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煙
農(nóng)歷五月初五,中國傳統(tǒng)的端午節(jié),普天同慶。地處海南島最南方的三亞市和樂東縣,亦沐浴在濃郁的節(jié)日氣氛中。兩市縣的沿海,歷史上均為古崖州人文的重心地帶,亦可謂中華大地的地理末梢,卻與中原文化一脈相承。崖州端午節(jié)的風俗也與中原大致相同,但是也存在著很強的地方特征,且隨著時光又有一個發(fā)展變異的過程。
據(jù)光緒版《崖州志》之《風俗篇》記載:“五月端午,保平里有賽龍船之舉。為角粽,祀先祖,以相饋遺。又采蘆花、香草、莒艾,浸水供神,浴體?;蛘郯瑧议T,以辟疫。是日,士女皆出港門觀競渡。兒童放各種紙鳶,角高下。樂羅沖育黎伏三里聚眾千百,互相斗毆,謂之打風箏架,雖官府不能禁。”
寥寥數(shù)語,可以看到一幅地方端午節(jié)風俗全景圖,也可以看到瓊南地區(qū)自古以來對中原文化的傳承,端午節(jié)風俗可謂大同小異。但是也存在明顯的差別,譬如端午節(jié)放“紙鳶”(風箏)為部分地區(qū)的風俗,而“打風箏架”完全就是崖州地界的風俗了。為確認該風俗,我先是詢問蘇夢、蔡寧二位本土作家,也走訪了年過九旬的三亞市前作協(xié)主席蔡明康老先生,后來也采訪到海南省民協(xié)會員吉高翔先生,得到了更詳細的敘述,他們都來自史志記載的“樂羅里”“沖育里”和“黎伏里”一帶。
崖州是傳統(tǒng)的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海南黎苗回漢四大民族世居于此,漢族按方言還可以劃分為海南話(閩方言分支)、軍話(北方方言分支)、儋州話、邁話、疍家話(此二種話均為粵方言分支)、客家話、潮汕話等群體,族群異常豐富,文化各成體系,大多融匯貫通。其中,苗族和回族同胞基本上不過端午節(jié),黎族同胞則一直有過端午包粽子的習慣,但是沒有當?shù)貪h族那么多習俗。那么,《崖州志》上記載的端午節(jié)風俗,如今在這塊土地上又有多少傳承?
端午節(jié),各地都離不開包粽子,海南漢族地區(qū)基本每家每戶都會包粽子。海南粽子屬于嶺南一脈風格,主要以五花肉加咸鴨蛋黃裹在糯米中,以粽葉包裹成四角形,也有包裹成錐形。三亞的粽子也擁有悠久的歷史,每到端午節(jié)前夕,人們習慣在門外用磚塊壘灶,支起一口大鍋,燒起柴火,滾水沸騰中,香噴噴的粽子新鮮出爐,制作工藝也大同小異。
中國人包粽子,粽葉多就地取材,如箬竹、芭蕉、荷葉、蘆葦、柊葉等闊長有韌性的植物葉子,都可以用來包粽子。崖州粽子多采用新鮮的椰樹葉或者野菠蘿葉(俗稱刺葉),經(jīng)過加工和水煮使之柔軟。因為椰樹葉最常見,采用最多,用以包裹的粽子稱為“崖州椰粽”。粽子的主要食材首先是浸泡過一定時間的糯米,以五花肉和咸鴨蛋黃為餡,添加精鹽和蠔油等調(diào)料。五花肉的肥肉約占一半比例,才能讓油脂浸入糯米中;咸鴨蛋黃則要去掉蛋清,在糯米中悶熟后飽含油脂,油汪汪濃香撲鼻。因為葉片長而窄,須一重一重纏繞,裝生米時很見工夫,必須壓實裹緊。包好的粽子近乎細長的四角形,很像一個枕頭,約半斤重。這種粽子可以很輕松地剝?nèi)ト~子,拆開后的粽子完整瑩潤,素凈致密,油而不膩,透著新鮮粽葉的沁香,別是一番風味。
如今,三亞市區(qū)也會用外地來的柊葉或其他粽葉包粽子,葉片寬,易于包裹,但煮熟后糯米容易粘葉。有些人也開始根據(jù)自己口味添加花生、紅棗等其他食料,但是五花肉和咸鴨蛋黃必不可少,保證了基本口感,葷素交融,讓人胃口大開。一個粽子入肚,管大半天不餓。
在三亞,崖州粽子、紅沙粽子、疍家粽子、西島粽子等都很出名,形成了地方特色。其中西島粽子似乎更追求傳統(tǒng),因?qū)倬嚓懙匚骞锏墓聧u,交通不便,只能就地取材,以椰子葉包裹;食料也相對純粹,五花肉和咸鴨蛋黃多取自島上自養(yǎng)的畜禽,口味更地道。
