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鶴鶴
在新媒體視域下,基于皮埃爾·布迪厄的場域理論,現結合貴州紅色文化數字化傳播的現狀和貴州省的互聯網發(fā)展現狀,分析該省紅色文化數字傳播過程中遭遇的困境,并從場域重構、融合場域及分散式傳播的角度,為貴州省在紅色文化數字化傳播中遭遇的困境提出初步建議,希望給貴州省紅色文化保護與傳承提供新視角。同時,深化責任主體對數字化傳播的理解與認識,旨在更好地構建完善貴州省紅色文化傳播機制,促進其在全國范圍內的傳承與發(fā)展,提高其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力度。
場域理論是皮埃爾·布迪厄的基本理論,他將場域定義為位置間客觀關系的一個網絡或一個形構,這些位置是經過客觀限定的。該理論被提出以來,被廣泛應用到社會學的各個方面。文化場域既是城市空間本身,是城市空間產生的基礎,也是歷史地理生態(tài),它決定著城市的性格。而這一場域的核心是“人”。隨著城市現代化與文化傳播數字化,紅色文化傳播的速度、深度、廣度有了明顯增強,但文化場域涵蓋的因素越來越多,信息資源超負荷等都給場域內紅色文化傳播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響。
新媒體視域下貴州紅色文化的發(fā)展與傳承
貴州紅色文化數字化傳播現狀
貴州是新民主主義革命圣地,具有豐厚的紅色文化資源,是我國的紅色文化大省。貴州紅色物質文化資源中的重要革命遺址總計2130處,省內大約40%的行政區(qū)域被國家劃定為革命老區(qū),包括14處國家級紅色文化資源和2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在非物質紅色文化資源方面包括革命故事、歌謠、口號以及以鄧恩銘等人的革命精神形成的革命先驅文化,紅軍足跡遍及貴州68個縣市,在貴州建立革命團體及大小團體120多個。
貴州的紅色文化在數字化傳播方面仍具有巨大的發(fā)展?jié)摿?。如圖1所示,截至2021年12月,貴州省網民數量達2741.8萬人,全省互聯網普及率達71.1%,同比增長4.5%,網民規(guī)模呈平穩(wěn)增長,而貴州的紅色文化傳播卻主要以線下宣傳為主,如重大節(jié)日及景點景區(qū)宣傳,傳播影響的時效性弱,并且局限于一定的區(qū)域,缺少全國范圍內的影響,也難以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傳播媒介大部分仍依賴于電視、音像制品等傳統媒介,傳播主體主要是政府和黨政機關。
貴州紅色文化面臨的傳承困境
許多現有研究,尤其是對遵義紅色文化傳承的研究大多放在了對紅色文化資源帶來的經濟價值上,忽略了傳承紅色文化的本質,即傳承紅色革命精神,這才是紅色文化的核心和精髓。貴州省的紅色旅游產業(yè)發(fā)達,遵義市、畢節(jié)市、赤水市等都是重度依賴紅色旅游帶動經濟增長的貴州省革命老區(qū),而在紅色旅游的宣傳和體驗環(huán)節(jié)中,卻未改變貴州紅色文化影響力和創(chuàng)新力不足的境況。
1.場域紅色文化氛圍不足,價值導向被削弱
數字技術的發(fā)展,給貴州紅色文化傳播帶來巨大機遇,給融合場域構建開闊了新視野,但即時、開放、多元的網絡空間勢必會帶來多元價值觀和各類思想文化的沖擊。在外來思想和新事物的裹挾中,“快餐文化”盛行,而娛樂性、快捷性的八卦奇聞更容易抓住人們的注意,在大量的信息篩選過程中,紅色文化的價值導向作用會被削弱。
