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圣清 經飛躍
中圖分類號:G807.4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24.17.000
基金項目:廣西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2023年度高校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專項課題(2023ZJY1913)。
備注:“廣西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2023年度高校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專項課題《人工智能助推廣西高校體育教育專業(yè)學生人才培養(yǎng)路徑研究》2023ZJY1913”???? 通訊作者:周圣清
作者簡介:周圣清(1998—),男,碩士在讀,無職稱; 研究方向為體育教學。
通信作者:周圣清(1998—),男,碩士在讀,無職稱; 研究方向為體育教學,541746980@qq.com。
普通作者:經飛躍(1973—),男,碩士研究生,副高級-副教授; 研究方向為體育教學;。
基金項目:“廣西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2023年度高校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專項課題《人工智能助推廣西高校體育教育專業(yè)學生人才培養(yǎng)路徑研究》2023ZJY1913”。
通信作者:周圣清(1998-),男,碩士在讀,無職稱,研究方向:體育教學。541746980@qq.com
作者簡介:經飛躍(1973-),男,碩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體育教學。
摘要:采用文獻資料法等研究方法對人工智能賦能高校體育思政教學進行了研究,研究認為高校體育思政課教學方法面臨的困境在于難以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多元化、主體性需求。人工智能賦能高校體育思政教學的優(yōu)勢包括推進教學方法的個性化、增強教學方法的多元化、提升教學方法的主體性,有效措施包括科學構建人機協同育人模式、可穿戴式人工智能產品在體育課程思政的合理運用、構建人工智能的能力測評機制、側重于體育課程思政教學中的偏好定制。
關鍵詞:人工智能;賦能;高校體育思政;教學;優(yōu)化方法
Research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n Universities
Zhou Sheng-qing Jing Fei-yue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angxi Guilin 541006)
Abstract: Using paper the literature literature literature and political methods,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difficulties facing the teaching methods of physical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include students 'personalized needs, students' diversified needs and students' subjective needs, The advantage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enabl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include promoting the individualization of teaching methods, enhancing the diversification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improving the subjectivity of teaching methods, The effective measures include the scientific construction of man-machin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ode, the rational application of wearabl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products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ability evaluation mechanism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Key word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enabling;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optimization methods
