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一只生活在西寧野生動物園的兔猻突然上了熱搜。身為我國唯一生活在動物園里的雄性兔猻,它在吃雞時被骨頭卡住喉嚨,不幸窒息身亡。其實,早在2017年,兔猻就因為一組被草原雕搶走食物的照片而成為網(wǎng)紅,甚至還被制成了“表情包”。
兔猻不是兔子,和猴子也沒任何關系,其在生物分類中屬于哺乳綱食肉目貓科兔猻屬。這種小型貓科動物為何取名“兔猻”呢?有一種觀點認為,兔猻一詞來自蒙古語,和猞猁的別名“猞猁猻”有關,因為兔猻體形像兔子,皮毛像猞猁,所以得名。也有學者認為,兔猻在史籍中名為“兔兒猻”,兔猻很可能是由兔兒猻刪略而來。1949年后,出于科學研究和動物保護的需要,不含“兒”的兔猻因語義色彩較客觀,順理成章地成為標準學名。
兔猻是食肉目貓科兔猻屬的唯一一種動物,可分為三個亞種:貝加爾湖兔猻、赤色兔猻和高原兔猻。其中貝加爾湖兔猻和高原兔猻在我國有分布。兔猻在中亞、西亞、東亞、南亞等地都有分布,在我國主要集中分布在青藏高原、新疆和內蒙古地區(qū),棲息于海拔較高的干旱草原、半荒漠、荒漠等植被稀少的地方,喜歡在密布巖石的山谷中活動。
和大多數(shù)貓科動物苗條健美的形體不同,兔猻具有一副五短身材,寬大的臉龐再加上滾圓的身軀讓它們看上去非常富態(tài)。實際上,兔猻的體重上限只有5千克,還不如一些家貓,之所以看起來“營養(yǎng)過?!保耆悄巧砗駥嵠っ脑?。
兔猻如此“打扮”,當然是出于生存需要。因為生活在亞洲北部及中部的高原地區(qū),為了抵御嚴寒,兔猻擁有貓科動物中最長、最柔軟致密的毛,每平方厘米皮膚上的毛多達9000根。長而濃密的毛把小小的身軀緊緊包裹起來,腳底和腹部的毛尤其發(fā)達,讓它們在走路時不至于凍腳,俯臥身體休息時肚皮也不會受涼。
兔猻的耳朵貼在腦袋兩邊,加上非常平坦的腦門,顯得它們的頭很禿。它們的耳朵長成這樣也是適應環(huán)境的結果。兔猻生活的地方少有遮蔽,平坦的腦門和位置較低的耳朵讓它們不管是靜止還是移動,都能保持更好的隱蔽效果。
兔猻雙眼很大,瞳孔的收縮方式與貓截然不同,不是收成一條豎直的線而是縮成一個小圓點。這樣的小圓點配上大方臉,就產生了一種喜劇效果,但它們的喜劇臉不是為了賣萌,而是為了適應環(huán)境。在強光下,瞳孔收縮使得它們可以在白天活動。
身為貓科動物,兔猻自然也是出色的獵手,它們會根據(jù)不同的地形選擇不同的捕獵方法。如果所處環(huán)境有較多的巖石,它們就會潛伏在這些天然掩體周圍,等獵物靠近時發(fā)動雷霆一擊,這叫“潛獵”。如果獵物躲進濃密的樹林中,它們就會直接沖進樹林中驅趕獵物,把獵物驅趕到較為開闊的地方再獵殺,這叫“驅獵”。如果獵物躲回自己的窩里,它們就會堵在出口處,來個“守株待兔”,這叫“伏獵”。
兔猻可能是所有貓科動物中最不善于奔跑的,它們不需要像獵豹那樣奔跑去獵捕身姿靈活的有蹄類動物,它們最主要的食物是小型嚙齒動物。作為草原上的伏擊者,兔猻捕獵靠的是好眼神和靈活的身手。小短腿可以降低重心,讓它們在巖石與樹枝間更安靜地步行。
雖然個頭小,兔猻的領地面積卻很大,雄性兔猻的領地平均接近100平方千米,其中還包含若干只雌性的領地(平均約為23平方千米)。每年12月,兔猻進入繁殖期,雌性會在第二年的3~5月生產,平均每胎產崽3~4只。4~5個月后,幼崽開始獨立生活。
和圈養(yǎng)狀態(tài)下一樣,野生兔猻的幼崽死亡率非常高,但原因并非弓形蟲感染,而是天敵和人類的獵殺。
一些人把圈養(yǎng)兔猻死亡率高的原因歸結為免疫系統(tǒng)不健全,這其實很片面。事實上,這一觀點只得到了國外部分科研人員的認同。更多的研究則顯示,圈養(yǎng)的兔猻因為所處環(huán)境比野生環(huán)境溫暖濕潤,適合弓形蟲滋生,而它們又缺乏對抗弓形蟲的抗體才導致悲劇發(fā)生。對于這種情況,除了讓圈養(yǎng)的兔猻服用克林霉素等專門對付弓形蟲的藥物外,還可以在投喂前把兔猻的食物放在零下18℃的冰箱中冷凍,從而凍死寄生在里面的弓形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