紅色文化傳承的責任主體不止政府,還有廣大人民群眾。黨政機關、政府部門的網站難以日?;?,而自媒體在紅色文化渲染不足的數字網絡中,對紅色文化傳播的潛力尚未激活。2021年貴州省訪問量較大的網站分別為快手官網、騰訊網、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網站、京東商城(京東多媒體網)、西瓜視頻、抖音網、淘寶、vivo智能手機官方網站、新浪網、百度。同年,貴州省訪問量排名前100位的網站類型主要為商業(yè)、生活、網絡、門戶和娛樂網站,占比約為80%。而這些網站主要以消費、社交及休閑娛樂為內容,紅色文化的覆蓋率偏低。
2.貴州紅色文化場域定位模糊
由于貴州省紅色文化資源富集,其紅色資源開發(fā)泛濫,保護力度不足,品牌定位模糊,缺乏統一的紅色形象及整體品牌形象打造。目前,貴州的紅色旅游景區(qū)對貴州紅色文化和歷史的宣傳占主要地位,但景區(qū)類的文創(chuàng)產品和紀念品形式和種類豐富度不足,產品同質化嚴重,并且缺乏當地特色,紅色文化元素創(chuàng)新度不足,沒有辨識度,導致文化傳播的時效性不足,影響范圍小。
2.相關專業(yè)人才稀缺,創(chuàng)新力不足
紅色文化的傳播需要各行各業(yè)的人才,從紅色景區(qū)規(guī)劃設計、文創(chuàng)產品設計到品牌運營、數字化傳播的推廣,不僅需要對貴州紅色文化有深厚了解的文學性人才,還需要城市規(guī)劃設計、軟件工程、企業(yè)管理等工科或管理型人才。而貴州地區(qū),甚至在我國范圍內,都缺乏專門從事紅色文化研究的技術性人才。缺乏專業(yè)人才的管理和專業(yè)團隊的協作,貴州紅色文化產業(yè)將難以得到充分發(fā)展,創(chuàng)新性不足,也更可能受到大數據時代其他信息的沖擊。
場域理論下貴州紅色文化的數字化傳播困境
新媒體視域下,傳播內容生產方式的范式轉換
在數字經濟時代,傳播內容生產方式的范式轉換要求紅色文化傳承與傳播必須進行觀念和形式上的轉變。而實質上傳播觀念轉變并不徹底,傳統媒體對貴州紅色文化的傳播仍占主導。調研發(fā)現,目前人們了解貴州紅色文化主要還是通過閱讀書籍、現場參觀、廣播電視等傳統的傳播方式,通過新媒體了解貴州紅色文化的群體僅占14.5%,比例較低?;ヂ摼W普及率逐年上升,人民生活被數字化滲透,各類媒體網站盛行,而貴州的紅色文化傳播途徑尚未充分適應轉型需求,依然過于依賴傳統媒體。同時,傳統傳播環(huán)境受眾狹窄,傳播主體與受眾的交流度低,導致紙媒、宣傳等形式在傳播紅色文化時的學習趣味性和吸引力,遠不及數字化傳播中視聽結合,即時互動所帶來的效果顯著。
傳播分散性
傳播渠道的分散加大了紅色文化數字化傳播的管理難度。各類自媒體平臺和新媒體形式的興起,給紅色文化傳播的管理者增加了選擇和運營成本。為了提高紅色旅游產業(yè)在一般旅游業(yè)、紅色文化在各類文化中的競爭力,加快紅色建筑技藝普及,即使不適應新范式,政府和相關機關組織也必須做出應對策略,加大成本投入。
傳播內容的分散性削弱了紅色價值觀的影響力。新媒體時代下的傳播,大部分是碎片化傳播,無論是事實信息的碎片化還是價值傳播的碎片化,這些都是價值觀多元性的體現,是社會尊重個體個性與權利的體現。但多元價值觀的存在意味著即使紅色文化得以廣泛傳播,也可能在眾多紛繁復雜的文化中被忽視。
新時代貴州紅色文化場域的建構與突破
貴州紅色文化場域定位的建設
首先,文化場域既是城市空間本身,是城市空間產生的基礎,也是歷史地理生態(tài),它決定著城市的性格,而這一場域的核心是“人”。貴州紅色文化場域的定位應以“人”為出發(fā)點,不僅僅要提供經濟價值,其本質是要充分發(fā)揮紅色文化的精神價值,以實踐滿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必須要找到適應時代的生產方式和傳播形式。