前言
深入貫徹落實現階段體育思政教學的改革,是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可行性的一個重要途徑。當前人工智能背景下思政課教學研究的重點集中在宏觀層面,在微觀上如何才能將人工智能技術運用到高校體育思政,并對其進行有效地改革、創(chuàng)新,以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多元化、主體性需求,切實地提高高校體育思政教育教學的總體成效,這方面的研究仍然有著很大的空間,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高校體育思政課教學方法面臨的困境
1.1學生的個性化需求難以得到滿足
多年以來,很多高校體育思政課教學過程中都未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方面給予充分的關注,教師們往往沿用寬泛化、傳統(tǒng)化的教學模式,進而忽略了學生的個性化需求。而在數據挖掘、數據分類、數據歸納等方面缺乏技術的支持,教師無法精準、科學的掌握各個學生的學習情況與存在的問題,所以在未能全方位、多層次的掌握學生的學習氛圍、知識運用能力、思維反轉能力的情況下很難實施個性化教學。高校體育思政課教學的管理與被管理、主導與被主導等矛盾關系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升,導致師生間缺乏“個體對個體”的溝通交流,使得學生的個性化需求長期得不到滿足?;诖耍Y合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特點與個性化需求制定出多點位、多體系的教學大綱、推出差異化的教學資源、進行多元化的教學考評,鼓勵并引領學生逐漸養(yǎng)成創(chuàng)新式、深耕式、自主式的學習方法與習慣,是現階段高校體育思政課教學的核心所在。
1.2學生的多元化需求難以得到滿足
高校體育思政課教學不僅需要根據教學大綱、課程計劃、教材資源等方面的具體標準,還要結合學生的發(fā)展特點、學科興趣、創(chuàng)新能力、核心素養(yǎng)等方面的差異,實施多元化的教學模式,進而更高質量的實現育人、育才的教學目標。由于教學設施資源、信息化設備、教學考察方法等諸多方面的制約,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根本無法滿足學生的多元化需求。就教學內容的展示手段而言,新媒體技術的持續(xù)創(chuàng)新與互聯網資源的不斷推廣很大程度上沖擊了傳統(tǒng)板書式的教學展示方法,從“粉筆黑板時代”逐漸朝著“多媒體時代”發(fā)展。就教學考察方法而言,高校體育思政課教師基本是運用期末考試的單一手段來衡量學生對本課程的掌握情況,但這種方式很難去有效、精準的判斷學生是否真正的理解并掌握相關教學內容。因此,制定并落實科學化、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來滿足學生差異化的學習需求,逐漸成為體育思政課教學工作中的重點與核心。
1.3學生的主體性需求難以得到滿足
現階段高校體育思政課受信息技術、教學資源、師資力量等方面的制約,在教學模式、教學空間、教學環(huán)節(jié)等方面很難滿足學生主體性需求。第一,教學模式方面,傳統(tǒng)體育思政課教學中教師是主角,學生是配角,一味的強調教學信息與知識點的灌輸,未能充分的關注到學生在教學互動方面的需求,使得教師與學生間的教學互動十分欠缺。第二,教學空間方面,傳統(tǒng)的體育思政課往往實施大班式的授課方式,每堂課上將近有上百個學生參與,教師與這些學生在一定的時間段內處于一個相對封閉的教學環(huán)境中,不僅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發(fā)散,而且還存在教師為了達到教學進度而忽略了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問題與疑問,使得教師與學生間的教學共情較為欠缺。第三,教學環(huán)節(jié)方面,一些體育思政課教師依然僅以教學課本來進行教學、將考試分數作為評價學生學習狀況的唯一標準,一味的運用機械式、填鴨式的授課模式,而學生大多只能被動的去學習相應的教學內容與知識點,使得師生間的教學互動與教學共情存在嚴重缺失?;诖耍鄬哟?、多方位的運用人工智能技術來實現教學過程中的各維度融合、各主體配合、各流程互通,從而實現師生間立體化、多樣化的交互模式,滿足學生差異性、主體性的發(fā)展需求,已逐步成為現階段體育思政課教學改革的重中之重。
