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念
軍機為駕,禮兵為伴,當覆蓋著國旗的第十批在韓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遺骸回國時,許多沈陽市民冒著嚴寒,迎接英烈回家。還有一位70多歲的老者,特意從廣州趕來沈陽,加入迎接的隊伍中。他的父親也是一位志愿軍烈士,當他還在襁褓之中時,父親在朝鮮戰(zhàn)場上英勇犧牲了。
在機場,老人用顫抖的雙手接回的,可能是他從未謀面的父親的遺骸,可能是他父親生前戰(zhàn)友的遺骸,也可能是一位無名英雄的遺骸。盡管如此,他依舊要來。作為烈士的后代,他要來到烈士的身旁,表達一份崇敬和懷念。
去年是抗美援朝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早在戰(zhàn)爭勝利的第一個春天,作家楊朔就來到朝鮮戰(zhàn)場,為烈士李家發(fā)寫下了一段話:“歷史可以數(shù)到一萬年,十萬年,李家發(fā)卻將永遠是十九歲,永遠像春天一樣,萬古長青?!?/p>
是啊,為了讓更多人見到春天,有些人化為了春天。
年少時,我們通過文學(xué)書籍、紀錄片或電影,知曉了那場新中國的“立國之戰(zhàn)”,也記住了很多英雄的名字:黃繼光、邱少云、楊根思……后來,我們對英雄的了解逐漸增多,發(fā)現(xiàn)他們很多人都是我們的同齡人,有著那個時代的朝氣和熱血,也有對未來的無限期盼和憧憬。
我想,他們心底還有深深的眷念——牽掛著故土,牽掛著親人。但因肩負著保家衛(wèi)國的崇高使命,他們深藏了所有個人的情感,在異國他鄉(xiāng)浴血奮戰(zhàn),用微小的生命譜寫了一曲曲戰(zhàn)歌,以平凡之身造就了一個個壯舉。
抗美援朝期間,作家魏巍深入前線采訪,為戰(zhàn)士們待在狹小潮濕的防空洞里就著雪吃炒面的場景所感動。一名小戰(zhàn)士卻笑著說:“我們在這里吃雪,正是為了我們祖國的人民不吃雪。他們可以坐在豁亮的屋子里,泡上一壺茶,守住個小火爐子,想吃點什么,就吃點什么;想做點什么,就做點什么?!?/p>
這名小戰(zhàn)士打開了話匣子,繼續(xù)說:“再比如蹲防空洞吧,多憋悶得慌哩,眼看著外面好好的太陽不能曬,光光的馬路不能走。可是我在這里蹲防空洞,祖國的人民就可以不蹲防空洞呀,他們就可以在馬路上不慌不忙地走呀。他們想騎車也行,想走路也行,邊溜達邊說話也行,那是多么幸福的呢!”
確乎如此,抗美援朝戰(zhàn)爭的偉大勝利,不僅向世界宣告“西方侵略者幾百年來只要在東方一個海岸上架起幾尊大炮就可霸占一個國家的時代是一去不復(fù)返了”,而且極大增強了中國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為老百姓的幸福生活創(chuàng)造了一個和平安寧的環(huán)境。
去年冬天,90歲高齡的詞作家鄔大為來到沈陽市抗美援朝烈士陵園。他站在英名墻前,默默撫摸著墻上一串串長長的名字,感覺那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這里山河無恙,歲月靜好。啊,戰(zhàn)友,啊,戰(zhàn)友!我接你回家,接你回家……”很快,一首歌從他的心底流淌出來。
抗美援朝期間,鄔大為曾隨團到前線慰問演出。一次,慰問團被敵人堵在坑道里,情況十分危急。前線戰(zhàn)士為了救他們,有的負了重傷,有的英勇犧牲?!?0多年了,我一直想著那些逝去的英烈、那些可愛的戰(zhàn)友。日日想,夜夜盼。”在獲悉第十批在韓烈士遺骸即將歸國后,他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決定為戰(zhàn)友寫一首歌。
“想說的太多,卻又不知從何說起。”鄔大為數(shù)次提筆,又數(shù)次放下。直到他走進烈士陵園,感受到戰(zhàn)友們的氣息,才思如泉涌。他的老搭檔、軍旅作曲家鐵源拿到這首歌詞時,潸然淚下,僅一天時間就譜好了曲。
在韓烈士遺骸歸國那天,鄔大為一邊觀看電視直播,一邊唱起這首《戰(zhàn)友啊,我接你回家》——“多少次夢里看見你的容貌,多少回含淚盼望你的來到,長年在異國漂泊的英魂,今天終于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我們這個從苦難中崛起的國家,從未忘卻那些為了民族獨立、人民幸福而浴血奮戰(zhàn)、視死如歸的英烈。在新時代,以國之名舉行的隆重儀式,既是對英雄的致敬,更是一種偉大精神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