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莉 韋靜
【摘要】? 目的? 分析以前饋控制為基礎保溫干預對全麻患者疼痛、躁動發(fā)生及相關手術指標的影響。方法? 選擇2022年1-12月泰安八十八醫(yī)院收治的全麻患者70例為研究對象。在性別、年齡、美國麻醉醫(yī)師協會(ASA)分級及手術科室均衡可比的原則下,經隨機數字表法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35例。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干預,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開展基于前饋控制保溫干預。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疼痛評分、蘇醒期躁動率以及相關手術指標。結果? 干預前,兩組患者疼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疼痛評分均降低,但觀察組患者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蘇醒期躁動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術中輸液量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手術、麻醉蘇醒及拔管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基于前饋控制保溫干預能減輕全麻患者疼痛感,減少躁動出現,縮短手術、麻醉蘇醒及拔管時間。
【關鍵詞】? 前饋控制;保溫干預;全麻;疼痛;躁動
中圖分類號? R472.3?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671-0223(2024)13--03
體溫屬于機體最主要的體征之一,機體經產熱和散熱維持體溫在動態(tài)平衡狀態(tài),適宜體溫為生命活動的基礎。核心體溫指的是機體腹腔、胸腔以及中樞神經溫度,為了保持正常的生理代謝,很少產生核心體溫改變,保持在36.5~37.5℃范圍內[1]。在全身麻醉手術期間,受手術創(chuàng)傷、麻醉藥物、室內溫度以及術中輸液等各類因素影響,體溫調節(jié)功能發(fā)生紊亂,進而產生體溫降低癥狀[2]。部分患者的核心體溫在36.0℃以下,出現低體溫癥,導致凝血功能紊亂、免疫抑制和術后躁動等并發(fā)癥,會直接影響手術治療和患者預后[3]。前饋控制的本質屬于管理學概念,即開始管理前預測可能出現的結果并加以預防,關鍵之處是經控制影響事件發(fā)生的主要因素,對事件結果起到控制作用。保溫干預是通過一系列保溫措施以防止低體溫發(fā)生[4]。但當前有關基于前饋控制保溫干預在全麻患者中的應用鮮有報道。為此,本文通過對全麻患者進行臨床對比觀察,分析以前饋控制為基礎保溫干預對該類患者疼痛、躁動發(fā)生及相關手術指標的影響,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擇2022年1-12月泰安八十八醫(yī)院收治的全麻患者70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均開展全麻手術;②年齡達到18歲;③ASA分級在I~III級;④術后的留觀時間在15min以上;⑤無重度合并癥和精神病史。排除標準:①癌癥患者;②術后病情加重者;③缺乏交流、溝通能力者;④中途退出此次研究者。在性別、年齡、美國麻醉醫(yī)師協會(ASA)分級及手術科室等基線資料組間均衡可比的原則下,經隨機數字表法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有35例。對照組患者中,男20例,女15例;年齡50~75歲,平均59.48±5.12歲;美國麻醉醫(yī)師協會(ASA)分級:I級19例,II級9例,III級7例;手術科室:普外科12例,胸外科10例,骨科8例,婦產科3例,其他2例。觀察組患者中,男21例,女14例;年齡在48~72歲,平均59.20±5.48歲;美國麻醉醫(yī)師協會(ASA)分級:I級18例,II級10例,III級7例;手術科室:普外科11例,胸外科9例,骨科8例,婦產科4例,其他3例。兩組患者上述基線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患者均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干預方法