2? 人工智能賦能高校體育思政教學的優(yōu)勢
2.1推進教學方法的個性化
促進個性化的教學方法,是增強高校體育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實際需要[1]。人工智能能夠在實時追蹤并獲得體育思政教學情景中,對所獲得的信息進行準確、高效地分析、處理,從而將每個學生的思維、個性特征均全面而細致地呈現出來,從而有助于體育思政課的教師們對“精準度高,個性化強”的教學方法進行深入的探究、應用,從而為滿足高校大學生的個性化體育學習的需求提供良好的環(huán)境。
人工智能能夠創(chuàng)造出一種動態(tài)的、開放的、即時的體育思政學習環(huán)境,并能夠對學生的聽覺、觸覺、視覺等感官信息進行有效的處理,從而使學生能夠由“被動接受”轉變?yōu)橹鲃拥倪m應、發(fā)現和思考,從而幫助他們積極探索個性化的體育思政學習方法。
2.2增強教學方法的多元化
提高高校體育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可塑性,必須豐富體育思政教學方法的多樣性,使之形成多元化的特點[2]。智能協同技術能夠利用人、機兩者間的互相協作,對思政課教學的應用情景進行擴展,從而更好地方便于開展線下與線上、課外與課內、現實與虛擬結合的多場景教學。
多個主體的協作,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體育思政教學主體多元化的實現。在人工智能大環(huán)境下,“師—機—學生”的協作方式突破了傳統(tǒng)的“人—機”之間的相互依賴的聯系,利用智能機器人輔助學生進行動作、語言分析等,能更為準確把握學生的學習狀況,幫助學生與教師共同實現授課—啟發(fā)—探索的全部流程,更好地實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也促使教師、學生之間的角色轉換成為現實。
多個空間的協作,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教育情景多元化的實現。體育思政課的學習空間有多種形式,比如在物理空間上涵蓋了教室、展覽館等。通過人工智能的物聯感知技術,可以將體育思政課中的教、學情況轉變成詳實的數據信息,從而達到對體育思政課進行實時監(jiān)督與測評的目的。VR/AR技術等虛擬現實技術可以將課堂知識作出仿真模擬的重現,從而使學生對一些在現實物理世界里很難了解的東西產生情境化的感知。
多個環(huán)節(jié)的協作,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教學模式多元化的實現。通過人工智能技術,能夠突破時空的局限,隨意轉換線下、線上體育思政教學的模式,使得“準備—基本—結束”的整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得以自然、順暢、高效地進行,促進了我國高校體育思政課教學向“備—教—練—測—評—管”的教學模式多元化方向發(fā)展。
2.3提升教學方法的主體性
提高體育思政教學方法的主體性,是強化體育思政教學效果的必要條件[3]。通過智能互動技術,能夠利用創(chuàng)造出來的虛擬授課空間,讓學生在課中、課外的學習過程中與外部環(huán)境進行良好的交流與溝通,最終構建出開放式的教學情境,進而提升學生參與體育學習的自覺性,讓他們的主體性得以完全地凸顯。
在教學演示上,運用人工智能技術,可建立體育思政教學的知識與信息圖譜,將相關知識以“圖”的方式表現出來,從而教授給學生們更為真實的、直觀的、形象的體育思政課知識,便于師生之間實現平等的交流。
在體育思政教學傳遞上,通過一種單向的傳授到“一對多”、“多對一”、“多對多”的多元化的、相互交流的知識傳遞,從而增強了學生的學習主體性。
3 人工智能賦能體育思政教學的有效方法
3.1智能導學法
智能導學法,指的是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對高校體育思政課教師進行虛擬化的模仿,以向學生提供課堂協助、個性化指導,從而培養(yǎng)學生自主性學習能力的教學方法。
一是要在人與機器之間的互動協同中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其一,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實現對教學內容的多維整合,幫助教師在上課前就可以對學生的各種情況進行詳細而準確的掌握;其二,運用人工智能技術來模仿體育思政教學的任課教師,并依據其所儲存的專業(yè)知識,迅速尋找到一個新的教學突破口,基于此,針對差異化的學習需要、特點,實施個性化教學;其三,基于學生的學習接受程度及特點,運用人工智能技術,實現對課堂教學進度的自動化調節(jié),并持續(xù)改進教學方式。
