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熙童
“月光下,卻一直害怕自己退步。你別停下,有個聲音催促……”周承鈺很喜歡這段歌詞,閑暇時便情不自禁地哼著。對她來說,月亮是一個特別的存在,也是她航天夢的開始。
1996年,周承鈺出生于貴州一個普通的土家族家庭。在她很小的時候,外婆就指著天上皎潔的月亮對她說:“土家族女孩都是月亮的女兒,月亮媽媽每隔半個月就會回來看我們一次,所以我們不僅要愛美,更要有一顆月亮般明亮的心。”
周承鈺看著月亮悄無聲息地懸掛在夜空中,心里產生了無限的遐想:要是有一天能到月亮上看看,該多好?。∧赣H便鼓勵她:奔月是中華兒女自古以來的夢想,要想實現它,就得學習更多的科學知識。
于是,成為科學家的夢想,便隨著那純凈柔和的月光,播撒在周承鈺的心田里。念中學時,她不僅愛問為什么,也愛探究為什么,對物理化學尤為感興趣。她喜歡動手做實驗,一有空就往實驗室跑。
高考時,周承鈺取得了十分理想的成績,打算填報國防科技大學飛行器系統(tǒng)與工程專業(yè)。這所軍校向來以嚴格管理著稱,學生除了常規(guī)的學習,還要進行大量的體能訓練?!皩W習這方面的專業(yè),男生更有優(yōu)勢,你會吃很多苦的!”有親友勸阻她,希望她再考慮考慮。
但周承鈺清楚自己想學什么,她想從事航天事業(yè),也想獻身國防大業(yè),報考國防科技大學無疑是一個最合適的選擇。
經過四年的專業(yè)學習,周承鈺懷著對未來的憧憬,來到了夢想中的航天一線——中國文昌航天發(fā)射場。在單位工作一段時間后,身高只有1.58米的周承鈺,卻被年輕同事稱為“大姐”。
在同事們眼中,周承鈺這個剛畢業(yè)的年輕人,不僅能吃苦、肯吃苦,做事雷厲風行,身上有一種不服輸的韌勁兒,而且大氣豪爽,富有感召力,有一種“大姐”的范兒。
工作剛滿一年,周承鈺就接到一項測試任務,負責操作二級連接器配氣臺。配氣臺約有十五層樓那么高,通往那里的180多級鋼鐵臺階陡峭而且狹窄,傾斜度接近九十度。周承鈺要手腳并用才能爬上去,一天中她要來回爬四趟,一趟需要二十分鐘。為了節(jié)省時間和方便工作,她白天幾乎不喝水,這樣就不用爬下來上廁所了。
好不容易到達了配氣臺,周承鈺來不及休息,擦擦頭上的汗就立刻投入工作。不足8平方米的測試間,設置了兩個配氣臺、四個轉接盒以及上百根電纜和供氣管路。工作期間,那個地方只能容納3個人,連坐的地方都沒有,而且充滿了高壓氣體流動的嘈雜聲。夏日高溫,測試間沒有空調,再加上很難散熱,溫度能高達四十攝氏度。
在那里,周承鈺待了整整兩個月,參與完成了長征五號火箭的復飛任務。其間,她從來沒有抱怨過,也沒有遲到過,并把二級連接器配氣臺這個“邊緣崗位”打造成了“黨員先鋒崗”。
每次從配氣臺上下來,周承鈺的頭發(fā)都被汗水浸得濕漉漉的,貼在紅撲撲的臉頰上。她的堅韌、敬業(yè)和樂觀,同事們看在眼里,也心生欽佩:“大姐”不大,但本事確實不小。
周承鈺曾用“成長”一詞來概括自己在文昌航天發(fā)射場的這幾年。
剛來這里的時候,周承鈺笑稱自己是個“小白”,對操作技能知之甚少。主管就給了她一本400多頁的教材,讓她一邊跟崗一邊看書學習。周承鈺一有空就拿這本教材翻看,不明白的地方就到處請教同事。不到兩個月,這本書就被她翻卷了邊,還出現了輕微破損,里面的知識也基本被她消化了。
