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親”,重點不在于斷,而在于選擇。對那些會消耗你、拖累你的關系說“再見”,不比之前表面維持一團和氣好多了嗎?年輕人“斷親”的背后,其實是自主選擇了自己所處的關系,是為了讓自己更舒適、更自洽。無論是親密關系、親子關系,還是與父母的關系,想要重塑關系,就需要理解:關系的實質是能量的互動。好的關系,給人賦能;壞的關系,讓人耗能。
今年春節(jié),身邊不少年輕人都沒有回老家,即便回了的也就是在父母家宅著,極簡拜年,甚至不走親戚。有的年輕人就算回家,也不和父母住一起,而是干脆在當?shù)卣覀€賓館,主打一個“三過家門”而不入,只在需要的場合出現(xiàn)一下。這股風潮,甚至還讓縣城賓館的價格在春節(jié)小小漲了一波。這可不是個別現(xiàn)象,這一屆年輕人,開始普遍選擇“斷親”。
所謂“斷親”,指的是基于血緣聯(lián)結的親戚關系逐漸淡化,表現(xiàn)為年輕人不愿意與親戚往來,甚至與家庭疏遠。
很多人都覺得現(xiàn)在的年輕人真不懂事,六親不認,太冷漠了。我倒覺得,這是社會運行的必然規(guī)律。“斷親”,與其說是年輕人的離經(jīng)叛道,倒不如說是對傳統(tǒng)中國家庭關系結構的一種反抗。在職場上的體現(xiàn),就是對代表“權威”的領導不再是一味地討好,而是只愿意跟隨自己內心“服”的領導。
無論是作為父母,還是領導,我們都得理解“斷親”背后的原因,擺正位置,看清大勢。只有順勢而為,才能活得不那么累。
為什么年輕人想要“斷親”?就說一個數(shù)字,在過去的20年里,有3億人從農村搬進了城市。這也就導致大量的年輕人,從小到大都住在城市里,完全沒有農村的生活經(jīng)驗。
對于他們來說,在老家的親戚,那只是有血緣關系的人,有些人甚至連名字都不怎么想得起來。
結果逢年過節(jié)一見面,對方就開始問很私人的問題:工作怎么樣、一個月掙多少錢、有沒有對象……還有典型的奪命連環(huán)問,無論你處在人生的哪個階段,總有適合你的那一款:沒結婚問什么時候結婚,結了婚問什么時候要孩子,有孩子問有沒有學區(qū)房……這些都是非常沒有邊界感的問題!而且這些問題中,往往夾雜著親戚的各類“PUA”(情感控制行為)。
“你在大城市那么辛苦,為啥不像我女兒一樣回老家當個老師?多安穩(wěn)!”“你一年到頭能省下幾個錢?當年讀書考那么好有什么用?”為了應付親戚帶來的壓力,溫和一點的,會用各種話術來糊弄親戚。
親戚問:“一個月能掙多少錢?。俊贝穑骸耙粋€月掙30天的工資。”你說你的,我說我的,看你怎么著?逼急了的,就直接退出家庭群,眼不見心不煩!
大家其實也越來越意識到,單純因為血緣關系而聚在一起的親戚,也不會對自己的生活有太大的影響。斷了也就斷了,沒必要非要維系?!皵嘤H”,重點不在于斷,而在于選擇。對那些會消耗你、拖累你的關系說“再見”,不比之前表面維持一團和氣好多了嗎?年輕人“斷親”的背后,其實是為了讓自己更舒適、更自洽,而自主選擇了自己所處的關系。
我做過很多關系方面的教練。我發(fā)現(xiàn),中年人對關系的訴求就兩個字:和諧。相比年輕人的“斷親”,中年人不是不想,而是不敢——怕破壞和諧。一來,對于家里的親戚哪怕再不喜歡,也捏著鼻子相處這么多年了,突然“斷崖式斷親”,大家面子上都掛不?。欢?,自己如果過去多多少少用過這些關系,現(xiàn)在就不好斷了。最重要的,走親戚更多的是為了給父母買足面子,如果惹得父母不高興了,那自己也沒好日子過。
中年人,夾在親子關系、親密關系和工作關系中間,本來就已經(jīng)很鬧心了,過節(jié)其實哪兒也不想去,就想圖個清靜。但真的能清靜嗎?
春節(jié)之前,我做了一次教練,就把來訪者稱為曉靜吧。開始之前,我和她簡單寒暄了一下,問她春節(jié)回不回老家?曉靜一口咬定,說一點都不想回家。這次來找我聊,主要是想知道如何在2024年開年更好地打開工作局面,擁有更好的親密關系。
結果你猜怎么樣?教練到最后,曉靜準備采取的行動是——春節(jié)回老家找媽媽!因為在教練過程中,曉靜意識到了一件事:她自己的很多關系,無論是職場關系還是親密關系,都深深受到自己和媽媽關系的影響。在和媽媽的關系中,她渴望認可和鼓勵,卻求而不得。這讓她無論是職場還是情場,都一直處于被動、不自信的狀態(tài)。
從回家后她發(fā)給我的微信看得出來,這一趟回家之旅,是和解,也是療愈。
和諧的關系,對精疲力竭的中年人來講,是最好的養(yǎng)生。和諧的關系,就是一想到,就想多待一會兒;而不和諧的關系,就是一想到,馬上就想逃跑。但是為了追求和諧而逃跑,反而不會收獲真正和諧的關系。因為它會反反復復把你拉回到同樣的地方。所以這樣一看,不是“斷親”的問題,而是重塑關系的問題。
無論是親密關系、親子關系,還是與父母的關系,想要重塑關系,就需要理解:關系的實質是能量的互動。好的關系,給人賦能;壞的關系,讓人耗能。
人這一輩子離不開關系,越早讓自己成為關系的高手,就越能讓自己活得舒坦,讓身邊的人也舒服。否則或早或晚,你也會成為他人想要“斷親”的對象。
日本學者中野牧在《現(xiàn)代人的信息行為》一書中,對在社交媒體時代成長起來的年輕人,他提出了“容器人”的概念——現(xiàn)代日本人的內心類似一種罐狀的容器,孤立且封閉,他們?yōu)榱藬[脫孤獨狀態(tài),也希望與他人接觸。但在社交過程中,僅限于容器外壁的相互碰撞,而無法深入對方內心,因為他們拒絕他人深入自己的內心世界。
在關系中,如果兩個人都用容器把自己保護得緊緊的,雖然沒有給別人傷害自己的機會,但這本身也是一種自我傷害。因為你每一次的自我保護,都是在強化腦海里那些假想的意念:“我和我媽就是沒辦法溝通”“他就是討厭我,天天挑我的錯”……
而一個人的成熟,就是將自己修煉成一個超大、超強的“容器”——能夠更好地承載關系中的種種挑戰(zhàn),成為關系高手。
南京大學社會學院副教授胡小武長期關注城市社會變遷議題,他并不認為“斷親”是一個社會問題——它不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而是一個結構性變遷的結果。人們選擇“斷親”,也并不是真的不在乎了,反而恰恰說明,我們越來越渴望能滋養(yǎng)人的親情。也因此,他抱持著審慎的樂觀,覺得今天“斷親”的年輕人,或許會有“認親”的一天——只是那時候,我們對于“親”的認識與選擇,也許會和今天有所不同。
(摘自《中國婦女報》)(責任編輯 史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