二是要創(chuàng)設智能的情景課堂,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構建出一種體驗式或是沉浸式的教學情境,最終打造出一種虛擬與現實相結合的課堂教學環(huán)境,讓學生獲得更為貼近真實的情感體驗與學習感知。
3.2智能診學法
智能診學法,指的是以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課堂表現、作業(yè)情況等信息資料為依據,對他們的學習行為進行分析,從而可以協助教師向其提供適合他們的學習途徑和方式方法[4]。
首先,建立體育思政課程體系中的知識圖譜,實現對學生學習進度的智能化診斷。使用人工智能技術,將學生對有關問題的反饋,轉化為更準確且更具可行性的體育思政課教學知識圖譜。這樣,不僅可以幫助教師準確地對學生的學習狀況進行判斷,還可以幫助學生更快地理清知識脈絡,篩選學習知識中的重難點等。
其次,建立以人工智能為核心的大數據分析平臺,對學習中的諸多重難點問題做出智能化預測。大數據分析平臺,是將備課、教學、學習、研究這四個方面整合為一體的人工智能技術平臺,對學生的學習行為特征和發(fā)展變化能夠進行實時診斷、剖析和預測。
3.3智能伴學法
智能伴學法指的是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對有關的教學資源進行深層次的開發(fā)并加以實際運用,讓學生在體育思政課教學的學習中,可以使用智能機器人來作為輔助和陪伴,從而可以實時而高效地展開溝通、互動、學習[5]。
首先,通過對人工智能機器人進行輔助學習??墒箤W生們通過設置有層級的學習任務,把智能機器人設為“學習提示”的模式上,這樣在他們松懈的情況下,就會得到智能機器人的提示,從而增強學習效率。當遇到一些學習的重難點問題時,就可以與智能機器人展開互動,從而強化對體育思政課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其次,使用人工智能診斷學生學習行為。人工智能機器人是集“自動化分析、數據化采集、精準反饋”三大功能于一身的平臺。因此,在體育思政課教學中,可將其上述功能最大化地發(fā)揮出來,建立一個實時反饋系統(tǒng),讓學生在完成某一階段的知識學習之后,能夠對自己的興趣點、知識漏洞進行快速的認識,從而進一步實現“查漏補缺、發(fā)揮長處”的目的。
其三,通過人工智能機器人,來實現總結學生的思政課學習行為的效果。要最大化地運用機器人的各項功能和優(yōu)勢,協助學生高效地完成各項體育思政課的學習目標。
4? 人工智能賦能體育思政教學創(chuàng)新的有效措施
4.1科學構建人機協同育人模式
人工智能背景下,體育課程思政建設與落實需要凸顯出協同化特征,具體而言,教師等廣大教育工作者要跟上信息化技術的發(fā)展步伐,先進的數字化技術、信息化技術與一系列功能模塊要協同的運用到體育課程思政教學中。相關教師群體需要系統(tǒng)化、深入化、科學化的搭建人機協同育人模式,通過人工智能技術與數網結合技術,讓體育學科與思政教育多方位、多層次的融合在一起。利用精準化、智能化的人才培育網絡,讓信息技術的智能與人的創(chuàng)新思維全面貫穿于學生的整個發(fā)展過程。其一,通過人工智能技術、AI數據通信技術、信號傳感技術全方位、全過程的收集學生在各個學習環(huán)節(jié)中的全部數據信息,進而為教師制定教學目標與課程計劃提供更加可靠的憑證。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全過程記錄并反饋學生在學習興趣、學習態(tài)度、身體發(fā)展指標、思維理念等方面的信息,從而制定出更加合理、科學的體育課程思政教學方案與方法。通過人機協同育人模式,有效的提升了體育課程思政教學的科學性、高效性與專業(yè)性,同時有利于師生間的多維度、多場景、多層次的互動與溝通。將智能教學系統(tǒng)與互聯網教學平臺作為媒介,將學科知識與教學內容進行及時的上傳和更新,從而敦促學生積極、自主的去挖掘體育課程思政相關的教學信息。然而人工智能不斷發(fā)展為強化教學水平與教學質量的助推力量,思政教育則發(fā)展為促使學生全面發(fā)展與心理健康的關鍵方法,充分發(fā)揮出體育課程思政在育人、育才方面的重要效能,從而不斷培養(yǎng)出思想健康、學識淵博、信念堅定的新時代人才。
4.2可穿戴式人工智能產品在體育課程思政的合理運用
可穿戴式人工智能產品擁有顯著的實用性、先進性、科學性等一系列特征,可以把這種類型的產品科學、靈活的運用于體育課程思政教學[6]。將可穿戴式人工智能產品運用到體育教學中,主要功能是對學生的心跳速率、血壓、血氧濃度等基礎指標進行全方位、全過程的跟測,通過產品中反饋的數據指標來對訓練方式與方案進行更加有效、科學的調整。體育教學與思政教育的深層次結合,最為核心的就是需要通過便捷式的人工智能技術為學生提供現代化、科學化、精準化的體育健康服務。然后是在實際體育訓練過程中深入貫徹健康為上的核心理念,進而推動體育教育課程思政工作的深層次發(fā)展。例如,體育訓練過程中,體育教師明確要求學生穿戴手環(huán)、頭盔、眼鏡等可穿戴式智能體育產品,從而獲取更加直接、有效的生理體能數據,實時記錄學生的體能狀況,進一步強化體育課程思政教學的智慧性與先進性,全方位的提升育才質量與效率。
