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容辰
臨近畢業(yè),倒數(shù)幾次推開宿舍虛掩的門,門上的“福”字一如往常,桌上堆滿的鮮花還沒舍得扔,曾經(jīng)送給室友們的新年小鈴鐺在床邊“叮當”作響……只是我們,即將迎來離別的時刻。
曾經(jīng),我們遙想這一天時還是嬉皮笑臉的,合計著每人要收拾出幾十個箱子,要從床底下掏出多少丟失的耳機和隱形眼鏡。然而,在即將惜別的前夜,無比思念的卻是最尋常的時刻,是不管多晚回宿舍,推開門總會迎來的那句“回來啦?”
時間倒回2020年我們收到宿舍分配通知那天,全院的同學都在大群里“撈人”,看到同樣的門牌號時要激動好久,趕快加上好友、拉起宿舍群,群名也是全員翻遍全網(wǎng)熱梗,精挑細選出來的。
初見的那天,我們排著長長的隊挪進宿舍樓,聽來自五湖四海的室友操著不同口音進行自我介紹,互相奉上家鄉(xiāng)的特產(chǎn),拼命給彼此留下最好的第一印象。我還記得,有位室友高中管理嚴格,她來大學的第一天,就習慣性地疊起了豆腐塊。有意思的是,一周后,她便成功被我們“同化”,從此再也沒有好好疊過被子。
不到一周,室友們的床簾、蚊帳也紛紛支上,迅速隔開了6個“小屋”,就像默默掛上“閑人免進”的牌子。但一拉開床簾,常有各式小零食映入眼簾?!癝urprise!”某個室友總會從旁邊的簾后露出腦袋說:“出去玩給你們帶了好吃的!”聽到這話,一天的疲憊一掃而光。
第一年,每個人的生日活動都是室友們特地拉了小群精心策劃的。那時,即使技術(shù)欠佳,我們還是會樂此不疲地互相幫忙化妝、修眉。但后來的我們,逐漸奔跑在互不相交的軌道上,實習、保研、考研、申請……我們越來越忙,回宿舍的時間越來越少,生日也是一切從簡,甚至逐漸忘記。
之前,有位室友常常成為宿舍爭端的“矛盾源頭”。最“劍拔弩張”的時候,整個宿舍看似平靜,實則暗流涌動、貌合神離。這位室友“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以及“嚴以待人,寬于律己”的行事風格釀成的種種沖突,讓人覺得室友關(guān)系簡直就像正處在離婚邊緣的夫妻,一回“家”就要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那位室友離開后,我們終于能夠“非暴力溝通”,不再內(nèi)耗,逐漸變得親如一家。我們會互相遷就、彼此尊重,有人生病或是備考要早點休息,大家都會很有默契地提早關(guān)燈靜音。周末的夜晚,我們還會躺在床上一起玩“海龜湯”推理游戲,然后結(jié)伴穿過走廊去洗漱。
4年,就這樣轉(zhuǎn)瞬即逝,好多無腦而有趣的小插曲在即將分別的時刻涌入腦海:過年時,邊看春晚邊開啟的線上聚會和搶紅包;室長被迫轉(zhuǎn)發(fā)的全員脫單朋友圈;第一時間分享的戀愛煩惱或是放假通知;一起研究討論的《甄嬛傳》情節(jié);無時無刻不爭論的南北方語言差異;重要場合互借的服裝;晚歸時催“回家”的消息;擼串喝啤酒的慶功宴……
這是我們宿舍的故事,也是中國大學生宿舍生活百態(tài)的縮影,它是欣賞、嫉妒、祝福和抱怨等多種復雜情感的混合物。
截至目前,超過15萬人聚集在“機智的宿舍生活”豆瓣小組,不少人吐槽自己的室友“傳遞焦慮”“沒邊界”“孤立他人”……一些缺乏集體生活經(jīng)驗的大學生們,在這個生態(tài)圈里感到明顯的不適。
一個現(xiàn)實問題被推到我們面前:在專業(yè)學習教育之外,如何更好地幫助大學生改善人際關(guān)系,提升共情能力?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物鐘,衛(wèi)生習慣、作息時間不一致是常態(tài)。這就導致在同一宿舍內(nèi),時常會產(chǎn)生沖突和碰撞,“因為一個舍友,愛上一整座圖書館”的無奈情況也不時出現(xiàn)。
每一個人都在建構(gòu)著宿舍,同時宿舍也在建構(gòu)著人。就像人一樣,每個宿舍都會打造出自己的“性格”。有的宿舍是室友間“各自為戰(zhàn)”,大家習慣以自我為中心,任何一個小小的矛盾都會成為沖突的“導火索”;有的則像《老友記》,是“能量場”,遇見即是幸運,還能夠和而不同,手挽手共同前行。
不管怎樣,“沒有必須和解的關(guān)系,也沒有永恒敵對的關(guān)系”。此去經(jīng)年,那些“事故”都會化為故事,我們都會默契地給那段時光賦予美好的意義。繼續(xù)讀書的我們,還會遇到新的室友,住進一個新的“家”,展開一段新的故事,經(jīng)歷新的“愛恨情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