感染聽眾。
不可能用白紙黑字寫明白真正演出時需要的個性和美感,秘密在于指揮和樂手的才能和靈感。逐字逐句闡釋,只會謀殺音樂。
……
這套自成一體的指揮理念,使得陳燮陽與中外各個樂團合作時如魚得水。指揮家與樂團演奏員們的關系變得十分融洽和諧,排演得心應手。無論在“上交”“蘇交”,還是在中國交響樂團、中央民族樂團以及其他地方樂團,他都能與樂隊演奏員形成默契、良好的工作關系,留下了極好的口碑。有趣的是,當演奏員們排練顯得疲憊時,不經意間,他通常會突然發(fā)出幾聲奇異的怪喝聲,引來一陣哄堂大笑后,氣氛立馬變得輕松起來。
2009年,陳燮陽揮別了百年老團的歷史榮耀,繼續(xù)開疆拓土,出任了年輕的蘇州交響樂團音樂總監(jiān)。這個樂團的與眾不同之處在于,團員60%是來自世界各國的外籍青年音樂家,其余40%也都是業(yè)務精良的海歸。這支年輕的隊伍普遍接受過歐美名校正規(guī)嚴格的教育,有著很高的音樂素養(yǎng)以及相同的音樂理念。能否掌控這樣一支樂團,無疑是指揮的“試金石”。
然而,僅僅用了8年時間,陳燮陽便將一支國際新軍打造成為一支超人氣的、超常規(guī)發(fā)展、具有鮮明職業(yè)化特征的交響樂團,吸粉無數,堪稱中國交響樂界的一匹黑馬。由此,也再次樹立了自身至高的威望。
在樂團演奏員眼中,陳指的技術精準、自信睿智、從不失誤,且經驗老到、風度優(yōu)雅。他有一種內在的能量,能把不同國籍的樂手無縫地“黏合”成一個整體,又能調動出演奏員最大的潛在能量。這種能量、這種深厚的功力,是別的指揮很難達到的。
三
每位指揮對于音樂的內涵都有著個性化的解讀。一個好指揮,更能將百人樂團焊成一個歌唱的巨人,發(fā)出最美妙復雜的音響。
無疑,陳燮陽擁有著這樣的掌控力。他威而不怒,經驗豐富,風格鮮明,對音樂極為敏感。他在排練時,沒有一句廢話,沒有一個多余的動作,更多是用手、眼以至身體說話。他對音色的調配、節(jié)奏的處理具有非凡的才能,擅長用自己獨特的指揮語匯來帶動樂隊的理性與激情,將自己的音樂意圖完美地表現出來。這種指揮風格不僅令李凌、李德倫等前輩名家刮目相看,更為他贏得了世界性的聲譽。
陳燮陽指揮技藝的精進,還得益于早年赴美深造的經歷。他有幸接觸到了伯恩斯坦、小澤征爾等國際級大師,并利用一切機會去現場觀摩名家的排練、演出。在長期深入揣摩、比較研究不同大師的演出實況錄像和唱片后,他逐漸窺探到了天穹中繆斯女神“音樂圣經”中的奧義,藝術視野一下進入了新的境界。他汲取了國際大師的精髓:伯恩斯坦的靈氣和松弛,卡拉揚的流暢和深沉,克萊伯的瀟灑和敏銳,索爾蒂的熱情和雄偉。在兼收并蓄、博采眾長中,逐漸形成了鮮明獨特的“陳氏風格”。
值得一提的是,陳燮陽的節(jié)奏感、速度感頗有小克萊伯的影子。他堅信,節(jié)奏是音樂的核心,包含了韻律和風骨。而節(jié)奏的靈魂是動力,它存在于音樂結構之中。要充分發(fā)揮樂隊巨大的表現力,節(jié)奏要嚴謹、準確,結構要緊湊、完美。因此,無論演繹誰的作品,其節(jié)奏與速度感都有恰到好處的舒適感,作曲家的本意被完美定格。在法國巡演時,《尼斯晨報》評論稱“陳大師的‘貝多芬’能喚醒地下沉睡的人!”