光有專業(yè)知識可不行,體能也要跟上。在嫦娥五號探測器的發(fā)射任務中,周承鈺被任命為連接器系統(tǒng)指揮員。這個系統(tǒng)是連接火箭和發(fā)射場設備的紐帶,它的工作原理復雜,既要保證火箭加注時滴水不漏,也要確保起飛時順利脫落。指揮員不但要有強大的抗壓能力,還要有良好的體能,此前從沒有女性擔任過這個職位。
為了更好地適應這份工作,周承鈺給自己增加了2公里的體能訓練。別人每天跑3公里,她就跑5公里。在3公里測試中,她還跑出了13分45秒的成績,接近男性的標準了。
“學習使我快樂”,這是周承鈺的網名,也是她的座右銘。“航天系統(tǒng)有太多知識需要學習?!敝艹锈曊f,只有像海綿吸收水分一樣去學習,才能在工作中得心應手。在這里工作,是不能容許出現一丁點兒差錯的,否則就會造成難以估量的后果。
從一級連接器配氣臺、二級連接器配氣臺、后端工作站、動力箭上到連接器指揮,周承鈺從什么都不太懂的“小白”,逐漸成長為能夠獨當一面的“大姐”了。
在發(fā)射場工作以來,周承鈺一次也沒有親眼看過火箭點火升空。
“5,4,3,2,1。點火!”口令聲后,火箭噴射出絢爛的火焰,直奔浩瀚的藍天。這時周承鈺要么在大廳指揮,要么作為操作手完成發(fā)射前的操作后,在廠房中待命。如果火箭出現狀況,她和同事要立即返回去搶修。
但她能清晰地感受到火箭發(fā)射時地面的震動,也能聽到火箭發(fā)射時的巨大聲響?!半m然只能通過轉播視頻來看火箭點火升空的過程,但我還是會忍不住熱淚盈眶。”在火箭順利發(fā)射后的瞬間,當指揮大廳的工作人員情不自禁地歡呼、擁抱和慶賀時,周承鈺的心里總會溢出一股暖流。
火箭發(fā)射后,周承鈺還不能松口氣,要等到最后一個連接器脫落,與火箭間的連接徹底解除后,她所在的分系統(tǒng)才算完成任務?!懊恳淮伟l(fā)射任務前都很緊張,這是對整個系統(tǒng)兩個多月來工作成功的大考。而且不能因為上次成功了,就確保這次一定可以成功,每一次任務都是一次新的挑戰(zhàn)?!敝艹锈曊f。
但并非每一次發(fā)射任務都是一帆風順的。在天宮空間站的“天和核心艙”和“長征五號B遙二運載火箭”組合體即將轉場前,連接器系統(tǒng)曾出現一個小故障。周承鈺和同事都捏了一把汗,熬夜加班到凌晨四點,分批作短暫的休息后,又回來繼續(xù)排除故障。他們在與時間賽跑,要確保設備的順利轉場。
在我國的航天領域,沒有“簡單”二字,也沒有單打獨斗,每一項任務都是團隊作戰(zhàn),背后凝聚著無數人的心血。周承鈺說:“無數一線航天工作者都和我一樣,是因為熱愛才投入這個事業(yè)的。在這個大系統(tǒng)中,每個人只要做好一顆小螺絲釘,把自己手上的工作完成好,就是為航天事業(yè)作了貢獻?!?/p>
作為一名當代青年,周承鈺認為,找到自己感興趣、熱愛的東西,就是堅持下去的動力?!拔覀円炎约旱睦硐牒蛧业氖聵I(yè)結合在一起,用自己的所學回報祖國,從推動國家的發(fā)展中收獲成就、得到快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