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津
“新教材”和“新課標”對學生的習作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部編教材的作文教學體現(xiàn)了“序列化”的特點,從三年級開始每冊編排一個作文單元,三年級上冊訓練“觀察”,三年級下冊練習“想象”,四五年級重點幫助學生了解寫人、記事等不同類型的作文,六年級針對如何圍繞一個中心和真情實感進行寫作。新課標對中段學生“表達與交流”的要求是“觀察周圍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覺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nèi)容寫清楚,能用便條、簡短的書信等進行交流。嘗試在習作中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特別是有新鮮感的詞句”。對于剛剛步入中段的學生來說,從“句”的表達過渡到“段”的表達是一個艱難的過程。如何提升學生的表達素養(yǎng),使學生順利從低段過渡到中段,達成中段學生的能力要求,需要教師在習作指導上下功夫。
一、在課內(nèi)指導中扎實“根基”
(一)充分利用教材元素,向讀學寫
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堅持從課本資源中尋找學生的語言訓練點,將每個單元的閱讀和寫作融合起來,以讀帶寫,以寫促讀,讀寫結合,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在教學時,教師要根據(jù)每一單元的訓練重點,把作文要求具體落實到每一堂閱讀課中,讓學生在閱讀教學中潛移默化地獲取寫作的知識與技能。在每節(jié)精讀課文的教學中,教師要滲透本單元的寫作要素,根據(jù)單元課文內(nèi)容來指導寫作,讓作文有方法可寫,有規(guī)律可循,同時推進隨文寫作。例如,同一主題不同寫法的仿寫,修辭手法的仿寫,總分段落的仿寫等。同時,教師要重視讀中帶寫、寫中理解的教學。讀寫結合不僅能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也能夠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指導學生用關鍵字詞記錄自己的想法,為日后的寫作理清思路。教師還應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寫下感悟。學生可精讀、細讀優(yōu)秀的好文章,感受優(yōu)美的詞句,寫下自己的感悟,并融入今后的寫作之中。例如,在教學《花鐘》之后,教師指導學生在閱讀中把握寫花的順序,體會擬人的修辭手法,結合課后習題完成關于花的小練筆。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通過細致的指導,幫助學生模仿課文中描寫的順序進行寫作,同時發(fā)揮創(chuàng)意,引導學生根據(jù)一年四季的順序或十二個月份的順序,用擬人的手法進行寫作,寫出自己理解的“花鐘”。
(二)細致指導寫作方法,授之以漁
在作文指導課上,教師要特別注重方法的指導,著力培養(yǎng)學生寫作思維的構建,努力提高學生寫作布局謀篇的能力。教師要先手把手地指導學生審題,讓學生在充分理解題意的基礎上開始立意,借助思維導圖選材或謀篇布局。學生在閱讀課上對文章結構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在此基礎上他們就能試著列出寫作提綱。
(三)共同賞析優(yōu)秀例文,啟發(fā)創(chuàng)作
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習作的主題是“奇妙的想象”,教材提供了7個題目供學生發(fā)揮想象力,但學生初次接觸這樣的題目,往往不知道第一步該從何處去想,或是隨意想象,導致想象的故事缺乏必要的邏輯性、合理性,或出現(xiàn)偏離題目要求的情況。此時,一篇優(yōu)秀的例文可以起到良好的示范和啟發(fā)作用。通過賞析范文,教師引導學生明確命題的具體內(nèi)涵,使其打開思路,點燃想象的火花,激起創(chuàng)作的熱情。然后,教師再讓學生選擇其他題目進行寫作,使其明晰寫作方向。
二、在課外閱讀中汲取“養(yǎng)料”
教材內(nèi)容能對學生的作文起到導航作用,但它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寫作并非數(shù)學公式,每篇文章都有其不同的特色。因此,學生要在課外閱讀中汲取“養(yǎng)料”,不斷提高自身的寫作能力。教師在教學中要結合課文內(nèi)容,在班級的課外活動時間開展豐富的閱讀活動,讓學生學習和掌握豐富的語言表達方式,使其將課內(nèi)外的寫作知識融為一體,進而將其轉(zhuǎn)化為寫作技能。學習《剃頭大師》一課時,學生開始讀《調(diào)皮的日子》這本書。《調(diào)皮的日子》是作家秦文君的系列作品,人物形象豐富,個性鮮明,語言詼諧幽默。讀了這本書后,教師引導學生關注身邊那些有特點的人——可以是老師、同學、家人、朋友、路人……然后,讓學生學著描述,在習作課上進行交流。同時,教師指導學生在課外閱讀時,摘抄優(yōu)美的詞句,并分享摘錄的內(nèi)容,讓學生在分享中傳遞對美的感悟,豐富其語言積累。
三、在生活實踐中繁茂“枝葉”
習作不能脫離生活實際,在日常教學中,常見的修辭手法、寫作方法等都在課文中得到了很好的呈現(xiàn)。這些資源,教師在教學中都會關注,但是如果只停留于讀讀講講,而沒有落實到習作表達中,沒有落實到語文實踐中,沒有凝結成書面文字,過不了多久,這些資源就會被學生淡化和遺忘。因此,教師要指導學生從生活中選取素材,運用課文中習得的詞句和方法進行創(chuàng)作,以此內(nèi)化寫作方法和語言積累。例如,在習作《我的植物朋友》教學中,教師安排小隊成員每日課間仔細觀察窗臺上的花,運用課內(nèi)學的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輪流按序描寫。最后,形成的《小隊記錄》成為大家爭相傳閱的“流行書”。教師可以激勵學生互相借鑒,在生活實踐中不斷繁茂“枝葉”。
四、在精心修改中培育“果實”
文章初成,還需要精心修改,就像毛坯房需要經(jīng)過裝修才能成為或溫馨、或堂皇、或雅致的居所。因此,教師在教學中還應該重視習作修改的指導。
(一)指導修改文中的低級錯誤
寫出的文章要避免錯別字、標點不當?shù)鹊图夊e誤。三年級是識字量的激增時期,學生認識的同音字會成倍增長,這也是錯別字高發(fā)的時期。此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善用字典,勤于查閱糾錯;善于思考,從字義定字形,盡量避免寫錯別字。查得多了,錯別字自然會越來越少。同樣,教師也要引導學生關注標點的使用,避免出現(xiàn)“一逗到底”等錯誤。
(二)指導修改文中的語句
寫出的文章要做到文通句順。三年級的學習屬于從低段向中高段過渡的階段,從組詞、造句到片段,都需要不斷地指點與修正。學生要關注每一個句子是否通順,寫完后應該自己讀一讀,或者讀給小伙伴和家人聽一聽,及時增刪,使句子完整、通順。學生還要關注語句之間是否銜接,從上一句到下一句,事情是否說清楚了,有沒有漏掉關鍵之處,避免讓人讀起來摸不著頭腦。學生發(fā)現(xiàn)存在的問題后,都要及時地進行修改。
(三)指導修改文中的表達
寫出的文章盡量做到語句精彩,在沒有錯別字、文通句順的基礎上,學生可以使用換詞法,將課內(nèi)外積累的好詞好句或者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運用到習作中,使原本平平無奇的語句增添亮點,變得形象生動。學生在替換修改的過程中逐步內(nèi)化,不斷豐富詞匯量,提升寫作水平。
五、結束語
總之,在“新教材”和“新課標”背景下小學三年級習作教學的具體指導中,在學生仔細觀察、自由表達的基礎上,教師應及時指導學生運用已掌握的語言和習得的方法來提高寫作能力,有效促進自身的語文素養(yǎng)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