其次,紅色文化的內容和表現形式需要不斷更新和創(chuàng)新。貴州紅色文化要在全國眾多革命文化基地中脫穎而出,必須將紅色文化和當地的特色融合,使其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更有辨識度,避免全國紅色文化產品走向同質化。
最后,紅色文化的傳承與傳播主體已經逐步向90、00后的群體過渡,結合新時代的傳播方式進一步完善傳播機制,增強紅色文化的教育和藝術指導作用,并精細傳統的傳播范式,提高傳播內容的要求,要做到既重量又重質。
貴州紅色文化可視化因素的挖掘與呈現
對于可視的紅色文化資源,政府和相關部門要加大對其的保護力度,做好文物保護利用工作。對于非物資紅色文化資源,要善于挖掘其可視化因素,并通過數字化傳播,以短視頻、推送文章、漫畫等方式,以受民眾歡迎的形式呈現出來。紅色建筑遺產歷經歲月侵蝕,難免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壞。對于修繕有難度或者可能無法修繕的建筑,可以采用虛擬技術進行文物的數字化修復和保存。
虛擬可視化是指運用虛擬技術形成真實世界與虛擬世界的交互,是虛擬世界中的物體可視化。采用虛擬技術對紅色建筑進行保護,增強人們的體驗感受,要注意還原性,對建筑遺產的現狀的復原和修復保存;注重交互性,在虛擬漫游中實現人機交互,極大提高用戶的旅游和觀看體驗,加深其對紅色建筑本身及紅色精神的理解;注重可改性,降低修復重建過程中的失誤率,模擬建造過程,對修復重建方案修改并提出針對性建議,使復原重建方案可反復修改,得出最優(yōu)方案。
文化傳播的融合場域構建
1.充分利用媒體融合優(yōu)勢
文旅融合是文化場域中最常見、最傳統的融合場域機制。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媒體融合場域的構建在文化傳播過程中將發(fā)揮巨大作用。中國關于媒體融合的研究始于二十一世紀初。最初,這一概念被認為是“一個新聞學上的假設”,中國香港學者宋昭勛通過追溯“Convergence”一詞在新聞傳播學中的歷史演進,指出媒體融合在推動新聞傳播業(yè)發(fā)展過程中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媒體改變了以往的信息傳播方式,通過互聯網等多樣化信息采集和分享平臺傳播文字、聲音和圖像等信息。因此,媒體融合同樣可以被推廣應用至文化場域。
媒體融合會導致文化場域成為巨大的爭奪空間,在場域中,人與人處于競爭狀態(tài),同樣各類媒體之間以及不同文化之間也存在著空間爭奪。各類媒體和紅色文化都需要提高自身的吸引力和創(chuàng)新性以獲取更大的發(fā)展空間。
紅色文化包裹下的媒體融合場域實際上也存在一定的商業(yè)資本性。對資本的追逐會導致傳播內容過度迎合通俗化需求,數字化傳播的引導功能被削弱,商業(yè)化意識占傳播領域的主流,這也是自媒體流量呈爆炸式增長,而其中與紅色文化相關的內容卻寥寥無幾的原因。政府作為非營利性國家機構,受商業(yè)資本性的影響較低,因而成為融媒體時代下紅色文化的主要傳播主體。
2.重視城市更新后的文化場域重建
