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學逗唱是絕活,捧哏逗哏相應和。嬉笑怒罵觀眾樂,懲惡揚善傳美德。”作為家喻戶曉的曲藝形式,相聲在全國乃至世界廣受歡迎。
相聲由宋代的“像生”演變而來,原指模擬別人,又稱隔壁相聲。形成表演藝術大約在清代咸豐年間,已知最早的相聲藝人是張三祿和朱紹文。朱紹文藝名“窮不怕”,相傳他常在北京天橋一帶撂地行藝。清末民初,相聲在表演技巧上日益完善和豐富,由北京流傳到天津、沈陽、哈爾濱等地,后來輻射全國。經(jīng)歷幾代相聲人的努力,由最初的撂地相聲發(fā)展為茶館相聲,再到廣播相聲、電視相聲、網(wǎng)絡相聲,讓這門接地氣的民間表演藝術擁有了龐大的從業(yè)者和觀眾,成為一種獨具風格、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
相聲主要用北京話表演,各地也有“方言相聲”。表演形式有單口、對口和群口,以對口為常見。單口相聲由一人表演;對口相聲由二人一捧一逗,通常又有“一頭沉”和“子母哏”兩類;群口相聲又叫“群活”,由三人以上表演,甲稱“逗哏”,乙稱“捧哏”,丙等稱“膩縫”。
說、學、逗、唱堪稱相聲的基本功。說,指演員嘴皮子功夫,即口齒伶俐、發(fā)音準確、吐字清晰,包括說故事、講笑話、猜燈謎、繞口令等;學,指模仿,包括聲音和肢體行為的模仿;逗,用諷刺嘲謔、旁敲側擊、移花接木、望文生義等手法以逗取觀眾發(fā)笑;唱,指唱北京地區(qū)流行的小曲———太平歌詞,以及今天的流行歌曲、地方戲曲、民間小調等。
相聲具有喜劇的風格,擅長諷刺,也歌頌新人新事物,語言詼諧、幽默、風趣,以組織“包袱”和藝術夸張為主要表現(xiàn)手段。一段相聲分為墊話、正話、收底三部分。墊話,即相聲開頭,墊在正話前面的對話,如同戲劇的“序幕”,相聲是否吸引觀眾,墊話起到關鍵作用;正話,即相聲的正文和主體,要善于運用“包袱”———就是把引人發(fā)笑的材料先包起來,把笑的因素鋪平墊穩(wěn),條件成熟后,突然抖開,引人發(fā)笑,直接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刻畫人物性格和表現(xiàn)主題;收底,即相聲的結尾,它常在高潮中出人意料地結束,可以使觀眾放聲大笑,發(fā)人深思,受到教育。
在表演傳統(tǒng)相聲時,都有一張場面桌,并放置三樣道具:扇子、手絹和醒木,用于輔助表演。扇子,可以當兵刃使喚,刀槍棍棒都沒問題,也可以拿它當筆,比畫寫字;手絹,說白了就是一塊白布,兩尺見方,做什么用呢?打開可以當被單,或是演一個女性,用手絹把腦袋包起來,這么一打扮,大伙就懂了;再說醒木,顧名思義就是起到一個警醒作用,演員將醒木往桌面一拍,就是告訴大家,表演開始了。
相聲傳統(tǒng)節(jié)目非常豐富,有《連升三級》《珍珠翡翠白玉湯》等單口作品,《白事會》《關公戰(zhàn)秦瓊》等對口作品,《扒馬褂》《金剛腿》等群口作品。反映現(xiàn)實生活的新作品則以《夜行記》《買猴》《帽子工廠》等影響較大。許多相聲藝人成為人民藝術家,深受廣大觀眾喜愛,代表人物有:藝術風格獨特的馬三立、常寶,杰出相聲大師侯寶林,以創(chuàng)作和演出相聲而出名的馬季、夏雨田、蘇文茂、常寶華、姜昆、馮鞏、牛群等,現(xiàn)在的相聲界翹楚當以郭德綱團隊為首。
相聲從群眾中汲取智慧和幽默,以其精湛的生活內容和獨特的藝術形式,成為優(yōu)秀的民族藝術之花。2008 年,相聲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
取材于生活,扎根于民間,相聲是雅俗共賞的藝術,這門幽默風趣和通俗易懂的語言藝術在新時代迎來了蓬勃發(fā)展。(高桃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