4.3建構人工智能的能力測評機制
人工智能在體育教學工作中的運用,相關教育人員需要對教師與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客關系進行更加清晰、科學的梳理,靈活、有效的控制好人工智能技術的切入點與應用范圍。人工智能技術僅僅是一種較為有效的輔助教學工具,而并非全面代替教師來實施相關教學工作,建構人工智能的能力測評機制,把人工智能技術與寶貴的教學經驗緊密的貫穿在一起,對學生不同成長歷程的體能素質、心理健康狀況、道德素質、核心素養(yǎng)、體育運動能力、信心毅力、思維創(chuàng)新能力等進行更加科學、客觀的判斷與評估。結合能力測評的數據,對體育課程思政進行更細致、更全面的調整。首先,在傳統(tǒng)理論教學過程中掌握學生的信念態(tài)度、學習欲望、訓練興趣,通過人工智能技術來更加高效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能夠自主的進行體育鍛煉與相關技戰(zhàn)術訓練。其次,體育教師需要把體育學科與思政教育貫穿在一起,在逐步提升學生身體素質與技戰(zhàn)術能力的基礎上,引導他們養(yǎng)成堅忍不拔、砥礪前行的信念品質。充分的挖掘出體育課程思政的育人、育才效能,培養(yǎng)出更多擁有健康體魄與較高體育核心素養(yǎng)的人才。
4.4基于體育課程思政教學中的偏好定制
基于算法數據庫、智能程序語言的人工智能技術在實際體育課程思政教學中的運用,教師等教育工作者需要通過智能化的信息技術來正確引領學生的興趣走向,主要基于體育課程思政教育中的偏好定制,為廣大高校學生創(chuàng)設出多元化、立體化的訓練空間與訓練方式。結合學生的實際興趣與偏好,制定出差異化的體育課程思政教學方案與流程,把原本較為機械式的知識點轉化為更加生動形象的內容,讓各個學生都可以在輕松歡快的氣氛中去主動學習相關知識點與技戰(zhàn)術動作技巧。運用智慧化的人工智能設備,擺脫時空層面的限制來傳輸并共享體育課程思政教學信息,讓體育教學活動更加生動化、形象化、趣味化。通過算法語言與數據庫技術來提升教學設計的精準性及合理性,擺脫填鴨式教學的束縛,讓學生切實感受到體育學習的無限趣味與價值。教育工作者需要靈活運用智慧數據庫與云計算技術,掌握學生的差異化學習需求及興趣,從而更加合理的對體育課程思政教育進行偏好定制,保證教師的教學方案和學生的實際發(fā)展需求高度一致。然而基于人工智能技術的偏好定制,需要根據學生的思維認知能力與情感態(tài)度,同時需要確保體育訓練符合的科學性,讓學生靈活、自主、安全的參與相關體育教學活動,并且讓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與體質水平得到更科學的培養(yǎng)。
5結 語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政課要在改進、創(chuàng)新中實現不斷地提升,要適時更新教學內容,豐富教學方式方法,使教學質量得到持續(xù)提升?!币?G網絡和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新基建揭開了智能時代發(fā)展的序幕,迫切呼喚高校有機融合 “智能+”理念賦能課程建設。體育教育課程思政的貫徹與落實,需要滿足人工智能背景下人才高質量培育、高質量發(fā)展的新要求。一線教師與相關教育工作人員需要在技術領域對教學方式與方法進行多方位、多層次的優(yōu)化與創(chuàng)新,結合學生的個性化、差異化學習需求,系統(tǒng)化、全面化的制定體育課程目標與人才培養(yǎng)方案。人工智能技術需要貫穿于體育教育課程思政的各個環(huán)節(jié)與流程,全面挖掘出人工智能對體育思政教學的重要意義,持續(xù)強化體育教育課程思政的科學性、實效性與便捷性,為民族的崛起與復興培養(yǎng)出更多高素養(yǎng)、高水平人才。
參考文獻
[1]吳軻威.人工智能賦能高校課程思政的價值旨歸與核心意蘊[J].南京開放大學學報,2023,110(1):10-17.
[2]劉璞,楊曉.人工智能背景下高校體育思政課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研究[J].廊坊師范學院學報,2023,39(1):98-102.
[3]董培佩.人工智能背景下課程思政教學設計[J].現代商貿工業(yè),2023,44(8):226-229.
[4]王映.人工智能賦能高校體育思政課教學的現實困境與應對策略[J].廣東輕工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23,22(1):51-56.
[5]胡曉林.人工智能類課程中開展思政教育的重要性[J].教育評論,2023,284(2):131-134.
[6]雷元媛.人工智能演化下高校體育課程思政教學模式優(yōu)化路徑探究[J].當代體育科技,2023,13(23):135-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