崖州人一般家家戶戶都會包粽子,端午節(jié)就不太有走親戚送粽子的風俗。但若是家里當年有喪事,一般三年內(nèi)都不能包粽子,左鄰右舍或逝者的女兒家就會送來粽子。吉高翔說,若是女兒家送粽子,則是五月初四送來;若是左鄰右舍送粽子,則是初五早上送來;講的都是一個關(guān)愛,代表著親情或者鄉(xiāng)情。
黎族人家也包粽子,但端午節(jié)包的粽子相對簡單。與三亞相鄰的保亭縣黎族詩人鄭朝能說,他們在端午節(jié)包的粽子是用一種俗稱“掃把葉”包成的三角形肉粽,體形較小,端午節(jié)也不會祭祖或走親戚,就一家人殺雞殺鴨過節(jié);但春節(jié)也會包粽子,這時會用傳統(tǒng)粽葉包成四角枕形粽,春節(jié)包的粽子反而會用以祭祖和走親戚。
已經(jīng)融入三亞中心城區(qū)的臨春社區(qū),是一個傳統(tǒng)的黎族聚落,82歲的居民林桂受更懷念小時候吃到的粽子,那時用的是山欄米,口感更加香糯,讓人回味。那時,臨春社區(qū)還是一個依山面海的小黎村,沒有稻田,山欄稻是主要作物。村民總會在后山燒出一片空地,在四月雨季到來時播下山欄種子,十月成熟,滿山稻香;收割季節(jié),大家還會殺雞宰鴨對酒當歌,這就是黎家豐收節(jié)的民俗。第二年端午,就會用頭一季山欄稻包粽子。
身為漢族的吉高翔也說到以前的粽子好吃,并且說明了緣由:那年代生活條件差,平時很難吃到肉,自然對端午節(jié)的粽子很向往。
正如《崖州志》的上文所述:“又采蘆花、香草、莒艾,浸水供神,浴體?;蛘郯瑧议T,以辟疫?!?/p>
這是中國各地端午節(jié)普遍存在的習俗,在崖州也得到了很好的繼承。吉高翔說,崖州不產(chǎn)艾草,人們以野菠蘿花替代,端午節(jié)前后開的花特別香,現(xiàn)在還有人專門采集售賣,一朵花賣到二三十元。另外還會采集一種叫羊屎草的植物葉子,村子周圍就可以采摘到。兩種植物放在一起煮水,倒進桶里,擺在堂屋的神龕前方。崖州人敬重祖先,凡有院落,正中心必設(shè)堂屋神龕;現(xiàn)在人們大多住進高樓,他們也會在客廳的一面墻上設(shè)置神位,逢年過節(jié)都會祭祀。因而,崖州端午節(jié)就更有家庭儀式感,要在神案上擺著剝開的粽子、酒、水果等,在鞭炮聲中祭祀先人;含有植物汁液的水燒開后,也要擺在神位前與先人共同享用。敬過先人,家庭成員再輪流用毛巾蘸水擦身。主要是擦臉和擦手,以此祛病消災,祈求好運;若是家庭成員少,這水也會拿去洗浴。
“折艾懸門”的習俗在這里也發(fā)生了變異。首先這里不長艾草,仍舊以野菠蘿花和羊屎草枝葉代替,都是新鮮的,不用曬干,扎成一束放在供桌上,直到端午節(jié)這一天。崖州鄉(xiāng)村建筑多為一層磚瓦房,他們也會將這樣的枝葉放在屋頂?shù)牡嗡恢?;當然,住進小區(qū)樓房的人們,還是會懸在門上。這些植物天然散發(fā)著香氣,端午節(jié)懸于門前或者檐上,可以驅(qū)除穢氣,保證人畜健康,五谷豐登。
當然,這些風俗在崖州很多地方已不太講究了,個別村莊還在堅守,譬如樂東縣望樓河的下游兩岸。
端午節(jié)賽龍舟的風俗,是中國很多依傍河流的鄉(xiāng)村共同的風俗。據(jù)說該風俗源自湖南省汩羅江,為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興起。《崖州志》記載的港門村賽龍舟風俗,則源于清代順治年間,已有300多年歷史。
《崖州志》所說的保平里,在今三亞市崖州區(qū)境內(nèi),中心村即保平村,如今被評為“國家歷史文化名村”;但是村旁的河流已淤塞,賽龍舟則在附近的港門村展開。港門村在清代隸屬于保平里,人們大多捕魚為生,追逐著河流的變遷而轉(zhuǎn)移碼頭,該碼頭如今離保平村約有三公里的距離。港門村西北即為寬闊的澙湖,與崖州中心漁港對望,水中還倒映著高聳的金樽形“海上絲綢之路燈塔”建筑。這樣的水域方便展開龍舟賽,該賽事已列為地方“非遺”項目。