城市更新的過程,對文化場域也會產生一定程度沖擊。貴州省的城市建設和經濟生活水平在近十年飛速發(fā)展,更新后的城市區(qū)域要引入和構建新的文化場域。在近代城市規(guī)劃正式形成之前,很多城市的布局和建筑設計受到權力主體或者實際使用者的影響。如果設計者并非未來居住者,整個空間構建更多源于一種被動的、純商業(yè)利益驅動的考量,由此形成的文化生態(tài)就很難扎根于此。因此,在城市更新后要想形成一定的文化場域和生態(tài),必須注重空間中“人”的主體性和重要性,只有當空間真正融入“人”生活的一部分,才能實現長遠的發(fā)展。
以“人”為主體的場域空間需要重視傳播內容的多樣性和質量。貴州紅色文化傳播不僅要在傳播方式上融合,還需要在傳播內容上三管齊下,包括紅色建筑傳播、紅色旅游傳播、紅色城市傳播三者的融合,避免省內紅色文化內容傳播的單一化,增添紅色文化的趣味性,增強其傳播廣泛性。
3.培養(yǎng)融合場域中的高校主流意識
在媒體融合和數字化傳播的大環(huán)境下,高校主流意識形態(tài)面臨著被邊緣化的風險。一些追求商業(yè)利潤和娛樂效應的媒體,傳播的內容大多以獲取社會關注和爆發(fā)性流量為目的,傳播的內容充斥著碎片化信息、享樂主義傾向和社會炒作,這導致媒體對政治和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服務面被削弱。同時,高校大學生由于缺乏對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體系性和深入性理解,其價值觀和思想形態(tài)容易受碎片化信息的影響,對紅色文化的價值核心難以更深一步被接受。
貴州高校應擔負起重構、培養(yǎng)高校主流意識的重任,校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僅要從宏觀上統籌大方向,還要從微觀上建立完善的意識傳播機制體制。高校學生主流意識的培養(yǎng)和對紅色精神核心的理解,對于紅色文化傳承與傳播至關重要。
新媒體環(huán)境下對場域資本理論的顛覆
布迪厄提出了資本(capital)這一概念:“在場域中活躍的力量是那些用來定義各種‘資本的東西?!边@里的資本不同于經濟學上的概念,而是一種排他的社會資源。社會參加者擁有不同質或量的資本,資本在場域中不是平均分配的,資本是歷史積累的結果,是一種排他性資源,同時又是新一輪社會活動的起點,不同類型、不同數量的資本分布結構,體現著社會的資源和權力結構,這種起點的不平均決定了競爭活動的不平等。
而新媒體環(huán)境對場域資本理論有了一定的顛覆。互聯網的覆蓋為媒體競爭和信息獲取與傳播營造了相對公平的環(huán)境。紅色文化傳承與傳播是在規(guī)則平等但競爭激烈的環(huán)境下進行的。在外部競爭環(huán)境和信息資源分布區(qū)域平等的條件下,貴州紅色文化的數字化傳播就必須依靠內生動力運轉,況且相對于其他省市,貴州省作為革命老區(qū),其紅色文化資源的數字化傳播在理論上應該更有優(yōu)勢。
貴州的紅色文化資源是貴州乃至全國寶貴的文化與精神財富。然而,過度商業(yè)化地開發(fā)紅色文化,忽視對紅色文化的保護以及受限于傳統媒體、傳統傳播主體的觀念,這些因素在互聯網時代下可能會阻礙貴州紅色文化的傳播和傳承。而建立完善紅色文化數字化傳播機制、對文化場域內的新方式和新因素持開放包容態(tài)度、對傳統觀念和傳播方式持創(chuàng)新態(tài)度、注重場域內“人”的需求與目的、重視大眾對紅色文化的本質價值即精神核心的理解與認識、充分利用融媒體優(yōu)勢、重視城市更新后對文化場域的重建、培養(yǎng)相關專業(yè)技術人才、培養(yǎng)并保護融合場域中的高校主流意識,將有利于貴州紅色文化數字化傳承與傳播。
(作者單位:貴州職業(yè)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