他演繹的歌劇《茶花女》則是另一可圈可點之作。如果閉眼聆聽,說它是意大利米蘭歌劇院或巴黎國家歌劇院樂團的現場錄音,你也一定會信。在這部歌劇中,大師以他對音樂的深厚理解為主軸,將豐富的藝術學養(yǎng)穿針引線般地融于整部歌劇的劇情中,構建出一個宏大、統(tǒng)一、引人入勝的整體表達。凌厲時,如刀劈斧砍之勢,毫不拖泥帶水;激情時,如賽車引擎轟鳴,讓人血脈僨張,音樂處理細膩,為每個樂章都注入了生命。
作為俄羅斯學派的傳人,陳燮陽與俄羅斯音樂大師的作品結下了深深的情緣。在音樂會舞臺上,常常與他們“促膝長談”,用音樂見證生活,見證時代。柴科夫斯基的《曼弗雷德交響曲》是他的最愛之一。這部作品雖深受大眾喜愛,卻被許多評論家和音樂家們譏刺為制造眼淚的機器。進入立體聲時代后,指揮大師如普萊特涅夫、揚松斯、穆蒂、馬澤爾等人都曾演繹錄制過不同風格的版本。陳燮陽于1985年在國內的首演,又為這一經典作品注入了新的內涵。在這位中國指揮家的棒下,飽受痛苦和反叛的曼弗雷德悲劇主題在交響曲各個樂章貫穿發(fā)展著。四個樂章間,他精妙地變幻張力,力求達到戲劇性效果的協(xié)調統(tǒng)一。全曲節(jié)奏、線條、空間、視覺感嚴密和緊湊,充滿生命力度的速度,既有空間距離又有全景再現的音響效果。俄羅斯式的悲劇靈魂,觸到了苦難心靈的深處,很快將觀眾的心俘獲。此后數十年中,《曼弗雷德交響曲》在國內外演出了許多場,成了人們心目中的經典。
同樣,在詮釋拉赫瑪尼諾夫《第二交響曲》時,陳燮陽對作品也有的獨特理解,特別是自由速度樂段的駕馭能力發(fā)揮到了極致。2004年,他執(zhí)棒“上交”在柏林愛樂音樂大廳上演這首作品,引起全場轟動,安可三曲還難以退場。在最后的返場曲《柏林空氣》中,觀眾合著音樂節(jié)拍的掌聲和狂熱的呼喊讓現場的氣氛幾乎爆棚。對這部作品,陳燮陽有心靈之約?!盀楹挝溢娗橛谶@部作品?還在學生時代,在‘上音’,聽到了我老師的俄羅斯老師高克的唱片,一下子被迷住了。每次到唱片室聽這部作品,我都會情不自禁流淚。后來,我在淮海路舊書店淘到這份總譜,就一直研讀。遺憾的是,因中蘇關系惡化,原本要來華訪問的高克的行程被迫取消,讓我與心中的偶像失之交臂。那時我就立志,將來一定要指揮這部作品。但怎么也沒想到,直到很多年以后才達成這一愿望?!?/p>
由于有了這種深厚感悟,所以在排演中他很少摳演奏員的細節(jié),而是給他們很大空間,用音樂帶領著樂隊往前走。在這部偉大的作品中,指揮家賦予了它強烈的浪漫主義色彩,以及柴科夫斯基式的輝煌而成為“經典瞬間”。
而今,八十有五的指揮大師已改向沉潛穩(wěn)健的一路,風格趨于內斂?!艾F在的我,沉穩(wěn)了些,少了許多年輕時的花架子?!钡拇_,一站上指揮臺,他那身影,那目光,手中那根指揮棒,依然散發(fā)出強大氣場,內斂而不失激情;老道而靈動舒展,那肢體語言,給人一種愉悅溫暖的自然美。
耄耋之年的陳燮陽,還是那么忙碌:8月底,成都音樂會;9月,“上交”周年慶音樂會、南京中山音樂堂森林音樂會;10月,上海國際藝術節(jié)“蘇交”音樂會;11月,深圳交響樂團,交響詩套曲《我的祖國》……
對于音樂,陳燮陽那長長的情感流露沒有終結。他的棒下,依然充滿著生命的純真,他不再為取悅任何人,而只是為了驗證自己的智力與生命……
施雪鈞 《文匯報》主任編輯
(責任編輯 張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