在大集體年代,龍舟賽也停止過一段時間。后來隨著民俗的回歸、政府的倡導,賽龍舟又轟轟烈烈展開來。據(jù)三亞市群藝館的非遺資料記述,港門村龍舟賽的主要儀式有:拜龍舟、祭龍王、宣布比賽規(guī)則、抽簽確定各隊賽道等。參賽龍舟一般為5艘,分別代表紅龍、黃龍、青龍、黑龍、白龍,五色俱全,標識鮮明;賽道一般為5道,長1000米,寬9米。比賽形式以100米賽和500米賽為主,以此確定名次。
端午節(jié)賽龍舟也是疍家人堅守的風俗,尤其三亞河口的疍家人。他們長年生活在漁船上,即使大集體時代也沒有中斷賽事,只是形式相對簡單;那時候沒有龍舟,但各家各戶都有漁船,就會簡單地賽漁船,將桅桿卸下來當作槳片。
我針對疍家做過專門的采訪,得知疍家傳統(tǒng)龍舟賽的流程,大體跟港門村龍舟賽接近。賽前兩三天,他們來到三亞河口的龍王廟舉辦集體“請龍”儀式,即先從魚塘中挖出龍舟構(gòu)件,這些構(gòu)件是為了防腐而在泥土中掩埋了一整年。他們拼裝成舟,抬到龍王大殿祈福,祈禱比賽順利,獲得優(yōu)異成績。比賽時,他們也會舉辦儀式請來龍王神像到現(xiàn)場觀賽。賽后,還要舉辦“送龍”儀式,再將龍舟拆卸了埋進魚塘,一季龍舟賽就此宣告結(jié)束。疍民樂此不疲,通過賽事跟龍王爺拉攏關(guān)系,保佑疍家人順風順水,生活幸福。
三亞河口的疍家社區(qū)已經(jīng)融入主城區(qū),如今賽龍舟更加注重儀式感,政府也支持,船老大還會每人湊上五千元,作為比賽的開銷。每到端午節(jié),紅白黃青黑幾支龍舟隊就會在三亞河道上競技,以三亞橋為起點,新風橋為終點,吸引了大量的市民和游客前來觀看、喝彩,擠滿了河兩岸,新風橋、步行橋、三亞橋頭也都是人山人海,成為這座城市新的人文景觀。
至此,大家方才知道這座新興移民城市還有這么一群原住民,堅守著文化傳統(tǒng)。如今,三亞河龍舟賽成為天涯區(qū)一年一度的體育盛會,由疍家社區(qū)普及到其他社區(qū),成為三亞人喜聞樂見的傳統(tǒng)文化項目。
在中國,若問放風箏與哪個節(jié)日聯(lián)系密切,一般的回答肯定是清明節(jié),因為清明時節(jié)天氣回暖,風和日麗,適合放風箏。而在極南之地崖州,放風箏卻與端午節(jié)聯(lián)系密切,這似乎出人意料,卻有著特別的人文淵源。
每到端午節(jié),崖州鄉(xiāng)野第一季禾苗收割完畢,一派豐收景象,田野也變得空曠,大家都習慣跑到田里展開活動?!皟和W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有了這樣的場地,小孩子們追逐嘻戲其間,放風箏的習俗自然興起來,形成地方端午節(jié)的一項重要民俗。
這期間小孩所放的風箏,多為紙糊的風箏,做得很隨意,能很輕巧地飛上天空。但成人也會選擇端午節(jié)做風箏,刻意追求將風箏做大。吉高翔說,有的風箏做得有幾張草席那么大,必須用麻繩和布料縫制,麻繩有筷子那么粗,都可以用來拴牛了。麻線和布料由幾戶人家共同提供,有小孩的人家更需要提供;放過風箏后,那麻線就可以收回來用做小孩的搖籃繩,這期間他們也會買來藤條制做搖籃;制做風箏的布料,則可以用來給小孩縫衣服。飛上天空的風箏,所用過的布和繩子,更能夠護佑小孩子健康成長。
蔡明康先生說,放風箏的習慣解放前在崖州普遍存在,解放后禁止“打風箏架”,各村就比賽做風箏。他那時候年紀小,1951年在田地中看到人們將竹竿一剖兩半,加工后做成風箏骨架,縫上布,看誰做的風箏大,工藝精。也會比賽放風箏,看誰的風箏在天上停留的時間長。風箏飛上天,可帶走晦氣,保證財運亨通。吉高翔說,成人在端午節(jié)放風箏很有儀式感,在村里做好大風箏,要抬到關(guān)帝廟的神像前燒香許愿,
