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既是代表權(quán)威、力量的神靈,同樣也是能帶來風(fēng)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的神獸,所以以“龍”命名的地名遍及天下。
“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边@首家喻戶曉的大唐邊塞詩,按照一般的研究,書寫的是對匈奴的戰(zhàn)爭。而詩作者王昌齡出塞的去處也正是大西北。
不過詩中的兩個詞,一個“龍城”一個“飛將”則是帶著遼寧的印記了。
龍城,今日之朝陽。飛將,李廣,常年坐鎮(zhèn)右北平,遼西地區(qū)的對敵戰(zhàn)事也由他全權(quán)負(fù)責(zé)。有地點有人物,龍城飛將看成是一個特定名詞也可。
王昌齡有一好友高適,同為邊塞詩四大家,只不過高適的邊塞詩體現(xiàn)的是東北地區(qū)的風(fēng)貌。“君不見沙場征戰(zhàn)苦,至今猶憶李將軍!”高適在大唐營州(朝陽市)游歷時寫的《燕歌行》中的一句與好友遙相唱和了。
朝陽市今日有龍城區(qū),龍城是十六國時期鮮卑族建造的都城。鮮卑族慕容氏建立的前燕、后燕和馮氏建立的北燕,均以龍城為都,史稱“三燕”,立國前后達(dá)百年之久。龍城既有因龍山而建之意,更有龍興之城的意思。
龍,可上九天騰云,可入湖海逍遙。因而,自然山水,凡與龍的形象有相同相似特征的,人們都會以“龍”來命名。
像盤著一條龍的就叫盤龍山(鞍山),像窩著一條龍的就叫窩龍村(大連),臥著的是臥龍灣(大連)。沈陽法庫有兩座山,兩個山頭的叫二龍山,五個山頭的就叫五龍山。其余地名還有山色發(fā)黑的就是黑龍山,兩岸山巒翠墨的就是青龍河。
傳說中有龍出沒過的,那就叫龍港(葫蘆島)、龍崗(撫順)、龍灣(錦州)、龍?zhí)叮ǔ枺?/p>
遼寧省地名中有龍的有數(shù)百處之多。努力拼湊一下,甚至可以組裝出一條龍來。
鐵嶺城東有一山,在柴河畔如巨龍昂首,故名龍首山。按照當(dāng)?shù)貍髡f,大山為龍所化,因為康熙皇帝曾在此駐蹕,所以改名為駐蹕山。
營口有龍脖子村,得名于村北龍脖子山。傳說這條龍是被李世民所斬,只剩下龍頭和龍脖子化為大山,而龍脖子更為明顯。
龍背山在葫蘆島,與龍港似乎可以一起看成是巨龍出海,而此山盡頭就是龍回頭。
既然龍頭在遼北,那么龍尾就在大連了。營城子有地名為黃龍尾,是一排延綿五六公里長的小山,形如龍尾而得名。
(摘自《遼沈晚報》 李振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