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而言,以抒情言志為主的古代詩歌基本都有“意象”和“意義”兩個緊密相關(guān)的維度。詩人通過各種感官觀照萬物,捕捉它們的聲色狀貌,用手中之筆將其描繪出來,使物象“著我之色彩”,進而表達自己內(nèi)心的思想和情感,這就是所謂的“立象以盡意”。我們閱讀詩歌,若要由表及里,讀懂詩歌的深層意蘊,不妨從意象入手,依“象”尋“意”,通過鑒賞意象體悟詩歌的情感內(nèi)涵。
(2023年新高考Ⅱ卷)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1~2題。
湖上晚歸 林逋
臥枕船舷歸思清,望中渾恐是蓬瀛。
橋橫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濕飛如見避,紅蕖香裊似相迎。
依稀漸近誅茅地[注],雞犬林蘿隱隱聲。
[注]誅茅地,詩中指人的居所。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詩人描寫自己乘船歸家途中所見,筆下畫面隨著行程逐次展開,自然流暢。
B.詩人眼中的景物在秋日余暉的映照之下,有動有靜,多姿多彩,令人愉悅。
C.詩人如處仙境的感覺被人居之地的雞鳴狗吠之聲破壞,心情也發(fā)生了變化。
D.詩人調(diào)動多種感官,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描寫,狀物生動,筆觸鮮活而細膩。
2.王國維說:“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边@一觀點在本詩中是如何得到印證的?請簡要分析。(6分)
一、詩歌大意
《湖上晚歸》寫初秋傍晚詩人在歸家的旅途中,舟行湖上的所見所思。首聯(lián)開宗明義,點明“歸思”。宛若蓬萊仙島、海上瀛洲的眼前之景,以及臥枕船舷的愜意姿態(tài),已初步展現(xiàn)出作者歸思之清雅超脫。如果說首聯(lián)是長鏡頭的泛覽,那么接下來的幾聯(lián)則是短鏡頭的聚焦。頷聯(lián)寫秋日傍晚,近處是水落石出,草木疏朗,小橋橫在秋水之上。遠山上云霧繚繞,野寺依山而建,被霞光映襯得靜謐而莊嚴。頸聯(lián)靜極生動,機敏矯捷的翠鳥被搖櫓的聲音驚起,從水面上飛掠而去,似乎在躲避舟行的水波。這里的“濕飛”很值得咀嚼,或許是突然的驚飛讓鳥兒不小心沾濕了羽毛,或許它們方才正是在水中濯洗身上的浮塵,又或許是林逋對王維“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的詩意聯(lián)想。與此同時,早已盛開的蓮花香氣裊裊,仿佛在迎接詩人這個歸鄉(xiāng)的游子,“見避”“相迎”的擬人化手法,讓人尤感情味深厚。詩人正是徜徉在這湖光山色之中,仰觀俯察,既領(lǐng)略了天地山川的靜謐秀美,又感知到萬物生靈的勃勃生機,在不知不覺中漸漸靠近家園。尾聯(lián)中隱隱相聞的雞犬之聲,代表著凡俗的煙火氣息,體現(xiàn)出作者歸鄉(xiāng)的喜悅之情;同時與首聯(lián)之“蓬瀛”遙相呼應(yīng),流露出作者視鄉(xiāng)居如仙府的隱逸情懷。
二、依“象”尋“意”
通過梳理詩意我們發(fā)現(xiàn),這首詩的意象和意義是相向而行的,即詩人描摹一系列或幽靜或歡快的意象,以表達湖上晚歸時自己舒暢祥和的心緒。如秋水落木、云峰野寺、晚晴霞光、翠羽紅蕖等,諸般景致無一不“清”,這種“清”固然是景物本身的特質(zhì)帶給人的感受,但同時也不無作者刻意移情所產(chǎn)生的效果。在詩人筆下,這些景物事實上被賦予了一種因其歸鄉(xiāng)而格外清美的感覺,在頸聯(lián)擬人化的描寫中尤為顯見。景物因作者歸鄉(xiāng)而美,作者因景致之美而更感歸鄉(xiāng)之樂,這樣就使得詩中歸家的喜悅心情有了更多層次的展現(xiàn),意象之美與歸思之濃相輔相成,可謂曲盡其情。
當然,意象與意義之間不僅有相向而行的關(guān)系,也存在相背而行的情況。最常見的就是所謂的“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例如杜甫《絕句》:“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币越k爛的春光表達不知何時是歸期的悵惘,是以樂景寫哀。再如《詩經(jīng)·鄭風·風雨》:“風雨如晦,雞鳴不已。既見君子,云胡不喜?!币圆恍莸娘L雨、晦暗的天色、擾人清凈的雞鳴,反襯見到所思之人的喜悅,是以哀景寫樂。又如《詩經(jīng)·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鼻鞍氩糠忠詶盍酪赖拇喝辗匆r行役的愁苦,后半部分以雨雪紛紛的嚴冬映照歸鄉(xiāng)的感慨萬千,讓讀者深切體會到作者變動的心緒。