然后敲鑼打鼓將風箏抬到田間,還會有一個人刻意穿著破衣爛裳在前面引路。風箏太大未必能平穩(wěn)升上天空,幾回折騰,飛了一點高度,就算大功告成。
后來田地公有,人們忙于生產(chǎn),就很少有人放風箏了。1978年改革開放,田土包產(chǎn)到戶,解放了生產(chǎn)力,農(nóng)民有錢了,放風箏的習俗又興了起來,更多是在現(xiàn)場制作風箏。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大家都忙著賺錢,進城者多,鄉(xiāng)村日漸衰落,年輕人少了,很難再聚集起來做風箏和放風箏,如今在端午節(jié)極難看到有人放風箏了。
前面提到載于光緒《崖州志》的“打風箏架”,在崖州鄉(xiāng)風中顯得異常生動。書中記載的“樂羅里”“沖育里”“黎伏里”,均地處樂東縣望樓河的下游平原,多集中在今九所鎮(zhèn)境內(nèi)。或許因為望樓河水太淺,沒法賽龍舟,有著尚武精神的樂東人就興起了“打風箏架”。
在兩村相鄰的田間,大家都跑來放風箏。平時大家都和諧相處,很多還是親戚關(guān)系,相鄰兩村比賽放風箏時,爭強好勝之心被調(diào)動起來。一般現(xiàn)場年輕人居多,年長一點的也就四十來歲,爭著爭著就引起了械斗,在場的人大多會參與其中;久了,竟然成了積習,稱之為“打風箏架”。
每到端午節(jié),田間肯定會發(fā)生打群架現(xiàn)象,打起來必須分個勝負,還形成了一套約定俗成的規(guī)矩。雙方成員有時赤手空拳,有時也會帶器械,甚至鐵器;當然以拋磚頭擲石塊居多,在田間追逐著對方,對準對方腦袋扔過去。一場下來,總會打傷打殘幾個人,得勝后才能揚眉吐氣,打輸了的一方也覺得氣順了好些,暫時放下恩怨,保一年平安無事,來年端午節(jié)再來。為此,還會演變成惡意尋仇,頭一年輸了份,第二年得扳回來,變得越打越兇狠,偶爾也發(fā)生奪命事件。
蔡明康說,“打風箏架”由來已久,形成積習,雙方愿打服輸,不論發(fā)生傷殘和命案均不告官,官方也默認了這鄉(xiāng)俗,基本不做干預,由各村內(nèi)部解決,對方賠錢,或者本村人負責照顧傷亡者的家屬。打斗過程中,若是一方力量不夠,還會外請人員;有時父子都被請上場,代表不同的村,父子在這一刻也就成了仇人,一上場會狠命地對打。蔡老說,這是地方上的惡俗,很野蠻,當然出命案的畢竟是少數(shù),但是打傷打殘不可避免。
海南島解放后,即刻禁止這類械斗。不過,出生于上世紀七十年代的吉高翔說,在七十年代初還零星地發(fā)生過械斗,那就是“打風箏架”的殘余,也與那個年代的背景相關(guān)聯(lián)。七十年代末,政府嚴加控制,端午節(jié)不再出現(xiàn)械斗,大家轉(zhuǎn)而比賽做風箏和放風箏。
由此可見,崖州端午節(jié)對中原風俗有著執(zhí)著的傳承。而隨著社會變遷,人們生活節(jié)奏加快,鄉(xiāng)風民俗大受沖擊,端午節(jié)風俗也悄然發(fā)生演變。崖州粽子因為味美價惠,不光端午節(jié),平日也都大量出爐,成為日常餐桌上的???,人們早晚都可以享用。跟內(nèi)地一樣,“浸水浴體”和“折艾插門”的習俗還有很多人家堅守。在三亞灣,經(jīng)常能看到有人放風箏,崖州故地其他海灘亦如此,但不再作為端午節(jié)的風俗?!按蝻L箏架”雖然也有歷史淵源,但確實太過暴戾,已經(jīng)消失在歷史長河中。賽龍舟作為華人生活區(qū)普遍存在的體育項目,具有極大的觀賞性和娛樂色彩,在三亞也得到了很好的傳承。人們通過賽龍舟祈求風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具有極其重要的文化價值。
可以說,崖州故地是中華文化的堅守者。每到端午節(jié),三亞市和樂東縣海岸仍舊彌漫著濃郁的節(jié)日氣息,讓中華文化在南海之濱得到了很好的弘揚。