1.2.1? 對照組? 給予以常規(guī)干預措施,即麻醉科護士術前結合患者手術類型以及實際情況備好相應的麻醉用物;術中協助麻醉科醫(yī)師開展麻醉誘導以及氣管插管,及時輔助醫(yī)師處理各類緊急情況;術后轉移患者到麻醉復蘇室內,做好其生命體征監(jiān)測,評估是否符合拔管指征以便開展拔管,后予以面罩吸氧,持續(xù)做好監(jiān)測,直到其達到出蘇醒室要求才可將其轉運至病房。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措施基礎上,以基于前饋控制保溫干預,涉及以下內容:
(1)組建起前饋控制小組:成員有科室醫(yī)生、護士長各1名和高年資責任護士3名,其中護士長是組長,需要制定出培訓方案,內容涉及保溫措施、前饋控制有關理論以及實際應用,以PPT加視頻形式予以培訓,組員完成培訓進行考核。干預期間每周開會1次,討論干預的具體情況和問題所在,對整個干預過程做好質控。
(2)制定以前饋控制為基礎保溫干預方案:組長發(fā)揮主導作用,協同組員分析全麻患者低體溫的危險因素,經計算機搜查文獻,以全身麻醉、前饋控制以及保溫等作為檢索詞,在萬方、知網等數據內開展檢索,檢索的文獻和以往臨床經驗結合,確定全麻患者低體溫的影響因素包含室溫過低、過度暴露手術皮膚、輸注或沖洗液體溫度低、手術時間長和負面情緒等,后制定出基于前饋控制保溫干預方案。
(3)護理方案實施:①應用加溫毯:術中采取充氣式升溫毯對非手術區(qū)域開展覆蓋處理,術后包裹好暴露的部位送往復蘇室開展復蘇處理,以減少不必要的熱量丟失;②調節(jié)室溫:術前1d調節(jié)室溫在25~26℃,麻醉和消毒期間室溫為21~24℃,手術期間室溫為21~24℃,同時相對濕度為50~60%,做好體溫監(jiān)測,關閉切口前,調節(jié)室溫到25~26℃,以便麻醉復蘇;③加熱輸注液或沖洗液體:術中需要加溫輸注液體到36~37℃,加熱沖洗液到37℃,同時放到恒溫箱內,以免溫度過低引起熱量丟失;④心理疏導:術前以及麻醉蘇醒后予以心理疏導,給患者講解手術的優(yōu)勢以及醫(yī)生技術的高超性等,以解除其心理緊張,獲得其信任和配合。此外,需要熟練配合開展手術麻醉等操作,以減少患者的手術時間。
1.3? 觀察指標
(1)疼痛評分:分別在干預前后經視覺模擬量表(VAS)開展評定,分值在0~10分,得分高,即疼痛嚴重[5]。
(2)蘇醒期躁動率:經Richmond鎮(zhèn)靜躁動評估表(RASS)對兩組患者開展評估,0分是處在自然清醒狀態(tài),>1分是躁動,≥3分是重度躁動[6]。蘇醒期躁動率=1~4分患者例數/觀察例數×100%。
(3)相關手術指標:主要包含術中輸液量和手術、麻醉蘇醒及拔管時間。
1.4? 數據分析方法
采用SPSS 25.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計算百分率,組間率的比較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疼痛評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疼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疼痛評分均降低,但觀察組患者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蘇醒期躁動率比較
觀察組患者蘇醒期躁動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相關手術指標比較
兩組患者術中輸液量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手術、麻醉蘇醒及拔管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正常狀態(tài)下,機體產熱以及散熱處于動態(tài)平衡狀態(tài)。然而全麻手術期間受環(huán)境、麻醉藥物等因素影響,機體產熱受到抑制,且手術操作能增加機體的熱量丟失,引起低體溫現象,會給患者帶來負面影響[7]。因此,積極采取有效合理的干預措施維持全麻患者體溫平穩(wěn)意義重大。以往開展常規(guī)干預措施期間多是護士被動操作,缺乏系統(tǒng)性和針對性,最終收獲的效果多不理想,還需探索出更為有效、科學的干預模式[8]。