詩歌中意象和意義不論是相輔相成還是相反相成,均有精彩的藝術(shù)效果。相輔相成能使意象與情感和諧共生,暢達自然;相反相成則能形成藝術(shù)張力,對讀者造成沖擊,進而激起情感的波瀾。總之,意象的使用是為了意義的升華,同時使讀者獲得更為豐富的情感體驗。
但需要注意的是,單純的物象本身,諸如山水花鳥之類,并不能直接表達情感的哀樂,或者說,相同的意象在不同的意境中有著千差萬別的情感表達。若要探尋其具體含義和內(nèi)涵,不僅需要分析意象的特點,還需要將其納入整首詩歌的語境之中考察,這是依“象”尋“意”的關(guān)鍵。如林逋詩中“秋色”這一意象,與我們通常的認識相反,作者并不著力展現(xiàn)它的靜謐幽深,而是通過清澈的秋水、明媚的晚晴,勾勒出它的可愛可親,從而為“秋”加上一層詩人以還鄉(xiāng)的喜悅心情對景物進行觀照而產(chǎn)生的“樂景”意味。這種意味并不能只從“秋色”這一單一的意象中得出,而是需要結(jié)合作者對它的具體描繪,以及與之相連的多個意象,再放入整首詩的語境中進行綜合考察,方能有所體會。再如上述杜甫詩“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中的花鳥意象,色彩明麗,生機勃勃,屬于樂景,而同樣的意象在“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一詩中則顯得頹敗憂傷,屬于哀景,意象一亮一暗,一樂一哀,但它們所表達出來的情緒都是低落的。這就提醒我們,要結(jié)合整首詩的意境來具體分析意象??傊?,物象一定要經(jīng)過詩人情感的淘洗和研磨,再通過語言的修飾進入文本,變得具體形象,具備哀樂之情,才能稱為“意象”。因此,我們?nèi)裟芙Y(jié)合具體的詩句,深入分析詩歌的意象,就可以走近詩人豐富深厚的情感世界,對詩歌的意義進行“解碼”。
三、答案解析
前文所示的高考真題《湖上晚歸》中,第1題C項,“破壞”和“變化”不準確,雞犬之聲是鄉(xiāng)音,體現(xiàn)了作者歸家的喜悅,其情感和前文欣賞湖光山色的愜意輕快一脈相承,全詩情感未被破壞,并無改變。第2題,答題的關(guān)鍵點在于準確地把握“我之色彩”,即詩歌的思想情感,以及找出其中的“物”,并分析物象在情感的渲染下呈現(xiàn)出來的特點和狀態(tài)。結(jié)合這首詩的標題和首聯(lián)“歸思清”,可以概括出詩人思歸且正在歸途的平和喜悅之情。在這種情感觀照下的“橋”“寺”“翠羽”“紅蕖”等意象自然顯得清雅、靈動,達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參考答案
1.C
2.①詩人心境澄清:首句以“歸思清”三字點出歸家途中詩人的內(nèi)心狀態(tài),此時的他心如止水,平和靜謐;②心境投射出仙境:受心境影響,詩人眼中的“橋”“寺”“翠羽”“紅蕖”等,或?qū)庫o安詳,或靈動明快,仿佛有了人的感情,令人感到如入“蓬瀛”。
(2024年山西太原一模)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
西江夜行 張九齡
遙夜人何在,澄潭月里行。
悠悠天宇曠,切切故鄉(xiāng)情。
外物寂無擾,中流澹自清。
念歸林葉換,愁坐露華生。
猶有汀洲鶴,宵分乍一鳴。
1.同樣寫到“鶴”的意象,但《西江夜行》與下列詩句中的“鶴”在表情達意上有所不同,請結(jié)合詩句簡要分析。
心同野鶴與塵遠,詩似冰壺見底清。(韋應(yīng)物《贈王侍御》)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劉禹錫《秋詞》)
參考答案
1.①張詩寫水中汀洲鶴的一聲鳴叫打破了夜的寂靜,讓詩人心驚不已,倍感孤寂,加深了詩人的思鄉(xiāng)之情。②韋詩寫野鶴生性孤高,遠離塵世,表現(xiàn)友人閑逸淡泊的高潔形象,象征超塵脫俗的隱逸情懷。③劉詩寫振翅高舉的鶴在秋日晴空沖霄直上,寄寓了詩人奮發(fā)有為、昂揚向上之志,體現(xiàn)了詩人的樂觀精神。(解答此題最重要的是要結(jié)合具體的詩句內(nèi)容進行分析。《西江夜行》寫思鄉(xiāng),在前面四聯(lián)中,作者營造了寂靜澄澈的意境,愁緒也顯得隱約而深婉,而尾聯(lián)的一聲鶴鳴,打破了環(huán)境帶來的平和感,讓人心頭一凜,思鄉(xiāng)的情緒也更濃了?!顿浲跏逃肥墙o友人的贈詩,首句以野鶴的脫塵絕俗寫友人的情操之高,次句以冰壺澄澈透明來表現(xiàn)友人的詩風,兩句都直接表現(xiàn)了詩人對友人的贊美,而能與這樣品行高潔的人為友,自然也就暗含了一層詩人也是如此的意味。《秋詞》則以“晴空”“碧霄”的明朗意象,營造出一種曠達的意境,襯托鶴凌云而上的昂揚姿態(tài),展現(xiàn)出詩人樂觀不屈的精神。)
(編輯:栗娜 葛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