匡琪玙[9]等人的研究發(fā)現,將前饋控制和保溫措施聯用能減少全麻術后蘇醒期躁動出現。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蘇醒期躁動出現比例低于對照組,這和上述研究中所得結果一致??紤]原因基于前饋控制保溫干預通過分析全麻患者低體溫的危險因素擬定出相應干預方案,有著更強預見性以及針對性,后從應用加溫毯、調節(jié)室溫、加熱輸注液或沖洗液體、心理疏導等方面開展干預,能維持患者的體溫恒定,減輕低體溫導致的應激反應,進而減少躁動發(fā)生[10]。觀察組患者的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這是因為基于前饋控制保溫干預,能緩解麻醉后疼痛和呼吸不暢等各類不良反應,減輕不良反應給患者身心帶來的不利影響,進而緩解其疼痛感知[11]。觀察組患者手術、麻醉蘇醒及拔管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分析原因是通過基于前饋控制保溫干預,能夠提高患者機體中的酶活性,加快機體中殘留的麻醉藥代謝速度,進而縮短麻醉蘇醒及拔管時間[12-13]。此外,術中經護士熟練配合開展手術麻醉等操作,能減少手術耗時。本次研究中采取的基于前饋控制保溫干預,由多個角度提供全面保溫措施,能充分彌補以往常規(guī)干預無法維持全麻患者體溫穩(wěn)定的缺陷,是臨床必然的發(fā)展趨勢。
綜上所述,基于前饋控制保溫干預能減輕全麻患者疼痛感,減少躁動出現,縮短手術、麻醉蘇醒及拔管時間,值得采用。但本文依舊有不足的地方,如納入的樣本數不多,樣本均是一家醫(yī)院提供,未開展長期隨訪,同時未統(tǒng)計實驗室指標等,最終得到的結果不完善,這些均需在日后加以補充。
4? 參考文獻
[1] 李冬妹,黃素珍,吳紅玉,等.復合保溫對全麻下肩關節(jié)鏡手術患者蘇醒質量及術后疼痛程度的影響[J].臨床醫(yī)學工程,2023,30(2):259-260.
[2] 曹燁,陳艷偉.圍術期保溫護理對全麻手術患者蘇醒狀況的影響[J].臨床醫(yī)學研究與實踐,2023,8(11):176-178.
[3] 張雯,張秀芹.保溫護理在全麻蘇醒期患者護理中的應用及對患者應激狀況的影響觀察[J].貴州醫(yī)藥,2021,45(6):991-992.
[4] 張紫云,伍靈,趙寶娟.術中保溫護理對神經外科老年患者全麻蘇醒期譫妄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21,18(19):2970-2973.
[5] 陳志英.全麻蘇醒期保溫護理對患者麻醉及應激狀況的影響分析[J].世界睡眠醫(yī)學雜志,2020,7(2):314-315.
[6] 陳詠梅.術中復合保溫對全麻患者術后早期認知功能及血清應激指標的影響[J].中外醫(yī)學研究,2020,18(32):82-85.
[7] 謝輝.保溫護理在全麻蘇醒期患者護理中的應用及對患者應激狀況的影響[J].當代護士(上旬刊),2020,27(6):108-109.
[8] 蘇玉屏.保溫措施對老年胃癌患者全麻術中低體溫發(fā)生的影響[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2020,36(15):28-29.
[9] 匡琪玙,李波,吳葵.前饋控制聯合復合保溫措施對全身麻醉術后蘇醒期病人躁動及體溫的影響[J].全科護理,2023,21(25):3524-3527.
[10] 許立倩,曹艷冰,戴紅霞,等.充氣式保溫毯用于麻醉復蘇室全麻恢復期患者的效果觀察[J].護理學雜志,2019,34(14):31-32.
[11] 謝淑珍,周秋紅,黃英蓮,等.圍術期保溫護理對全麻手術患者應激反應和蘇醒狀況的影響研究[J].當代醫(yī)學,2019,25(10):170-172.
[12] 雷倩,徐曙光,蔡青,等.圍術期保溫護理對全麻患者麻醉蘇醒以及應激狀況的影響[J].包頭醫(yī)學院學報,2019,35(10):79-80.
[13] 周倩,武玲,何國龍.手術室保溫護理模式在老年下肢手術患者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21,27(18):59-61.
[2023-10-25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